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四次工業革命內容是什麼它的意義和影響分別是什麼對中國有什麼幫助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內容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以互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生物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的應用為標志。這一階段的革命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社會生產方式、經濟結構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全面變革。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意義在於,它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加速了全球化進程。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傳播更加迅速,溝通更加便捷,人們可以跨越地域限制進行實時交流。此外,它還推動了智能製造的發展,逐步取代傳統製造業,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它改變了就業結構,許多傳統職業逐漸減少,新興技術領域的工作崗位增多。其次,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數字化、網路化成為常態。再者,它促進了社會管理和治理的創新,智能化、數據化手段被廣泛應用於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領域。
對中國來說,第四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中國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加快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推動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同時,中國龐大的市場和豐富的數據資源,為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通過引進和消化吸收先進技術,中國可以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
『貳』 工業4.0也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他以什麼為主導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慧,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
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就確立了「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基本方向,率先制定了含有綠色發展指標的國家規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行綠色發展戰略,開展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綠色投資,包括生態建設、環境治理、節能減排等方面的投資,佔GDP比重從2001年的1.70%上升至2010年的3.94%。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大會報告和黨章之中,成為中國生態文明的宣言書。這勢必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促進從生態赤字轉向生態盈餘,開創一條綠色工業革命的新路,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方式:綠色工業革命的目標首先是實現碳排放的「脫鉤」,這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綠化」,即採用能耗更低、更清潔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單位能耗的污染強度下降;
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與經濟產出之間「脫鉤」,盡量減少化石能源在經濟生產和消費中所佔的比重;
三是促進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綠色能源的大幅上升,並促進這類能源的利用最終占據主導地位。
在碳排放「脫鉤」的基礎之上,綠色工業革命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使生態資本相關要素的「全面脫鉤」,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環境資源等等。
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還是需要在技術、制度、組織和物質資本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第二步則是盡早達到各類資源使用的「峰值」,接著就能促進其出現下降,從而實現生態資本要素的「盈餘」。
『叄』 什麼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應該如何應對
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大致可以劃分第一次是蒸汽技術革命,第二次是電力技術革命,第三次是信息技術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用現在的詞叫做「物理信息融合」,其實就是「物聯網+」,主要是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以人工智慧,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是一個高度開放與共享的時代,將是一個世界各國在創新領域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時代,如果把第四次工業革比喻為快速行駛的火車,命希望中國能駕馭得了這列火車的火車頭。
『肆』 工業革命歷經千辛萬苦經歷了很多年,第四次工業革命發生在中國嗎
第四次工業革命,也被認為是人工智慧革命,最有可能在中國發生,因為中國已經在全力布局,發展迅猛,並有政策引導。
人工智慧帶搏時代,其本質是將人類從單一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人工智慧發展至今三十年,前二十年都處於在地上爬的狀態,當上世紀人類進入互聯網,人工智慧的構想也被大書特書,然而技術難以突破的現實,讓當年一大批憧憬人工智慧的年輕人,心灰意冷,紛紛改行。但是在十年前,一項重要的革命出現了,它讓人工智慧從科幻小說,走入現實。這項重要革命,叫做「深度學習」。前不久阿爾法狗打敗世界圍棋冠軍,通過大量棋譜的積累,以及數百萬次的對弈,阿爾法狗藉助深度學習,戰勝人類,就是一個例子,人工智慧革命有望提前到來。
美國是世界科技的霸主,但中國對於人工智慧的投入,同樣是霸主。中國藉助著美國的軟者族件和硬體技術,誕生了一大批同樣引領未來的人工智慧企業。比如我們熟知的,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商湯科技,還有大疆,華大基因,思必馳等,當然還有中國最重要的三家科技公司,網路,騰訊,阿里巴巴。中國這些人工智慧公首行弊司,將人工智慧技術從實驗室帶入百姓生活,每個中國人都受惠於人工智慧技術。
人工智慧,必將是一場大變革,其影響超乎我們想像。而中國,已經准備就緒!
『伍』 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來襲 亟需應對哪些挑戰
近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發表了一篇題為「成長的煩惱——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的主題演講。他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了,它會給人類帶來哪些煩惱和挑戰?我們又要如何應對?
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來襲 亟需應對哪些挑戰?
我們都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第二次是電氣時代,第三次是半導體信息時代,薛瀾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目前已能看到雛形。前面幾次工業革命,因為歷史原因,中國都沒能真正參與。但今天,中國有機會能像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樣,參與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形成過程中了。
薛瀾提出,我們應該注意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給中國帶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這個挑戰,具體有四個方面。
首先是對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的影響。
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中間,其實存在兩個悖論。首先是生產率悖論,就是說新技術的進步並沒有給我們帶來預期的生產率的增長。以美國為例,美國勞動生產率的年增長在1947到1983以及2000到2007年,兩個時段里,分別是2.8%和2.6%左右,但是從2007年到2014年,也就是科技大幅改變我們生活的這段時間,勞動生產率的年平均增長率只有1.3%左右,這要怎麼解釋?薛瀾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很多技術是平台型技術,它們創造的價值是免費的,並沒有通過市場交易反映出來。
其次還有創新悖論。政治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創造性毀滅」,是指有新的技術創新帶來更大的社會收益,但同時會讓舊產業消亡,通過這種毀滅,使社會不斷進步。例如,電力機車代替蒸汽機車、數碼相機代替膠卷相機,都是創造性毀滅。
但荷蘭學者盧克索特近來提出「毀滅性的創造」這么一種可能,就是指一些創新僅僅對少數企業有利,對整個社會是不利的。比如,金融領域放鬆監管會導致很多創新只對少數金融企業有很大利益,但可能會給整個金融世界帶來危害,甚至帶來金融危機。比如現在的社交媒體讓人們長期沉溺於手機和電子游戲,很難進入到深入思考,長此以往,是否會對人類社會進步產生影響,等等。
而不管是生產率悖論,還是創新悖論,其實都可以看做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給人類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帶來的挑戰。
第二個挑戰是對未來工作的顛覆。
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美國2010年的各項職業中,將近一半的工作在今後十年到二十年有可能被機器或人工智慧替代。其中很多工作在今天是高級白領在做的,比如律師助手、房地產評估師等等。未來,也許很多人在同時做很多的臨時性工作,傳統意義上的穩定工作將不復存在。
第三個挑戰是對社會公正、倫理道德和社會規范的沖擊。
比如說,收入分配差距有可能變大,大量中等技能的工作被替代,社會收入分配將形成兩極化狀態,少數有高技能的工作者收入特別高,大批中等或低技能者則失業。再比如,生物醫學進展會帶來倫理道德問題,基因檢測是否會帶來就業歧視、保險歧視。如果未來出現可定製嬰兒、延長壽命、記憶提取時,是否有一系列倫理道德的困擾出現?又比如,人工智慧也可能會帶來社會問題。《紐約時報》曾拿機器人寫的新聞報道和記者寫的新聞報道放一起讓大家去辨認,90%的人都辨認不出來。如果今後機器人可以寫出漂亮的文章、畫出各種風格的畫作,那人類還需不需要去學習? 這些都是我們即將面臨的挑戰。
最後一個挑戰是對公共治理的影響。
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可能更加困難。政府規章制度的演變非常慢,而技術變化太快,兩者很可能無法同步。其次,政府對社會的有效治理更加困難。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個人可以成為公眾媒體,公眾常常比政府獲得信息更快更多;最後,政府對公共安全的保障會更加困難。社會如此依賴網路和信息,我們的數據安全、網路安全如何保障?
那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薛瀾提出了幾個思路。首先,要加強社會預見的研究,把社會影響的思考滲入技術選擇。其次,要引入同步設計的原理,從創新源頭注入社會影響。我們在之前的工業系統設計原理是先創新後治理,導致了諸多問題,如何使得治理的觀念和創新同步,比如將循環經濟理念滲入到工業設計中。再次,要提倡適應性治理,實現創新推進與創新治理的有機平衡。一方面,要通過合理的規制減少創新可能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在規制創新的同時,減少潛在的掣肘,使得創新能夠蓬勃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