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是第幾大工業國
中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工業增加值2010年開始超過美國,2018年為30.5萬億元,4.58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的24%;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包括41大類,191個中類和525個小類。
從產量上看,500多個工業品,有220個世界第一;我國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去年出口16.4萬億元,摺合2.48萬億美元。進口世界第二,14.1萬億元,約為2.14萬億美元,加起來超過30萬億元,折4.62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量的11.75%,美國佔10.87%。
清醒認識差距和短板
一是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目前,我國關鍵零部件、關鍵元器件的自給率只有三分之一,最典型的如高端專用晶元,95%依賴進口。
二是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半。我國研發投入佔GDP2.19%,而美國是2.79%,還要進一步提升,北歐國家是3%,日本是3.2%。我國研發投入總量接近2萬億元,但其中用在基礎研發的只有5.7%,發達國家一般是15%~20%。
三是工業綠色、低碳轉型任務繁重。單位GDP能耗逐年下降,但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是發達國家的2.1倍。各種數據顯示環境污染依然嚴重,工業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工業企業節能降耗、減排治污仍需攻堅。
B. 中國現在是工業大國嗎
當然是了。中國現在是製造業第一大國。
望採納,謝謝
C. 中國工業實力在全球排名
中國工業規模占據全球約30%的市場份額,這一數字超過了美國、日本和德國三國之和,確立了其作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的地位。同時,中國也正逐漸成為未來的世界工廠。美國工業產值佔全球約17%,日本約7%,德國約6%。
關於中國工業水平,盡管在國際排名中中國尚未進入前十,但實際上,在某些領域,中國的技術實力是被隱藏的。我認為,中國政府可能出於某種戰略考慮,故意隱藏了這些技術。預計在未來幾年,我們將看到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大量突破。因此,我們暫且依據國際排名,並以外國媒體的評價來分析。據某周刊報道,中國在核心技術領域與領先國家相比仍有差距,表明中國在高製造業和科技產業方面仍有待提升。
盡管如此,中國目前仍被視為工業大國。但要成為工業強國,中國還需在高端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上取得更大進步。
在全球工業強國的排名中,美國、德國和日本長期占據前三的位置。美國,作為全球領先的超級工業強國,掌控著全球科技發展的主導權,預計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其他國家能夠超越美國。美國的工業以高端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為主,控制著全球過半的航空、醫療、飛機、汽車、軍工、化工、生物、計算機等領域。知名企業包括通用、波音、英特爾和蘋果等。
日本,工業技術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自二戰時期起,日本便已具備大規模建造航空母艦的工業能力。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日本的工業製造技術已達到令人矚目的水平。如果沒有美國的限制,日本的工業實力可能還會更加強大。日本的工業以高精度車床、汽車、精密儀器、特殊鋼材、造船等為主,代表性企業有三菱、松下、雅馬哈、索尼等。
德國,與日本一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工業強國。德國的機械製造代表了全球最精密的工藝水平。雖然有些產品如大眾汽車可能質量下滑,但德國的整體工業實力仍然非常強大。德國工業主要集中在汽車製造、高端機床、電子、化學等領域,代表性公司有西門子、大眾、巴斯夫、賓士等。
此外,高端工業強國還包括韓國、瑞典、法國和英國。這四個國家的工業實力雖然強大,但與美日德相比,仍有一段距離。英國和法國作為歐洲的老牌工業國家,是最早進入工業革命的國家。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是二戰後工業發展最快的後起之秀。目前,韓國在汽車製造、半導體材料和高端電子製造等領域均位於世界前列,代表性企業有三星集團、現代、LG等。
D. 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如何
1. 工業化率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指標,它通過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來計算。工業化率小於100%是因為它反映的是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相對地位。
2. 工業化率的另一種計算方式是工業增加值與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值。這種方法更能體現工業發展對農業升級的推動作用。城市化率則是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城市化程度。
3. 國家的經濟現代化是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工業化為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經濟支撐,而城市化則為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和市場空間。
4. 工業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展現出不同的特徵。在工業化初期,工業發展主要依靠城市化的推動。進入工業化中後期,城市化則開始對工業化產生更強的拉動作用。
5. 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已超過5000美元,標志著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後半階段。隨著工業化步伐的加快,我國經濟結構正逐步優化,工業化水平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