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業化的三個指標
一是人均生產總值,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為初期階段,人均3000美元為中期,人均5000美元為後期;
二是工業化率,即工業增加值佔全部生產總值的比重。工業化率達到20%-40%,為正在工業化初期,40%-60%為半工業化國家,60%以上為工業化國家;
三是三次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一般工業化初期,三次產業結構為12.7:37.8:49.5;就業結構為15.9:36.8:47.3;
B. 西方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及主要標志是什麼
1. 西方工業化的發展可劃分為四個主要階段:首先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末的工業化初期,標志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興起。
2. 其次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的成熟工業化時期,這一時期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技術和社會結構的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度。
3. 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中期至20世紀末期,以高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後工業化時期。這一時期見證了信息技術的崛起和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
4. 最後,從20世紀末至今,我們處於信息化時期,特徵是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改變了經濟和社會結構。
工業化的完成標志如下:
1. 第三產業在產值和就業率上超越第二產業,表明經濟結構向服務導向型轉變。
2. 能源和資源消耗的增長速度下降,且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與資源消耗脫鉤,顯示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增強。
3. 白領工人的數量超過藍領工人,意味著勞動力市場向知識密集型工作轉變。
4. 企業的競爭力不再僅僅依賴於固定資產的多寡,而是更多地依賴於物流系統的效率和零庫存管理能力,體現了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和靈活性。
C.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表現出來的三個重要特徵是什麼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表現出來的三個重要特徵:
1、中國的工業化是一個具有十幾億人口大國的工業化,中國的人口超過了所有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人口的總和。
2、中國的工業化是一個長期、快速推進的工業化,世界上還很少有國家能夠長期保持如此高的工業化速度。
3、 中國的工業化是一個低成本的出口導向的工業化,幾乎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夠找到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產品。
補充:
出口導向和進口替代是後發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常採用的兩種發展戰略,各有不同的優缺點。由於進口替代發展戰略在我國實施中產生了許多弊端,以及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運用出口導向發展戰略獲得成功的示範作用,我國逐漸地從進口替代轉向了出口導向發展戰略。長期以來,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一直是比較低,我國環境污染是低付費的,我國依靠引進為主的技術進步也是低成本的,我們人民幣幣值是低估的,這構成了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源泉,也是我國可以實施出口替代戰略的基礎。
D. 新型工業化指標體系包括哪些方面的指標
新型工業化指標體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指標:
(一)反映新型工業化水平的指標體系
根據國內外有關的工業化理論和歷史經驗,選擇以下指標反映新型工業化總體水平。(1)人均GDP。該指標直接反映一國或地區的工業化水平或發展階段,該指標在國內外均有可比性。(2)城鎮化率。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城市結構的合理化程度,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根據國際通用的劃分標准,工業化國家或地區的城鎮人口的比重要佔全部人口的60%以上。(3)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該指標是從農村勞動力的情況反映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水平,一般認為這一比重下降到20%以下才符合實現工業化之要求。(4)產業結構。該指標反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的變動規律。一般認為,實現工業化時,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應在20%~10%以下,工業比重為40%~50%以上,服務業比重應在40%~50%以上。(5)工業製成品占出口產品比例。即製成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能比較真實地描述一國或地區工業化水平和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二)反映工業化質量的指標體系
1.反映工業經濟效益的指標。主要評價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水平,主要有:(1)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指在一定時期內實現的利潤與成本費用之比,是反映工業生產成本及費用投入的經濟效益指標。(2)總資產貢獻率。工業總資產貢獻率反映企業(包括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下同)全部資產的獲利能力,是企業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的集中體現,是評價和考核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反映企業的總資產創造的效益。(3)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工業化發展速度。(4)工業平均勞動生產率。從勞動力要素角度反映活勞動的消耗與產出,是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職工技術熟練程度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表現。
2.反映科技含量的指標。主要評價一國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科技創新、研究開發能力和水平,包括:(1)研究與開發(R&D)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它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科技進步的水平,
該指標反映一國或地區科技活動經費的投入水平。(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該指標反映一國或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和水平,以及採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水平。(3)新產品產值比重。反映一國或地區科研開發水平及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的能力。(4)專利數或技術成果數。專利數或技術成果數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產出的專利數目或技術成果數目。一定程度上反映自主創新能力。
3.反映信息化程度指標。該類指標反映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情況,主要有:(1)信息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從產值角度大體反映信息產業的規模。(2)信息產品產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即信息產品凈產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該指標直接反映一國或地區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工業信息化水平。(3)工業領域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反映信息化投入水平。(4)信息產業從業人口占社會從業人數的比重。從勞動力角度大體反映信息產業的規模
4.反映資源消耗利用效率的指標。新型工業化注重資源節約,努力降低資源消耗。可以用萬元產值水消耗量、萬元產值物料消耗、萬元產值電耗和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占萬元國內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來反映。
(三)反映工業化協調性與可持續性的指標體系
工業化協調性指標主要反映實施工業化進程中,對社會穩定、資源環境、社會發展的影響。
1.反映工業化與資源、環境協調與可持續性的指標可包括:工業固廢處置利用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廢氣治理率、環保投資增長率、城市綠化覆蓋率、耕地保有率等。
2.反映工業化與社會發展的協調與可持續性的指標,通過以下指標反映:(1)工業從業人員增長率。該指標反映工業吸納勞動力就業、再就業情況,一般以年初工業企業職工總數與年末職工總數之比獲得。(2)城鎮登記失業率。反映城鎮人力資源的相對利用狀況和地區企業整體經營狀況。(3)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占人口總數比重。反映勞動者的素質。(4)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反映城鄉收入水平的差距。(5)城鄉思格爾系數之比。反映我國或各地區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和生產水平的狀況。
在構建指標體系基礎上,選擇適當方法,就可對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
E. 工業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工業化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是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以及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主要體現在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起初是從紡織、糧食加工等輕工業開始的。
第二階段,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特徵在於化工業、冶金、金屬製品、電力等重化工業的顯著發展,尤其是化工和冶金等原材料工業的增長速度最快。
第三階段,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出現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後期。此時,工業生產中,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明顯降低,機電工業增長迅速,中間產品如零部件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工業生產呈現出迂迴化的特點。隨著加工度的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幅提高,而原材料的消耗並不成比例增長,工業發展對技術裝備的依賴性增強,深加工業和加工組裝業成為工業內部最重要的產業。
這三個階段反映了傳統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但並不意味著所有國家或地區都會嚴格遵循這一順序發展。
F. 美國在什麼時候完成工業化進程並轉型為工業社會國家
美國的工業化起步雖然晚於英法,但發展速度迅速,很快實現了趕超。美國工業化的特徵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產業結構升級基於各產業的協調發展,工業比重逐漸超過農業,工業內部重工業比重也逐步超過輕工業。其次,美國勞動力的專業化素質和勞動生產率較高。這得益於美國充分利用其資源稟賦,通過普及教育、尊重知識、引進人才、發明勞動節約型技術以及發展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等手段,提高了勞動力的專業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
第三,產業聚集和區域專業化現象明顯。美國農業在區域布局上存在明顯的專業化分工。第四,城市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自19世紀30年代起,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增長速度顯著加快。第五,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發達。東北部地區高效的資本市場為製造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由於西部農產品運輸成本的降低,使得新英格蘭地區的農業勞動力能夠通過勞動力市場順利轉移至西部農場及本地工廠。
第六,美國接納了大量外國移民,並且跨區貿易發達,國內市場龐大。第七,美國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技術引進和外資吸引,發展進出口貿易。通過這些策略,美國利用其後發優勢,直接引進和利用了英國等先發工業化國家的技術和人才,同時通過大量吸引外資,發展進出口貿易來加速工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