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後工業化社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社會
「後工業化社會」描繪的是實現工業現代化後的社會發展階段。近幾十年,日本從戰後的百孔千瘡,通過持續的工業化進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先進國家,成功邁進後工業化社會。亞洲的「四小龍」——韓國、新加坡、台灣與香港,憑借其高效能的工業化發展,迅速成長,現已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或地區,邁向後工業化社會之路。馬來西亞、泰國、中國、印尼等國緊隨其後,正在加速工業化進程,努力成為新的工業化國家。
後工業化社會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產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從以製造業為主導轉向服務業、信息產業等高附加值行業,勞動力由工業領域向服務業轉移。其次,知識經濟成為主導,科技與創新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再次,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加速向城市集中。此外,環境保護意識提升,可持續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導向。
進入後工業化社會,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從依賴資源消耗和大規模生產轉向創新驅動和質量提升。政府更加重視教育和科研投入,培養高素質的勞動力,推動產業升級。同時,城市規劃更加註重綠色、生態與宜居性,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在社會結構上,社會階層分化逐漸淡化,社會流動性增強,人們更加追求個性化發展。
總之,後工業化社會標志著社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轉變。進入這一階段的國家和地區,不僅實現了工業化帶來的物質財富積累,而且在科技進步、環境保護、社會包容性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
㈡ 工業化國際有什麼社會變化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是:
一、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
1、人口
(1)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發展,人口迅速增長
(2)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從事工商業的人口增多。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勞動者
2、大眾教育
(1)背景:適應工業化發展需要
(2)國家:英、法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德國建立初等、中等、大學組成的系統教育體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業革命後,工商業發展,大量人口湧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統一規劃。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紀中期,衛生條件改善。排水設施、街頭照明、有軌電車等公共交通設施。
3、影響:生活方式發生著變化。
三、社會問題
1、社會矛盾激化
資本家獲得極大的財富,工人高強度勞動卻難以生存。工人反抗斗爭日趨激烈。(破壞機器的盧德運動)。
2、環境污染:廢氣、廢水污染大氣、河流。
㈢ 什麼是後工業化時代
後工業化時代是指工業社會向信息化社會轉變的過程及其結果。
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一、定義與概述
後工業化時代是工業社會之後的階段,標志著從以物質生產為主導的社會轉向以信息、知識和服務為主導的社會。這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導致了產業結構、經濟形態、社會結構和國際競爭力的重大轉變。
二、經濟結構的轉變
在後工業化時代,傳統的工業製造逐漸讓位給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等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服務業,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如金融、教育、醫療等,逐漸成為經濟的主體。
三、社會生活的變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巨大變化。信息通訊技術的便捷性使人們的交流更加高效,也催生了遠程辦公、在線學習等新型生活方式。同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質量得到提升,人們的關注點逐漸從物質需求轉向對更高生活品質的追求。
四、全球化和國際競爭力的重塑
後工業化時代加速了全球化進程,信息技術和物流技術的發展使得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這也導致了國際競爭力的重塑,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成為國家競爭的關鍵。
總之,後工業化時代是一個以信息化、知識化、服務化為主導的時代,標志著社會從工業製造向高新技術和服務業的轉型,也帶來了社會生活方式和經濟結構的深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