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奧斯曼帝國為什麼沒有參與西方的工業和科技革命
奧斯曼的情況表面上看起來比滿清好一點,其實兩者的實質情況差不多。
奧斯曼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他領內民族太多,主體民族不佔優勢,形成不了合力。國內各種利益集團錯綜復雜,他的中央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就會本能地趨於保守,即維(持)穩(定)。奧斯曼連政治經濟一體化都做不到,地方自治僅靠宗教統一,他這個樣子怎麼能在劇烈變化的新時代里和西方競爭。
而且你不要認為當時的中國放在那個位置就會比他好多少。滿清的實際問題和他是一樣的,在改革的時候始終因為民族問題而舉棋不定。而且滿清還不如他,奧斯曼是主體民族不夠多,而滿清根本就不是主體民族。17世紀以後奧斯曼對外戰爭疲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軍事貴族受西方經濟沖擊而開始相繼破產,這些人都是土耳其人。而蘇丹親軍是些什麼人?都是些信基督的希臘人、巴爾幹人、亞美尼亞人!奧斯曼就為了組建土耳其新軍這事都快被坑出屎來了,搞了多少年都搞不出來。你再看晚清清軍對外作戰,漢軍基本都是不出力的,二鴉守衛北京的都是滿蒙旗軍,而且數量比聯軍還少,漢軍這時候早就跑路了,後面壓陣的蒙古騎兵都被全滅了,這時候誰還給你賣命。清廷明知道舊式軍隊已經被淘汰了,必須要組建近代化的職業軍隊,但就是顧慮武裝漢人,所以遲遲下不了決心。本身改革就是一件難比登天的事情,你還要因為亂七八糟的民族問題、宗教問題想這想那,能有效率就是怪事了。
像這樣的國家最終在近代化、現代化過程中都被淘汰了,奧斯曼也解體成了土耳其。
Ⅱ 為什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會衰落
奧斯曼帝國的征服和統治給帝國境內的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的災難,阻礙了帝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龐大的軍費開支造成國庫枯竭和稅收不斷增加,人民群眾負擔越來越重,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終於使帝國元氣大傷,日趨衰落。其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l 、帝國的經濟技術停滯不前,缺乏當時西歐國家變革社會、提高生產力的動力。在經濟技術領域,無論農業和工商業,17、18世紀的奧斯曼帝國均未發生根本變化。17世紀末一位英國人訪問伊斯坦布爾後對那裡的蕭條和衰落作了十分生動的描寫:「在君士坦丁堡,假如哪位遠道而來的異鄉人需要合身的衣服,需要紙、筆、墨水、餐具、鞋、帽子,總之,需要那些在世界各城市都可以找到的物品,那麼,他將會發現,除了一些質量極為低劣、叫人都弄不清可派什麼用場的物品外,幾乎啥都沒有。擺出來待售的少數商品,要麼是英國的、不適宜其他任何市場的出口貨,要麼更糟,是德意志和荷蘭仿效英國造的仿製品 …… 只能把它看作世界上最低劣、最貧困的都城。同時代的西歐正先後經歷了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洗禮,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和杜會生產力的提高已將奧斯曼封建軍事帝國遠遠拋在後頭。門世紀3O年代以後,英國在近東市場上已佔有優勢,奧斯曼帝國作為英國的一個龐大的原料、商品市場,在西方資本的原始積累中只好任人盤剝。由於外商的進入,大量歐洲銀幣湧入奧斯曼帝國,導致本國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奧斯曼社會內部極不安定。有人評論道:「事實上呈現在奧斯曼帝國的解體過程面前的正是西方化的勝利。」
2、 封建專制嚴重束縛了人們思想的解放,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奧斯曼帝國中央專制政權隨著歷史發展,越來越產生負面效應。奧斯曼帝國維持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治模式,保留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框架,實行伊斯蘭教政教合一、反對革新和開放的思想禁銅,這些都為帝國的衰落埋下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