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時代下我們失去了什麼

工業時代下我們失去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5-02-18 08:52:04

⑴ 工業社會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和矛盾表現在那些方面

在工業社會中,人笑拍與自然的關系出現失衡和矛盾,表現在以下方面:

1. 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問題:工業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和廢渣,加碰瞎羨之過度的資源消耗,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進而威脅人類的生存與健康。

2. 消費主義的盛行: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主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加劇了資源浪費。

3. 能源依賴:能源依賴,讓人類在對大自然改造的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化石燃料,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引起氣候變化。

4. 生態失衡:許多動物和植物面臨滅絕,造成生態失衡,而人類也令因環境問題被迫遷徙的動物種類不斷增加。

5. 持續發展問題:工業神猜模式導致了資源的過度消耗,使生態系統破壞嚴重,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卻遲遲不能得到普及和實現,形成持續發展的困局。

⑵ 如何從歷史角度看待工業文明帶來的環境問題

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環境危害主要有三大類:自然礦物資源的耗盡,生態生物圈的失衡以及自然環境污染。
工業文明已接近把以能源為主體的資源消耗殆盡,特別是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和浪費最為嚴重。這種結果可以說是必然的,因為所謂的工業發展本質上就是建立一能源為基礎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它的生產和增長依賴於大量的自然資源的實用和各種礦物原材料的巨大的耗費。到了如今,各種積累了上萬年的自然資源已經逐漸被消耗殆盡。全球石化類燃料的開采期, 石油至多為 50 年 , 天然氣至多為 70 年, 貯量豐富的煤炭資源也只有 230 年。 工業文明還使生態平衡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由於工業發展對於自然資源如礦物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需求,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大規模的減少,土壤侵蝕、水土流失 、草原退化和土地荒漠加速蔓延 。據統計, 在不到 200 年時間里,這個星球失去600 萬平方公里的森林 。在一些主要河流流域, 土地侵蝕造成的沉積增加了 3 倍。在一些小而利用強度較高的河流流域,其沉積甚至增加了 8 倍 。世界沙漠面積現已達3 600萬平方公里, 幾乎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國土面積的總和。此外 ,由於生存條件的惡化, 生物多樣性在消失, 生物物種在減少。目前世界上有1 000多種高等動物瀕臨滅絕 ,約 2.5 萬種有花植物的生存處於危險之中。
生態平衡的破壞與自然資源的耗盡依然不及工業文明帶來的另一環境問題來的嚴重;那就是生態環境的污染。工業生產製造出產品的同時往往伴隨著一些副產品:工業廢水,廢氣,廢渣。正是這些工業副產品為我們的生活環境與身體帶來了極為嚴重的生態污染和健康危害,主要表現有:大氣污染,水體污染, 酸雨、臭氧層遭到破壞 ,溫室效應及海洋污染等等。其實在工業文明之前便已存在環境問題,但到了工業文明時代 ,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生產力水平有了提高, 人的活動能力大為增強, 再加上科學技術的影響, 人類活動產生的破壞力要嚴重得多,以至今天發展到威脅人類自身生存的程度~

⑶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有什麼影響

1.生產力

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2.城市化

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社會關系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4.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後,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5.思想文化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工業革命開始後,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製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

歐美各國逐漸加強科技的研究和教育。法國在1747年設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建築橋梁的工程專科學校,後來各國紛紛仿效,設立各種工程學校,或在大學里添設專門的工程課程,進而發展為工學院,科技教育發達起來。

6.世界格局

加快了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步伐,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世界工業化的進程和世界市場的形成。

對外推行「炮艦政策」,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其他民族國家緊閉的大門,強制推行自由貿易,迫使全世界為英國商品打開門戶。工業革命結束了民族地域性歷史,實現了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

7.經濟思想

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的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義」。

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系統地闡述了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主張減少政府在經濟事物中的操控,讓市場機制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

1852年,英國議會發表聲明,宣稱自由貿易是英國的國策。進行法制化建設,廢除阻礙經濟發展的一系列舊法令,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維護資本主義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和自由生產的原則。

8.經濟結構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減少,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產業部門,工業資本取代商業資本開始佔主導地位。大部分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擺脫出來,轉入工業生產。然後相當多的勞動力又因機器的使用而直接從生產中被排擠出來,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准備了條件。

9.消極影響

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工人遭受剝削日益嚴重。

10.對中國的影響

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西方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並推動中國近代工業產生。

(3)工業時代下我們失去了什麼擴展閱讀:

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

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瓦特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他親自駕駛著一列托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頁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所以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稱為日不落帝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得到了迅速發展;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

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義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⑷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9世紀70年代以後,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對中國的影響:(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落後國家的掠奪,彼此之間也展開了分割殖民地的爭斗。在這種國際背景下,中國的鄰邦和邊疆地區遭到侵略者更加嚴重的蠶食鯨吞。當時中國邊疆出現新危機:美日對台灣的侵略、俄英對新疆的侵略、英對西藏的侵略等,1883—1885年法國侵略中國,挑起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

(2)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英、法、日、俄等國都陸續成為帝國主義國家,1894年,日本又發動了對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同時也說明洋務運動沒有是中國走上富強。而日本則利用巨額戰爭賠款瘋狂擴充軍備,使自己擠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部平衡的加劇,後起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緊了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廣大地區的侵略,這一時期對外擴張的經濟形勢以資本輸出為主,並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3)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列強以開設銀行、強迫貸款、投資鐵路、開礦設廠等方式,對中國加劇經濟侵略,並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之後,美國又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一天天膨脹起來。

(4)甲午戰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面臨中國帝國主義瓜分的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發動和領導了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戊戌變法」,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但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以失敗告終。

(5)同時期農民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打破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但最終也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為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保護帝國主義各國在華侵略利益,八個帝國主義國家聯合發動了旨在瓜分中國的大規模侵華戰爭,戰後,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6)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後,尤其《辛丑條約》簽訂後,使人民看清了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矛盾,集中表現在反對清朝統治的斗爭上,以孫中山為代表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了反清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帝國主義為了維護其在華侵略利益,極力破壞中國革命,武昌起義後,帝國主義看到清政府難以繼續維持,就從封建統治集團內部選中袁世凱,作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的局面,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篡奪辛亥革命的果實,開始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為保衛辛亥革命的成果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斗爭: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袁世凱死後,帝國主義失去了在中國的共同的代理人,各自扶植地方軍閥作為代理人,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中國出現軍閥割據紛爭的局面。

⑸ 殖民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好處還是壞處

肯定是危害,好處只可能是殖民者自己獲得,給別人帶來的肯定是罪惡和傷害,這樣講很難理解,有兩部電影很經典,《最後一個莫希幹人》、《盧安達飯店》,認真去看看

閱讀全文

與工業時代下我們失去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新款q3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514
平頂山到蘇州坐汽車要多久 瀏覽:921
汽車人聲多少赫茲 瀏覽:153
汽車長期不開電瓶能堅持多久 瀏覽:863
寶馬哈曼卡頓聽輕音樂怎麼調 瀏覽:551
河北工業氯化銨要多少錢 瀏覽:95
哪裡的工業廢水處理設備 瀏覽:170
汽車吊折價如何算 瀏覽:631
寶馬之悅怎麼樣值得購買嗎 瀏覽:190
文縣汽車站到全國哪裡發車 瀏覽:364
新型工業園區能享受什麼政策 瀏覽:974
吉利的汽車怎麼樣質量怎麼樣 瀏覽:616
張之洞主張什麼工業 瀏覽:520
寶馬528過戶多少錢 瀏覽:716
寶馬啟停電瓶電壓是多少 瀏覽:773
奧迪q7mini如何注冊 瀏覽:561
寶馬7什麼顏色最好看 瀏覽:612
日本德國汽車哪個好 瀏覽:450
歷下區董家鎮工業園都有哪些企業 瀏覽:474
下雨天汽車內飾如何清洗 瀏覽: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