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業園區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它是如何運營的
幾乎所有中國的工業園區都是政府擁有的。工業園區通常有兩個機構,一是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二是工業園區有限公司。前者是工業園區所在地域的政府派出機構,執行該區域的政府職能。工業園區有限公司是一個經濟實體,從事土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和企業服務。兩者都由地方政府全面控制。 工業園區的商業模式需要解釋的是單純從工業園區運營的角度來看工業園區的成本和收入狀況,以判斷把工業園區作為一個企業看待時,它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續性。工業園區的成本構成: 土地開發成本:該成本包括農民的動遷補償、農民的養老補償、農作物的補償。 各級政府收費:該部分在土地出讓時,由各級政府收取。該部分約占工業用地出讓價格的70%。 基礎設施費用:包括道路、各類地下管路。 日常管理費用: 財務成本:工業園區開發早期通常都從銀行獲得貸款,需要支付高額利息。 工業園區的收入: 土地出讓金的留存部分。即客戶繳納的土地出讓金,在扣除各級政府收費後的留存部分。 工業園區內企業的稅收留存。即工業園區內企業繳納的稅收,在扣除各級政府留存之後剩餘的部分。
『貳』 產業園區規劃的發展趨勢
隨著產業園區的主導產業,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的轉型,也必然使園區的發展內容和特徵存在以下幾個明顯的趨勢,也是未來產業園區規劃和發展中需要注意的內容。
趨勢一、從注重優惠政策向發展產業集群轉變:從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來看,基本經歷了由「單個企業→同類企業集群→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演變,高新技術產業只有集群化發展,才會激發出更大的能量。從未來高新技術園區政策走向看,優惠政策將可能逐步從區域傾斜轉向技術傾斜和產業傾斜(這是國外通行的做法)。
趨勢二、由加工型高新區向研發型高新區轉型:由於高新技術園區功能的特殊性,決定了高新技術園區適合打造前端性產業鏈(研發、設計、中試等)。未來高新技術園區的發展在於比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轉化效率,我國高新技術園區也將逐步走向以研發中心、研發型產業、科技服務業為主體的研發型高新技術園區。
趨勢三、從強調引進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集群轉變:隨著高新產業系統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發與轉化的復雜性日益加大,從而大規模研發的系統風險大大增加。而隨著科技預測性和可控性的加強,在總體方向下,將研發課題市場化、模塊化、專業化,採用小規模研究,充分利用其靈活性,可有效分散風險和加快科技研發速度。
趨勢四、由單純的土地運營向綜合的「產業開發」和「氛圍培育」轉變:產業園區的發展,未來必然應該從孤立的工業地產開發走向綜合的產業開發,通過土地、地產項目的產業入股等方式,將土地、園區物業與產業開發結合起來;同樣也從片面的環境建設走向全方位的氛圍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環境的同時,加強區域文化氛圍、創新機制、管理服務等軟環境的建設。
趨勢五、由功能單一的產業區向現代化綜合功能區轉型:現代的產業發展不同於傳統工業發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資源密集、規模較小、信息網路化,決定了新的產業區功能的綜合性,不是單純的工業加工、科技產品製造區,還包括配套服務的各種商業服務、金融信息服務、管理服務、醫療服務、娛樂休憩服務等綜合功能。
『叄』 現代化工業園區概況
【蘇州工業園區】位於蘇州城東金雞湖四周。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的合作項目。1994年2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5月啟動。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分3期實施,首期開發建設8平方公里。蘇州工業園區發展目標是建設一個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現代工業為主體,第三產業和社會公益事業相配套的國際化現代化工業園區。自啟動以來,已有51家中外企業破土動工,38家企業建成投產,一大批世界著名跨國公司進入園區,累計合同外資25.8億美元。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型基礎設施如煤氣廠、電廠、水廠等已建成或在建,中心商貿區和居住區建設已啟動。借鑒新加坡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的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也已形成並正在實施。
『肆』 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歷史
醞釀籌劃階段
1992年初 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了借鑒新加坡經驗的重要講話。
1992年9月,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率團訪問中國,積極呼應鄧小平同志講話,表達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業園區、並以該園區為載體借鑒新加坡經驗的意向。此後,中新雙方圍繞合作開發事宜進行了多次協商和實地考察,最終確定選址蘇州。
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發《關於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國函〔1994〕9號),同意江蘇省蘇州市同新加坡有關方面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
1994年2月26日,中新雙方簽署《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書》、《關於借鑒運用新加坡經濟和公共管理經驗的協議書》和《關於合作開發蘇州工業園區商務總協議書》三個重要文件。
1994年3月1日,由蘇州市政府承擔的蘇州工業園區「六通到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面展開。
1994年4月20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批借鑒培訓團(規劃建設)赴新加坡培訓。借鑒新加坡經驗正式開始。
1994年4月21日,首批中、新聯合招商團赴歐洲招商。
1994年4月2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婁葑鄉和跨塘鎮、斜塘鎮、唯亭鎮、勝浦鎮一鄉四鎮成建制劃歸蘇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籌)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園區行政區域基本形成。
奠定基礎階段
1994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建設正式啟動。
1994年9月2日,江蘇省委省政府下發《關於加快蘇州工業園區建設若干問題的通知》。
1994年9月14日,中新聯合招商首批14個項目舉行簽字儀式。韓國三星、美國BD、新加坡康福、日本百佳等入駐園區。
1994年11月18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區詳細規劃評審通過。
1995年1月10日,蘇州工業園區開發主體-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舉行開業典禮。
1995年2月21日,中共蘇州工業園區工作委員會和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
1997年底 蘇州工業園區首期8平方公里基本開發完成。
1999年6月28日,中新雙方簽署《關於蘇州工業園區發展有關事宜的諒解備忘錄》,確定從2001年1月1日起,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實施股比調整,中方財團股比由35%調整為65%,中方承擔公司的大股東責任。
加速發展階段
2001年3月23日,蘇州市委、市政府召開蘇州工業園區加快開發建設動員大會,二、三期的開發正式啟動,園區進入了大動遷、大開發、大建設、大招商、大發展階段。
2001年6月8日,蘇州工業園區舉行成立七周年慶祝大會。會議宣布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已經完成股比調整。
2003年底,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在連續三年實現贏利的基礎上,消除了歷年累積虧損。
2003年 蘇州工業園區主要經濟指標達到蘇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當於十年再造了一個新蘇州。
2004年6月10日 蘇州工業園區舉行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中新雙方一致認為園區開發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一個國際化、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已經初具規模。
轉型提升階段
2005年,蘇州工業園區相繼啟動製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和科技跨越計劃。在後續數年中,又先後提出生態優化、金雞湖雙百人才、金融翻番、納米產業雙倍增、文化繁榮、幸福社區共「九大行動計劃」。
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中新合作區規劃面積擴大10平方公里,為蘇州工業園區推進自主創新和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2009年5月26日,蘇州工業園區舉行開發建設十五周年慶祝大會。十五年來,園區取得了地區生產總值超千億,累計上交各種稅收超千億,實際利用外資摺合人民幣超千億,注冊內資超千億等「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成就。 2011年9月15日 蘇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蘇州工業園區作為蘇州「東部綜合商務城」的定位,園區以服務型經濟與創新型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格局加快形成。
2012年12月26日,經江蘇省政府批准,蘇州工業園區撤銷婁葑鎮分設婁葑街道和斜塘街道,撤銷唯亭鎮設唯亭街道,撤銷勝浦鎮設勝浦街道,標志著園區在推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和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方面跨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2013年,蘇州工業園區確立了爭當蘇南現代化建設先導區的發展目標,深化開放創新綜合改革起步,「新三年金融繁榮計劃」、「自主品牌企業培育計劃」啟動實施。
『伍』 如何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
辦園打好產業牌
通過人工引領,奶牛排隊走上現代化轉盤式擠奶機,完畢後自行走下轉盤,有序回到牛舍,旁邊的大屏幕實時顯示牛奶的指標……這是記者在君樂寶現代農業產業園看到的場景。園區佔地3.8萬畝,集現代種養、乳品加工、旅遊觀光於一體。以農業龍頭企業君樂寶乳業為帶動,園區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6家,農民合作社16家,涉及13個村莊的7000多戶農民,帶動了10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
君樂寶園區是河北省120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之一。按照因地制宜、產業導向的原則,河北省已形成幾類不同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模式。有加工帶動型,依託龍頭企業調結構、建基地,提高整體效益;有特色聚合型,圍繞區域特色產業,打造區域品牌;有科技引領型,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技術,提升產品競爭力;有溝域開發型,統籌生態治理、特色種養業、休閑旅遊業發展;此外還有農墾改制型和觀光展示型。
盡管產業模式各有不同,但現代農業產業園都要做足產業文章,推動產業集聚和產業融合。既要引導龍頭企業參與產業園創建,又要扶持新型職業農民和返鄉下鄉人員入園創業創新。江蘇省以加工業帶動農業「接二連三」,以旅遊業帶動農業「跨二連三」,推動產業融合。南京江寧、揚州廣陵的園區分別利用其貼近大都市的優勢,推動科技、健康、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打造創意農業、觀光農業、康養農業。泰州園區構建了種子種苗供應服務、農機裝備製造服務、農業生產智能化管理服務「三服務」融合。
產業導向要著眼於各地的資源優勢,避免同質化競爭。貴州省明確提出,確定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為園區發展方向,要充分利用全省立體氣候明顯的優勢,遵循山地經濟規律,突出主導產業。園區建設標准和規劃導則要求每個園區都要明確一個優勢主導產業,最多不能超過3個,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的產業發展格局。在打造優勢特色產業基礎上,打造「生態貴州·綠色產品」的公共品牌。
開門辦園「無圍牆」
發展產業園如何發揮政府的作用?陝西省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起步較早的一個省份。2015年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陝西省現代農業園區條例》,在2016年時就已施行。該《條例》是全國首部規范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地方性法規,它從法律層面規范園區的建設經營、權益保護、服務保證和風險防範等活動。園區所在地政府有義務加強供水、供電、道路、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園區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通過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整合力度,陝西省市縣三級財政累計安排園區建設資金46.9億元,帶動金融資金和社會資金403億元,初步形成了園區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其中,省級認定的336個園區按照「先建後補」原則由省級財政對每個園區補助500萬元,市、縣財政再配套補助50萬元至150萬元不等。
許多人注意到,如今各類農業產業園區、科技園區、示範園區有很多。如果不能有效協調,就會產生資源爭奪問題。江蘇省著力探索園區內外的融合發展。在該省,一個農業產業園區往往包括多個特色園,採取「園中園」「園外園」等模式,把園區打造成「多園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小園」既相互獨立,又互為補充,共同構成「大園」。無錫市錫山台灣農民創業園就是無錫現代農業博覽園、無錫高科技農業示範園、中國農科院太湖水稻示範園、錫山生物農業產業園和錫山精品蔬菜產業園「五園一體」的綜合園區。
園區融合之外還要有服務的融合。很多園區發力把園區打造成綜合服務的大平台。在園區內整合各種農業服務力量,為入園主體、周邊農戶提供種苗繁育、農情信息、技術指導、電子商務、倉儲物流、農產品檢測等農業全程服務。同時,有關市縣也努力打破部門、行業分割,強化園區與政府部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社會組織的協作配合,集聚涉農資金、科技等資源,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
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司長張合成說,要以農為本,創新發展。堅決防止非農異化,不能成為少數加工企業的工業園。同時,倡導開門辦園,「有邊界,無圍牆」。農業部、財政部將建立「能進能退、動態管理」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考核管理機制,對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給予獎補資金,並按規定撤銷創建資格;對績效考核成績突出的,則加大獎補力度。
產業園區要「姓農」
農產品在園區實現增值是好事,但更關鍵的是要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增收。在河北省邢台市九河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民的玉米收購後被加工成各類產品。園區內的玉峰實業集團負責人王玉鋒說,一噸玉米價格為1560元,而精加工製成維生素B12,身價就能達到3018元。玉峰集團加工的玉米占邢台市玉米產量的八成以上。在園區,包括玉峰集團在內有31家加工企業,通過把玉米「吃干榨凈」,帶動75萬農戶增收10億元以上。如今,園區八成的農民從事二三產業,農民收入由原來的單純賣糧變為同時擁有租金、股金、薪金收入。
產業園要為農民提供一系列公共服務。四川岷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以鄉鎮為主體成立「土地流轉服務公司」,由專門機構、人員從事預流轉等工作,解決了土地流轉的零散、無序問題,保證了農民利益。目前,園區農地流轉率達到76%,近4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園區還設立了農村產權評估機構,幫助需要融資的經營主體對農業設施和農機具進行評估,以便於抵押貸款。目前,園區已開展「惠農產權貸」「農機購置補貼貸款」「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3個金融產品,新型經營主體年獲貸1億元以上。
單個農民要通過園區的鏈條增強市場開發能力。四川眉山市以「小泡菜、大產業」為核心,協同推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業發展,依託眉山泡菜產業園打造了綠色泡菜原料基地,推廣「稻菜輪作」高效種植模式,本著「產業集中、集群發展」的思路,建成全國首個「中國泡菜城」,聚集泡菜上下游企業30餘家。同時,眉山市加強品牌建設,以「東坡泡菜」整體形象參與全國競爭。如今,該市建成原料基地42萬畝,年產泡菜原料6.5萬噸,帶動21萬戶基地農戶增收致富。
「農業產業園的作用是帶動農業發展,所以,產業園的建設要謹防產生虹吸效應,不能阻礙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園區應該是示範性的,最終要把探索的成果向周邊地區移植和推廣。」張合成說,要堅持為農、貼農、惠農,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讓農民分享產業園發展成果。
『陸』 工業園區規劃的工業園區發展方向
在我國,工業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焦點,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不少工業園取得了經濟效益,甚至成為區域形象工程。據《2013-2017年中國工業園區開發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1]數據統計,截至2010年末,我國國家級高新區的有8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有107家;通過規劃論證正在建設的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數量達到39個,其中通過驗收的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有12個。中國各個省、大部分地市甚至部分縣都已開始建設自己的工業園。
工業園區行業研究員指出,目前,各地區政府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紛紛制定政策與規劃推動工業園區的發展,我國工業園區建設將繼續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工業園區具備較好的投資潛力。但是,由於我國工業園建設起步較晚,建設經驗不是很豐富,在我國工業園快速發展的背後,也凸現出一些問題。如:園區總體規模偏小、集約化不夠;園區定位不明,園區產業結構趨同;缺乏統一的科學規劃;園區投資偏低、特色不明;用地難、融資難等。
工業的快速發展,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工業的規模化生產,使地球的有限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生態經濟的不斷發展則要求人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於是,人們開始對現行的工業體系產生了質疑,是否可以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使工業生態系統在其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減少廢物的產量。1990年,Frosch在英國工程師協會的報告會中對工業生態系統提出了新的見解,「工業生態系統的概念與生物生態系統概念之間的類比不一定完美無缺,但如果工業體系模仿生物界的運行規則,人類將受益無窮」。現代工業園區及各類產業園區的規劃設計更加註重整體的環境景觀及企業形象展示,這既是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需求,也是城市發展對工業園區的必然要求。
『柒』 張江現代化工業園區 概況
張江高科技園區建於1992年7月,是一個國家級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園區位於上海浦東新區南部,內環線浦東段的中點。園區范圍內沒有污染源,是浦東新區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交通方便,北鄰龍東大道,西靠內環線,緊鄰規劃中的浦東新區行政中心和已開工建設的中央公園;南瀕川楊河,東至規劃中的輔環線。距市中心12公里,距即將興建的上海浦東國際機場11公里,籌建中的地鐵二號線龍東路站就在附近,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園區的規劃面積17平方公里,首期開發4.2平方公里,經過3 年多的開發建設,目前已累計開發土地面積2.33平方公里,區內外竣工道路13.5公里。園區基礎設施完善,規劃科學合理,充分考慮到產業、科研和生活居住的結合,園區也相應地劃分成高科技產業區、科技產業區、科研教育區、高級商住區和居住生活區,功能小區的發展齊頭並進,相輔相成。
在科技產業導向上,園區面向未來,以生物醫葯、微電子與信息技術、光機電一體化為三大重點發展產業。投資園區的有:瑞士羅氏、日本松下、美國聯信、加拿大鮑爾和法國法雷奧等著名跨國集團,其中有些企業已步入投產階段。
在科研教育項目上,園區力促形成教學—科研—開發—產業化的良性循環,已引進諸如上海新葯研究開發中心等權威性研究機構,並逐步引進一些高層次教育單位,如將遷入園區的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和已開工興建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浦東外國語學校。
園區在大力引進產業和科研項目的同時,也為投資者提供良好的生活配套環境。依附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交通、環境和配套上的優勢,園區將力創一個寧靜、文明、高層次的生活環境。園區內將興建由香港湯臣集團投資的佔地17萬平方米的中高檔標准住宅區,由澳大利亞著名設計師規劃設計的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日出苑」別墅群也已開工建設。
園區經過3年多的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建設,為廣大投資者提供了一個良好、完善的投資環境。根據上海市和浦東新區規劃,張江高科技園區定位於中國新一代的高科技園區,目標是在下世紀初建成國內一流的國際化技術城區。
『捌』 新鄉工業園區的「十一五」發展規劃
「十一五」期間,園區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高吸收外資質量為主,以發展現代製造業為主,以優化出口結構為主,致力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致力於發展高附加值服務業,促進開發區向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區轉變,全力把新鄉工業園區打造成中原城市群中產業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開放程度較高、經濟增長強勁的現代化工業園區。
力爭到「十一五」末,建成區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入區企業達到200家,實現年產值100億元、利稅10億元以上。
工業園區項目情況
園區發展勢頭強勁,經過開發建設,建成區面積已達10平方公里。入駐了以新飛專用汽車、廣州立白集團、新鄉白鷺化纖、廣東佛山照明、四川高金食品等知名企業為代表的各類工業企業135家,轄區內常住人口達3萬多人;園區規劃建設的以新鄉職業技術學院等6所本、專科學院為代表的職業教育園區,在校人數突破2萬人,計劃經過三年建設,使職業教育園區在校生達到11.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