1. 「生存的失守」丁密金《漂移系列》作品欣賞
丁密金藝術簡歷
丁密金,1957年生於湖北麻城。現為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院長,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作品入選第九屆、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第二屆全國人物畫展、傅抱石獎南京水墨傳媒三年展、第三屆成都雙年展、第三屆大家之路當代名家邀請展、第六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全球水墨畫大展等重要展覽百餘次,並有多幅作品獲獎。作品曾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和私人收藏,多家核心期刊曾專欄推介其作品,出版多種個人畫集。其創作研究成果入編《當代畫史》和大學教材《中國當代藝術史》。
《曼舞蒼穹》143498㎝ 宣紙水墨 2016年作
生存的失守
關於丁密金《漂移系列》的探討
中國美術的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後,面對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要面對人類共同價值這個根本性的話題做出反應。所有的視覺藝術都面對這樣一個命題。怎麼介入到這樣一個話題中來,就中國畫來講,首先是需要一個形態的現代轉型。現在回頭來看這種轉型則是多方向性的,有走向表現水墨、構成水墨、先鋒水墨等多個路徑來實現當代性轉變;也還有一類是站在傳統文脈的主線上來進行轉型,既保持中國畫形式語言的形態與藝術審美精神的內核而又進行語言的重構與表達主題的當代性切入;再有一類是現實主義語言形態下當代題材的植入,也就是舊瓶裝新酒。中國畫的現代性轉型總體來講是這三種,這三種轉型我們從藝術史的價值上去評價都各有其意義,比如說我前面講到的裝置、表現或是構成等等這種現代主義的水墨,它把水墨作為一種材質,作為東方視覺的符號材質來向未來延伸,它用符號化的方式直接把當代觀念納入進來,它的意義在於提供了在中國視覺情境下當代探索的一個路徑,它的好處是直接融入到西方語境中去,沒有障礙。但是它完全丟掉了中國文化精神層面的東西,丟掉了中國視覺語言精神層面的東西,因為它認為這個東西沖突是很大的。第二種我覺得就走得比較艱難,要站在中國美術史、中國文脈的這條主線上向前推進,這條主線就是它的語言,它的筆墨精神,它的文化精神,因為中國畫的視覺形態在世界藝術中是非常獨立的,其藝術的完整性區別於其他藝術形態。這種傳統的藝術形態有沒有當代的可能性呢?能不能把它推進到當代中來呢?這個工作非常艱苦,它涉及到語言轉型的問題。它要轉型成為一個新的語言形態,但是它的本體、它的根、它的枝葉還是中國文化這棵樹上長出來的。完成了語言形態的當代性轉型才能實現當代性主題的表達。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生命力就在於傳承與創新,這是非常難的。還有一類是指向當代性的,但是它放棄不了已經成形的對現實主義表達的一種語言體系或者更加傳統的語言形態,它用那種筆墨體系去裝納當代的內容,這條道路,較大的可能性是走不下去,半途徘徊。
《漂移--16》193500cm 宣紙水墨 2016年作
《漂移--16》之局部欣賞
《漂移--25》180x97cm 宣紙水墨 2017年作
《漂移--26》18097cm 宣紙水墨2017年作
把丁密金這幾年的藝術探索放在這個語境下,放在這三個維度里去考慮,會有一個非常確定的判斷,就是丁密金的藝術路線和指向是定位在將中國傳統的語言體系、文化精神推進到當代而實現轉型的這一路徑,它是第二類。近一階段他完成的《漂移系列》更證實了這一點,其突破路徑是符合當代性探索指向的,顯示出當代性探索在藝術精神的探索上從表象的形態轉向一種內在的形態,從一種特定的形態轉向一種泛化的形態。《漂移系列》的關鍵突破點在於去掉了畫面中的現實性情境。生活情景的現實性被解構掉了,人物的現實性被解構掉了。這種解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將許多表面性的東西解構掉,從而指向了一種內在的東西。敘事性、場景性、人物的現實性解構掉了之後,人物呈現一種非現實人、非社會人的一種存在,它指向了一個人本體的存在,這是當代精神中最核心的問題。如果不解構掉這些現實性,便進入不了這個深層。這個道理對所有人來說都極其明了,但是如何去解構它?解構容易,解構出來後形成的東西又是什麼樣的?這是非常艱難的。所以我們現在看,丁密金找到一個非常好的契機,即解構之後,人物的總體特徵是一個游離狀態,人物之間的關系呈現出一種糾結的相互纏繞狀態。整個的視覺情境,又產生一種沖突的對抗狀態,這就是作為一個藝術家心靈層面所體驗到的一種當代性,當代文化狀態,生存狀態,同時也是世界文化格局存在的一種沖突、困惑、糾結狀態,《漂移系列》的視覺情境一下子就切入到了這個本質,這是藝術家個人的機緣把握。
《漂移--27》145363㎝ 宣紙水墨 2017年作
《漂移--27》之局部欣賞
在這批作品裡,一些關涉當代藝術的思想觀念和語言層麵包含了一些關鍵的價值點。如,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主線上進行的當代轉型和現代探索,要不要放棄藝術語言上的探索?這是一個重要的價值點。中國的水墨語言,除了是情懷的抒發之外,還有著重要的視覺美感,中國畫筆墨結構的精巧性,意蘊的微妙性,書寫性,筆墨的靈動性形成了一種視覺上的唯美,其視覺節奏,視覺和諧是至上的純粹的美感形式。當代藝術是可以舍棄這種東西的,因為當代藝術存在著反唯美、反視覺和諧性、反美感的一種路向。丁密金這些作品最重要的價值點是將傳統語言沿著推進的脈絡演化成當代的語言形態,這種語言形式在整個中國畫語言歷史長河中是立得住腳的。他的畫一絲一毫都不曾放棄筆墨的精神性、書寫性,畫家的情懷心性、文化修養都能夠藉由筆墨直抒胸臆。在他的這批畫中,可以去品味線性筆墨的力度,水墨的精緻配合,不可拆解性的視覺要素。是地道的中國藝術精神延展到當代的一種當代性,這是一個標志點。對筆墨形式的探索,需要長期且深厚的文化精神和筆墨修養的積淀,不是隨便一個搞當代藝術的年輕人能夠做得到的。所以恰恰是很多人做不到,就放棄了筆墨精神,因為放棄筆墨精神與表現當代性本身是不謀而合的。
《漂移--29》145363cm 宣紙水墨 2017年作
《漂移--29》之局部欣賞
《漂移--29》之局部欣賞
之所以說《漂移系列》在中國畫當下的探索中具有標志性與當代範式的意義的,還在於它包含了以下幾個要素:第一,它是代表當代的,絕不是一個過度的、含糊的、探索的中間狀態,而是一個深度的,徹底的表達當代性的一個案例;第二,一件經典作品一定是具有語言形態的高度純粹化。丁密金的畫每一筆下去不是推敲出來的,而是天然而出的東西,要達到這種天然,需要幾十年的積累,這些畫的語言層面足以支撐其成為標志性作品。這畫的語言是從中國文脈精神中發展而來的,是靠實現作品的主題來定位語言形態,同時又要把中國文化的精神傳承下來,並化為個人的無意識狀態,最後形成整體、局部、細節的不可拆解性與完美性;第三,這些作品對未來性有啟示性。他站在中國畫傳統的文脈主線上形成這樣一個形態,將傳統語言形式與當代性視覺形態完美的結合而呈現了突破,這足以成為對未來發展支撐性的存在,足以成為對未來探索引領性的存在,具有對當代藝術範式與標本作用。這是我最後要重點總結的一點。
(馬良書,美術學博士,畫家)
2. 古法宣紙製造業的指向類型是
宣紙加工工藝。古法的宣紙製作由108道工序組成,其宣紙製造業的傳統製作工藝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向類型是宣紙加工工藝方面,生產的宣紙薄如蟬翼,紙質綿韌,純白細密,光而不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