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氯化銨都有什麼用途
物理化學性質及其用途1.氯化銨為無色立方體結晶,味咸,比重1.53,熔點400℃,加熱100℃開始升華,在337.8℃時分解成氨和氯化氫氣體,易溶於水,不易溶於酒精,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顯著增大,水溶液呈酸性,對大多數金屬有腐蝕作用。
2.氯化銨有干銨和濕銨之分,干銨氮含量為25.4%,濕銨氮含量在24.0%左右,比硫酸銨、碳酸銨高;我公司生產干、濕氯化銨,因其極易吸潮,容易結塊,因此在生產過程中應客戶要求,加入微量的鬆散劑保持其柔軟性,方便用戶使用。運輸過程中採用雙層聚氯乙烯袋包裝,密閉好,凈重50kg/袋;儲存運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防雨、防潮,注意破碎後結疤,導致產品大量流失。
3.氯化銨是一種中性肥料,適用大多數農作物和部分工業。因其有硝化速度慢,不易流失,肥效長,氮的有效利用率高等特性,常用於水稻、玉米、高粱、小麥、棉花、麻類、蔬菜等農作物,同時可以減少農作物的倒伏、稻瘟病、白葉枯病、爛根等病害的發生,成為復合肥生產廠家氮元素的主要來源;但部分農作物的品質會受氯離子的影響,不太適用,如煙草、紅苕、甜菜等,使用中應特別注間區分對待。
4.工業方面,氯化銨主要用於:電池、金屬焊接、醫葯、印製、染料、精密鑄造等工業。
⑵ 氯化銨性質
無色立方晶體或白色結晶。味咸涼而微苦。相對密度1.527。加熱至350℃升華。沸點520℃。易溶於水,溶於液氨,微溶於醇,不溶於丙酮和乙醚。加熱至100℃時開始顯著的揮發,337.8℃時離解為氨和氯化氫,遇冷後又重新化合成顆粒極小的氯化銨而呈白色濃霧,不易下沉,也極不易再溶解於水。吸濕性小,但在潮濕陰雨天氣也能吸潮結塊。水溶液呈弱酸性,加熱時酸性增強。對黑色金屬和其它金屬有腐蝕性,特別對銅腐蝕更大,對生鐵無腐蝕作用。
防護:
腐蝕性較大,注意不要與皮膚接觸。空氣中氯化銨煙霧的容許濃度為10克/米3。操作人員應穿工作服,戴口罩、乳膠手套等。產品設備要密閉,車間通風應良好。
儲運:
應儲存在陰涼、通風、乾燥的庫房內,注意防潮。避免與酸類、鹼類物質共儲混運。運輸過程中要防雨淋和烈日曝曬。裝卸時要小心輕放,防止包裝破損。失火時,可用水、沙土、二氧化碳滅火器撲救。
用途:
主要用於選礦和鞣革,農用肥料。用作染色助劑、電鍍浴添加劑、金屬焊接助溶劑。也用於鍍錫和鍍鋅、醫葯、制蠟燭、粘合劑、滲鉻、精密鑄造和製造干電池和蓄電池及其它銨鹽。
⑶ 磷礦選礦方法
1.磷礦選礦方法之浮選法:中國磷礦普遍含MgO較高,磷礦物和脈石礦物共生緊密,嵌布粒度細,只有採用浮選法才能獲得較好的分離效果,因此浮選法是中國磷礦選礦用得多的一種方法。浮選法包括直接浮選、反浮選、反—正(正—反)浮選和雙反浮選等工藝。生產實踐中用得較多的是直接浮選工藝和反浮選工藝。直接浮選工藝採用有效的抑制劑抑制磷礦石中的脈石礦物,用捕收劑將磷礦物富集於浮選泡沫中。
該選礦工藝已成功地應用於岩漿岩型磷灰石和沉積變質型磷灰岩礦石的選礦工業生產中,江蘇錦屏磷礦選礦廠是較為典型的例子。沉積型硅鈣(鈣硅)質磷塊岩是世界公認的難選磷礦石。自"S"系列抑制劑的直接浮選工藝開發後,這類磷塊岩礦石的選礦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反浮選工藝:反浮選工藝主要用於磷礦物和白雲石的分離,以無機酸作為礦漿pH值調整劑,在弱酸性介質中用脂肪酸捕收劑浮出白雲石,將磷礦物富集於槽產品內。其優點是實現了常溫浮選,槽產品粒度較粗有利於產品後處理。該工藝已成功地用於瓮福磷礦沉積磷塊岩的選礦工業生產。
2.磷礦選礦方法之擦洗脫泥工藝:6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對湖南瀏陽磷礦進行擦洗脫泥研究,並取得一定效果。80年代初又對雲南海口磷礦進行研究,繼而擴大到滇池地區的低鎂風化礦。目前該技術已開發成功並應用於滇池地區磷礦生產中。該工藝原理簡單,純屬物理選礦,即將風化磷礦石置於水中擦洗或磨剝,去除表面泥質物,使磷礦物富集。該工藝富集比一般不大,只能使P2O5品位提高3~5個百分點。其中較典型而效果又較好的是海口磷礦風化礦。1995年晉寧磷礦擦洗廠已建成投產。
3.磷礦選礦方法之重介質分選技術:礦物之間的比重差異是重介質分選的關鍵。中國於8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發現其技術關鍵在於能否將分離比重嚴格控制在2.8~2.9之間。1992年採用此技術的湖北宜昌花果樹磷礦重介質選廠建成投產。重介質分選技術因其分選效率高、環境污染小等優點,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從長遠看,這種技術可望作為一種預選作業,從低品位磷礦中預先排除大部分脈石,從而提高後續分選作業的效果。
4.磷礦選礦方法之焙燒消化工藝:這是一種化學選礦法,主要用於含硅酸鹽礦物很少的碳酸鹽型磷礦石。利用碳酸鹽礦物在高溫下熱分解放出CO2,然後加水使CaO、MgO水化成為細粒Ca(OH)2和Mg(OH)2,採用分級技術脫除鈣鎂氫氧化物後,使磷礦物富集。該工藝在選別陝西何家岩、貴州瓮福、大塘等磷礦中均獲得較好的結果,並已完成擴大試驗。但由於能耗高、脫出的石灰乳處理困難,加上生產控制難度較大等原因,尚未推廣應用。
5.磷礦選礦方法之化學選礦:此法主要用於排除碳酸鹽礦物,特別是MgO,使精礦中MgO含量降低到0.5%以下。由於加工費用較高,只有在其他選礦工藝所得精礦質量滿足不了後續加工要求時,才可以考慮用此技術處理精礦。在磷礦化學選礦中,用作碳酸鹽礦物的萃取劑主要有氯化銨、硫酸和二氧化硫等,其中硫酸應用廣。
6.磷礦選礦方法之光電揀選技術:光電選礦是利用礦石和脈石之間的色差進行選別,以代替人工手選;在磷礦生產中極少使用。中國曾對開陽磷礦進行過光電揀選研究,主要用於揀除開采中混入的頂板白雲岩,獲得一定效果。
⑷ 氧化金礦最怕含什麼
氯化銨。氯化銨對氧化金礦會產生化學反應,生產結垢和垢下腐蝕,氯化銨對於金屬的腐蝕更加嚴重。氧化金礦是一種常見的金礦石,其選礦過程需要使用專業的設備。
⑸ 氯化銨都有什麼用途
工業級氯化銨的用途主要用於電池、電鍍、染織、鑄造、醫葯、植絨,絨毛,化工中間體等方面。工業用氯化銨為白色粉末或顆粒結晶體,無臭、味咸而帶有清涼。易吸潮結塊,易溶於水,溶於甘油和液氨,難溶於乙醇,不溶於丙酮和乙醚,在350℃ 時升華,水溶液呈弱酸性。
氯化銨在農業上可作氮肥施用,其作用機理與硫酸銨相似,但施用氯化銨造成的土壤酸化較硫酸銨嚴重。可作基肥、追肥,不能用作種肥。此外,對於忌氯作物(煙草、甘蔗、馬鈴薯等)也不可大量施用。
(5)工業用氯化銨對選礦起什麼做用擴展閱讀:
禁用慎用
1、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腎功能不全時慎用,以防高氯性酸中毒。
2、在鐮狀細胞貧血患者,可引起缺氧或(和)酸中毒。
3、潰瘍病、代謝性酸血症患者忌用。
4、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5、兒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⑹ 化學選礦的影響因素
化學分選過程一般包括以下(1)准備作業;(2)焙燒作業;(3)浸出作業;(4)固液分離作業;(5)凈化與富集作業;(6)製取化合物或金屬作業。
影響浸出過程的主要因素:
磨礦細度、葯劑濃度、攪拌強度、浸出溫度、礦漿液固比和浸出
時間等,在一定范圍內,目的組分的浸出率皆隨上述各值的增大而提高,但有一適宜值。
(1)速度常數與浸出溫度(2)磨礦細度(3)浸出葯劑濃度(4)礦漿的液固比(5)礦漿攪拌速度(6)浸出時間(7)礦物原料的物理特性(如滲透性、孔隙度等)、礦物組成、化學組成和結構、構造等因素對浸出速度和浸出率也有很大的影響。
酸浸:最常用的酸浸葯劑:硫酸、鹽酸、硝酸,有時也用氫氟酸、亞硫酸、王水等。
鹼浸:特點:鹼浸葯劑的浸出能力一般比酸性葯劑弱,但浸出選擇性高,可獲得較純凈的浸
出液,且設備防腐蝕問題較易解決。
常用的鹼浸葯劑:氨、碳酸鈉、苛性鈉和硫化鈉。
鹽浸:
鹽浸是用無機鹽水溶液或其酸性液(或鹼性液)作浸出劑的浸出方法。
常用的鹽浸葯劑有氯化鈉、氯化鈣、氯化鎂、氯化銨、硫酸銨、氯化鐵、氯化銅、硫
酸鐵、次氯酸鈉、氰化鈉等。鹽浸機理因葯劑而異。
⑺ 低品位鎢礦化學選礦法處理流程怎樣
低品位鎢礦物原料化學選礦原則流程,處理過程可分為物料准備等。
一、物料准備
為了保證化學精礦的質量,原料中的雜質含量應低於一定值,如砷不大於0.3-0.5%,硫不大於1.3-1.5%,雜質含量高時在物料准備時要將其降至一定值;為了提高礦物的分解效率,對物料的細度的要求,要看後續作業的分解方法和原料的特性而定。例如蘇打燒結法需磨至100-150目以下;直接浸出需磨到200-300目以下。
二、物料的燒結-浸出
工業生產上採用蘇打燒結-水浸法,蘇打溶液壓煮法、苛性鈉溶液浸出法和酸分解法。其目的是使鎢礦物分解生成水溶性的鎢酸鹽。分解方法的選擇主要取決於鎢礦物原料特性和生產廠家的具體情況和條件。方法可分為
1、蘇打燒結-水浸法。它適於處理含少量石英的低品位黑鎢原料,如鎢細泥、含鎢鐵砂、鎢錫中礦等,也可以處理含少量石英的低品位白鎢原料,燒結時使不溶於水的黑鎢礦和白鎢礦與蘇打作用生成水溶性的鎢酸鈉,水浸燒結塊使鎢轉入溶液中,固液分離可除去不溶雜質。黑鎢礦原料的燒結溫度為700-850度,白鎢原料約860度。
2、苛性鈉溶液浸出法。用35-40%濃度的苛性鈉溶液加溫至110-120度在加壓條件下浸出磨細的礦物原料,使鎢呈可溶性鎢酸鈉的形態轉入浸出液中。浸出注的處理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稀釋至密度為1.3克/立方厘米後送去凈化;二是將其蒸濃至密度為1.45克/立方厘米左右析出鎢酸鈉晶體,結晶液返回浸出作業,結晶體水溶液送去凈化。此法與蘇打燒結-水浸法比較具有流程簡單、投資少、可以處理含硅較高的鎢細泥和鎢錫中礦等鎢礦物原料。
常壓下苛性鈉溶液浸出白鎢礦的反應為可逆反應。一般應採用苛性鈉和硅酸鈉的混合溶液作浸出劑才能取得滿意的浸出結果。但是白鎢礦原料中含氧化硅有相當量時,用單一苛性鈉即可。
3、酸分解法。酸分解法可用於處理白鎢礦和黑鎢礦兩種原料,用32-38%濃鹽酸或硝酸作浸出劑,在100度左右的溫度下使鎢礦物直接分解而生成鎢酸沉澱。為提高鎢的浸出率須將物料磨至-300目,酸分解時相當部分雜質進入溶液中經固液分離使其與鎢酸分離。為使鎢酸與殘渣分離,常用鹼熔法使鎢呈鹼金屬鎢酸鹽形態轉入溶液中,得到較純凈的鎢酸鈉或鎢酸銨溶液。酸分解鎢的浸出率高,但試劑耗量大。
4、蘇打溶液壓煮法。此法可用於處理白鎢和黑鎢礦物原料。浸出過程在壓煮器中進行,原料磨至-300目,鎢浸出率與蘇打用量、浸出壓力、浸出溫度有關。
此法的優點是適用性較好,不僅適用於處理低品位白鎢礦(5-15%),還適於處理含鎢硫化精礦,如鎢鉍中礦、鉍鉬鎢中礦。高硫鎢中礦浸出時,錫石、輝銻礦和輝鉍礦殘留於殘渣中,氧化物中的全部銅、部分氧化硅、氟、磷、砷等雜質與鎢一起轉入浸液中,浸液送凈化處理。
三、浸出液的凈化
上述各種方法分解低品位鎢礦物原料所得的鎢酸鈉溶液都不同程度的含硅、磷、砷、銅等雜質,有時還會有硫、氟等雜質。為了保證化學精礦的質量,必須對浸出液進行凈化以除去雜質。目前常用如下方法。
1、用銨鎂鹽除硅、磷、砷。浸液中SiO2/WO3重量比大於0.1%時應除硅。硅在溶液中呈現硅酸鈉存在,當溶液鹼度降低時將水解呈硅酸形態析出。因此往浸液中加入1∶3的稀鹽酸使pH值降至13,然後加入氯化銨使PH值降至8-9,硅酸鈉可以完全地被水解生成SiO2沉澱,再經澄清過濾、洗滌後,液中的氧硅可降至0.25克/升。
磷砷在除硅液中分別以HPO42-和HAsO42-的形態存在,在室溫下往其中加入密度為1.16-1.18克/立方厘米的氧化鎂溶液,磷砷分別呈銨鎂磷酸鹽Mg(NH4)PO4及銨鎂砷酸鹽Mg(NH4)AsO4的形態析出。
2、鎂鹽法除硅、磷、砷。此法先用稀鹽酸(1∶3)使浸液PH值降至小於11,硅酸鈉發生部分水解後,此時浸液中的磷呈HPO42-、砷呈HAsO42-形態存在。再加入密度為1.16-1.18克/立方厘米氯化鎂溶液至浸液鹼度為0.2-0.3克/升NaOH時,產生MgSiO3、Mg3(PO4)2、Mg3(AsO4)2沉澱物析出,因此加入氯化鎂可除去硅、磷、砷。
此法的要點是須用鹽酸將浸液中和至pH 11,然後加入氯化鎂溶液,否則會產生氫氧化鎂沉澱。原料中螢石含量較多時,也可加入氯化鎂,使浸液中的F-呈MgF2沉澱析出。
銨鎂鹽法和鎂鹽法只能除去高價砷,若低價砷存在時須先用雙氧水或次氯酸鈉等氧化劑將低價砷氧化為高價砷,然後加入氧化鎂才能達到除砷目的。
鎂鹽法較銨鎂鹽法的效率高,處理量大,生產周期短,渣含鎢低(約4-5%WO3),但渣量大。銨鎂鹽法渣量小,但渣含鎢高(約15-20%WO3),因此應根據原料特性,通過試驗才能確定最佳的凈化方法。
3、鹼法除鉬。鉬在浸液中呈鉬酸鈉形態存在,在除去硅、磷、砷後的濾液中先加入硫化鈉溶液使鉬轉變為硫代鉬酸鹽,殘留在溶液中的砷也轉變為硫代砷酸鹽,然後加鹽酸中和至pH=8.5左右,此時鉬、砷不沉澱析出。再加入氯化鈣溶液,鎢呈鎢酸鈣沉澱析出,而鉬、砷仍呈相應的硫代酸鹽形態留在溶液中,經過濾將鉬砷除去。除鉬率可達70-90%,硫化鈉加入量為鉬砷總量的8-8.5倍,溫度為80度。
當浸液中含鉬量小於0.25克/升時,不一定要單獨除鉬工序,提高分解合成白鎢酸度的方法達到鎢鉬分離,酸度大,溫度高、除鉬效果好。除鉬還有其他方法,在此不作介紹。
上述均屬化學沉澱法除去浸液中的硅、磷、砷、鉬等雜質,還有其他方法如離子交換等方法。
四、鎢化學精礦的製取
工業上一般先從凈化液中析出合成白鎢或仲鎢酸銨,再生產鎢酸或氧化鎢。其過程如下。
1、合成白鎢。沉澱合成白鎢一般多用氯化鈣作沉澱劑(有時可用氫氧化鈣或硫酸鈣),使鎢酸鈣沉澱,反應式為:
Na2WO4+CaCl =CaWO4+2NaCl
而氯化鈣對於硅、磷、砷、鉬等雜質亦生成鈣鹽沉澱物因而沒有凈化作用,僅對硫有凈化作用。合成白鎢的質量和沉澱率主要與凈化液的鎢含量、鹼度、沉澱劑的類型及添加量等因素有關,鎢含量影響到合成白鎢的細度及過濾、洗滌性能。
關於沉澱劑的比較:氯化鈣可得高品位的合成白鎢:(WO3達70-76%),沉澱劑對產品污染小,缺點是氯化鈣易潮解,運輸包裝較困難。石灰價廉,但所得合成白鎢品位低,一般只達60-68%WO3,過濾洗滌困難,母液鎢含量高,硫酸鈣所得合成白鎢品位WO3,但對產品污染大(硫酸鈉、硫酸鈣),且反應時間長。因此以氯化鈣為好。
合成白鎢作為最終產品時,經過濾乾燥,然後包裝出廠;若以鎢酸或氧化鎢為最終產品,則將合成白鎢過濾洗滌後送去製取鎢酸。
2、鎢酸的製取。工業上常採用鹽酸或硝酸分解合成白鎢,製取鎢酸。常用的合成白鎢鹽酸分解法,反應式為:
CaWO4+2HCl = H2WO4+CaCl2
合成白鎢中的硅、磷、砷雜質對鎢酸的製取影響很大,使鎢酸粒度變細而成膠狀,難於沉澱過濾,同時還與鎢生成雜多酸,增加母液中鎢含量。
製取鎢酸過程的主要影響因素有:(1)溫度:溫度高有利於製取粗粒鎢酸,雜質分解較完全,但酸損耗大,作業環境差,初溫常為70-80度,加料後再煮沸10-15分鍾;(2)鹽酸濃度:濃度高有利於鎢酸粒度粗化,雜質分解完全,生產中一般用30%的鹽酸濃度;(3)剩餘酸度:分解終了的酸度低,鎢酸粒度變小,純度低,一般剩餘酸度為70-80克/升。此外,酸分解時加入適量的硝石(硝酸)有利於加速分解過程及雜質的氧化。並有利於提高鎢的總回收率。
過濾後的鎢酸應進行洗滌。鎢酸質量符合標准才能出廠或送去制氧化鎢。否則要進行凈化處理。鎢酸的凈化常用氨法,即把鎢酸溶液溶於氨水中使其轉化為鎢酸銨溶液,大部分的硅、鐵、錳等雜質則留在沉澱中。
3、仲鎢酸銨的製取。用濃縮結晶法從鎢酸銨溶液中製取仲鎢酸銨,先用氨水溶解鎢酸,且使鎢與某些雜質分離,反應式為:
H2WO4+2NaOH=(NH4)2WO4 +2H2O
某些雜質如鐵、錳、鈣的氯化物同時生成氫氧化物沉澱與鎢分離。溶液經過沉清過濾,濾液即為鎢酸銨溶液。
用強鹼性或弱鹼性陰離子交換樹脂處理鎢浸出液,用氯化銨溶液淋洗載鎢樹脂,所得淋洗液用於製取仲鎢酸銨;此外,還可用溶劑萃取法製取鎢酸銨溶液。以鎢酸鈉為料液,以叔胺或季胺的煤油作有機相,在pH=2-4條件下萃鎢,然後用2-4%的氨水反萃可得鎢酸銨溶液。
從鎢酸銨溶液製取仲鎢酸銨還可用中和法,此法利用10-20%的鹽酸把鎢酸銨溶液中和至pH=7-7.4時,鎢呈針狀仲鎢酸銨的形態析出,結晶率達85-90%,但中和法不能回收氨並耗鹽酸,已被蒸濃法所取代。
把鎢酸銨溶液經過蒸濃時可以蒸發部分氨,冷卻之後(大於50度)則結晶析出片狀的仲鎢酸銨結晶:即:
12(NH4)2WO4 = 5(NH4)2O 12WO3 5H2O+14NH3+2H2O
因為仲鎢酸銨溶解度比仲鉬酸銨小,為了防止產品被鉬污染,可用分步結晶法使鎢鉬分離。如蒸發60%的液體,鎢結晶率為55%,而鉬結晶率只12%,所以最初結晶析出的仲鎢酸銨含鉬甚微。後期析出的仲鎢酸銨含鉬較高。
蒸發時揮發的氨氣經洗滌塔回收,所得氨水返回使用;富含雜質的母液再回收鎢。
4、三氧化鎢的製取。將乾燥的純鎢酸或仲鎢酸銨進行煅燒可製取工業鎢氧粉。反應式為:
H2WO4 =WO3+H2O
5(NH4)2O12WO3 nH2O =12WO3 +10NH3+(5+n)H2O(煅燒)
煅燒溫度500度時可使鎢酸完全脫水,溫度高於250度可使仲鎢酸銨完全分解。用於生產鎢材和碳化鎢的三氧化鎢除應具有一定的純度外,還要滿足一定的粒度要求,三氧化鎢的粒度與鎢酸如仲鎢酸銨的粒度及煅燒溫度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