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發布時間:2025-02-11 17:47:45

① 東北全面振興面臨哪些困難與挑戰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標志著東北振興戰略正式實施。2009年,國務院又發布《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從東北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東北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2003年到2012年的10年間,東北三省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翻了兩番多,年均增長12.7%。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年均增速分別為12.8%、13.8%和11.7%,而同期全國平均增速為10.7%。三省GDP都跨過萬億元門檻,遼寧更是連跨萬億、2萬億兩道關口,直逼3萬億元大關。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12年,遼、吉、黑三省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3223、20208、17760元,分別是2003年的3.2、2.9和2.7倍;遼、吉、黑三省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9384、8598和8604元,分別是2003年3.2、3.4和3.4倍。三省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民營經濟比重逐年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傳統優勢產業不斷壯大。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三省工業的比重都超過20%,成為工業領域的重要支柱產業;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業迅猛發展,成為新的重要支柱產業。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等國家戰略的實施,讓東北地區的對外開放以及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長足進展。國有企業改制、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棚戶區改造等各項工作令人矚目。然而,專家認為,東北振興實施十餘年後的今天,東北地區面臨新的挑戰,出現經濟增長再度乏力、結構調整不盡如人意、市場化程度不夠、各項改革突破不多等問題,亟待在下一輪東北振興中逐一破解。與之前十年裡大部分年份相比,2013年起,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呈現出明顯減速。2013年,遼、吉、黑三省在全國31個省份的GDP增速排行中全都位於後10名。今年上半年,三省經濟增長的頹勢不改,遼寧、吉林今年上半年GDP增速環比均又下降了0.2個百分點,黑龍江的GDP同比增速仍在5%以下。經濟增長乏力是由於過去主要靠投資驅動的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東北地區經濟增長中投資貢獻率偏大,以三省中經濟表現最好的遼寧為例,這一比率超過70%。而消費和出口的拉動作用則難以望其項背。2012年,東北三省進出口貿易額僅佔全國的4.3%,不及廣東的1/5。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佔全國的5.9%,明顯偏低。10餘年來,東北的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和縮小地區差異工作有所進展,但仍任重道遠。近年來,盡管遼吉黑三省都大力發展服務業,但10年來東北地區一、二、三產業比重基本未變,服務業比重不升反降。 和東南沿海相比,東北三省的民營經濟仍舊不夠發達,三省中民營經濟比重最高的遼寧省也不過佔到67%。 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學研協同機制不順暢,以裝備製造業為核心的重工業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缺失,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慢、體量小,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意識差等等,也妨礙東北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此外,東北地區的投資環境仍不理想,具體體現在法制環境差、信用基礎薄弱、市場化程度遠遠不夠等。

②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簡介

20世紀90年代以前,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但相比經濟發展更快的地區,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還是慢了些。GDP和工業增加值由改革開放初的近15%和20%下降到現在的10%以下。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明確了實施振興戰略的指導思想、方針任務和政策措施。隨著振興戰略實施,東北地區加快了發展步伐。目前,《若干意見》確定的社會保障試點、增值稅轉型、豁免企業歷史欠稅、國有企業政策性破產、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廠辦大集體改革等各項政策已付諸實施。東北三省廣大幹部群眾著力轉變思想觀念,加大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開放步伐,扎實推進各項工作。 實施振興東北戰略任重道遠,需要不斷創新思維和行動。鞏固和提升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食生產基地、重要林業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機械工業和醫葯工業基地地位和功能,是振興東北地區的關鍵基礎。
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改革開放以來被拉開的發展差距逐年縮小,趕上了全國平均增速。東北地區率先實行了免除農業稅等惠農政策,糧食生產連創歷史新高,作為全國商品糧和肉食供應基地的地位日益突出。以國有企業改組改制為重點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進展,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已扭虧為盈,擺脫了困境,利潤大幅度增長,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高。企業技術進步成效顯著,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採煤沉陷區治理和棚戶區改造等「民心工程」進展順利,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穩步推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效。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就業形勢明顯好轉,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
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東北三省經濟增速開始加快,逐步縮小了與全國的發展差距。2008年東北三省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升至8.62%,比2007年高出0.14個百分點,這是進入新世紀後東北三省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首次止跌回升。
2008年,東北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按地區統計後折算的增長率)為13.4%,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這一增長率在四大板塊中名列第一(詳見表2)。以「十一五」規劃實施以來的三年計算,東北三省經濟增速為13.7%,高於全國0.5個百分點,也分別高於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0.5個、0.5個和0.3個百分點,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工作任重道遠。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施三年多來,國家現有的政策、資金和項目支持已經基本到位,東北三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取得了積極可喜的成績,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東北三省目前取得的成績只是階段性的,與全國特別是發達地區相比較還有較大差距,經濟總量仍呈下降趨勢、結構調整任務十分艱巨、深化國企改革戰略重組困難重重、裝備製造業持續發展面臨考驗、資源型城市持續發展缺少政策保障、就業民生和社會保障壓力大、諸多風險依然存在等,尤其是東北三省思想觀念轉變和體制機制創新,以及一些歷史上積累的影響長遠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還沒有完全解決,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一項長期、復雜和艱巨的工作,全面實現振興目標任重而道遠。

③ 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中發11號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
中發〔2003〕11號
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著眼作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像當年建設沿海經濟特區、開發浦東新區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那樣,齊心協力,扎實推進,確保這一戰略的順利實施。
一、加快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老工業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建國後,國家在東北等地區集中投資建設了具有相當規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裝備製造為主的戰略產業和骨幹企業,為我國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重大貢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老工業基地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市場化程序低,經濟發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結構較為單一,國有經濟比重偏高;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企業辦社會等歷史包袱沉重,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大;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衰退,接續產業亟待發展。
老工業基地特別是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巨大的存量資產、良好的產業基地、明顯的科教優勢、眾多的技術人才和較為完備的基礎條件,具有投入少、見效快、潛力大的特點,是極富後發優勢的地區。目前,我國正處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支持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有利於實現十六大提出的翻兩番目標;有利於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推進國有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有利於提高我國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和保障國防安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改革和發展,採取了一系列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結構調整的措施。東北地區等工業基地在調整改造中探索了經驗,打下了工作基礎。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挑戰與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中央認為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經過一段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要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發展成為技術先進、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顯、機制靈活、競爭力強的新型產業基地,使之逐步成為我國經濟新的重要增長區域。
振興老工業基地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當前重點是要做好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工作。中部地區的一些老工業城市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發展,條件成熟時比照東北老工業基地有關政策給予適當支持。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應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政策,實現振興。東部地區老工業基地要利用好沿海對外開放的政策環境,繼續發揮地方經濟實力較強的優勢。
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指導思想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大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機制;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堅持統籌兼顧,實現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原則:
一是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改革開放促進調整改造。加快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積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通過擴大開放,拓展發展空間。
二是堅持主要依靠市場機制,正確發揮政府作用。產業結構調整、生產要素整合、技術改造、企業改組,應主要由市場決定和選擇,同時發揮政府規劃引導和政策導向作用,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三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振興老工業基地絕不是不加區別振興所有產業和企業,要立足於整合現有資源,集中力量使重點地區、重點優勢產業以及重點行業和企業得到振興和發展,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避免盲目重復建設和產業趨同化。
四是堅持統籌兼顧,注重協調發展。促進工業與農業、服務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五是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給予必要扶持。挖掘自身潛力,激發內在活力,充分發揮老工業基地廣大幹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同時國家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支持重點企業技術改造、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給予支持。
六是堅持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充分認識振興老工業基地任務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統籌規劃,從長計議,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切忌追求過高目標和提出不切實際的口號。在實施調整改造的各項措施時,要始終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高度重視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使人民群眾在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得到實惠。
三、加快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
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消除不利於經濟發展和調整改造的體制性障礙,增強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內在動力,是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關鍵和前提。
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推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集中;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積極推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打破地區、部門、所有制界限,推動鋼鐵、汽車、石化和重型裝備製造等重點行業的戰略性重組。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
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公司制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繼續推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深化勞動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選配好企業領導班子,擴大企業經營者的選擇視野,從國內外招聘優秀的企業經營者。繼續加強企業管理,建立重大決策責任制度和風險內控機制,強化財務、質量、采購和營銷管理。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鼓勵國有企業與國際資本組建合資、合作企業。進一步放開搞活國有小企業。
營造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以及法律法規沒有禁止的其他行業和領域。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鼓勵同大企業建立密切協作關系。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老工業基地國有、集體企業改制,盤活國有資產。藉助老工業基地的產業基礎和優勢,培育一批經濟實力強、技術水平高、地區經濟特色突出的大型民營企業。加大金融對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建立為民營企業融資提供擔保的機制,鼓勵民間資本向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金融機構投資入股,在股票上市、發行債券等方面給予民營企業平等的機會。鼓勵個人創業,切實落實國家對下崗失業人員創辦個體私營企業在稅收、貸款等方面給予的支持政策。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堅決實行政企分開,切實改變政府主導結構調整和對經濟運行直接干預過多的狀況,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著力點轉到主要為各類市場主體服務和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體制、政策、法律環境上來,營造有競爭力的投資、創業和發展環境。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項目,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企業、市場、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管理,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要不斷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逐步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開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四、全面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提升和優化第二產業,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主要任務。按照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路子的要求,培育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防止單純擴大生產規模和盲目重復建設。立足現有基礎,以提高國內外兩個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在搞好企業改革和改組的基礎上,圍繞提高質量、增加品種、降低消耗、替代進口、改善環境和安全生產,加快重點行業、重點骨幹企業的技術改造。引導企業按集體化、專業化模式進行重組、聯合和分工,鼓勵發展專業配套協作生產體系,解決企業「大而全、小而全」問題。東北地區要充分挖掘和發揮現有工業基礎優勢,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基地。要加大對老油田的勘探力度,爭取以周邊及深層發現新的儲量,延緩老油田產量遞減速度,加快在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設大型煤炭生產基地,促進煤電聯營和綜合開發;要引導煉油、乙烯向集約化、大型化發展,積極發展合成材料及精細化工,建設大型石化生產基地;要鼓勵骨幹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建成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北方精品鋼材生產基地;要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目標,重點發展數控機床、輸變電設備、軌道車輛、發電設備、重型機械等重大裝備產品,把東北地區建成我國重要的現代裝備製造業基地;要加快現有造船企業改造,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船舶生產基地;要以大企業集團為龍頭,鼓勵現有汽車和零部件生產企業聯合重組,做強做大,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要積極發展與軍工產品關聯度高的民用飛機、民用船舶、燃氣輪機等用品,走「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發展道路;要加快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建成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優質、安全農副產品生產基地;要在初步形成的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軟體開發、生物技術、航空航天、醫療設備等高技術產業的基礎上,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在優勢領域形成規模;要發展以現代中葯、化學原料葯、醫葯中間體、生物制葯為主體的醫葯工業,培育新的支柱產業。
其他地區老工業基地要按照立足現有基礎,發揮比較優勢的原則,加快培育本地區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避免產業趨同。
五、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是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條件。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發展的良性互動。發揮東北地區農業優勢,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力度,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鞏固東北地區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地位。發展優質、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建設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優勢產業帶,向專業化、標准化、特色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擴大農產品出口。利用豐富的糧食資源,大力發展畜牧業。發揮農墾系統優勢,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農業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提高農業市場化水平。鼓勵工礦企業參與農業資源開發。
保護東北地區較好的生態環境。繼續組織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天然草原恢復和建設、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快小流域治理,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好森林資源和濕地,合理開發利用草地資源,減少水土流失。將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納入當地生態建設規劃,給予支持。
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老工業基地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在調整中增加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途徑。以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為契機,大力推進服務業的社會化、市場化和產業化。加大老工業基地中心城市土地置換、「退二進三」等政策的實施力度。繼續發展商貿、餐飲、倉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與人民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生活服務業和社區服務業。加快建立和完善大宗農產品流通體系。適應老工業基地優勢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轉換的需要,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快發展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服務、信息服務、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東北地區旅遊資源豐富、獨具特色的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
七、推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
資源型城市實現經濟轉型是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對資源仍較豐富的,要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拉長發展鏈條;對資源近期可能走向衰竭的,要抓緊研究接續產業發展問題;對資源已經枯竭和接近枯竭的,要加快發展接續產業。東北地區石油、煤炭、森工等資源型城市要著力調整單一類型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林木產品深加工、林下產業等資源精深加工和新的接續產業。扶持共伴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廢棄物資源化,支持油頁岩、煤矸石的綜合利用。鼓勵石油企業開發低產、低滲、低效油田和周邊低豐度油田。加快礦區環境修復和污染治理,解決好礦山關閉破產、職工安置、沉陷區居民搬遷等緊迫問題。加大對採煤沉陷區治理的支持力度,對原國有重點煤礦歷史遺留的採煤沉陷區治理問題,中央對東北三省的補助比例提高到50%,各省的補助也要相應提高。繼續做好遼寧省阜新市經濟轉型試點工作,總結經驗,加以推廣。研究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八、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支撐。東北地區要加強與華北地區的交通、電網聯系;規劃建設現代化港口,對現有鐵路進行電氣化提速改造,建設縱貫東北東部地區的鐵路工程,形成東北新的出海通道;改造對俄貿易鐵路通道和邊境口岸設施;建設大型水利樞紐和輸水工程等水利設施,提高水資源供給和合理利用能力。加強老工業基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資源型城市電力、交通、供水等基礎設施。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建設一批重大污染治理、綜合利用與居民生活相關的環保設施項目。加大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基礎設施建設。
九、進一步擴大對外對內開放
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大力優化投資環境,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途徑。擴大老工業基地的金融、保險、商貿、旅遊等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著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積極吸收外資參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鼓勵外資以並購、參股等多種方式參與國企改制和不良資產處置。東北地區要發揮與俄羅斯、日本、韓國、朝鮮等國毗鄰的區位優勢,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合作。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現有港口條件和優勢,把大連建成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依託黑河、綏芬河、琿春等對俄邊境口岸,擴大與俄羅斯等國的經貿合作。在「引進來」的同時,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實力的各類所有制企業進行跨國投資與經營,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經濟合作,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和生產製造基地,帶動商品、技術和勞務出口。
大力推進對內開放,打破地區封鎖和市場分割,積極吸引國內其他地區的各類生產要素進入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市場,鼓勵各類所有制企業積極參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
十、加快發展科技教育文化事業
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各類專門人才,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保證。充分發揮老工業基地特別是東北地區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力量雄厚的優勢、加強「產學研」聯合,加快科技進步,努力在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中培育自主開發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名牌產品。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創造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和環境。培養和吸引人才,採取持股、技術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靈活的政策吸引國內外專業人才和技術,以人興企,以人創業。優化高、中等專業院校和職業學校學科專業結構,大力發展多種形式和多層次的職業培訓,培養適應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和實用型人才,重視培養高級技術工人和技師隊伍,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與技能。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十一、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措施
國務院各職能部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為國有企業改革和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創造條件。
創造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環境,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就業和再就業的方針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做好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和分流安置富餘人員工作。繼續做好「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做好「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工作。精心組織實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在總結遼寧省社會保障體系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明年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吉林、黑龍江兩省,並適時推廣。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資金。
選擇部分老工業基地城市進行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試點,有步驟地剝離重點大企業辦社會職能,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所需費用由中央財政予以適當補助。妥善解決廠辦「大集體」問題。老工業基地符合破產條件的企業,優先列入全國企業兼並破產工作計劃。允許商業銀行進一步採取靈活措施處置不良資產和自主減免貸款企業表外欠息,同時加強債權管理,防止逃廢債務。
在財政稅收政策方面對老工業基地予以適當支持。對部分企業歷史形成、確實難以歸還的歷史欠稅,按照規定條件經國務院批准後給予豁免。研究制定支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政策措施,對資源開采衰竭期的礦山企業,以及對低豐度油田開發,在地方具備承受能力的條件下,適當降低資源稅稅額標准。對裝備製造業、石油化工業、冶金工業、船舶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軍品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行業,允許新購進機器設備所含增值稅稅金予以抵扣。實施提高固定資源折舊率和縮短無形資產攤銷期限、擴大企業研發經費加計扣除優惠政策適用范圍、提高計稅工資稅前扣除標准等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中央政府在一般轉移支持時適當考慮對老工業基地實施稅收優惠政策造成地方財政減收的因素。
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簡化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項目審批程序。加大國債或專項資金對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支持力度。國家在安排重大產業結構調整、重大裝備本地化、高技術產業化等項目時,應充分利用和發揮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裝備製造業基礎較好的優勢,營造有利於使用國產重大裝備的市場環境,對重大裝備科研、攻關設計要給予必要扶持,鼓勵企業使用先進適用的國產裝備進行技術改造。農業、社會保障、教育、科技、衛生、計劃生育、文化、環保等領域的專項資金安排,要支持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資源型城市轉型。
十二、加強組織領導
振興老工業基地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是一項涉及諸多方面的宏大系統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統一思想,發揮政治優勢,精心安排,加強協調,切實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中央決定成立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領導小組,具體辦事機構設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協調有關政策措施的制定和組織實施。
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群眾要牢固樹立主要靠改革開放、靠市場機制、靠自力更生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思想。要在廣大企業和幹部群眾中開展進一步解放思想、明確基本思路的教育,以及改革創新、第二次創業的教育,使社會各界達成共識。要在老工業基地形成與改革開放新形勢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調整改造機制,營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調整改造的良好社會氛圍。
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要依據本《意見》精神以及國家有關行業、專項規劃和產業政策,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本地區調整、改造、振興的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資源枯竭型城市要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轉型規劃。其他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要積極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對各地區振興規劃的指導,並組織進行必要的論證,搞好規劃的綜合平衡和銜接。
在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中,要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銳意改革、勇於創新、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選配進領導班子,加大幹部交流力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勤政廉政,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突出位置,切實關心群眾疾苦,妥善解決困難群體的生活問題。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及時發現和化解各種矛盾和隱患,保持社會穩定。
振興老工業基地,不僅是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自身改革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實現全國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全黨同志和各地區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統一認識,積極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同時,要繼續鼓勵東部地區和加快發展並使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實現現代化,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的優勢,堅定不移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行東中西互動,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作出的我國現代化建設重大戰略布局的決策。
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和幹部群眾,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狠抓落實,為振興老工業基地而努力奮斗。

④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是在什麼時期形成的

東北老工業基地主要形成於新中國成立前以及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

⑤ 如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是1949年後我國建成的第一個重工業基地。這個基地起初是以鋼鐵工業為基礎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石油資源的開發,東北區則以鋼鐵、石油工業為基礎了。目前,東北區已基本形成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學工業為主導,包括煤炭、電力、建材、森工和紡織、造紙、製糖等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其中重工業各項產品在全國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東北鋼鐵佔全國鋼鐵總產量的1/4,冶金設備和汽車均佔全國的1/2左右,礦山和發電設備佔1/3,石油佔一半以上,木材占將近一半,紙、鹽等產品也佔有很大的比重。

長期以來,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國有經濟製造業為主。改革開放以後遲遲徘徊於國有企業的改革和技術改造,民營經濟和外資利用一直落後,很多城市面臨著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我國政府出於經濟發展的大局考慮,做出振興東北的決策。2003年8月,溫家寶總理將振興東北作為國策正式提出,和西部大開發相提並論,並將其與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個經濟發達地區等量齊觀,以期成為發展的「第四極」。這個被稱為「共和國長子」的區域再次被推到歷史的前台。

東北地區擁有比較健全的重工業體系,極強的上下游工業配套能力,足夠的技術、知識和人才儲備,這是振興的基礎,只要啟動市場機制和轉變政府職能成功,實現世界裝備製造業和重要原材料工業基地的目標並不遙遠。

閱讀全文

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途汽車多久能跑 瀏覽:137
賓士為什麼每個地方價格不一樣呢 瀏覽:242
西安汽車六年以上檢測在哪裡 瀏覽:36
汽車天窗漏水修理需要多久 瀏覽:609
江西豐城小汽車過戶要多少錢 瀏覽:669
北京到宣化汽車要多久 瀏覽:34
汽車為什麼不把備胎掛在車上 瀏覽:836
我的世界工業電池背包如何開關 瀏覽:213
重慶歇馬有哪些工業區 瀏覽:841
汝州哪裡有電動汽車配件 瀏覽:610
工業風店面裝修怎麼吸引顧客 瀏覽:610
購買東風啟辰汽車如何看生產日期 瀏覽:799
寶馬發動機怎麼樣啊 瀏覽:249
賓士e底盤裝甲怎麼噴 瀏覽:442
汽車一般多久不開就不能啟動了 瀏覽:383
汽車精洗洗車液哪個好 瀏覽:352
常州湖塘華家野田工業園在哪個區 瀏覽:63
10年賓士怎麼改c300 瀏覽:442
合成工業氨需要什麼設備 瀏覽:665
奧迪a6壽命一般多少年 瀏覽: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