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級工業園區水十條任務是什麼
一、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一)狠抓工業污染防治。取締「十小」企業。全面排查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的小型工業企業。2016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要求,全部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型造紙、製革、印染、染料、煉焦、煉硫、煉砷、煉油、電鍍、農葯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生產項目。(環境保護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能源局等參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專項整治十大重點行業。制定造紙、焦化、氮肥、有色金屬、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原料葯製造、製革、農葯、電鍍等行業專項治理方案,實施清潔化改造。新建、改建、擴建上述行業建設項目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減量置換。2017年底前,造紙行業力爭完成紙漿無元素氯漂白改造或採取其他低污染制漿技術,鋼鐵企業焦爐完成干熄焦技術改造,氮肥行業尿素生產完成工藝冷凝液水解解析技術改造,印染行業實施低排水染整工藝改造,制葯(抗生素、維生素)行業實施綠色酶法生產技術改造,製革行業實施鉻減量化和封閉循環利用技術改造。(環境保護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參與)
(十九)提升監管水平。完善流域協作機制。健全跨部門、區域、流域、海域水環境保護議事協調機制,發揮環境保護區域督查派出機構和流域水資源保護機構作用,探索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機制。流域上下游各級政府、各部門之間要加強協調配合、定期會商,實施聯合監測、聯合執法、應急聯動、信息共享。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要於2015年底前建立水污染防治聯動協作機制。建立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水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環境保護部牽頭,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海洋局等參與)
完善水環境監測網路。統一規劃設置監測斷面(點位)。提升飲用水水源水質全指標監測、水生生物監測、地下水環境監測、化學物質監測及環境風險防控技術支撐能力。2017年底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海域建成統一的水環境監測網。(環境保護部牽頭,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海洋局等參與)
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強環境監測、環境監察、環境應急等專業技術培訓,嚴格落實執法、監測等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加強基層環保執法力量,具備條件的鄉鎮(街道)及工業園區要配備必要的環境監管力量。各市、縣應自2016年起實行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環境保護部負責)
七、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
八、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
九、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
十、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
2. 工業用水燒開了能喝嗎
工業用水燒開了能喝。
通常來說,市政建設給全市用的是同一套供水系統,給全市供給市政自來水。
對於工業企業,生活用水也是通過市政自來水補充的,所以你住在科技園的宿舍,你們宿舍裡面的水就是市政自來水,不存在給你們用工業用水的。
如果你問那些企業的工業用水怎麼來的?主要看企業生產線對水質的要求。
如果市政自來水的水質可以滿足這個要求的話,就直接使用市政自來水。
如果不能滿足,那企業會自己安裝一套水處理系統,把水處理到滿足這個要求之後再用的。這種情況下,企業不可能把處理之後的水再交給你使用的。
如果說企業生產線對水質的要求很低,用市政自來水也太浪費的話,企業會自己建一套生產用水系統。根據相關的設計規范,這一套生產用水系統必須嚴格和市政自來水系統隔離開的。
3. 為什麼工業離不開水
在現代工業中,沒有一個工業部門是不用水的。也沒有一項工業不和水直接或間接發生關系。更多的工業是利用水來冷卻設備或產品,例如鋼鐵廠等。水還常常用來作為洗滌劑,如漂洗原料或產品,清洗設備或地面,每個工廠都要利用水的各種作用來維護正常生產,幾乎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有水的參與。
我國用水量最多的工業部門有:電力、冶金、化工、石油化工、紡織和輕工等。其中火電是我國工業用水的最大用戶。發展工業離不開水。在工業產品的成本中,用水所佔的成本約為0.5---1%,有些產品甚至高達3%——55%。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用水也以相當驚人的速度增長。1900年全世界工業用水量為300億立方米,占當今世界總用水量的7.5%;到了1975年,全世界工業用水量達到6330億立方米,占該年總用水量的22.2%,而此時美國的工業用水已超過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58%。從1900年到1975年,全世界工業用水量竟增長了20倍!
利用水的不同特性,可門水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據水在工業生產中的不同用途將工業用水分為冷卻水、工藝水、洗滌水等不同的類型。
冷卻水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作為吸熱介質,帶走多餘熱量的水。水之所以可作為冷卻劑,主要是因為它是自然界中比熱最大(比熱為1)的物質之一,即使吸收入大量的熱,也不會像銅、鐵等金屬那樣使自身溫度發生劇烈變化。
工藝水是指作為工業原料的水。它是工業用水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除了火力發電外,一般工業都有工藝水。在紡織、造紙、食品工業中,工藝水可占總用水量的40%——70%。工藝水通常是直接用水,它使用除直接進入產品外,其餘部分將變成含有雜質的工業廢水,如造紙廢水等。
洗滌水是指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用來清洗原料、工具和產品的水。如紡織、印染、造紙、陶瓷和選礦等工業,通常都需要大量的洗滌用水。
水可以作為工業的動力,例如可以用來作為鍋爐用水。 不同的工業領域不僅對「水量」的需求不同,而且對「水質」的要求也有區別。對於鍋爐來說,一般都要進行預處理。這是因為如果水質較硬(即水中含鈣、鎂鹽類物較多),那麼就會在鍋爐內部結成水垢,由於水垢的傳熱系數比鋼鐵小很多,因此鍋爐結垢一方面將增加燃料的消耗,另一方面引起爐管過熱,從而產生爆炸危險。
作為工業用水中的「大哥大」的冷卻水,要求盡可能低溫,全年溫度變化小;不產生水垢和泥渣沉積,對金屬的腐蝕性小,不得有微生物和藻類等存在,以免堵塞管道。在循環冷卻系統中,通常要對冷卻水進行防垢處理,並進行氯化以殺滅水中藻類和微生物。
有一些工業產品對水質有特殊要求。例如釀酒工業用水,就以硬度略高一些為好,因水中的溶解鹽類可以作為發酵的營養源和刺激劑,對發酵起促進作用。在自然界中,地下水的硬度通常高於地表水,這就是「名泉山佳釀」的原因。對於造紙工業而言,水的渾濁度、色度、硬度、酸鹼度、臭味以及水中離子和藻類的含量,卻會對紙的質量產生影響。
在化學工業生產中,對水的純度的要求越來越高。例如,多數的化學葯劑和化學反應生物都會和鐵發生反應生成有色沉澱,因此不少化工產品需要含鹽類和鐵、錳量極少的高純度水。在科學技術迅猛發生的今天甚至還出現了「高純水」或「超純水」的需求。
在發達的工業社會里,由於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工業的門類越來越多,結構也越來越復雜,工業用水的增長似乎是沒有規律可循。其實,工業是一個大系統,工業用水的增長也有規律可循,工業的增長情況取決於工業的規模、結構、工藝水平、節水技術和措施等等。其中,工業結構對工業用水增長的長期趨勢有明顯的作用。從工業發展過程中對工業用水的需求量來看,它的整個趨勢是遞增的。
在工業用水的需求量增大的前提下,反而可降低工業用水量,這看似矛盾的事情,其實是科學用水的結果:一是採用了先進的少水無水工藝,如清潔生產;二是加強重復用水,提高循環利用率,如回用熱力發電工業的冷卻水;三是採用限額用政策,制定和實施嚴格的用水管理。
盡管水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最後歸宿只有兩個:一是成為產品的組成部分一是作為廢水放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