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走好工業化道路
第一,要轉變在傳統工業化模式下形成的思維定勢。我們必須深刻認識,依靠資源和資本投入支持的粗放增長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我們應當把轉變增長方式、建設節約型經濟當作「十一五」乃至更長時期的基本指導方針。一定要樹立科學發展觀,把節約資源、提高效率、實現持續穩定增長作為衡量取捨的最終標准。
第二,要建立能激勵科學研究和技術在生產中運用的制度和機制,加快技術進步。
第三,要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要盡一切努力改善制度環境,使服務業得到充分發展,以便用最少的資源消耗創造更大的價值。
第四,要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即通過信息產業的服務提升各行業的效率。要使信息技術成為降低各行各業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有力武器,帶動社會整體效率的提高。
第五,要加快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競爭性市場體系,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以提供提高效率的制度性保障。
最後,要通過改革,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實現人力資本積累。我們必須痛下決心,急起直追。
B. 如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一,我們需要改變在傳統工業化模式下形成的思維定式。必須深刻認識到,依賴資源和資本投入支持的粗放型增長無法長期持續。轉變增長方式、建設節約型經濟應成為「十一五」乃至更長時期的基本指導方針。在思考問題和制定政策時,各級黨政領導幹部應樹立科學發展觀,將節約資源、提高效率、實現持續穩定增長作為最終衡量標准。
第二,應建立激勵科學研究和技術在生產中應用的制度和機制,以加快技術進步。
第三,需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國這樣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的國家,發展服務業充滿挑戰。但我們必須迎難而上,盡力改善制度環境,使服務業得到充分發展,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創造更大的價值。
第四,應通過信息化推動工業化,即通過信息產業的服務提升各行業的效率。改變目前硬體、軟體和服務產值比例倒置的情況,使信息技術成為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有效工具,帶動社會整體效率提升。
第五,要加速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競爭性市場體系,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供提高效率的制度性保障。同時,矯正行政干預造成的價格扭曲,減少政府配置資源的權力,建設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
最後,通過改革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實現人力資本積累。根據日本經驗,教育趕超應先於經濟趕超兩代人之久。我們務必下定決心,迎頭趕上。
C.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如何走工業化道路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
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
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
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