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化學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化學工業的發展史
化學加工在形成工業前的歷史,可以 從18世紀中葉追溯到遠古時期,從那時起人類就能運用化學加工方法製作一些生活必須品,如制陶,釀造等。當時生產規模較小,技術落後,只能算是手工工藝。在這一階段無機化工已初具規模,有機化工正在形成,高分子化工處於萌芽時期。
18實際中葉,英國發生工業革命,機器的出現促進了紡織工業,紡織物的漂白與染色技術的改進,需要純鹼,氯等無機產品,農業上需要化學肥料,采礦業需要大量炸葯,因而使化學工業開始形成,並有一個較大發展。
18世紀40年代,英國一個用鉛室法從硫磺和硝石中製造硫酸,此法幾乎沿用了100多年。20世紀初,礬催化劑用於接觸制硫酸工業化以來,接觸法成為硫酸生產的主要方法。1783年,法國N·呂布蘭提出了以食鹽,煤、石灰石、硫酸等為原料的制鹼法,此法綜合利用原料,除了生產鹼,同時還生產芒硝、硫代硫酸鈉、苛性鈉、鹽酸、漂白粉等,形成了綜合生產過程。所用的氣體洗滌、固體煅燒、結晶、過濾、乾燥等化工單元操作的設計原理沿用至今,成為化工單元操作基礎。1861年,比利時索爾維實現了氨鹼法制鹼的工業化,使制鹼生產連續化。由於氨鹼法產品純度高,價格便宜,而且取代了呂布蘭法並成為純鹼的主要生產方法。中國著名換學家侯德榜與1938年開始致力於聯合制鹼法的研究,創造了侯氏制鹼法。19世紀末葉出現電解食鹽的氯鹼工業。這樣,整個化學工業的基礎——酸、鹼的生產已初具規模。
為了適應農業的發展,1841年開始了磷肥生產。1870年後星期了制鉀工業。氨是在1754年由普里斯特利加熱氯化銨和石灰石時發現,氣候通過分析確定了氨的組成,在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經過100多年的努力,於1913年實現了氨的合成的工業化。1916年實現了氨氧化製取硝酸的過程。合成氨工業的出現,標志著化學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不僅生產了廉價的氨和硝酸,而且為有機合成工業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條件。
19世紀中葉,隨著煉鐵工業的發展和城市對煤氣及工業燃料的要求,促進了煉焦工業道賀煤氣工業的發展。其後又從煉焦副產品煤焦油中分離出苯、甲苯、二甲苯、萘、蒽、苯酚等化合物。這些物質是有機合成特別是燃料合成的重要原料。19世紀下半葉形成了以煤焦油為主題的有機合成工業,交談、煤焦油的利用逐步形成了煤化學工業體系。
紡織工業發展起來以後,天然染料便不能滿足需要;隨著鋼鐵工業、煉焦工業的發展,副產的煤焦油需要利用。化學家們以有機化學的成就把煤焦油分離為、、、、蒽、菲等。1856年,英國人由合成苯胺紫染料,後經過剖析確定天然茜素的結構為二羥基蒽醌,便以煤焦油中的蒽為原料,經過氧化、取代、水解、重排等反應,仿製了與天然茜素完全相同的產物。同樣,制葯工業、香料工業也相繼合成與天然產物相同的化學品,品種日益增多。1867年,瑞典人發明代那邁特炸葯(見),大量用於採掘和軍工。
農葯使用很早,20世紀40年代,瑞士P·H·米勒發明第一個有機氯農葯滴滴涕之後,又開發了一系列有機氯、有機磷殺蟲劑,植物性荷爾蒙等,20世紀50年代又製成了氨基甲酸酯類農葯如西維因等。這些農葯毒性較大,對環境污染嚴重,因此,又研究開發了高效、低毒、不污染環境的有機殺蟲劑,如擬除蟲菌酯類、殺菌劑、除草劑及抗生素農葯。
1854年,西利曼建立了原油分餾裝置,隨著汽油及柴油發動機的發明,促進了石油的開采和加工,1923年出現了減壓蒸餾,使石油煉制發展成現代的加工工藝路線。
20世紀20年代開始興起石油化學工業,在20世紀60年代得到了大發展,由此形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許多石油化學品卻帶了人類日常生活的傳統材料,提供了廉價物美的各種物品。在20世紀40年代,催化劑裂化生產 汽油及乳液聚合技術製取丁苯橡膠技術研製成功,推動了石油化工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許多由煤化工製取的產品,包括烯烴、芳香烴、氨等都相繼轉為利用石油、天然氣生產。目前已有90%以上的有機化工產品來源於石油、天然氣,石油化學工業已成為非常重要的基礎工業部門。
當時有機化學品生產還有另一支柱,即乙炔化工。於1895年建立以煤與石灰石為原料,用電熱法生產電石(即)的第一個工廠,電石再經水解發生乙炔,以此為起點生產乙醛、醋酸等一系列基本有機原料。20世紀中葉發展後,電石耗能太高,大部分原有乙炔系列產品,改由為原料進行生產。
20世紀30年代,建立了高分子化學體系,高分子材料的化學工業得到迅速發展。1872年,製得了酚醛樹脂,1938年,尼龍66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其後又相繼發明了尼龍6,聚酯纖維。至今,滌綸和晴綸是合成纖維中發展最快,生產量最大的品種。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實現了氯丁橡膠的生產,不久又生產出丁苯橡膠、丁腈橡膠。與此同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高壓聚乙烯、聚四氟乙烯又相繼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塑料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至此形成了三大合成材料為主的高分子化學工業體系。專用化學品得到進一步發展,它以很少的用量增進或賦予另一產品以特定功能,獲得很高的使用價值。例如食品和飼料添加劑,塑料和橡膠助劑,皮革、造紙、油田等專用化學品,以及膠粘劑、防氧化劑、表面活性劑、水處理劑、催化劑等。以催化劑而言,由於電子顯微鏡、電子能譜儀等現代化儀器的發展,有助於了解催化機理,因而制備成各種專用催化劑,標志催化劑進入了新階段。
現代化學工業 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化學工業各企業間競爭激烈,一方面由於對反應過程的深入了解,可以使一些傳統的基本化工產品的生產裝置,日趨大型化,以降低成本。與此同時,由於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對化學工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了化學工業的技術進步,發展了精細化工、超純物質、新型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從20世紀初至戰後的60~70年代,這是化學工業真正成為大規模生產的主要階段,一些主要領域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合成氨和石油化工得到了發展,高分子化工進行了開發,精細化工逐漸興起。這個時期之初,英國G.E.戴維斯和美國的A.D.利特爾等人提出單元操作的概念,奠定了化學工程的基礎。它推動了生產技術的發展,無論是裝置規模,或產品產量都增長很快。。
近年來,高新技術和新材料發展迅速,如復合材料、信息材料、納米材料以及高溫超導體等的應用,給化學工業提供了更寬廣的發展前景。化學工業的產品已深入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中國的化學工業發展迅速,1997年增長大10.71%,今後還將優先發展石油化工、精細化工、農用化學品,並會成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新產品。
『貳』 比利時與奧地利,哪個國家更富
在比較奧地利和比利時的經濟發展水平時,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根據2021年的數據,奧地利的人均GDP為53368美元,而比利時的人均GDP為44529美元。這一數據表明,從經濟總量分配到每個人的平均財富來看,奧地利略高於比利時。
其次,比利時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其經濟高度對外依賴,外貿為其經濟命脈,是世界十大商品進出口國之一。其GDP的大約三分之二來自出口。此外,比利時在工業革命初期就是歐洲大陸上最早進行工業化的國家之一,擁有高度工業化的經濟體系。其基礎設施,如港口、運河、鐵路以及公路等都非常完善,這有助於與鄰國的經濟整合,也使其成為歐盟和北約的創始會員國之一,以及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成員國。
同樣,奧地利也是一個發達國家。盡管國土面積僅有8萬多平方公里,但其人均GDP高達28.6萬人民幣。奧地利在2017年的工業產值達到了1530億歐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4%。主要工業部門包括鋼鐵、機械製造、化工、采礦以及電子等。
在過去的十年中,發達國家的定義有了新的變化。按照1995年的標准,一個國家如果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並且有一定的社會發展水平,就可以被基本定義為發達國家。而這個標准在2005年已經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照這個標准,像奧地利這樣的國家無疑屬於發達國家的行列。
最後,根據2020年的數據,全球共有218個經濟體,有83個經濟體的人均GDP高於中國(大陸),其餘134個經濟體則低於中國(大陸)。在這個列表中,奧地利的人均GDP為48154美元,而比利時為44529美元,都高於中國(大陸)的人均GDP。這進一步證明了奧地利和比利時的經濟發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