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民族工業衰敗的原因
1927 年 8 月至 1937 年 7 月的 10 年是國共兩個政權的對峙時期。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徵有三,其中, 國共兩黨、兩政權的內戰對峙是最基本的特徵。 國共: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 十年:1927 — 1936 [ 又稱為土地革命時期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對峙: ①軍事:武裝斗爭[南昌起義 … ] ;反革命「圍剿」——反「圍剿」 ②經濟:官僚資本——新民主主義經濟 ③政權:南京國民政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一、在政治上國民黨新軍閥取代北洋軍閥的統治,建立起一黨專政,強專制統治,圍剿「紅軍」;同時,採取一系列整理財政和發展經濟的措施。一方面客觀上有利於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同時美國在華的經濟勢力也迅速擴張。在外交方面,發起改訂新約運動。 二、 大革命失敗後, 中國共產黨從 實踐和理論 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找到了中國革命正確的發展道路。 從參加革命到獨立領導革命,從右傾轉向「左」傾,從幼稚走向成熟,革命中心從城市轉入農村,革命區域從南方轉到北方,從走俄國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三、日本帝國主義逐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國共兩黨由對峙走向合作,中國由國內戰爭轉向對外民族戰爭,中日矛盾逐步上升為主要矛盾。1931 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了「九·一八」事變,民族矛盾開始上升。民族危機加重,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中國共產黨制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合作的抗日序幕。 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 1、國共兩黨、兩個政權的對立斗爭; 2、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3、 國共兩黨由對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這一時期的歷史具體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1)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是中國革命逐步復興的階段。 八七會議定方針,三大起義拉序幕,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據地為依託,以中共領導為核心,中共在井岡山從理論和實踐上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到1930年夏,全國已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標志著國共政權對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在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找到了中國革命唯一正確的道路,革命形勢逐漸走出低谷。 (2)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是中國革命出現重大轉折的階段。 國際上,30年代大危機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伐,而英美忙於應付國內危機疏於東顧,蔣介石專力「剿共」又便利了日本侵華,結果日本佔領東北並逐漸深入到華北,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階級關系發生新變化。在國內,國民政府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一方面對日侵略不抵抗,另一方面「圍剿」紅軍不放鬆,國民黨內部因不抵抗政策產生分化。由於共產國際「左」傾策略的影響,共產黨一度喪失領導全國抗日運動的有利時機,並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進行長征。遵義會議實現了中國革命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此後,革命重心由南方轉移到北方,革命形勢重新走向高潮。 (3)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是中國革命從國內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轉化階段。 華北事變促使危機進一步加深,國內政治形勢和階級關系發生了更為明顯的變動。「一二·九」運動中學生宣傳了中共抗日救國的主張,全國抗日救國運動掀起新高潮。中共發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東北人民保家衛園,英勇抗敵。國民黨內部發生分化,吉鴻昌和蔡廷鍇舉起抗日反蔣大旗之後,張楊「兵諫」。蔣介石被迫改變對日政策。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為全國規模的抗日戰爭的實現准備了必要條件。
B. 誰摧毀了中國的東北重工業基地
本來就是為了戰爭威脅存在的戰略工業基地,由於中蘇關系正常化,對美政策綏靖化,和越南停戰,基本沒有戰爭威脅了,軍轉民不成功,東北一年只能生產六個月天寒地凍沒有移民願意去,導致衰敗。
解放後因東北靠近蘇聯,加上工業底子厚,計劃經濟時代重點投資東北,東北就成了中國工業重鎮,發展成中國工業龍頭,而東南沿海因近台海,戰略上不安全,國家投資不多,落後也就必然,就如當時的廣東,就把一點可憐的投資投去山區的韶關市,根本就不會產生效益。
東北投資賺到的不是投到東南沿海,而是投到西部的深山,交通不便最後全廢了!
廣東等東南沿海經濟的發展是因為中央改變了思路,讓外資進國門及發展民營經濟,外國投資量大,技術先進,加上龐大市場和廉價的勞動力,廣東的深圳從一小漁村發展成中國前四大城市,就是最好例子,而深圳好企業騰迅華為等都是私有企業的。
東北國有企業多而又要求企業辦社會,什麼都要企業支出,不注重發展私有經濟,造成企業負擔過重,發展也就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