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歐洲文明會提前暴發,工業革命為什麼
工業革命為什麼在英國的原因如下:
1、英國是一個島國,有憂患意識。所以才能把得來的錢都用來發展,而西班牙的金幣都用來消費了。
2、英國政治體制還算可以的,所以才能持續發展。
3、英國是一個小島,這樣僅僅維持一支海軍就可以了,能盡量減少投入
4、英國有煤、有鐵,這才是發展的根本,而法國只有煤,沒有鐵,所以才搞了金融帝國主義。
5、英國是大資本家掌權,這樣能把資本集中起來搞工業,土地養羊,而法國把土地分給農民,這才是法國殖民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
6、另外英國是君主立憲制,這樣制度比較完善,下層有上升的渠道,女王可以做仲裁,所以經歷數百年而不衰落。
② 歐洲工業發展特徵和區位條件有何關系
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
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依靠國際市場,是形成工業臨海分布的主要原因.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一洲,工業生產水平和農業機械化程度均較高。生產總值在世界居於首位,其中工業生產總值占的比重很大。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不足。西歐工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主要為德國、法國、英國,其次為比利時、荷蘭和瑞士等。德國、法國和英國的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均居前列。當然,歐洲也是汽車工業的發祥地,歐洲汽車工業以其精細的做工、典雅而新潮的獨特造型、大膽採用最新世界先進技術而著稱。與美國和日本車不同,由於歐洲國家較多,並且各個國家的地域與文化的差異很大,因此盡管這些國家同處歐洲大陸,卻造就了各國汽車設計風格的迥然不同。無論是法國,還是德國、義大利,其汽車都在產品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從造型設計,到工藝設計,歐洲汽車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而多元化也是未來各國汽車發展的走向。歐洲汽車業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風雨,至今仍不改世界霸主地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其永遠領先世界的設計理念。 西歐汽車工業屬德國、法國、義大利最為發達。較之中東、亞太地區,歐洲的汽車工業成本要高很多。德國、法國一些世界知名企業都為生產成本所累。加上近年來油價攀升,原材料價格暴漲,歐洲的許多汽車製造企業和配件企業處在危機邊緣。
③ 工業化為何最先出現在歐洲而不是亞洲
工業革命的出現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的發生需要一定的生產力作基礎,也需要適當的社會機制來促進。
多數學者認為18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條件,中國早在14世紀的明朝初年就已幾乎全部具備了。但是,工業革命為何沒有首先發生在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中國?此即韋伯提出的疑問。這個疑問被李約瑟歸納為如下的兩個問題:為何在前現代社會中國科技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為何在現代中國不再領先?
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不少解讀,答案也各不相同。我認為分配激勵制度的不同導致了工業革命首先在歐洲而不是中國發生。
自羅馬帝國解體後歐洲進入了封建割據時期。工業革命前的歐洲是封建采邑制,由君主將土地分封給大貴族,大貴族再分封給小貴族。在經過數百年的動盪時期後歐洲內部逐漸穩定下來,各貴族的封土也變成了實際上可世襲的私有財產,國君無權干涉貴族的內部事務。由於土地已被瓜分完,而歐洲沒有中國式的科舉進升程度,社會各階層的人們要想取得更高的收益只有在現有財富生產基礎上努力。同時,歐洲封建社會經過數百年的運行形成了對封地內財產權的承認與保護。於是社會上的聰明人紛紛將精力放在如何改進生產效率上。經過一代又一代歐洲科學探索者的努力,終於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足夠的理論與技術基礎。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歐洲教會遍布各地的教會學堂培養了無數信徒,而基督教徒對上帝的思考客觀上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反觀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最高統治者考慮的是如何保證江山的穩固,一切可能影響到政權穩定的活動都在限制之列。
由於中國統一後外族一般構不成嚴重威脅,真正威脅皇帝地位的更可能是內部力量,統治者便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內統治上。由此便不難理解焚書坑儒、文字獄;也不難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容易理解雖然中國明朝首先進行了大航海,但隨之是海禁政策的出台。在這樣的社會里,富可敵國甚至也是被殺頭的理由。
中國的皇帝為了政權的穩定需要一批有能力的人來幫助治理天下,從唐代開始就實行科舉制,全國有能力的人只要能通過科舉選舉就能成為「人上人」。在這種分配製度的激勵下,民眾從小就開始讀四書五經,人人都往科舉路上擠。科舉制度將考試的內容限定在儒家學說范圍內,這使得無數有天賦的人才將時間和精力集中於儒家經典的背誦、記憶和掌握文字表述的能力,因而無暇顧及其他知識。
在極權統治下,「官本位」盛行,政府掌握著財產分配權,人們的私有財產權並沒有得到充分尊重。頻繁變動的政策、官商勾結、王朝更替等無不嚴重挫傷人們的創富積極性。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更願意做官而不是去創造財富。
所以,雖然中國在明朝初年就基本具備了發生工業革命的物質基礎,但由於分配激勵制度的阻礙,工業革命還是不可能在中國首先發生。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並不願意社會上出現威脅其統治的力量。如果不是歐洲工業革命帶動了世界的進步並威脅到中國王朝的統治,中國至今還將是皇帝制的農業國。
與歐洲工業革命前社會形態比較接近的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也是中國的真正封建社會。這一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在與別國競爭中勝出紛紛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項制度在激勵人們不斷創新。財富分配向有利於增強國力的方向傾斜,人們各顯神通,社會空前活躍。 雖然戰亂不斷,但此時是中國思想史、科學史上的黃金年代,人才之盛猶如滿天繁星。
秦滅六國後中國進入了極權統治時期。國家的統一,有利於集中力量、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維護社會穩定、減少動亂,好處顯而易見。所以相比其他長期處於分裂動亂的地區,中國統一後獲得了「統一紅利」而使社會有了較快發展,直至十七世紀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但統一的代價是極權統治的出現,這必然妨礙不同聲音的傳播。當民眾利益與統治者利益出現矛盾時往往犧牲民眾的利益。為了統治者的最大利益,思想被禁錮、行動被限制。自秦統一六國後,中國再也沒有出現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近兩千年的極權統治時期社會革新緩慢,更別談工業革命的出現。
因此,這就很好地回答了李約瑟的問題「為何在前現代社會中國科技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為何在現代中國不再領先?」。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錢學森之問。其實何止是當代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兩千年來中國又培養出了幾個傑出的科學家?事實很清楚,在一個官本位盛行的社會里、在一個財富生產者遠遠比不上財富分配者過得瀟灑的國家,又有幾人能靜下心來做實際研究?又怎麼能培養出傑出人才?
「統一」一直是中國發展的主軸,「統一紅利」使中國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領先世界各國,「統一」無疑是順應潮流與民心的必然結果。但統一後出現的極權統治又使中國多次錯失發展機遇,甚至一度讓國家處於亡國的危險境地。這就告訴我們,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制度方面的東西我們了解得還遠遠不夠,一些當時很合理的制度隨著社會技術的發展也會變得不合理。千萬不要以為我們找到了一種可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社會制度。相反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不斷反思:當今的制度合理嗎?
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任何的改革也只是順應發展潮流,即使政治家不推行改革,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也會推動社會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是一旦僅靠社會原動力推動前進,社會必定付出極高代價。所以,改革者應該承擔起歷史責任,果敢推動社會變革,這不僅僅是對社會負責,也是自己對歷史的交待。
當代的政治家是幸運的,他們趕上了歷史上最好的改革時機。現實提出了問題、理論給出了答案、社會提供了基礎、民眾給予了支持。這是千載難逢的改革良機,主導這一歷史性進程的改革者必將永載史冊!相反,畏首畏尾、瞻前顧後、保守求穩者必將因痛失良機而悔恨終身。
④ 為何工業革命最早在歐洲,而不在中國開始
這要從歐洲和亞洲的發展情況和地域環境來看這個問題了,根本原因使地域原因,因為中國的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自古中國稱之為「華夏」意思就是又大又美麗的國家,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古代的發展才更像一個國家,歐洲地域狹窄,當時的生產力落後,只能以城邦作為最大的行政機構,沒有完整意義上的國家概念。中國疆域遼闊物產豐富,所以在當時的中國是在本國內進行生產生活是完全足夠的,所以中國人慢慢就習慣了一成不變的生活,重土安遷,一直到現在,中國人會為了一套房子永遠的將生活定式化也是這個原因。但是歐洲文明不一樣,從一開始他們就因為生產資料的缺乏而不得不用交換的形式來進行生存,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商業的文化環境,導致他們得國民性格也是喜愛冒險,所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歐洲的優勢就突顯出來,商業的繁榮又同時要求生產力做變革,所以工業革命所代表的機器化大生產就會降臨到歐洲。純手打,希望能幫到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