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碧藍航線》加賀歷史故事是什麼加賀歷史背景一覽
《碧藍航線》加賀歷史故事是什麼?,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想知道關於《碧藍航線》加賀歷史故事是什麼?的信息,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下面我帶給大家有關《碧藍航線》加賀歷史故事是什麼?詳情,一起來看看吧~
玩《碧藍航線》的小夥伴們,多少對於自己喜歡的艦娘的現實歷史背景故事想要有所了解吧,加賀(鸞)是游戲中最強航母姐妹的妹妹,她姐姐是赤城(凰)。
游戲中那麼強的吃喝中的加賀號,歷史上又是如何的呢,那就請欣賞由我帶來的《碧藍航線》艦娘歷史背景故事大全之加賀(鸞)篇!
加賀號是日本海軍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
加賀的命名源自日本古代國名,這與大部分是使用飛翔的動物作為命名的其他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加賀開工建造時是一艘加賀級戰列艦,但在建造中途因條約的規定停建,後改建為航空母艦,卻沒有改名而沿用原本的戰列艦命名所致。
本艦原為八八艦隊計劃中第三艘建造的戰列艦,1919年1月,海軍對川崎造船廠下令准備建造加賀號的前置作業,這也是川崎造船廠建造的第四艘戰列艦。
歷史上的加賀號:
1920年7月19日於神戶川崎造船廠以戰列艦設計起造,1921年11月17日早上8點30分在作為天皇代理人的伏見宮博恭王及10萬民眾的觀禮中下水。
按照原先設計,加賀級戰列艦為當時剛完工的長門級改良級,不但裝備了更強大的五座41厘米聯裝艦炮,最高航速也達26.5節。
然而在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下日本決定將計劃中天城級戰斗巡洋艦改裝為航空母艦,加賀級因艦體設計較為粗短相對不適合改裝成航艦,而被列入廢艦的行列。
於是1922年2月5日,建造加賀號的工程停止,並列入靶艦作為新級魚雷與炮彈之實驗品,已經下訂的資材則轉用給天城級改裝航空母艦的作業中。
但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在船廠的天城號因地震震落船台龍骨扭曲,因此報廢,日本遂將原定停建銷毀的戰列艦「加賀」接替「天城」改造為航空母艦。
加賀號改造成航艦的最初方案將是一艘全長217.93米(715呎)、最大船寬33.52米(715呎)、標准吃水船寬30.87米(101呎3寸)、吃水6.67米(21呎9寸)、標准排水量26950噸、20cm炮10門、12cm炮6門、12cm高射炮12門、艦載機36架、滿載極速27.6節的航空母艦。
艦體工程仍在原先川崎造船廠繼續,12月13日改由橫須賀海軍工廠負責改造成航艦的工作,最後於1928年3月31日完工,編入橫須賀鎮守府服役。
其姊妹艦土佐號則在停工後充作靶船沉海。
加賀結構設計:
「加賀」號航空母艦的布局形式與赤城號相似,採用雙層機庫,且受英國皇家海軍暴怒號航空母艦的兩段式飛行甲板影響而採用3層飛行甲板的三段式構造。
三段式的想法是將起飛、降落的空間隔開,最上層甲板作為降落用、第二層甲板作為戰斗機等小級機種起飛用、最下層也是最長距離的甲板則作為轟炸機等重級機種起飛用,藉此提高出擊及回收效率。
加賀號改造時將艙間簡化,以犧牲艦體損管控制的代價下獲得日本帝國海軍航艦中最大容量的艦載機搭載能力。
不過,三層甲板的想法低估了航空工業的進步速度,1930年代初的飛機又比1920年代要更大更重,需要的降落空間與指揮裝置也就更加復雜;為了方便管制飛行作業,加賀號在1932年在前升降機右舷增設了塔級艦橋充當飛行指揮所使用。
加賀號的主機是由川崎製造,英國設計的柯蒂斯-布朗式蒸氣渦輪機,戰列艦時代評估91000匹馬力的輸出可以滿足時速26.5海里,但因為改裝成航空母艦後重量減輕因此極速提高到27.5節。
加賀號的鍋爐則採用12部ロ號(B級)艦政本部式鍋爐,操作壓力為20公斤/平方厘米(2,000 kPa ; 280 psi)。
其中8部專燒重油,4部油煤混燒,攜帶8000長噸的重油與1700長噸的煤炭。
因此續航力較為不足。
加賀號建造時日本海軍仍然摸索最適合的航艦煙囪設計,鳳翔號的經驗發現可動煙囪成效不佳,赤城號的經驗認為設置在右舷的煙囪排煙會影響戰機的起降,當時研發艦體設計的霞浦技術研究所使用風洞也找不出更好的答案;因此加賀號的煙囪有別於鳳翔和赤城,採取另一種假設設計。
加賀號的左右兩舷裝設巨大排煙管,側舷延伸到艦尾,試圖將煙引導致艦艉排放,這項設計則是參考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而來。
這卻引發甲板與住艙的鄰近區域平均攝氏40度的高熱問題,同時引導到艦尾的廢氣仍然會干擾降落作業,這項設計在當時的航艦中堪稱失敗。
加賀號同樣安裝重巡洋艦級的200毫米艦炮,其用途為壓制以魚雷奇襲艦隊的水面艦。
戰爭經歷:
加賀號服役之後,早期因日本航空母艦數量不足,因此未編入航空戰隊之內。
在一二八事件時是以混合艦隊的方式編入對上海作戰的戰列中,當時艦上的三式艦上戰斗機除了對上海轟炸外亦發動了史上第一次的艦載戰斗機空戰,1932年2月5日,6架三式艦上戰斗機與4架十三式艦上攻擊機與中華民國空軍的4架O2U偵察機發生空戰,但是雙方皆未遭到擊落;2月22日,加賀號所屬生田乃木上尉所駕駛的三式艦戰機擊落了美國籍駕駛員羅伯特•蕭特(Robert Short)所駕駛的波音218,2月26日,加賀號的2架十三式艦上攻擊機在攻擊機場時遭到擊落,無論是擊落對手還是遭到擊落加賀號的艦載機部隊都是首開日本帝國海軍之先。
1935年大改裝後,因為龍驤號的服役讓航空母艦的數量得以補齊,加賀號編入第二航空戰隊,隨後因蒼龍號與飛龍號服役因此編入因赤城號進行現代化工程而戰力不足的第一航空戰隊,編制艦載機為16架九O式艦上戰斗機、16架九四式艦上轟炸機、28架八九式艦上攻擊機。
在1937年爆發的中國抗日戰爭時加賀號再度到上海外海支援日軍作戰,然而8月15日第一天進行作戰便遭到嚴重損失:8架八九艦攻與2架九四艦轟遭到擊落,其它輕重損傷不計。
為此日本海軍趕緊在8月22日調度九六式艦載戰斗機參戰才挽回嚴重的交換比,在上海戰線逐漸穩定後,9月15日加賀號的艦載機部隊:6架九六艦戰、6架九十艦戰、18架九四艦轟、18架八九艦攻更換駐地至上海公大機場,加賀號則結束一個月的出征於9月26日返回佐世保。
珍珠港事件前,加賀號作為6艘參戰航空母艦之一,為了領取最新級的淺水用魚雷因此最慢從佐世保港出發,但直到1941年11月17日出港航至佐伯灣 *** 時,這100枚魚雷仍是半成品,在三菱技師趕工下,在11月下旬於擇捉島單冠灣最終集結時才完工分發給赤城、蒼龍、飛龍等艦,這100枚魚雷為日本航空艦隊在當時唯一可對珍珠港淺水區域停泊的戰列艦進行水下攻擊的武器。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如作戰預定攻擊珍珠港,加賀號在這場攻擊中損失最多,整場攻擊行動有29架飛機未歸,加賀號所屬的戰機佔15架,占日軍整體損失的一半。
加賀號在珍珠港事件中投入的戰機 第一波攻擊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26架(5架未歸)(水平轟炸隊14架,指揮官:飛行隊長橋口喬少校、魚雷隊12架,指揮官:分隊長北島一良上尉) 零戰9架(2架未歸),指揮官:分隊長志賀淑雄上尉 第二波攻擊 九九式艦上轟炸機26機(6架未歸),指揮官:分隊長牧野三郎上尉 零戰9架(2架未歸),指揮官:分隊長二階堂易上尉
中途島海戰被擊沉
珍珠港事件後,加賀號與其它航艦一同回國整補,在1942年1月12日開往楚克島,在1月19日與赤城號一同從楚克出發對拉包爾空襲,在1月21日空襲鄰近的卡維恩;2月19號協同赤城、蒼龍、飛龍號航空母艦一同空襲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但是在任務結束後於帛琉港觸礁,被迫回國修理,因此未參加印度洋空襲;維修完後原預定要進行MO作戰,但是這項任務在考慮第五航空戰隊的培育狀況因此交由翔鶴與瑞鶴執行,因此錯過了珊瑚海海戰,因為錯過多次戰役到中途島戰役,前加賀號的艦載機編制是日軍航艦部隊中最完整的滿編狀態。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中,「加賀」在發動對中途島基地的襲擊之後,在換裝艦載機武裝時,於日本時間上午7點22分被美國海軍30架的SBD無畏式俯沖轟炸機突襲,加賀號迴避3發炸彈,並被4發1000磅炸彈命中,其中一發直接命中甲板上的油罐車,巨大的爆炸力直接破壞艦橋,艦長岡田次作上校以下的艦上重要幹部當場死亡;炸彈以及燃料引發的大火讓艦上狀況失控,就當時護衛加賀號的榛名號戰列艦副長(堤中校)回憶至少發生7次爆炸,他們已經無法期待加賀號上還會有生存者。
由於火勢無法控制,代理艦長指揮損管控制的飛行長天谷孝久在下午1點半至2點間決定放棄搶修,全體人員離艦棄船,驅逐艦萩風、舞風收容加賀號倖存者,軍艦旗,以及天皇照。
下午2點50分,舞風號回報『加賀號無法航行、倖存者已收容』;下午4時26分,火勢延燒到汽油槽引發大爆炸,艦體斷成兩截不久沉入大海。
加賀號也是中途島海戰中死傷最慘重的一艘軍艦,自艦長以下共811人死亡。
大部分死者是因火災而阻斷逃生通路的機關部人員,最後機關部人員只有40人存活;航空部隊相對損失較小,攻擊美軍艦隊戰死8人,因空襲而被炸死者13人,共21人(戰斗機6人、攻擊機9人、轟炸機6人)戰死,未因轟炸損失的戰機後來轉降飛龍號繼續作戰,最後隨著飛龍號沉沒而報銷。
8月10日除籍。
在游戲中加賀化為白色狐狸來到了各位指揮官面前,配合她姐姐赤城。
一航戰的實力讓人畏懼。
什麼你還沒有?趕緊肝3-4啊,不出吃喝玩什麼碧藍航線。
用你們死前最後的掙扎來取悅我把…呵呵…——加賀
2. 澳大利亞各個城市介紹
1.堪培拉:堪培拉是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全國政治中心,以銀行、飯店和公共服務業為主要經濟部門,鐵路可以連接各大城市,總人口36.8萬人(2012),在澳大利亞所有城市裡排名第八。
堪培拉總面積2395平方公里,50%以上的面積為國家公園或保留地,城市的設計受到花園城市風潮影響,將許多重要區域直接融入天然植被,因而享有「天然首都」美譽。
堪培拉位於澳大利亞山脈區的開闊谷地上。位於東經149°07′,南緯35°17′。海拔760米。莫朗格洛河橫市區,西流入馬蘭比吉河。原為牧羊地,1913年按規劃始建,1927年聯邦政府從墨爾本遷至堪培拉。
堪培拉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堪培拉大學和國立圖書館。市區西南有宇宙航行跟蹤站。旅遊業發達,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年降雨量平均,四季都有陽光普照的日子。
堪培拉的城市設計十分新穎,環形及放射狀道路將行政、商業、住宅區分開。城市中心的格里芬湖噴泉水柱高達 140 米,極為壯觀。全城樹木蒼翠,鮮花四季,每年九月,堪培拉都舉辦花節,以數十萬株花迎接春天的到來,被譽為 " 大洋洲的花園城市 " 。
2.悉尼:悉尼地處,南緯33°55',東經150°53'(33°55'S,150°53'E)位於澳大利亞的東南岸,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首府,是該國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會區人口超過420萬(2006年),也是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面積為2400平方公里,還是澳大利亞乃至大洋洲最大的城市和港口,全球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
悉尼是全澳的經濟、金融、交通中心,也是亞太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悉尼
是國際主要的旅遊勝地,以悉尼歌劇院和港灣大橋而聞名遐邇。悉尼在澳大利亞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服務業是悉尼經濟的主體,悉尼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澳的30%。大部分世界知名跨國企業在悉尼都設有分公司或辦事機構。2000年,悉尼成功舉辦了第27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廣義的悉尼即所謂大悉尼包括悉尼市和附近44個小城市,面積1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460萬左右。作為行政區劃的悉尼市,轄區僅有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不到3萬人。悉尼外來移民按人口數量以義大利人居多,其次為黎巴嫩人、土耳其人、希臘人、華人和越南人。近20年來,華裔居民大量增加,目前在悉尼地區的華裔人口大約在40萬左右。
悉尼是澳大利亞重要的國家和地區性通訊服務場所。國家衛星系統管理中心位於悉尼。國家最大的3個商業電視台總部建在悉尼,2個國營電視台ABC和SBS也位於悉尼。
悉尼屬於副熱帶濕潤氣候,全年降雨。悉尼的天氣是由鄰近的海洋所調節,因此內陸的西部城區大陸性稍強。悉尼氣候宜人、環境優美、風光漪妮、景色秀麗,夏不酷暑、冬不寒冷,日照充足,雨量豐沛。悉尼年降水量大約為1200毫米,夏季平均氣溫21℃、冬季平均氣溫12℃。
悉尼旅遊觀光的地方很多,比較著名的有悉尼歌劇院、港口大橋、岩石區、環形碼頭、麥考瑞廣場、情人港(又稱:達令港)、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大大小小的國家公園等。然而悉尼最值得一去的還是海灘。悉尼的海灘星羅棋布,風格各有千秋。
3.墨爾本:墨爾本是澳大利亞和大洋洲僅次於悉尼的第二大城市,是有「花園之州」美譽的維多利亞州的首府,是澳大利亞的工業重鎮,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墨爾本,城市的綠化面積高達40%。墨爾本曾連續多年被聯合國人居署評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1901年至1927年,墨爾本曾是澳大利亞的首都。時至今日,墨爾本被譽為「澳大利亞的文化首都」,是全國文化、工業及旅遊中心。
地理上,墨爾本經緯度為南緯37度50分東經144度58分,墨爾本地處平原,有少量的矮山地,墨爾本有一條亞拉河,是流經墨爾本的主要大河流,全長242公里。
墨爾本的氣候屬於亞熱帶與溫帶交叉型氣候,終年多雨,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處於向亞熱帶過渡的地帶, 由於地理位置和洋流影響的原因,墨爾本日夜溫差較大。
墨爾本是交通發達的城市,公共交通很方便,有火車、有軌電車。墨爾本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是市內火車,與地鐵不同的是它多數是行走在地面以上的,只是在市中心區域內在地下行駛。
墨爾本亦是南半球的時尚之都,在服飾、藝術、音樂、電視製作、電影、舞蹈等潮流文化領域引領全澳甚至於全球在該領域范圍內都具備一定影響力。由於在其境內發現一座金礦,墨爾本也被華人稱為」新金山「。
墨爾本被稱為「澳大利亞的文化首都」。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墨爾本擁有全澳大利亞唯一的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建築,有輝煌的人文歷史,也是多個著名國際體育盛事的常年舉辦城市。
墨爾本是全澳乃至亞太地區的經濟和商業中心城市之一。多家澳大利亞大型公司的總部位於墨爾本中央商務區以及東南區的莫納什大學周邊,亦有多家跨國公司的澳大利亞乃至南半球總部設立於墨爾本。
墨爾本是澳大利亞全國的工業中心城市,亦是全澳的汽車工業中心。澳大利亞最大的汽車品牌霍頓總部位於墨爾本,而其生產線亦位於墨爾本的衛星城市基隆。
墨爾本亦是全球生物科技的中心城市之一和全澳的科技中心,澳大利亞以及世界各國的大多數生命科學、電子、高科技、能源企業總部或是澳大利亞總部都位於墨城東南部的莫納什大學周邊地區,被稱為是「澳大利亞矽谷」。
4.布里斯班:布里斯班是澳大利亞第三大城市,全國最大海港,昆士蘭州首府,主要工商業中心。位於布里斯班河下游兩岸,市中心距河口25千米。西面已和伊普斯威奇連成一片,東面則擴至自雷德克利夫與雷德蘭之間的沿海岸地區,面積2494平方千米。人口約 112萬。
布里斯班雖屬亞熱帶地區,但由於大陸型氣候的影響,夏季天氣猶屬乾燥、涼爽;冬天溫和、乾燥。年平均氣溫20.5℃,年平均降水量1153毫米,大雨後常引起河流泛濫。在晚春到早秋之間,布里斯班地區常有雷暴的氣候狀況,所以也有冰雹和颶風等天災。
布里斯班中央商業區坐落於澳大昆士蘭在2007年時,人口已突破418萬大關。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在本市以英語為唯一在家中使用語言的人口有86.5%。
位於昆士蘭的東南方,坐標為27°28′S 153°02′E /
27.467°S 153.033°E / -27.467; 153.033。中央商業區主要位於河的北岸。北岸一帶建有許多商業大廈、政府機構、民意機關、國際飯店、會議廳、市立公園和運動場。布里斯班市政府經常舉辦或協辦國際年會和運動賽事,其中包括悉尼奧運﹝部分項目﹞、英聯邦運動會、州際賽事、國際博覽會、亞太城市市長年會和世界盃橄欖球賽等。2011澳洲大學科學研究排名第10位的昆士蘭科技大學(QUT)即位於市中心的東端。
布里斯班是通往亞太地區最近的交通要塞,它是澳大利亞增長最快地區的中心,布里斯班接近亞太地區,它與亞太地區的航空和海上的聯系都具有極好的條件。布里斯班港口是澳大利亞州府港口城市中發展最快的,布里斯班市正進一步發展布里斯班港口,使它成為澳大利亞進行亞太貿易的重點港口之一。
布里斯班被稱做「河流之城」。布里斯班河猶如一條明亮的緞帶,從山巒天際之間緩緩飄下,流過鋪紅綴綠的原野,蜿蜒曲折,在市區里繞了幾個S形後,又飄然隱沒在遠方的山谷里。
布里斯班也被稱為陽光之城,擁有美麗的自然風景和四季如春的氣候布里斯班有許多植物園和公園,如女王花園、維多利亞公園、考拉動物園等,是休憩和觀光的好去處。布里斯班是個旅遊城市,風光奇特的黃金海岸和大堡礁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遊客。
布里斯本是美食的天堂,可以品嘗昆士蘭州最著名的戶外庭園餐及豐富海鮮餐。而布里斯本除了有高級的歐洲餐廳以外,由於布里斯本接受許多外來移民的移居,在食物風格與料理種類,呈現出多元飲食文化特色。在此隨處可以品嘗到極為地道的各國料理。
5.珀斯:珀斯,西澳大利亞州的首府,澳大利亞第四大城市。位於澳大利亞西南角的斯旺河畔(也翻譯作天鵝河)。
珀斯位於南緯31度52分48秒,東經115度52分58秒。面積5,386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1/4。西面是浩瀚的印度洋,沿緯線西行7,350公里到達非洲海岸;東面是澳大利亞內陸地區。由於人口稀疏,有世界最孤獨城市之稱。
珀斯屬地中海式氣候,冬天潮濕,夏天漫長而炎熱。夏天炎熱的原因是由東部沙漠風吹來的熱浪造成的,不過熱不了幾個小時,便會從西南方吹來涼爽的海風,由於上午刮熱風,下午又吹涼風,使珀斯成為澳大利亞刮風最多的一個城市。
由於地處澳大利亞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地區,溫和的氣候與天鵝河沿岸的別致景色,使珀斯得以成為非常受歡迎的觀光旅遊目的地。
珀斯是旅遊度假勝地,在其他澳大利亞其他地方居民的眼中,珀斯的居民具有澳式純朴、幽默、和別具一格的想法。珀斯也是黑天鵝聚集的地方,有「黑天鵝城」之稱,西澳旅遊局的標志上就有黑天鵝。
珀斯有很多著名的海灘,其景色之優美程度足以和澳大利亞南部的黃金海岸相媲美。當中較富盛名的當數日落海岸,該海岸覆蓋范圍包括費里曼圖海岸線以北至尊達勒,並擁有多達二十幾個海灘,
珀斯市既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又有鄉野風情,市內有天主教大教堂、五所大學、州議會大廈等。珀斯擁有廣闊的居住空間及高水平的生活質素,於每年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都是名列前茅,反映出珀斯無論居住環境,生活質素及社會福利等都是頗佳的城市。
6.阿德萊德: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州首府和港口,為州行政、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是澳洲東部各州前往澳洲中西部的交通中心。。位於州東南部洛夫蒂山地與聖文森特灣間的濱海平原上。托倫斯河橫貫市區。港口距市區西北12公里,有鐵路相通。
阿得萊德擁有地中海式氣候,冬天潮濕而寒冷,夏天乾燥而炎熱。春天和秋天日夜天氣都相當暖和, 夏天平均最高溫度約為攝氏28度,冬天溫度則降至約攝氏15度。
2008年6月,阿德萊德都會區共有1,172,105居民,是澳大利亞第五大城市。南澳州約70.3%的居民住在都會區,因此南澳州是澳大利亞居民最集中的州。大多數人住在環繞著府城阿德萊德的各衛星城市中。
阿德萊德設有許多公、私立學校。州政府是主要於教育品質上的協助單位。高等教育在阿德萊德非常普及,還有職業學校 (TAFE) 負責青少年的職業教育及社會人士的進修教育。
南澳所有的三座大學的校園皆於阿德萊德。阿德萊德共設有三家公立大學和三家外國大學的澳大利亞校區。
阿德萊德是澳大利亞東西向和南北向交通的重要交叉口。阿德萊德的市內交通系統比較有限,包括使用專用車道的公共汽車、捷運和有軌電車,阿得萊德的交通主要以巴士與火車為主,公共巴士和火車來往巿內及各巿。
阿德萊德的經濟以製造、軍工和研究為主要工業。市內有大的製造、軍工和研究區。霍頓汽車、三菱集團在阿德萊德有生產廠,約半數澳大利亞出產的汽車來自阿德萊德。新聞集團是在阿德萊德成立的,到2004年為止其總部在阿德萊德。澳大利亞最大的石油公司和著名的南澳啤酒廠位於阿德萊德。
阿德萊德是澳大利亞重要的軍工生產地,澳大利亞70%的軍工公司位於阿德萊德,其生產總值達10億澳元。澳大利亞科學與技術局和其它國防技術組織如特尼克斯防務系統股份公司位於索爾斯巴利附近。
有英國聖公會大教堂和羅馬天主教大教堂等古跡。自1960年起每兩年在此舉行一次阿德萊德國際文藝節。
阿德萊德是一個旅遊盛地,市區內有許多保存完善的老建築物,整個市中心都被公園綠地包圍,是個非常吸引人的城市。環繞在阿德萊德四周的,是無數個著名的葡萄釀酒場,出產澳大利亞最著名的葡萄酒。另外,位於阿德萊附近的阿德萊德群山,是縱觀阿德萊德最佳的眺望台。在離阿德萊德不遠之處,有一個袋鼠島以蘊藏豐富的澳洲本土動、植物為盛名。近海處有許多沉沒的船隻,潛水家們還可下水探險。
7.紐卡斯爾:紐卡斯爾,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重要城市和港口,在悉尼東北120公里,亨特河河口南岸,瀕臨塔斯曼海。人口41.5萬人(1983)。位居全國最大的採煤區中心。重工業發達,有鋼鐵冶煉、機器製造、化工、造船、采礦等工廠。輕工業以食品加工較重要。輸出煤、鋼鐵、小麥、羊毛、凍肉等。
該城市位於澳大利亞東海岸,在獵人谷地區中心,是一座海濱城市 這里一年四海風吹拂,氣候十分宜人,既沒有酷熱的夏日,也沒有嚴寒的冬天。
紐卡斯爾擁有極其完備的交通設施,海上,陸地,空中應有盡有,你隨時都可以以你喜歡的方式到達你想到的任何地方。紐城還擁有自己的機場,每天都有飛往澳大利亞各地的航班,火車站作為悉尼鐵路樞紐網的組成部分,每天都有開往四面八方的火車從這里經過,作為一座海濱城市,紐卡斯爾還有便捷的海上運輸線,從這里出發可以到達全國所有港口。
紐卡斯爾以它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特有的傳統,以及美麗絕倫的自然景觀,每年從世界各地吸引來成千上萬的遊客,使其成為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之一。紐卡斯爾人多數從事服務業和運輸業,這里幾乎沒有旅遊淡季。當地政府也因此財源廣進,並且每年還要投入大量資金以改進旅遊服務設施。
這里有著名的白沙灘,已經成為當地的象徵。在市區中,零零星星地分布著很多街心公園,最著名的是愛德華國王公園和市民公園,它們是本地居民散步的主要場所 如果你喜歡夜生活,街邊大大小小的酒吧,咖啡屋,舞廳隨時等著您的光臨,大部分都營業到夜裡3點,絕對讓你滿意。
當地政府也十分重視教育,每年對此的投資僅次於對旅遊的投資,本地擁有一所在澳大利亞很有名的大學——紐卡斯爾大學。
同英國的紐卡斯爾一樣,這里也有一支名為紐卡斯爾聯的足球隊。全稱紐卡斯爾聯噴氣機隊(Newcastle
United Jets)。
8.陽光海岸:陽光海岸是位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中南部、位居府城布里斯本以北、以努沙郡為主體的一座國際渡假城市,人口230,429(2007年);2008年,為了區域綜合發展,昆士蘭州政府將陽光海岸一帶的數個郡(Shire)整合而成立陽光海岸區政府。
與聞名國際的黃金海岸所不同的,是陽光海岸多吸引以中短期休閑活動為目的之國內外遊客。這兩個毗鄰的海岸線大抵是以布里斯班為界,以南稱「黃金」,以北為「陽光」。從布里斯班向北駕車而行,約1個半小時就可到達陽光海岸。陽光海岸綿延100多公里,由20多個大小沙灘組成,這里不僅擁有美麗的沙灘,其優雅的閃光湖色更是不絕於途。從布里斯班沿著海岸線往北約1小時即可到達陽光海岸。
陽光海岸玻璃屋山,是一處融合了澳大利亞原居民傳說和航海家故事的重要觀光景點。是由幾塊散落的巨石所組成的連峰,這些巨石是2千萬年前火山噴發後所凝結下來的花崗岩,材質極為堅硬,終年侵蝕不毀。
陽光海岸蒙特維拉山城,素有陽光海岸「創意中心」的美譽,是建於1887年的古山城。居民以製作精緻的工藝品見長,有精美的木雕、石雕、陶器藝品、甚至古玩傢具等。有維多利亞式、愛爾蘭式、英國式石屋、瑞士山村小屋,以及典型的澳大利亞式建築。
陽光海岸蘇姍河農庄,是澳大利亞典型的觀光農庄。最大的特色是擁有一片廣袤的熱帶雨林,騎馬則是最熱門的活動。
弗雷澤島,又稱芬瑟島,位於陽光海岸北部,世界自然遺產之一。弗雷澤島是世界上最大的沙島。是80萬年前台地上,由大河帶來的泥沙沉積下來形成的。島上是著名的亞熱帶雨林。黃金海岸有1日游組團,50澳元。弗雷澤島東海岸美麗的海灘綿延70公里,是島上風景最美麗的地方。島上的幾個湖泊美得難以置信。最有代表性的是馬凱斯湖,藍色的湖水層次分明,與純白色的沙灘,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馬凱斯湖附近有小道,可散布觀賞熱帶雨林迷人的風姿。
9.霍巴特:霍巴特是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的首府和港口,位於塔斯馬尼亞島東南部德溫特河河口,面積約100平方公里。霍巴特始建於1803年,是澳大利亞僅次於悉尼的第二個古老的城市。整個大霍巴特市區域人口為20萬525人。(2006年人口普查數據)。
位於塔斯馬尼亞的霍巴特屬溫帶海洋性氣候, 四季分明各有特色。這里十二月至二月是夏天, 平均氣溫為攝氏22度,六月至八月是冬天,氣溫約為攝氏12度。春季和秋季較為溫暖,但傍晚較涼。這里的仲夏,日間有超過15小時都是陽光普照的。
霍巴特是塔斯馬尼亞州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主要工業部門有金屬冶煉、鑄鋼、造紙、紡織、印染、化肥、木材、肉類加工、水果加工等,全國最大的電解鋅廠也在這里。這里的深水碼頭可泊萬噸巨輪,是世界各地遠洋船隊的補給站。該市有鐵路與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相聯,也是塔斯馬尼亞州主要公路干線的交匯點。
霍巴特有通往市郊區的巴士,以及到各地的長途巴士。從塔斯馬尼亞南部通往西部、北部和東部各鎮的公路都在霍巴特匯集,交通便利。霍巴特機場則位於市區東北部,距離市中心約半小時車程,是一座小型的機場,可供降落類似空中客車A320這樣的支線客機,每天該機場有好幾次班機往返霍巴特與墨爾本。
霍巴特以帆船比賽而世界聞名。它是悉尼——霍巴特帆船比賽的終點。帆船比賽在耶誕節後的一天在悉尼開始。因此慶祝帆船的抵達是霍巴特夏季節日的一部份。
霍巴特夏季節日是耶誕節後開始,直至一月中旬完結的飲食節目。在薩拉曼卡(Salamanca)舉行的塔州之味是其主要節目之一,當地遊客能品嘗到美味的食物和酒。
塔斯馬尼亞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al
Garden)每年一度的鬱金香節日,亦是當地受歡迎的喜慶之一。
塔斯馬尼亞大學是澳大利亞歷史非常悠久、具備很高國際聲譽的四所大學之一,該校也在澳洲大學綜合星級排名中被評為四星級院校,是2001年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委員會推薦的最有研究成就的前十所大學。
10.達爾文:達爾文市是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的首府,也是比較著名的旅遊城市,因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於1839年曾到此考察,故該市以他的名字而命句名。澳大利亞北部地區首府和主要港口,位於帝汶海達爾文港東北入口處的北部頂端。
達爾文市屬於熱帶草原氣候,一年之中只分為雨季和旱季,旱季為5月至9月,6月和7月是最涼的月份,氣溫為15 到35℃,雨季時常有熱帶風暴,降水最多的是12月至3月期間,這段期間濕度超過70%,常發生雷暴。
達爾文是澳大利亞土著居民最集中的城市,還有很大一部分居民是從東南亞和東亞移居的移民,所以達爾文被稱為「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的首府」,這里的居民喜歡飲啤酒,按平均人口計算,啤酒消費量僅次於德國慕尼黑,居世界第二位。
由於它距離亞洲最近,為澳大利亞北部礦物輸出港及貿易中心,出口牲畜、稻米和鈾礦石等。達爾文是澳大利亞重要的軍事基地和北部海岸巡邏艇的基地,同時也是澳、亞、歐洲之間的航空轉運站。
2005年達爾文的經濟支柱主要是采礦業和旅遊業,采礦業每年產值為28億美元,主要礦產為黃金、鋁土、錳,海中的油氣田和海底鈾礦。8%的達爾文居民從事旅遊業,旅遊業還有很好的擴展前景。駐軍和軍事設施也僱傭許多達爾文居民並促使經濟增長,為了維護東帝汶治安,澳大利亞在達爾文的駐軍在2001年已經達到11000人,縱貫南北的鐵路也增加了和亞洲之間的貿易,使得達爾文港的港口地位越來越重要。
根據2001年的統計資料,全市有35所小學12所中學,小學在學生為6441人,中學在學生為3943人。主要的大學是達爾文大學(即查爾斯達爾文學院,澳洲大學科學研究排名第26位),在澳北區各地有許多分校,中心校區在達爾文市郊區,有19000學生。
市區東、西、北面有海濱環繞,碧波金沙,為釣魚和游泳者的樂園。市內植物園佔地34公頃,園內有許多當地特有的熱帶奇花異草。在北距市中心21公里的亞羅奧加公園里有鱷魚、野牛和澳洲特有的野狗等動物等。在市東南32公里處有霍華德溫泉和自然奇觀白蟻冢,冢高3米,似小山屹立,冢頂狀似匕首林立,坐南朝北,以便日光照射,故稱磁性蟻冢。據說每座蟻冢可容納螞蟻200萬只左右。
3. 簡明扼要的說一下澳洲發展史
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的建立標志著澳大利亞民族國家的形成。這是澳大利亞長期以來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尤其是自1851年「淘金熱」以來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澳大利亞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澳大利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時在世界歷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它表明資本主義制度作為當時的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由北半球擴展到了南半球。
澳大利亞民族的形成開始於1851年的震驚世界的「淘金熱」(Gold Rush)。「淘金熱」的出現加速了澳大利亞社會自19世紀30年代以來的全方位的發展,掀起了澳大利亞歷史上的第二次經濟起飛,造成了民族和國家形成的所必需的一切前提條件。一言以蔽之,「淘金熱」使澳大利亞進入了一個完全嶄新的歷史時期——民族形成時期。
進入19世紀50年代後,澳大利亞已完全由流犯殖民地轉變為公民殖民地,英國基本停止了向這里流放犯人,自由移民已超過了各種犯人移民。從1851年5月-1852年6月,先後在新南威爾士的巴瑟斯特和維多利亞的亞歷山大山和奔地戈地區發現了蘊藏量極豐富的金礦。這些就成了19世紀50-60年代澳大利亞出現「淘金熱」的重要因素。
184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了金礦,轟動了世界,出現了世界第一次大「淘金熱」,中國人稱之為「舊金山」。1851年哈格里夫斯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發現了金礦,再一次轟動了全世界,這樣又出現了一次世界性的「淘金熱」,中國人稱之為「新金山」。無論是「舊金山」還是「新金山」都以萬盎司計的黃金投入了資本主義世界,為資本主義世界在19世紀50-60年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大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礦場上,每天都有挖出金塊的消息。口頭宣傳,報紙宣傳,電報又把渲染的消息傳到其他殖民區和其他國家。這樣又有大批人從世界各地蜂踴而至,尤其是1851年8月希斯考克在維多利亞的巴拉臘特發現了神話般的金礦後,外來的採金人就更多了,「淘金熱」被推上一個新的狂潮。各種文字的報刊大肆宣傳,自然迅速地傳遍了全世界,都以為澳大利亞大地上布滿了無窮無盡的黃金,從挪威到中國,從美洲到歐亞都傳播著這樣的神話,因而擁有各種膚色,操著各種語言的移民從世界的各地湧向澳大利亞。巴瑟斯特、巴拉臘特和奔地戈金礦區當時是世界上各種人種混合一起最多的地方,僅中國人一度高達4萬人之多(1857年)。第二次世界性「淘金熱」達到了高潮。
農牧業經濟的新發展
19世紀50年代開始的「淘金熱」,使澳大利亞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開始了第二次起飛,並通過這次經濟起飛從根本上改變著它的殖民地面貌,更進一步向著獨立方向前進。它吸引了大批移民,其中有不少人是企業家、銀行家、工程師、熟練技術工人、農業家、牧業家、教育工作者和各種知識分子、專門人才。這樣就把英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又一次帶到了澳大利亞,與此同時也把巨額資本帶了進來。
1. 畜牧業 到19世紀下半葉,畜牧業已經發展成為澳大利亞經濟的支柱之一,因此,它的發展狀況,對澳大利亞今後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關系,尤其對其他經濟部門影響更大。這一歷史時期,綿羊頭數迅猛增長,例如1861年已達2098多萬只;1881年升至6509萬只,比1861年增長兩倍多;1891年突破1億大關(實數為106421068隻)。羊毛產量也逐漸增多,1861年產羊毛6700.4萬磅,1871年則上升為20822.5萬磅,而1881年為31964.9萬磅,1891年高達63404.6萬磅。1891年羊毛產量比1861年增長8倍多。在這一時期養牛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1884年存欄頭數達756.9萬頭,1894年高達1167.7萬頭。畜牧業產品(包括乳產品)產值1881年達2953.8萬英鎊,1891年則為3925.6萬英鎊。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還表現在它在對外貿易中所佔份額方面。請參閱下表:
畜牧業的發展還表現在澳大利亞的屠宰業上。1861年屠宰業產值為270萬英鎊,1870年上升為340萬英鎊,1880年為520萬英鎊,1890年為600萬英鎊,1900年逾千萬英鎊大關,達1030萬英鎊。這樣,澳大利亞的畜牧業有兩大宗收入,即羊毛和肉產品。這兩大收入從1861年的640萬英鎊上升到1890年的3210萬英鎊,增長了4倍。
牧場管理水平亦大大地提高了,牧場主普遍用了鐵絲網作牧羊場的柵欄,建立了定期的剪毛制度和剪毛合同工制度。畜牧業的大發展使它仍然保持著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澳大利亞這時仍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2. 農業 1860-1861年,全澳大利亞已有耕地1173628英畝,而1900-1901年,高達8813666英畝,和1861年相比,幾乎翻了三番。關於歷年耕地面積擴大情況詳見下表:
播種面積的日益擴大還反映到農業產值的增長上。1861年農業產值為610萬英鎊, 1871年為640萬英鎊, 1881年亦逾千萬英鎊大關,為1020萬英鎊,1891年為1050萬英鎊。到19世紀70-80年代,澳大利亞形成了兩大穀物生產基地,即南澳大利亞和維多利亞,此外還形成了甘蔗生產基地——昆士蘭。到90年代糧食不但自給,且有一定數量的出口,如1891年出口小麥近41萬誇特,1900年出口68萬多誇特。
促使農牧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有下列因素:
第一,人口猛烈的增長。澳大利亞的人口從1850年的40多萬,猛增至1900年的376.5萬,其中城市人口增長尤為迅速,例如1891年大城市人口已達114萬多人,佔全國總人口的35.27%。解決376.5萬人口的吃飯問題,必須發展農業和牧業。因為澳大利亞四周是茫茫的大海而又遠在南半球,不大力發展農業就無飯可吃,不大力發展牧業就換不回來生活必需用品,並且由此使澳大利亞社會頻於崩潰。
第二,澳大利亞羊毛經過多次改良成為優質毛,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早在1850年澳毛在英國市場上已壓倒西班牙和德國的羊毛。澳毛幾乎為英國所包銷,市場寬闊是其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農業也有這樣的問題。澳大利亞糧食銷售市場越來越寬廣。在技術上對畜牧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是 19世紀80年代引進冷藏設備的成功。冷藏設備是使肉類與乳酪出口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1880年,澳大利亞用設有冷凍設備的「斯特拉斯萊文號」船第一次把冷凍肉成功地運到了英國。這在英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從此它成了澳大利亞冷凍牛羊肉的重要市場。這必然反過來又刺激了澳洲畜牧業的大發展。
第三,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伴隨著農業生產的增長,其生產技術也發展起來。19世紀70年代,麥克凱發明脫粒收割機,斯密士發明墾荒用的圓盤犁,威廉·法瑞爾培育出適應澳大利亞環境的抗銹病品種的小麥,還建立了農學院,培養農業技術專家,他們在土壤、小麥品種、農業機械、農田水利諸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總之,澳大利亞開始了綠色革命。
第四,交通運輸系統的建立,較為合理地解決了農牧爭地的矛盾,新殖民地的建立,等等。
工礦業與交通、通訊業的發展
澳大利亞農牧業經濟是其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伴隨著農牧業的發展,澳大利亞的基礎工業也發展起來。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澳大利亞也像歐洲和北美許多國家一樣經歷著工業革命,即開始了蒸氣化和機械化的進程。到19世紀末,澳大利亞初步建立了近代化的基礎工業。但直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工業依然是澳大利亞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
1. 采礦業 為了培養采礦人才,於1893年建立了第一所高等礦業學校——礦業工程學院。開采最早的是煤礦。19世紀40年代在紐卡斯爾利用犯人採煤。煤的開采量成倍的增長是50年代以後,1884年全澳產量已達288萬噸,1894年上升至414.5萬噸,1900年高達638.5萬噸。這一時期是以開採金礦和鐵礦為重點。由於較前大規模地開采,采礦產值迅速增加,如1861年為1010萬英鎊, 1891年升至1130萬英鎊,1900年高達2010萬英鎊。
2. 冶金業 從史料上看,澳大利亞的冶金業始於1833年。1833年在悉尼建立的鋼鐵鑄造廠是澳大利亞早期的工廠之一,也是第一個冶煉鑄造廠。像采礦業一樣,冶金業大規模發展也在19世紀70-80年代。這一歷史時期,澳大利亞冶金業的主體是冶鐵業。據統計從1850年到1884年累計共生產鐵24543噸。此外還用國產鐵加工出一系列產品,如1876年生產鐵軌與鐵條4820噸, 1879年又生產這樣產品1000噸, 1881年產3351噸, 1882年為2139噸。1881年用國產鐵加工各種鑄件220噸,1882年又加工出這種產品2139噸。1881年還加工螺母螺栓50餘噸。一言以蔽之,到這時澳大利亞已有了自己的鋼鐵工業。
其他工業部門在采礦業和冶金業的推動下也迅速發展起來,到19 世紀90年代,民族工業體系已初具規模。但從整個澳大利亞經濟結構看,畜牧業和采礦業(主要是採金業)是澳大利亞民族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兩大支柱,也是出口貿易的兩大支柱。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20世紀上半葉。
3. 交通運輸業 澳大利亞的交通運輸一向很糟。最初,殖民當局曾利用犯人修築了一些公路,但均系土路。內河運輸能力也十分差,海洋運輸完全靠英國。1850年以後這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特點是開始了交通運輸業的近代化過程。這主要表現在鐵路網的建立上。
澳大利亞是從1850年開始修築鐵路的。建築的第一條鐵路是悉尼——巴拉臘特鐵路線,全長僅14英里。1853年又建築紐卡斯爾至麥特蘭的鐵路,全長20 英里。接著又建造了墨爾本——季隆鐵路線,為50英里。19世紀70-90 年代是澳大利亞大規模建築鐵路時期,這是與澳大利亞當時社會經濟大發展相適應的。1861年擁有鐵路243英里,1870年猛增至950英里,1881年達2800英里,到1891年,澳大利亞擁有10024英里的鐵路。1891年比1861年鐵路長度增長了39倍多!到1901年基本上建成了全澳鐵路網。但是,在海洋運輸上十分落後,仍依賴英國。
澳大利亞鐵路網存在著許多缺點,有些缺點是嚴重的。首先,各殖民區的鐵路軌距不同,特別是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兩殖民區,極大地降低了鐵路網運輸能力的發揮。其次,鐵路網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在內陸、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區幾乎沒有鐵路。澳大利亞鐵路網最大優點是經濟發達區域,以及重要城市都有鐵路相通。
4. 通訊業 為了適應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的需要,澳大利亞在19世紀下半葉還大力發展通訊事業,到70年代末,各大城市間都互通電報:1858年7月墨爾本和阿得雷德間;同年10月悉尼和墨爾本間;1861年悉尼和布里斯班間;1867年悉尼和阿得雷德間。隆塞斯頓和墨爾本間臨時性互通電報是1859年,永久性的是1869年;奧古斯塔和達爾文港間通電報在1872年,而阿得雷德和佩思間在1877年。各殖民區首府都設立了電報局:墨爾本於1878年,布里斯班1880年,悉尼1881年,阿得雷德和赫巴特均於1883年,佩思1887年。到19世紀90年代形成了以悉尼和墨爾本為中心的全澳電訊網,並統一了各殖民區的郵電業務的管理。
這一時期澳大利亞經濟的特點
第一,澳大利亞經濟沒有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更沒有簡單協作階段,而是通過自由移民和資本的流入把資本主義制度從英國移植進來。1830-1850年間,主要引入的是資本主義的農牧業經濟體制,在19世紀下半葉主要引入的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體制。當然這種移植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把一般資本主義原則同澳大利亞具體情況結合起來,換言之,使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澳大利亞化,或者說使澳大利亞經濟體制資本主義化,從而形成了具有澳大利亞特色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第二,澳大利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通過合法斗爭迫使英國政府改變對澳大利亞的殖民政策來完成的。這種斗爭是爭取改革的斗爭,不是暴力革命。換句話說,澳大利亞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形成是漸進式的,而不像西歐那樣是突變式的,因而社會沒有發生大動盪,社會生產力沒有遭到巨大的破壞。
第三,澳大利亞經濟體制保留了濃厚的殖民地殘余,這既在經濟上又在政治上反映出來。從經濟上說,澳大利亞19世紀的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不是以工業為主,而是以農牧業和礦業為主;出口貿易不是以工業品為主,而是以畜牧產品(主要是羊毛)和礦產品(主要是黃金)為主;而進口貿易卻以工業品為主。西歐北美那些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恰恰與此相反。從政治上說,由於澳大利亞人口主要是英國移民及其後裔,這樣不僅移植進來人口和經濟關系,而且還移植進來英國的各種社會關系,包括政治的、文化的以至道德、倫理、宗教、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澳大利亞社會實質上是英國社會的擴大。在澳大利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形成過程中,很大一部分資金是從英國引進的,引進資金的同時,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及高級人才也同時被引進,例如1861年通過各種渠道從英國引進資金140萬英鎊。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擴大,特別是工業和鐵路建設規模的擴大,引進的數額也就越來越多,如1862年為240萬英鎊,1870年480萬英鎊,1885年高達2040萬英鎊。從1861年到1900年,英國向澳大利亞投資累計近3億英鎊(29970萬英鎊)。從澳大利亞經濟史看,它的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速度,是和引進外資的數額成正比例的。例如,1882-1891年這十年內,英國共向澳大利亞投資18190萬英鎊,佔40年(1861-1900)投資總額的60%以上,而這十年(1882-1891)又恰恰是澳國經濟大發展的十年。可以斷言,澳大利亞是一個因引進大批英國資金而使自己的經濟迅速發展的國家。
第四,澳大利亞在發展民族經濟的全過程中始終把自己的經濟納入世界市場,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其經濟是典型的開放(外向)型經濟,這是它得以迅速發展,能及時使其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起碼不致於落後世界經濟發展勢頭的根本原因。例如,1881-1890年,這一時期年平均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894萬英鎊,而1886-1890這三年年度國民收入分別為5100萬英鎊,5500萬英鎊和6400萬英鎊。
第五,澳大利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主要通過兩次經濟起飛而形成。一次是1831年土地改革所引起的經濟起飛;第二次是1851年發生淘金熱而引起的經濟起飛。澳大利亞人及時地抓住了歷史提供的良機,毫不遲疑地全力和全方位地發展經濟,從而使自己擺脫了落後,進入世界先進的行列。
4. 達爾文城市簡介
位於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的達爾文市,作為首府和主要港口,坐落在帝汶海達爾文港的東北入口,坐落在北端的顯著位置。這座城市是在1959年設立的,因其與英國著名博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的關聯而得名,他曾在此進行過考察。這里的人口約有63,000人(數據截至1983年),擁有相對較多的華人和華僑群體。
從達爾文市出發,通過鐵路可以南下467公里到達伯德姆,再轉乘公路前往艾麗斯斯普林斯,進而連接南部的港口鐵路網。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70年,但在1974年曾遭受過一次毀滅性的颶風,然而經過重建,達爾文市迅速恢復了活力。
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達爾文市設有海底電纜線直通爪哇島,扮演著澳大利亞北部礦物輸出港和貿易中心的角色。這里的出口商品包括牲畜、稻米和鈾礦石等。此外,達爾文市還是一個戰略海、空軍基地,同時也是連接澳大利亞、亞洲和歐洲的航空中轉站。
在工業方面,達爾文市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如珍珠貝和海參的採集,以及牛肉加工和水果罐頭等產業,為當地經濟增添了多元化的支撐。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乘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 年的環球航行, 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出版《物種起源》這一劃時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及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澳大利亞有以達爾文命名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