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園區的園區建設
工業園區是現代工業經濟的重要載體和發展模式,是繁榮縣域經濟、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平台。常寧市堅持把發展園區經濟作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實施「園區興工」戰略,構建發展平台,優化發展環境,園區經濟呈現出快速增長、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2012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98.86億元,增長12.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373.33億元,增長16.2%,被評為全省發展開放型經濟先進單位。我們的主要作法是:
一、突出平台建設,夯實園區發展基礎。堅持把工業園區作為工業發展的主陣地,狠抓園區建設,提升園區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承載力。
一是高起點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產業集聚」的原則,高起點規劃「一區一園」,切實提升園區承載力。「一區」,即水口山省級經濟開發區,以水口山有色金屬集團公司為龍頭,重點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及深加工,已躋身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一園」,即宜陽工業園,包含兩個功能分區——宜陽工業新區和宜陽工業走廊,重點承接IT、光伏、加工製造等產業。
二是大手筆建設。積極探索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新路子,多方融資,多渠道加大投入,加快推進標准廠房建設,不斷完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採取部門共建、企業自建、多方合建等多種形式建設標准廠房,投入資金8000餘萬元,建成標准廠房30萬平方米,其中財政安排貼息資金800餘萬元。把園區道路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范疇,由財政全額投資建設東三環、新園路等園區主幹道,園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億余元。
三是全方位配套。按照「宜業帶動宜居、宜居促進宜業」的思路,統籌考慮產業發展、生態保護、人居環境等因素,全面完善園區功能配套。在企業服務方面,投資1.13億元,在水口山經濟開發區建設日處理1萬立方米重金屬廢水深度處理循環利用工程;在宜陽工業園建設天然氣供氣站,為企業提供提供清潔、高效能源。在員工服務方面,把免費公交延伸到園區,配套建設了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公租房,為員工提供交通、住宿、子女就學等方面的便利。
二、突出產業建設,做大園區經濟總量。始終把發展產業、提升產業,作為工業園區建設核心來抓,推動工業經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以招商引資促進產業優化。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採取小分隊招商、節會招商、產業鏈招商等方式,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招商中注重選商引資,著力引進實力雄厚、技術先進的戰略投資者,先後引進中國五礦、中糧、中建材等世界五百強央企。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資責任制,要求每個市直正科級單位黨政一把手每一屆內至少要引進一個項目,完不成任務的實行責任追究。近三年,共引進內外資項目151個,資金68.19億元,年均增長21.6%。
二是以投產達產促進產業發展。按照「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個一」工作機制,狠抓項目的跟蹤服務,督促簽約項目盡快落戶,落戶項目盡快動工,在建項目加快進度,建成項目盡快投產,投產項目盡快達效,提高合同履約率、資金到位率和項目開工率。現已建成投產企業28家,在建設企業14家,籌建企業16家。三是以培育集群促進產業提質。圍繞全市已形成的產業基礎,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積極引導優勢企業集群發展,實現由企業聚集到產業集群的提升。初步形成了以榮誠鞋業、得寧實業為代表的鞋帽加工,以量大模型、君言汽配為代表的加工製造,以廣電科技為代表的電子加工,以天衡玩具、和諧服飾為代表的玩具服裝四大產業集群。
三、突出環境建設,提升園區服務水平。始終堅持打造政策、服務的優良環境,大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圍。
一是優化政策環境。出台《常寧市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獎勵辦法暫行規定》,對企業用地實行成本價,免費為企業用地搞好「七通一平」;對招商引資企業審批收費,實行本級行政事業性收費全免、服務性收費低額減半收取;對納稅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每年按1%的比例獎勵企業。
二是優化政務環境。推行政務服務代辦制,凡是企業需要辦理的行政審批事項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概由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全程代辦,不需要企業操心;推行企業特派員制度,從各職能部門選派幹部到企業駐點,提供無償服務;推行執收執罰「零返還」、「多家費一家收」制度,對部門涉企常規檢查行為進行規范,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三是優化要素環境。金融方面,出台貸款獎勵政策,推動政銀企合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土地方面,實行地與稅掛鉤、差別化供地政策,凡是入園三年仍未投產和納稅的企業,一律依法收回土地並強制退出;電力方面,積極探索企業用電差價管理等制度,保障重點企業用電;用工方面,建立園區用工儲備制度,為園區企業定向培訓產業工人,保證企業用工需求。
❷ 常寧巿國家級經濟開發區
【總體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省委、衡陽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繼續以爭當縣域經濟排頭兵為目標,以「打基礎、抓改革、創環境、重創新、促發展、惠民生」為主線,應對大環境,營造小氣候,適應新常態,謀求新發展,以改革為動力,以法治為保障,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主要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2%;財政總收入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5%;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1%、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8‰以內;森林覆蓋率達到51%;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省、衡陽市下達的任務。
奔放宜水起浩歌,活力常寧立潮頭。
剛剛過去的一年,常寧收獲頗豐,成績驕人。一串串數字折射出常寧2014年的輝煌: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44.9億元,增長9.8%;完成財政總收入14.11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10億,達10.79億元。
回眸2014年,豪情滿懷;展望2015年,信心百倍,常寧奮勇爭當縣域經濟排頭兵。
項目強市推發展
加快金銅項目核心工程建設,確保年底前一期建成投產
立足優勢引項目。立足人口大市、資源大市、文化大市、農業大市,全方位招商引資,壯大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資優惠和獎勵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發揮各地常寧商會作用,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發揮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的平台作用,重點引進一批銅壓延加工關聯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圍繞環保治理與生態建設,推進北京泓樺生物降解材料、中水電新能源風力發電等項目落地;利用好「兩油兩葉」資源優勢,引進一批農產品深加工規模企業;加大湘江引水工程爭資跑項力度,盡快動工建設,緩解城區供水壓力。
集中精力建項目。圍繞重點項目建設,突出抓好綜合協調和督促落實。工業方面,加快金銅項目核心工程建設,確保年底前一期建成投產,同時抓好金翼鉛業、華興冶化、大宇鋅業、一品新能源等項目建成投產,加快柏坊北高峰碳酸鈣產業基地建設,力爭潤華新材料、帝棉二期、喜寶鞋業等項目早日達產見效。農業方面,啟動西嶺油茶生態科技文化產業園、綠興豐玫瑰博覽園、萬景廟前旅遊景區綜合開發暨健康城、田野休閑農業等一批項目,加大「兩油兩葉」項目建設力度,重點抓好洋泉水庫灌區渠系全面改造和大壩除險加固二期工程,突出抓好廣濟水庫、白甫水庫和16處農村安全引水工程;城建方面,把拉通城市一環作為重中之重,盡快完成北一環及配套橋梁、西一環及東一環建設,加快北二環建設,加快公園、游園、樂園建設,硯池山公園、西門湖、培元濕地公園等項目要全面啟動,同時抓好背街小巷綠化提質和美化亮化,歌劇院年內要建成投入使用,健全停車場、垃圾站、公交站等市政設施,爭取衡陽至水口山天然氣管道竣工通氣;交通方面,爭取桂永郴贛鐵路和雲耒快線過境該市,啟動茶常高速常寧段動工,加快瓦松鐵路建設,完成國道234線(該市新河至塔山過境)規劃設計,抓好省道320升級改造為國道356線工作,加快宜陽至柏樹下段公路改造,完成青市車站主體工程,啟動北門車站建設,推進土谷塘航電樞紐、松柏千噸級航運碼頭建設;民生方面,落實教育黃線規劃,加快振安實驗學校、衡陽市八中尚宇學校建設,抓好安全飲水工程、保障安居工程、電力農網改造、移民開發工程建設,抓好蓮花新區和夏聯農貿市場建設,抓好精準扶貧開發。
產業富市抓升級
以金銅項目為龍頭,推進鉛、鋅、銅、錫等企業集群集聚發展,努力打造國家級有色產業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
健全的產業體系是縣域經濟排頭兵最為強大和穩定的動力支撐。常寧市將突出「兩油兩葉一加工」,以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發展全面提速。
多點突破抓工業。該市著力抓好有色金屬冶煉、稀土瓷泥、農產品三大產業集群深加工,做強人力密集型製造業;以金銅項目為龍頭,推進鉛、鋅、銅、錫等企業集群集聚發展,努力打造國家級有色產業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以全省創新創業園區發展「135」工程為契機,啟動水口山有色產業園30萬平米標准廠房建設;積極培育壯大製鞋、服裝、玩具、電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規模工業總量。
強化科技抓農業。加速農業科技引進、創新和推廣應用步伐,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繼續深化校地合作,強化農業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大力發展「兩油兩葉」,鞏固全省糧食生產標兵縣地位,打造全國油茶標准化生產示範縣、全省油菜生產重點縣、全國烤煙生產重點縣;加快茶葉基地和品牌建設,爭創全省茶葉生產重點縣;力爭年內再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扶持鄉鎮特色經濟,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休閑農業,支持種養能手、返鄉農民工創辦實業,爭創休閑農業示範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扎實做好農民減負工作。
創新思路抓旅遊。深度開發「山、水、寨」等旅遊資源,加大廟前、天堂山景區提質改造力度,努力創建廟前國家4A級景區;繼續完善僑源山莊、浯州島、陳家洲等休閑農庄配套設施,加快蘭江金源休閑農庄、羅橋「田野綠世界」的建設步伐;打造一條精品旅遊線路,把西嶺五沖竹海觀竹、至聖寺朝聖、綠興豐玫瑰博覽園觀花連成一線。
改革活市創動力
重點構建水口山園區「水、渣、氣、熱」四大循環網,實現園區大循環,打造成「國家級園區、循環化產業、創新型基地」
抓好政府機構改革。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在壓縮行政審批職能上做減法,在擴大公共服務上做加法,在提高監管效能上做乘法,在優化發展環境上做除法,釋放市場活力,提升行政效能;積極穩妥推進並鄉合村,做到小政府、大服務;嚴格治理「三超兩亂」,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
抓好農村綜合改革。以開展 「一流轉五服務」為突破口,推進農業產權改革,強化物權保護;大力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完善農業生產經營綜合服務平台;學習耒陽金融服務「三農」試點工作經驗,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宅基地、農村房屋資產和農機具抵押貸款;組建農業信用擔保公司,加強農村金融風險防控,嚴厲打擊非法融資行為。
城建靚市造家園
抓好城鄉同治,確保繼續處於衡陽市先進行列
注重新區開發。繼續完善東一環、南三環市政設施,加快綠地、公園和生態系統建設,著力引進高標准城市綜合體,建成常寧一片宜工、宜商、宜居、宜游的新城區,展示常寧全新形象。
注重宜居建設。重點拉通城市一環,緩解城區交通壓力。抓好城市「兩供兩治」,加快城區雨污分流、路燈節能改造;抓好中心鎮、中心村建設,加強集鎮供水、供氣、道路及垃圾轉運站建設;試行在中心城區建立免費公共自行車系統,以及在城區公交車開通免費WiFi;加大環衛保潔力度,重點抓好「門前三包」、馬路市場、渣土運輸管理等常態化整治。抓好城鄉同治,確保繼續處於衡陽市先進行列。
民生立市建和諧
強力推進湘江保護與治理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全面完成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
惠民生。著力完成省、衡陽市下達的為民辦實事任務,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加快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抓好價格調控監管,穩定居民生活必需品價格;緊抓各項政策機遇,加大重點民生領域投入;扎實做好城鄉低保擴面提標、五保供養、救災救濟、被征地農民保障等工作,不斷提高民生保障能力和水平;進一步規范鄉村財務,確保惠民政策落到實處。
辦實事。努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健全鞏固新農合制度,不斷提高群眾就醫保障水平;抓好鄉鎮衛生院建設,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歌劇院、圖書館建設,健全公共文體服務體系;加大就業幫扶力度,為農民工和工業園牽線搭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