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創造一個新興的產業。
1、創造一個新興產業,首先要創造一個新興的需求;
2、要通過對現有產業進行技術創新,形成新的需要;
3、新材料、新能源的發明將形成顯著的替代效應,是產生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
⑵ 我國工業如何進行科技創新
可參閱《科技創新思路與方法》一書。
⑶ 如何實現工業轉型升級
"十一五"期間,我國工業發展經歷了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中央果斷實施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有效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我國工業總體上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邁出了堅實步伐。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十三五」期間,技術改造工作應緊密圍繞《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技術創新、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等新要求,以提高質量效益為核心,以企業為主體,以問題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以智能製造、服務型製造、綠色製造和產品高端化為重點,充分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工藝和裝備,推動企業普遍實施技術改造,不斷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打造河北製造業升級版,盡早實現建設製造強省的目標。
⑷ 在工業領域,紫光雲如何深化產業創新
紫光雲構建UNIPower工業互聯網平台,以智為基賦能產業升級,實現數字在生產製造每個環節中的流動、應用,從而支撐冶金、電器製造等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⑸ 我國工業在未來該如何發展
工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建設製造業強國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
目前,高質量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新舊動能轉換還沒有完成,企業創新能力有待大幅提升,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任務艱巨。同時,貿易保護主義加劇,貿易摩擦風險加大,國際環境不穩定因素增多。盡管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並沒有改變。
另一方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積極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通過上述努力,我國工業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高質量發展將穩步推進。綜合上述因素,二季度工業經濟發展有望繼續保持平穩。來源:經濟日報
⑹ 傳統產業如何創新
傳統產業創新面對許多困難:主要有一、意識形態的制約:1、傳統思維定式的影響。可能從事這個行業的一些人,尤其是管理層受傳統思維的制約,有很強的思維定式,即使喊著創新的口號,也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2、作為領導者怕擔風險不敢革新。可能領導者在傳統行業中收益,即使情況發生變化,傳統行業在當地還有一定優勢,盡管獲益減少,也不能促使他們下定決心創新。畢竟,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要承擔很大風險的。3、該產業的下游或者消費者難以接受。這是最關鍵的。由於傳統行業已經在其顧客心裡建立了一定地位,率先打破常規進行創新,必然使得其消費者心理難以一下承受,必然影響產品銷售和資金回籠。二、相關配套制度的缺失。傳統行業無論在融資、投資、建設、運行、組建銷售網路等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政策規定或國家貸款幫助,而自傳統行業的創新可能引起一個新興行業,在這個新興行業中,各種制度規范是不完備的,企業要進行登記、變更登記、申請許可、申請貸款等可能因無法律法規規定而不能辦理。
但是傳統行業的創新是勢在必行。社會是在往前發展,生產力的發展一定會導致生產關系、經濟關系的調整,作為傳統行業也必須不斷創新發展跟隨生產力的進步,否則一定會被淘汰。
個人認為,傳統行業的創新一定要跟隨生產力的進步,緊隨人們社會觀念的提高,以服務人為最高目標,同時緊盯法律和政策變化,隨時調整。既可以微調也可以根本改變。無論怎樣創新,都是以創新者的思維意識為主導,因此,領導者要有創新思維或者大膽任用有創新思維的人,要敢於創新,勇於創新,要有開拓新道路的魄力。
⑺ 代工業,如何轉型往哪方面轉需要多久
不是所有企業都該轉型「大家都在說應該加快製造業轉型、謀求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但談何容易。」作為貿易及外商投資領域的研究專家,桑百川教授曾聯合商務部的專家,專門到東莞等珠三角地區做過調研。期間所見所聞令他感慨萬千,許多代工企業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突然倒閉,有的老闆乾脆把工廠扔在那裡就跑了,連清算都不去做,留下的是拖欠了大量銀行貸款和工人工資的爛攤子。近幾年來,中國的貿易順差一直比較大,人民幣升值速度較快,國家外貿政策上總的基調是減順差、控外資甚至是壓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格局中,代工企業在進出口中所佔比重非常大,貿易順差很大程度上和他們有直接關系。「所以在出口增長較快,貿易摩擦越來越多,人民幣升值壓力越來越大的時候,學術界就提出來應該加快結構調整,要有選擇地吸收外資,主動控制出口規模。」桑百川教授告訴《法人》記者。在此背景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人民幣加速升值,貿易產業格局調整,針對代工企業的政策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這樣,很多代工企業就難以承受,人民幣升值、產業政策調整、國內原材料成本上漲,這些都把他們逼到了死胡同,導致代工企業大規模關門倒閉。這類情況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變得更為嚴峻:訂單少了,成本卻在上漲,代工企業倒閉的速度更快了。桑百川教授認為,金融危機的蔓延確實使國際市場的需求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代工企業出現了分化的跡象:一種代工企業在經營情況更加險峻之後,為了生存和發展,開始謀求轉型,包括控制運營成本、減少資金的佔用,以及謀求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創新。比如我們熟知的比亞迪(70.55,0.55,0.79%),走的就是這樣一條成功轉型的道路。而另一種代工企業,尤其是生產日常消費品的代工企業,其市場變化受金融危機影響反而比較小。他們的生存勉強還能夠維持,但資金鏈問題比較嚴重,也沒有能力去轉型,只能耐心等待危機結束,重新振作。「很多人說金融危機是代工企業轉型的催化劑,其實這種說法有些過於絕對了。在金融危機持續時,不僅代工產業受到影響,其他行業一樣有壓力,有些甚至比代工企業更大。」桑百川教授表示,從貿易數據來看,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不是加工貿易型企業,而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人們往往需要節儉開支,所以高檔消費品市場的價格彈性更明顯,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往往屬於高端產品,極易受經濟狀況的影響。代工企業則大多生產日常消費品,這些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彈性相對較小,所以有些企業還能勉強維持。「不能做」和「不願做」在桑百川教授看來,中國代工產業向發展自主品牌和技術轉型,面臨的門檻還是比較高的,從企業自身來看,他把問題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不能做,一個是不願做。「代工企業轉型是有很多困難的,自主研發、創立品牌都需要大量資金、人才及技術支持,有些企業其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是『不能做』。」桑百川教授表示。以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為主的代工行業,勞動力成本很低,但如果代工企業轉型搞研發,僅勞動成本的增長就不會是個小數字。在當前,我國還有大量的農民工等待著在非農產業中就業,中國還有源源不斷的初級勞動力供給,這些勞動力不經過工業化的鍛造、不學習、不在工廠里提高自己、不掌握更新的技能,就不可能很快實現從農民到技術工人的轉型。中國工業化的任務很艱巨,許多企業也知道該朝哪個方向走,但短期內卻不可能完成。製造企業需要升級,但技術並不是想創新就能創新的,需要研發、需要人才。品牌也一樣,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品牌必須在經營過程中慢慢積累和培養起來。「也有一些企業,具備一定的資本積累,有能力進行技術研發,但不一定願意冒這個風險,這種情況屬於『不願做』。」桑百川教授表示。眾所周知,我國的體制不健全,無論是經濟體制還是政治體制,都處在轉軌的過程中,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具有不確定性。而代工企業的轉型,無論是技術研發還是品牌塑造,都是需要長期投入的,只有企業的行為長期化,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而當制度不健全的時候,很難讓企業下決心做這些投入,這就是矛盾。」桑百川教授告訴《法人》記者。此外,企業轉型所需的技術研發和品牌塑造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成本投入,這必然存在一定的風險性,萬一技術創新不成功怎麼辦?萬一資金鏈出現問題怎麼辦?並非所有的企業家都具有冒險精神。代工仍有生存空間曾經給中國製造業帶來無限繁榮的代工產業,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受制於人、缺少創新、難覓自主品牌等方面的詬病。那麼中國式代工是否真的已經走到了盡頭呢?桑百川教授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他看來,中國代工企業的成長,完全是中國工業化的一個縮影。自改革開放以來,通過開展加工貿易,一大批代工企業成長起來,增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繁榮了地方經濟,增加了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的收入,也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工人。可以說發展加工貿易是中國工業化的一個必經之路。「而且這條路還沒有走完。」桑百川教授告訴《法人》記者,缺少自主品牌、沒有技術優勢,使代工企業難以在高端製造領域中獲得市場份額。在未來,當然應該積極地推動有實力的企業創造自主品牌,加大自立研發,在高端製造市場上分一杯羹。但是也應該看到,中國的工業化遠遠沒有完成,「代工」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目前還是無法逾越的一個階段。如果徹底放棄代工,不僅對珠三角不現實,對全國來說也不現實。放棄代工之路,意味著會有大量工人失業,地方經濟也會衰退。「代工這個行業我們看似簡單,實際上很特殊。」桑百川教授表示,中國是世界上紡織、服裝、鞋類第一生產大國,世界上很多著名品牌鞋類公司的產品都是在中國生產的。國內代工企業在初期做代工時,技術含量都很低,只是簡單套模、組合而已,國外客戶會從設計圖紙、原材料、到成品銷售,提供一條龍的支持。正是這些支持,使大量的本土代工企業獲得成熟的技術及現代化的企業管理理念,從而逐步由優秀的代工企業轉型為擁有自主品牌、具有一定研發實力的大型製造業集團,最終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企業。比如國內製鞋龍頭企業奧康,即使到現在,奧康依然堅持自主品牌與代工生產並存這種「兩條腿走路」的模式,並藉此使自己始終與國際潮流保持一致。說到代工企業,也不能不提富士康,這個號稱「代工之王」的老牌代工企業,無疑是代工業最成功的典範。直至現在,富士康的代工策略始終沒有一絲動搖,並牢牢把持著蘋果、諾基亞等高端客戶。「後危機時代」的政策拷問「近一段時間以來,大量代工企業的倒閉,有外部市場環境的因素,有這些企業自身經營不善的問題,也有我們國內政策方面的不合理因素。」桑百川教授坦承,我們在過去幾年中對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政策做所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而且上升得太快。比如兩年前,相關部門緊縮了針對加工貿易行業的「准備金台賬制度」,要求加工貿易企業將一定量的保證金存入指定銀行,這些准備金的數額相對來說都比較巨大,這使得部分來料加工型代工企業流動資金嚴重短缺。桑百川教授表示,金融制度也是一個「老大難」。代工企業大都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有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融資難,而中國的金融制度決定了中小企業融資更難。由於我們的民間金融機構不發達,很多中小企業告貸無門,這使得一些中小企業很難順利轉型。「在金融危機過後的『後危機時代』,我覺得政府首先應該繼續清理那些阻礙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法規。」桑百川教授對《法人》記者表示,除此之外,出台一些稅收等方面的激勵政策也很重要,我國現在已經有相關的政策,但是在完善配套和執行方面做得還不夠,應該建立一個系統的,支持包括代工企業在內的製造型企業一個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桑百川教授認為,在當前背景下,我國的外資政策也需要適當調整。過去我國的許多經濟政策基本是按照「所有制」來制定的,比如民營企業什麼待遇、國有企業什麼待遇、外資企業什麼待遇等等。現在則應該向公平待遇的方向發展,調整重點應該從過去的「所有制優惠」為主轉向「產業傾斜政策」為主,不管是外資還是內資,不管是內銷還是代工,都應一視同仁。這樣在公平的政策待遇下,形成平等的競爭環境,才有利於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改進技術、提高效率的方式來跨越這場危機。
⑻ 中國工業設計的未來如何創新
改變是不連續地,突如其來的,煽動的! ·設計師個人作品集火熱申請中! ·查詢網站排名推薦您用Chianz排名查詢·「論吧」正式上線 歡迎參與主題討論 ·全球經典酷站推薦欣賞 ·矢量素材 給設計師提供強大後盾 ·加入設計師論壇,精彩無限 ·設計網址大全,免費收錄所有設計站點 新經濟時代(或稱數字經濟時代 後經濟時代(post-instrial economy))的來臨,使得新興的產業頂著光鮮的成績單,直教眾人必須粉碎傳統價值觀去面對新的世界。也不過是才幾個月前的報導, -「著名的入口網站Yahoo,其資產總值等於1.5個新力Sony ,等於2個福特Ford」!但2001年的第一季,Yahoo的股票卻一路往下探底,.com公司紛紛中箭落馬,印象中大多數的網路公司(像e-direct, e-commerce)都成了「燒錢」的產業。這樣急速的轉變,正如Gray Hamel在「激活革命 (Leading the revolution)」里所講的「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時代,理智上我們知道新時代是已經來臨,但心理上我們還沒准備好!」「這是一個動亂的時代,財富的得失只在一瞬間!」,「在二十一世紀,改變是不連續地,突如其來的,煽動的!公司一個不留神,忽略了環境某個重大的改變,就可能追不上領先者!」所以Gray Hamel告訴我們要創立一個「新的創新模式」來面對急速變化的市場。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物質環境因為已經有了很大進步,這使得人們在鑒賞進而購買產品的時候變得更加苛求,加上網路的便利性,人們更願意對物質生活提出自己的意見。當企業在產品價格和功能完全相同情況下展開競爭的時候,工業設計可能就成了一項重要的差別。色彩鮮艷的i-Mac計算機取得的巨大成功不僅挽救了蘋果公司,而且還激發了戴爾DELL公司和康伯COMPAQ公司的設計概念,個人計算機的市場因此推出了大量造型新穎、成本較低的產品,產生了另一波的「新競爭」。新型VW Beetle汽車的形象旋風,也是一項促進汽車行業變革的催化劑:使得汽車製造商們更重視產品的外觀,從最近的一些國際車展我們更可感受到這樣的氣氛。因技術的演進,強化了設計開發與銷售的質,量及速度,廠商們漸漸地體認如果不超越競爭者去設計發展新產品,就可能不會具有吸引消費者再去購買他們的產品。 面對競爭時,在產品設計的作法背後是因為企業對這些新的設計需求有了長期策略的上考量,還是只是滿足市場需求的迫切性!?當然所有的決策經營者都希望能從長遠的發展規劃來思考,去建立獨自的競爭策略。 策略(Strategy)是因應環境,厘訂方向,運用資源以達成目標之計劃,藍圖及步驟。 因為具有以下特性: 一、所處理的是目前決策的未來性。 二、通常會考慮遠景,使命,與目標。 三、是一種程序與一項計劃的結構。所以一個企業在進行策略規劃時,他所想的是必須要能有效地投入目前所能應用的資源,在於有助於未來發展的方向上。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企業公司都需要用到工業設計來增加其商品的價值。但一旦要投入資源在新產品的設計開發上那必須要謹慎,因為所有的企業其資源都是有限的。 策略是在行動中形成的。 自十九世紀初德國包浩斯(Bauhaus)揭示了工業設計的思潮,多年來工業設計在不同的國家發展出了不同的面貌與結果。當然這些結果與該國的主客觀條件及其所訂定的發展策略是息息相關的。其造就的原因或許也就是其「國家競爭力」之綜合條件,例如:在瑞典發展的傢具產(如IKEA-以全球資源分工整合加上經過有計劃所培育的設計師,創造出一種大眾化的設計風格)與義大利的傢具產業(強調原創性與品牌差異化-結合設計師強烈個人風格與深厚的製作工藝,創作出似珍藏品的傢具產品)便截然不同,又如在美國因強調嬉皮文化與泱泱大國所發展出以Harley- Davidson這品牌為主的機車文化;而在台灣卻有完全不同的客觀條件,因交通擁塞城市腹地小反而造就了速克達(scooter)的流行,並且帶動了相關研發設計與生產技術的提升,因此為台灣的機車產業開拓了國際的市場;這些產品的發展直接間接地讓工業設計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不同的任務、使命與角色。這樣的觀點來看公司與企業, 其工業設計發展的過程與主客觀形成策略的條件與必須經過的蘊釀程序應是類似地。 工業設計的發展真的必須配合國家地區或企業整體性的主客觀條件,特別是不時還需要政府方面的政策輔導與公司自我發展的策略調整;從大的環境觀點來看,即使受到該政府的重視與政策性的保護,也未必可造就某一產業的成功與工業設計發展。台灣曾在二十多年前便積極想發展汽車工業,但後來的結果比起同時期發展的韓國,在整車的研發設計上卻顯得沒有太大的成效。在發展汽車工業的當時,雖然中韓雙方政府都有獎勵與保護政策來推動與刺激其發展,但結果卻反映了不單只是政策面的支持就能保證成功的。因為業者本身的作法與觀念及客觀消費市場的變化,反而扮演了決定性因素。在這個對照的案例里我們看到了幾個知名的韓國汽車公司為工業設計人才與技術所作的「長期而有計劃性的培訓」,顯得積極而有長遠的預謀,並為後來的成果去打基礎。雖然台灣的汽車產業並沒有像韓國一樣,大舉長期地投資,但台灣的汽車工業卻走出了另一條自我的道路,其原因當然是因為台灣沒有足夠的內銷市場量來支撐完全自行設計研發的需求。但為了抓住台灣汽車消費者的心,部份國產汽車的大廠在面對國內市場的競爭時,選擇的競爭策略反而是直接對應當地的消費文化,試著朝往大眾喜好的口味方向作部份的設計變更,像是*近名牌高級車image的「大型電鍍前水箱護罩」與「鑽石前後大燈」作設計變更,像是將1000 CC 或1600CC的等級升級到擁有豪華車的氣勢與配備!這樣投消費者之所好的策略,造就了台灣市場的成功反而發展出「另一種設計整合實力」的國際競爭力。(像台灣的中華汽車,裕隆汽車在中國大陸與菲律賓市場的成果。)
⑼ 我們該如何實現產業創新
創新驅動需要市場和政府兩個引擎。利用好市場引擎,就是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引導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發揮政府的引擎作用,就是要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與時俱進地改變政府發揮作用的重點和方式。
著力營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改革現行財稅、投資、金融、貿易政策;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企業創新;進一步打破壟斷,促進各類企業展開競爭;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輿論和政策氛圍。
搭建服務於產業轉型發展的公共平台。政府應著力打造互聯互通網路和各類公共平台,包括國家(地區)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地區)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公共研發平台、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台、技術轉移轉化服務平台等。
採取切實措施鼓勵研發。創新國家R&D經費使用方式,將支持重點從生產端轉向消費端,從最終產品轉向基礎研究和競爭前開發活動;開展以用戶方(需求)牽頭的項目申報模式,增強項目的示範性、針對性和市場擴展力。
改革金融支持體系。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和徵信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發展與中小型科技創新活動相適應的中小型銀行類金融機構;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
重視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應大力加強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重視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應認真推行終身教育制度;在有條件的企業內,應恢復和建立新型學徒制。
在全球范圍內延攬和使用人才。通過海外投資,並購發達經濟體的企業,並以此為平台,直接吸納海外高端人才;鼓勵企業建立海外研發中心,直接利用海外人才。
積極參與技術標准設立過程。充分利用中國市場巨大的特點,積極參與國際上的標准設立競爭,逐漸把握制定產品技術標準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