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工業革命的後果
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及變革
(一)經濟變革
在一系列前提條件下,最終孕育了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4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它為英國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生產力:工業革命前後80年,英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倍,棉紡廠工人生產率高於手紡工人266倍;18世紀中葉,英國的煤產量、棉花加工量都相當於世界的一半;英國工業產值占整個世界的51%,進出口貿易佔25%,鐵路超過1萬公里,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英國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迫切需要廣闊的市場.但英國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受著封建制度殘余的影響和重商主義束縛.因此英國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現經濟自由.而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經濟學理論應運而生. 事實證明,工業革命後,斯密的自由經濟思變成了自由貿易政策,使資產階級尤其是工業資產階級得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工業資產階級實力大大超過土地貴族和商業貴族而成為資產階級的主體.同時,工業革命也引發了英國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工業革命後,農業在英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21%,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從18世紀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2%,1851年僅佔14.2%,到19世紀中葉,城市人口已超過全國總人口的50%,英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國.
(二)社會變革
近代工業革命的偉大作用之一是使小生產轉向大生產,為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開辟了廣闊前景、並必然會帶來整個社會物質狀況的不斷改善.但是,勞動者的狀況能否改善,在生產的方式發生重大轉變時,往往受各種消極因素的制約,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尤為明顯.因為,在少數人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經濟大變革陣痛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消極因素,大多轉嫁到了新產生的勞動者階級—產業工人頭上.
因此,在整個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先後發生了「盧德運動」,「斯溫運動」,「憲章運動」.「盧德運動」屬於早期的工人運功,其目標並未指向資本主義制度,而是採取搗毀機器等生產設備的方式.除了城市中的工人開展斗爭活動之外,農民也採取類似的行動.英國工業革命期間農村中的階級斗爭,表現得最為明顯和激烈的事件,就是以「斯溫」的名字命名的農民搗毀農業機器運動,史稱「斯溫暴動」.開始於1830年的「斯溫暴動」的結局類似與「盧德運動」,都是以失敗告終.
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工人階級日益成長起來,並且在斗爭過程中不斷提高覺悟,從而採取了新的反抗形式,工人運動也從自發的斗爭轉變為自覺的斗爭方式.這就是19世紀三大工人運動之一,發生在英國的憲章運動.堅持了12年之久的憲章運動,其中心內容是要求普選權,盡管當時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但是它對於促進民主進程,推動社會進步,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三)制度變革
1688年,英國貴族發動「光榮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的專制統治,《權利法案》的通過建立起以議會為中心的新的權力結構.在1701年,議會又通過《王位繼承法》.這一法案的實質是《權利法案》的補充.根據這個法案,大臣便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國王負責,英國國王變成了「統而不治」的虛君,政權完全落入以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新貴族為主的議會之手.
在英國議會主權結構中,國王失去實權,權力控制在操縱議會多數的幾十個貴族及少數幾個政要手中,按20世紀初英國首相阿斯奎斯的說法:英國有一個「確立了兩百年的傳統,即歸根到底,王位的佔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議並據此行事」.國王失去了個人的權力,但國王的地位卻保留下來.貴族通過對議會的控制掌握政權,這就是君主立憲制.
亨廷頓說到:「權威的合理化和權力的集中,不僅對於統一是必要的,而且對於進步也是必要的.權力的集中對於鏟除舊秩序,摧毀封建特權和封建束縛,並為新社會集團的崛起和新的經濟活動的發展都是必要的.」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要想進步,就必須實行權力集中.雖然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掃除了封建障礙,為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但是若是以工業革命為分界線,前後兩個時期,事實上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在政治上所處的地位是大相徑庭的.在工
業革命之前和早期,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基本上處於無權地位.直到工業革命基本結束時,英國工業資產階級才獲得了選舉權.這一情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土地貴族控制的國家政權,把維護有產者的經濟利益作為制定政策的前提和依據,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進入工業革命時期,正在形成的工業資產階級認為財富是立足之本,更多的把精力放追逐更多的剩餘價值方面,並不關心國家的治理和城市公益事業的建設,不急於取得政治上的權力.工業革命後期,隨著資本主義大生產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的建立,土地貴族進一步資產階級化.托利黨與輝格黨正在演變為代表整個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他們控制的議會和內閣實際上已把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放在一切問題的首位.
總結
與政治革命大多是短期內急風暴雨式的社會制度變革不同,工業革命是經過較長時間內由分散的和個別的發現、發明和變革開始,逐漸和緩慢地積累形成的.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專制統治,而工業革命則徹底改造了英國社會.在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相輔相成下,引發了經濟、社會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變革,使英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實力產生了巨大變革,並確立了英國「日不落帝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⑵ 英國工業革命後期出現了哪些社會問題
1、機器大量運用,所需人工逐漸減少,失業率上升2、生產相對過剩,導致經濟危機3、急需大量生產原料及市場,必須向外擴張(侵略!)4、由於上一條之故,必須大力發展軍火科技,熱兵器得到發展
⑶ 乾隆時期的英國在干什麼
乾隆時期的英國,通過工業革命,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英國不僅通過七年戰爭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在七年戰爭勝利後的1763年,英國首次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
1、乾隆是清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的年號。前後共六十年,起止時間為1736年至1795年。
2、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起止時間為1740年至1748年。
3、七年戰爭,起止時間為1756年至1763年。
4、1740年前後歐洲大陸局勢再度出現動盪之時,英國返回歐洲再次抵制復興的法國稱霸大陸的野心。英國與西班牙以及與法國之間的戰事都爆發於歐洲戰事開始之前,由此產生的結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歐洲,擴展到全世界。
丘吉爾稱七年戰爭後「英國在歐洲之外成為海上和陸上的主人」,他援用英國政治家霍勒斯·沃波爾當時的評論來渲染英國顯赫的大國地位:「羅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們征服世界只經過三次戰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羅馬時代擴大了一倍」。
(3)國王搞工業革命會怎麼樣擴展閱讀: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有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如蒸汽機、青黴素、脫氧核糖核酸(DNA)、多利羊和噴氣式發動機等等。工業革命不但在交通運輸方面,在通訊聯絡方面引起了一場革命,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人類征服了時間和空間。自遠古起,人類一直以坐馬車、騎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時數來表示不同地方之間的距離。但到了21世紀初,人類穿著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過了地球。人類能夠憑借汽船和鐵路越過海洋和大陸,能夠用電報與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訊。
這些成就和其他一些使人類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產鐵、能同時紡100根紗線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業革命這第一階段的影響和意義。
這一階段使世界統一起來,統一的程度極大地超過了世界早先在羅馬人時代或蒙古人時代所曾有過的統一程度;並且,使歐洲對世界的支配成為可能,這種支配一直持續到工業革命擴散到其他地區為止。
在西歐國家和美國轟轟烈烈革命時,中國清王朝正做著「天朝大國」的美夢,英國等國是不會放過這塊能掠取財富的土地,這也是誘發鴉片戰爭的一個原因。工業革命開始後,英國對印度、東南亞的侵略加劇,印度、埃及、緬甸相繼落為英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⑷ 簡述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和後果
一、條件
(1)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議會提出的《權利法案》的條件後被議會宣布為英國國王,稱為威廉三世。1701年,議會又通過《王位繼承法》。這一法案的實質是《權利法案》的補充。
根據這個法案,大臣便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國王負責,英國國王變成了「統而不治」的虛君,政權完全落入以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新貴族為主的議會之手,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最終確立。
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內閣制的形成和近代議會制度的確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果,它適應了英國國內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成為在英國發展資本主義和進行工業革命的根本保證。
(2)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無生產資料的僱傭勞動者;二是將大量的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並轉化為資本。創造這兩個條件的過程,就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
(3)對外貿易
自16世紀下半葉起,英國政府就奉行重商主義政策。為了發展貿易,英國政府大力扶植造船業,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權貿易公司。
(4)生產技術已經成熟
英國手工工場在18世紀普遍地擴大起來。手工工場發展的結果,使技術分工更加精細,操作分成各種細節,從而使專門工作日益精巧、熟練。這樣就出現了適宜於各種專門工作的細小而簡單的生產工具,同時也出現了高度熟練的技術工人與非熟練工人的區別。
手工工場分工的發展,把工具改良成為許多隻適合專門動作的工具,因而提供了把這些工具聯結在一起成為機器的可能性。
此外.手工工場講練了大批有技術、有經驗的工人,他們積累的生產經驗也直接推動了各種機器的發明。所有這些,為發明機器創造了物質前提。其次,當時英國手工工場的生產尚不能適應廣大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技術改革成為迫切需要,這就提出了發明機器的歷史任務。
(5)自然科學的進步
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成熟,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獲得解放,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
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三大定律,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對工業革命的興起都產生了巨大和直接的影響。這個時期取得的自然科學成果為工業革命的發生奠定了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
(6)指導變革的新經濟學理論
工業資產階級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和限制生產。隨著資產階級利益的重心從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的轉移,重商主義學說趨於崩潰,新的經濟學說產生了。
這種新的經濟學說就是資產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它是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思想上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亞當·斯密(1723年—1790年)的經濟學。它對工業革命的蓬勃展開起到極大的鼓動作用。
《國富論》的出版,為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提供了理論根據。它對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成為工業革命時代到來的號角。
(7)新興產業的出現
16世紀中葉,英國羊毛織品的輸出佔全部輸出商品的80%。到17世紀初,羊毛品的製造業已普及到全國,大約有1/5的人口從事這項事業。此外,有一些與行會無關的新企業,如棉紡織業、採煤、制鐵、玻璃和造船等行業也都發展起來。
二、後果
(1)生產力發生飛躍。
(2)生產關系和經濟結構的變化。
(3)上層建築的變化。
(4)世界形勢和國際關系的變化。
(5)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加深與加劇。
重要意義
(1)英國工業革命使它的社會生產力得到飛速的發展,工業革命在短短的幾十年內使英國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頭號工業強國,號稱「世界工廠」,稱霸世界達半個世紀之久。
英國在工業革命80年左右時間里,建立了強大的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機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機器大生產空前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2)英國工業革命使它在國內的社會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地位。
(3)英國工業革命改變了國內的經濟和人口的分布,出現了一些新興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
(4)英國工業革命推動了國內農業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農業工人和農業資本家。
(5)英國工業革命使國內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開始明顯地暴露出來,並逐漸激化。
(6)英國工業革命對其它國家工業革命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7)英國工業革命對以後的技術革新也發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