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的學校簡介
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的創建,同沙俄在中國建設「東清鐵路」有直接關系。(後稱「中東鐵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改稱「中長鐵路」)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哈爾濱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的水陸交通條件,使之成為俄國沙皇政府在我國東北最先攫取的一塊土地。1895年2月,沙皇政府開始制訂西伯利亞鐵路穿過中國東北到達海參崴的計劃。這個計劃是從滿洲里直接穿過東北到達綏芬河,而不用沿著中蘇邊界繞道修築鐵路,可以縮短行程1000餘公里,大大減少運營時間,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中東鐵路(即「東清鐵路」)於1877年8月開始修建,1903年7月14日竣工通車。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旅順口,中東鐵路全長2400餘公里。中東鐵路建成以後,特別是在俄國十月革命成功以後,大批俄國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及其他工業技術專家攜家帶眷紛紛來到東北,大都集中到哈爾濱。到這里來的商人、傳道教士以及形形色色的俄國人與日俱增。大批高級技術人才的到來,為建立哈爾濱工業大學提供了師資條件,而俄籍鐵路員工子女又有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中東鐵路運營業務的迅速發展,也急需補充大量的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哈爾濱工業大學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是1920年5月開始籌建的。同年8月5日,成立了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籌建協會。中東鐵路理事會主席宋小廉將軍為名譽主席,中東鐵路管理局局長德·勒·霍爾瓦特將軍為主席。9月9日,籌建協會推舉阿·阿·攝羅闊夫工程師為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首任校長;10月17日,舉行開學典禮,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宣告成立。校址在哈爾濱市南崗區公司街41號,即位於現在的原哈爾濱建築大學教學樓後院。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首屆三個班共招收103名學生,實行學分制,學制四年,一律用俄語教學。 1923-1924學年,第一次錄取31名女大學生。
1924年10月,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校有了首屆畢業生。鐵路建築系22名畢業生都獲得了工程師稱號。
1925年,機電工程系有了第一期畢業生,共25人,獲得工程師稱號。1925年12月4日,首任校長阿·阿·攝羅闊夫因病離職,勒·阿·烏斯特魯格夫繼任校長。
1928年1月,鐵路建築系改為建築工程系,50年代初期改為土木建築系。
1928年2月4日,學校隸屬關系發生變化,改由中華民國東省特區領導,校名改為東省特區工業大學校。東省特區行政長官張寰湘將軍擔任校理事會主席,東北政府國民教育部總長劉哲任校長。劉哲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第一位中國校長。
1928年10月20日,東省特區政府和中東鐵路董事會達成協議:東省特區工業大學校將法政學院和商學院並入,學校正式定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由中蘇共管。按對等原則,共同派人組成理事會,雙方各派5名代表。張學良將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理事會主席。推選劉哲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副校長是勒·阿·烏斯特魯格夫教授(原第二任校長)。
1928/1929學年在校生815人。
1931年春,開始招收研究生。機電工程系的任棟梁,建築工程系的王竹亭、夏樹森3人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首屆中國籍研究生。
1931年秋季開始,學校開設了第三個系商業運輸系,該系於1935年停辦。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哈爾濱工業大學逐步被日本人接管。1932年,偽滿洲國政府從中東鐵路聘請26名工程師來校任教和充任領導工作;解聘12名蘇俄教授和教員。新組織起來的教師隊伍,對教學工作不夠熟悉,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活動。從這一年起,學校經費銳減。
1933年,偽滿洲國政府撥給經費5.3萬金盧布,僅為原有經費的1/4;1934年又銳減2.5萬金盧布。在這種動盪不安的形勢下,不少學生紛紛離校。
1933年6月24日,校長易人,劉夢庚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
1935年,學校完全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接管,除少數行政人員外,學校其他人員都被解僱離職,改用日語授課;學校指定招收中、日籍學生。經費由偽滿教育部撥給。
1935年1月23日,王宇清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
1936年1月1日,偽滿洲國文教部命令哈爾濱工業大學改名為國立哈爾濱高等工業學校,系、科設置未變,學制為四年。
1937年,學校建立了電機、機械、化學、采礦、建築、冶金等六個系。所有課程完全由日語授課。
1937年開始,哈爾濱工業大學由日本人任校長。日本人鈴木正雄從1937年4月任校長,直到1945年8月15日離任。
1938年1月1日起,國立哈爾濱高等工業學校改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
從此,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校名就一直沿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