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名媛是什麼意思
名媛的意思是有名的美女,亦指名門閨秀。
名媛源自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流行的稱謂,現代名媛有社會有錢人士,包括歸國富人或歸國子女,或是憑自己努力所賺取的地位。
根據美國社會學家T·Veblen的研究,名媛的產生背景,源自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工業革命。當時出現一群不具貴族血統的新富階級,因從事工商業及金融業一夜致富,這些新富階級的妻子女兒為了向世人炫耀財富,身著華服出入社交場合,躋身上流社會,由於不具有伯爵夫人、公主等貴族稱謂,被統稱為名媛。現代名媛是對有身份有地位的女人的雅稱。
名媛造句
1、比之下,孟茜就比較慘,她帶病上場,化身舊上海名媛表演舞蹈快步。
2、巴黎的時裝、手袋、珠寶、香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名媛貴婦,明星名人。
3、晚宴上,名媛們將與貼身男伴繞場一周,舞伴會將她引見給舞會的主持人。
4、馬丁看得如此認真專注,五百個衣著時髦的仕女名媛也都轉過頭去看他在看什麼。
5、五百個仕女名媛用戴了手套的手輕輕地鼓起掌來,要想鼓勵她們的客人,那羞澀的偉人。
6、方家最受寵愛的九小姐生日宴,來的客人也不少,有政府里和方父方家哥哥交好的官員,也有相熟的社會名流名媛。
Ⅱ 什麼是藝妓
藝妓(漢語也作藝伎)是一種在日本從事表演藝術的女性工作者。工作內容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很大一部份是在宴席上以舞蹈、樂曲、樂器等表演助興。在東京等關東地區稱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見習階段稱「半玉」;在京都、大阪等關西地區則稱為「芸妓(或寫做「芸子」,皆讀做げいこ,Geiko)」,見習階段稱「舞妓(或寫做「舞子」,皆讀做まいこ,Maiko)」。而在明治時期以後,「芸妓(げいぎ,Geigi)」這種讀法越來越普遍,成為現代標准日語讀法。
日本浮世繪中的藝妓在日語中,「妓」字保留了傳統漢語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藝術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藝妓的「妓」是指前者,因為藝妓在原則上是藝術表演者,並不從事性交易。但在現代漢語中,多把「妓」字直覺關聯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藝伎」這種以避諱為目的的現代漢語翻譯寫法。日語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參見: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張「藝妓」才是正確的中文翻譯寫法,以示區別。
日本的藝妓文化是由京都開始向外發展,而京都藝妓的起源可追溯到約17世紀的京都八坂神社所在的東山。八坂神社是京都眾多神社及寺廟中一個非常著名的神社,而且歷史悠久。據說那時參詣八坂神社的人很多,自然附近就聚集了很多商店,形成一個商業區。其中有許多稱為「水茶屋」的店,販賣茶、團子等點心,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在這些店工作的女服務生稱為「茶汲女」或「茶點女」。有些茶汲女會用歌曲、舞蹈來吸引客人,也就是現代所謂的商業手法。日子久了,這種商業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品質也一直提高,例如三味線的演奏也加入了。在這種良性循環下,有的水茶屋生意越來越好,規模開始擴充,商品種類也開始增加,例如酒、高級料理等都出現了。
既然茶汲女的表演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手法,有些水茶屋老闆便開始對旗下的茶汲女做有計劃的訓練,這就是藝妓文化的雛形。從普通的水茶屋變成高級料亭,在成本的考量下,分工亦愈趨精細,與其每家店都自己供養及訓練藝妓,倒不如集中培訓,有需要時再請來表演,更能發揮經濟效益。所以稱為「置屋」的專業培訓中心及業者便應運而生。
在傳統日本,把沒有經過藝術培訓而在酒席倒酒的女性稱為「酎婦」,社會地位低微。賣淫女子則一般固定地被稱作「女郎」、「游女」,她們之中,級別最高的稱「太夫」、「花魁」。「太夫」或「花魁」不但年輕貌美,且於茶道、和歌、舞、香道等諸藝皆有不俗的造詣,服務對象只限於達官貴人,達官貴人亦以客禮待之,所以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但是無論「女郎」、「游女」還是「太夫」、「花魁」,都是會賣身的,而藝妓的真正身份是藝人,主要工作是待客作藝。
然而因為藝妓行業的興盛,求人益多,且為風花雪月的環境,多少不免有唯利是圖的業者,所以也有藝妓的出身是因為生家需用錢、孤兒等等社會弱勢的因素,而簽下賣身契,或遭人口販子販賣的。也許是為了早日還債贖身,也許是抗拒不了金錢誘惑,有些藝妓便開始從事性交易。雖然傳統上,這類自甘淪落的行為是會受到懲戒的,但事實上,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為止,日本各地都廣泛存在這種形同娼妓的賣身藝妓,而且變相專營這種生意的不肖業者亦多而有之。盡管如此,真正一流的藝妓還是「賣藝不賣身」的。「賣藝不賣身」並非指藝妓沒有愛情生活,相反的,一流的藝妓和一般女性一樣,可能會有唯一一個的愛人,稱為「旦那(丈夫之意)」,甚至委身於他,而「旦那」也會提供金錢等實質援助,照料藝妓的生活所需。辭去藝妓工作後即與愛人結為連理,共組家庭者亦不乏其人。
在日本,擔任藝妓的條件非常苛刻,學藝費用高昂,並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擔的。而且學藝歷程艱辛,不是所有藝妓都能堅持的。
古時藝妓一般從10歲開始學藝,現在則因為《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的限制,必須中學畢業(即14、15歲左右)才可以開始學藝。學習的內容繁多,過程十分艱苦。其中包括文化、禮儀、語言、裝飾、詩書、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嚴格的要求,處處體現高貴和穩重。比如訓練中有一項的內容是吃熱豆腐不能發出聲音,更不能碰到唇彩,可見要求之嚴格。到16歲左右便可以正式擔任藝妓,整個演藝歷程長達5年。初為藝妓者稱為「舞妓(或寫做舞子)」,而後才可以正式轉為「藝妓」。藝妓生涯一般到30歲完結,在30歲以後仍然繼續當藝妓的話便降級,成為年輕貌美的名妓之陪襯。藝妓中把前輩藝妓稱為「お姉さん(姐姐)」。
藝妓一般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通常人們在公開場所只能見到行色匆匆的從住地趕往茶社,或從茶社趕回住地的藝妓。她們之間形成一個小圈子,一般人很難窺探她們的生活,從而造成了人們對他們生活的好奇和興趣。藝妓的收入不菲,氣質超凡脫俗,但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卻很差。有顧及此,藝妓的僱主會為藝妓提供貼身保姆照顧她們的起居飲食。
出色的藝妓常常會成為達官貴人所追逐的對象,其中不乏兩情相悅者。古代的日本,結婚後的女性必須放棄藝妓的工作,直到現代這個行規才被逐漸取消,讓藝妓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但大部分的女性仍然依照傳統,在婚後離開藝妓的行列,而離婚後重返藝妓行業的人卻不在少數,其中當代最著名的莫過於中村喜春。
京都舞妓的「だらりの帯」藝妓的發型以稱為「島田髷」的發型最為常見。「島田髷」的起源有3說:
江戶時代,東海道島田宿(「宿」為驛站之意)的「游女」之間開始流行。
寛永年間,歌舞伎演員島田萬吉開始梳結。
日文「締めた」的發音所轉變而來。
藝妓的服裝是十分華麗的和服,做工、質地和裝飾都十分上成,因此也異常昂貴,一般在50萬日元以上,有的甚至達100萬日元。京都舞妓的服裝更是著名,以懸落飄逸,稱為「だらりの帯」的華麗腰帶為其特色。這種腰帶甚至可長達5米,重量相當沈重,扎束之間需要相當大的力氣,所以常常由稱為「男眾」的男性僕役來幫忙。
舞妓的特殊穿著與化妝舞妓及年輕的藝妓所穿之和服稱為「裾引き」,從腰帶到裙擺間的一段稱為「褄」。在外行走時,舞妓及年輕的藝妓一定會將左手壓在這一段上面,有「賣藝不賣身」的含意。
盡管藝妓的服裝被歸類為和服,但事實上卻與傳統的和服有一定的區別。傳統的和服後領很高,通常能把婦女的脖頸遮蓋得嚴嚴實實,而藝妓所穿著的和服的衣領卻開得很大,並且特意向後傾斜,讓藝妓的脖頸全部外露。
藝妓化妝也十分講究,濃妝的施用有特殊的程序,用料也以傳統原料為主。最醒目的是,藝妓會用一種液狀的白色顏料均勻塗滿臉部、頸項,因此看起來猶如雕飾華美的人偶一般。
藝妓出勤赴宴時,會有提著三味線琴箱的男眾隨侍在側,除了為因盛裝而行動不便的藝妓打點瑣事之外,也負責保護藝妓,避免受到喝醉的酒客、登徒子的騷擾。
藝妓表演時所使用的道具從狹義上專指手持的表演用具,包括各類樂器、飾物;廣義上應當包括妓館、歌舞伴奏者,甚至藝妓所學習的所有知識。因為藝妓接待客人並不限於歌舞表演,她們提供的是能為客人宴席助興的眾多活動。
藝妓表演的場所最初只限於藝館之中,後來由於要出席達官貴人的筵席,藝妓便開始在茶館酒樓及料亭出沒。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現代西方文化的沖擊,藝妓衰落壓力增加,使藝妓藝術不得不一改傳統,藝妓從業者也被允許到茶館中特設的酒吧間里待客演出。
藝妓的表演大致可分為「立方」和「地方」2種。「立方」是指舞蹈為主的表演者,「地方」是指演唱「長唄」、「清元」等歌曲、演奏太鼓、三味線等的表演者。因為「地方」類的表演難度較高,需要長時間訓練後才能勝任,因此多由資深的藝妓擔任。而「立方」表演較為容易,所以一般由資淺的藝妓及舞妓擔任。藝妓除了上述兩大項表演外,也有茶道、香道等日本傳統藝術表演。另外,藝妓都有受過說話訓練,因此健談者不少,表演之餘亦會陪客人談天說地,增加氣氛。顧客給予藝妓的演出費用稱為「線香代」或「玉代」,京都一地特稱「花代」。
社會地位
在日本人的觀念中,藝妓是非常體面的職業,女孩子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藝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一個家庭有人擔任藝妓將會被視為一種榮譽。
沒落及文化價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日本各地仍有很多花街,是主要的娛樂場所,藝妓及變相賣身的藝妓都很多。然而1947年開始,日本實施了《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禁止兒童未足齡即失學及投入工作。對藝妓這種需要從小培訓,把握花樣年華的工作而言,人才來源受到直接且重大的沖擊。再加上工業革命以來的社會變遷非常快速,各種新興的娛樂活動如雨後春筍竄出,花街及藝妓便逐漸沒落。
日本已將藝妓視為一種文化財產,正積極地保護著。而在京都等有藝妓文化的特色城市,還有所謂「芸妓/舞妓変身」的商業服務,可以讓女性遊客打扮成藝妓或舞妓,親身體驗藝妓文化之美。
另外由於交通的方便,現代的藝妓也會應邀到遠地出差表演,亦有助於藝妓文化的拓展及增加世界各地對藝妓文化的了解。但和世界上許多傳統藝術一樣,後繼無人仍是最大的壓力。
盡管藝妓藝術與世界眾多傳統文化一樣,不得不面對走向沒落的命運,但是以後的一段長時間內,藝妓將仍然作為京都的藝術象徵而存在,並被日本視為不可多得文化瑰寶。
著名藝妓
中村喜春(1913年-2003年)於1983年,推出自傳《東京藝伎回憶錄》。1985年,推出另一本著作《痛悼日本》。中村喜春先後共有10本作品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