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俄國工業化進程 歷史
1. 蘇聯的工業化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框架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型過程,始於1926年,到1930年代末基本完成。
2. 1925年12月,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
3. 到了1926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至戰前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依然是一個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發展嚴重不足,技術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4. 為了加強國防、維護國家獨立,以及利用新技術改造包括農業在內的整個國民經濟,蘇聯急於在短時間內實現工業化。
5. 蘇聯工業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重工業的優先發展。斯大林堅信,工業化核心在於重工業的發展,即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本國機器製造業的壯大。
6. 在資金分配上,蘇聯優先支持重工業,頭兩個五年計劃中,重工業投資分別佔全部投資的84.2%和82.8%。
7. 重工業的發展速度遠超輕工業和農業。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的年遞增速度分別為28.5%、11.7%和-2.9%;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分別為19%、14.8%和4.6%。
Ⅱ 蘇聯從落後的農業國迅速變為強大的工業國的原因
1,蘇共確立了從重工業開始,即機器製造業開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正確戰略
2,實行五年計劃,五年計劃保證了在全國范圍內調動了有限的資源支持工業
3,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保證計劃實施
4,在計劃中犧牲農業完成工業的原始積累,實行農業集體化運動,壓低農業生產要素的價格,農民成為向國家繳納「超額貢賦」的「農奴」。
5,新生的蘇聯調動了工人階級的積極性
我自己寫的,可能不權威,呵呵
Ⅲ 蘇聯由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大體用了多長時間
10年,運用了2個5年計劃,以高度集中的手段
Ⅳ 蘇聯由落後的農業國發展為世界先進的工業強國用時多久
當今世界的格局,是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與其他國家相比,它方方面面的實力都占絕對優勢,無法超越。然而,二十世紀中葉的歷史則與如今大為不同,因為那時存在一個可與美國一較高低的國家——蘇聯。 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組成 蘇聯在成立之初,國家只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綜合國力還很弱小。然而經過斯大林時期以後,蘇聯就一躍成為世界先進的工業強國。盡管蘇聯早就解體,但作為唯一一個曾與美國爭霸的國家,我們還是難以抵擋它特殊的魅力,尤其好奇它崛起為大國的歷程,也就是我們今天講述的斯大林時代。 一、斯大林接手之前的蘇聯 在斯大林之前,蘇聯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當時人稱俄國是「 」帝國主義國家中最薄弱的一環」,可見國家面臨著什麼局面。 伏爾加河的纖夫 農奴制改革以後,俄國經濟略有起色,然而,不到半個世紀,一戰和內戰接踵而至,這對俄國來說自然是個不小的打擊。直到1925年左右,得益於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蘇聯基本完成經濟恢復工作,然而,整體卻仍然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家: 「 」農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82.1%,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6.6%……機器製造業、冶金、燃料、店裡等部門仍然很不發達,甚至有些重要的工業部門根本還沒建立。」 斯大林 斯大林接過來的就是這樣的一個貧弱國家。 二、「 」斯大林模式」 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困難局面,斯大林必須帶領這個國家做出改變。 一五計劃時期工業生產圖片 為了改變農業國的面貌,斯大林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比如軍工,金屬冶煉,礦藏開采,機器製造等,集中力量爭取早日實現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同時推行農業集體化,引導農業個體戶合並為比較現代的大規模農場,提高生產效率,為工業發展提供資金。再者,制定經濟計劃,使國內各方面的發展高效有序地進行。 五年計劃時期宣傳海報 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效用很快就顯現了出來。 三、改革完成後的蘇聯 1932年,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整個國家的工業產量達到一戰前的2.7倍,工業產值增加了234%。與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的1928年相比,蘇聯工業產值在工農總產值中的比例由48%上升到70.7%。 第聶伯河水電站1939年建成 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以後,蘇聯的「 」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長1.2倍,工業產值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7.1%,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上升到77.4%」。放之世界,蘇聯工業產值佔世界工業產值的比例從1917年3%驟升至10%,高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1913-1937蘇聯工業產值世界排名 並且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 斯大林格勒戰役時期蘇聯海報 二戰爆發以後,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大舉進攻蘇聯,蘇聯的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然而,據戰後斯大林演講,蘇聯從「 」農業國變為工業國一共只花費了十三年左右的時間」。這個13年指的就是從一五計劃開始到三五計劃開始的13年,因為斯大林的集中和果決,蘇聯得以在德國進攻前基本完成工業化。 二戰時期蘇軍對日作戰 基於工業化的完成,尤其是重工業的發展,蘇聯才能在二戰中西擊德軍,東掃日本。戰後,蘇聯與美國抗衡的實力始終是得益於斯大林的改革成果。 白楊導彈
Ⅳ 蘇德戰爭爆發前為推進工業化建設,蘇聯採取了哪些決策和措施
蘇聯真正推進工業化是從1928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起步。到1940年蘇德戰爭爆發,工業產值超過英、法、德,躍居歐洲第一位,同時,農村也實現了機械化。
1. 蘇聯的工業化
背景: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後,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後農業國。
目的:為了用現代技術改造落後的工業農業,為了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情況:
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志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後,資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蘇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勇於探索,開拓前進。
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佔了99%以上。據蘇聯官方統計, 「二五」計劃的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27年末,蘇聯的工業生產達到並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後的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不能適應工業的迅速發展。
2. 農業集體化
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了逐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29年,在蘇聯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1930年1月,聯共(布)中央的決議指出: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權和主要生產資料公有的集體農庄。決議要求在運動中堅持農民自願參加的原則。1933年1月,聯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軌道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十五大」後,問題逐漸暴露出來。1928年初,蘇聯發生了糧食收購危機,農業豐收,國家收購上來的糧食卻比上年同期減少了近二百萬噸。斯大林認為,糧食收不上來是富農反抗造成的。於是,斯大林一方面採取強制措施,強迫富裕農民把多餘的糧食按固定價格賣給國家,違抗者的糧食和農具將被沒收,本人被判處徒刑。另一方面,開始推行農業集體化的政策。第二年斯大林決定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強迫廣大農民加入集體農庄,對富農採取消滅的政策。
農業集體化雖然暫時有利於工業發展,為蘇聯工業化的實現提供了條件,但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和錯誤。它違背了農民自願加入的意願,與當時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狀況不相適應,從而破壞了農業生產力,使農業生產長期停滯落後,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
3. 蘇聯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中的嚴重問題。
第一、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造成農業和輕工業的長期落後,最終又制約了重工業的發展,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蘇聯工業生產增長速度明顯下降;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產品單調,質量低劣,使許多產品無人問津,大量積壓。經濟粗放發展,效益低下,國家資源大量消耗和浪費。五年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往往受國內外政治形勢和領導人意志的影響,非經濟的方法對計劃的實施起了消極作用,高度指令化和過分集中妨礙各地區、各企業的積極性,商品貨幣關系處於受限制、受排斥狀態,工農間、城鄉間缺少多種多樣的流通渠道。
第二、其次,忽視輕工業的發展造成消費品的供不應求,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國家為了積累資金,從農民身上取走的東西太多,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損害。
如何看待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及失誤
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蘇俄放棄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實施了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俄國的工農業生產逐漸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之後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又取消了新經濟政策,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它的出現同當時蘇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基本適應的。在歷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它曾使蘇聯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這種制度有它嚴重的缺點和弊端,後來越來越嚴重地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政治體制的改革,致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不到發揮。而這些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以來得不到糾正,以致影響了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最後成為導致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蘇俄(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本身即是一個探索實踐過程,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許多問題和失誤。但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失誤及挫折只說明「蘇聯模式」的失敗,並不說明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相反,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成就,改革開放後中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無比的優越性。
Ⅵ 蘇聯是如何「奇跡般地變成了一個工業化強國」的
已解決問題 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20世紀30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有何突出特點 [ 標簽:社會主義 工業化,蘇聯,工業化 ] _|.黑栢配≒ 回答:1 人氣:1 解決時間:2008-06-29 18:00 滿意答案蘇聯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工業,並用它去裝備農業和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使機器大工業在社會主義國民經濟中占優勢地位的過程。1925 年12 月俄共(布)「十四大」通過了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路線,確定把蘇聯從一個輸入機器裝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裝備的國家。1926—1928 年,是蘇聯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在此期間,一方面進行工業建設,另一方面探索工業化的道路,制定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在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政策問題上,黨內進行了不同意見的爭論,最後確立了斯大林的主張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就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統一計劃,集中管理,實行高積累、高速度,迅速消滅非社會主義經濟成份。1927 年12 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五年計劃的指示」的決議,指出計劃應注意消除國民經濟中的不平衡現象,正確處理工業與農業、重工業與輕工業、積累與消費等比例關系,但強調高速發展重工業。根據決議精神,並考慮到某些無法預測的客觀條件,國家計委起草了兩個「一五」計劃(1928—1932)的方案即最高方案(又稱最佳方案)和最低方案(又稱初步方案)。最高方案比最低方案的指標高20%。在領導機關審查討論時,布哈林、李可夫等人贊成最低方案,主張工農業的均衡發展,但遭到斯大林的批判。1929 年4 月,黨的第十六次代表會議討論並通過了最高方案,5 月經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批准。計劃規定,國民經濟總投資為6469500 萬盧布。經過蘇聯人民的艱苦努力,「一五」計劃提前9 個月完成。1932 年工業總產值比1928 年增長了102%,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70.7%,但消費資料生產只完成計劃的73.5%,農業產量下降到歷史上最低水平。從1933 年起開始實施「二五」計劃(1933—1937)。計劃規定國民經濟總投資為1375 億盧布,並要完成整個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考慮到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計劃把發展輕工業放在重要地位。計劃規定工業年平均增長率為16.5%,其中輕工業為18.5%,重工業為14.5%。「二五」計劃也提前9 個月完成。在「二五」計劃期間有4500 個工業企業投入生產,工業產量比1932 年增加120%。但由於種種原因,輕工業和農業分別只完成計劃的85.4%和76.9%,而重工業完成121.3%,因此農輕重比例失調情況沒有解決。經過兩個五年計劃的建設,蘇聯基本上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形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消滅了工業中的非社會主義成份,使蘇聯的工業總產值由原來的世界第五位和歐洲第四位躍居為世界第二位和歐洲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