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紡織城街道的歷史面貌
紡織城古稱郭家灘,清代為沙谷堆社駐地。建國前,這里溝壑縱橫,雜草叢生。建國後,1953年,國家批准在此籌建棉紡基地,先後建起國棉三、四、五、六廠、西北第一印染廠等,逐步形成以輕紡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1955年元月,劃歸西安市灞橋區管轄。1955年5月鄉劃調整,改為第九鄉(駐郭家灘)。1956年,鄉劃調整,設郭家灘(街道)辦事處。1958年公社化,並入紅旗公社,1960年4月大辦城市公社,成為紡織城公社的分社。1961年4月調整公社規模,建立紡織城人民公社。1965年10月,劃歸新城區管轄。1978年改名紡織城街道辦事處。1980年復歸灞橋區。
紡織城街道辦事處共轄25488戶,86929人(其中男43758人,女43171人),其中少數民族1334人。
轄區內有紡正街、紡西街等18條街、路。8路、11路、105路、230路、241路、242路、508路、511路、715路、907路公共汽車和一條鐵路專用線貫通城區,108國道、312國道穿境而過。城區有紡織城郵政局、紡織城電話分局,通訊網路聯接國內外各地。
有中小學校21所(其中區屬中學2所,廠辦中學8所,區屬小學1所,廠辦小學10所),設489個班,教師2470人,在校學生21686人。
1993年有中西醫院和廠辦職工醫院及各類診所、衛生院15個,567張病床,醫護人員785人。
有電影院和各廠影劇院11個,廠俱樂部10個,工作人員400人。1958年創建的紡織城工人文化宮,內有影劇院、圖書、科技、象棋、美術、歌舞廳、兒童活動室、航空車、電火車、籃球場、溜冰場等設施,有工作人員20人,系當地職工群眾主要文體活動場所之一。
1993年有百人以上的商場、店4個,百人以下的10個,有旅館、招待所10所,飯館5個。照像館3個、職工澡塘10個,主要分布在紡正街、紡南路,職工總數600人。
街道企業發展迅速。從1971年開始,由家屬、居民、社青組辦各類來料加工、服務性社辦企業遍地開花。1993年有各類廠、店、社60餘家,佔地總面積1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職工500餘人。主要有機械修理、冶煉鑄造、化工電子、印染織帶、捻線等,產品遍銷全國十幾個省、市、區。
1980年,灞橋區人民政府駐紡織城後,進一步加快了各方面的建設工作,紡織城已成為灞橋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貳』 西安市紡織工業園是市上管還是霸橋區管
一、截止到2016年10月,西安市紡織工業園是霸橋區管轄。西安紡織城綜合發展區位於西安市主城區以東,規劃面積約37平方公里。南以繞城高速滻河橋為界,北以華清路,東以西康鐵路,西邊咸寧路以北以東三環為界,咸寧路以南以滻河為界。
二、西安現代紡織產業園是西安市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辦公室和西安市灞橋區人民政府於2009年4月批准設立的以承接西安地區紡織企業外遷改造為依託、以全省紡織產業鏈企業入園提升為基礎,以吸引東南沿海紡織產業梯度轉移為目標的專業化、新型綜合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