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業地區關系
工業地區的形成和發展往往與母城工業中心的輻射作用密切相關,這一過程催生了一系列圍繞核心城市的衛星工業區域。這些衛星區彼此相連,逐漸在特定地理范圍內形成以多個工業城市為支柱的工業區域。這些地區的結構特徵顯著,部門多樣且綜合性強。
以加工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地區,其主導產業通常包含生產設備製造和輕紡工業;相反,以採掘工業為主導的地區,其主要行業是採掘業和原材料工業。而在加工工業與原料、燃料開采工業結合的地區,生產活動涵蓋了原材料和燃料的生產,以及加工製造業,主導工業部門往往融合了重工業和輕工業的元素。
這些工業地區的形成,不僅體現了工業鏈的延伸,也反映了區域經濟結構的多樣性。它們共同構成了復雜而動態的工業生態系統,支撐著各自區域的經濟增長和發展。
(1)工業區域形成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若干工業樞紐、工業區和工業點組成的生產地域。它是工業地域組合的一種形式,是工業地域系統中層次僅次於工業地帶的工業生產地域單元。工業地區的范圍一般為幾千到幾萬平方公里,大的可達10萬平方公里以上。
⑵ 工業的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除場地和水源外,對自然因素一般不要求更多的投入。
(2)經濟因素:原料、市場、動力、勞動力、技術(科技、教育)→ 原料指向型、市場指向型、動力指向型、勞動力指向型、技術指向型。
(3)社會因素:政策、個人偏好、工業慣性、文化傳統 消費習慣 客戶類型
(4)環境因素:污染空氣、污染水源、既污染大氣又污染水源、固體廢棄物污染
很重要的幾句:工業區位的評價和選擇,既要考慮自然因素,更要考慮人文因素,人文因素又可分為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環境因素。工業區位因素的評價是基礎,它是確定新的工業區位或對老的工業區位進行改進的依據。主導因素的確定,首先要看工業部門的性質,然後結合具體的區域,從各方面進行分析。工業區位因素是在發展變化的,因此,工業區位因素的評價更要側重於對其發展變化的評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