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處理好農民和工業關系

如何處理好農民和工業關系

發布時間:2022-04-21 16:08:59

❶ 如何正確處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辯證關系

  1. 以重工業為主導,把重工業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重點

  2. 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

  3. 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強調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重工業和輕工業同時並舉,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並舉等等。

❷ 論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政策的要點。

必要性
工業反哺農業,是對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工農關系、城鄉關系變化特徵的一種概括。這里的工業泛指非農業部門和城市,而農業則涵蓋「三農」。工業反哺農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現象,從國際上看,許多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都經歷過由農業哺育工業轉向工業反哺農業的過程。一般來講,在工業化發展初期,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為了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用農業積累支持工業發展;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時,要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除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國家還必須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實現由農業哺育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轉變。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國民經濟發展到工業對農業反哺期時,如果及時加強農業、反哺農業,整個國民經濟就會協調健康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反之,如果繼續挖農業、忽視農業,就會出現農業萎縮、貧富差距懸殊、城鄉和地區差距擴大,加劇社會矛盾,甚至出現社會動盪和倒退。

可能性
從工業化發展階段來看,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農業與非農產業的產值結構大約為15∶85,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就業結構大約為50∶50,城鎮化水平為40%。這四項指標表明,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這時採取相應措施,以工業反哺農業,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例如,日本在戰前處於以農養工階段,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轉向工業反哺農業階段。韓國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還從農業部門抽取工業化資本,自60年代末開始轉向保護農業。

政策的要點
以工促農: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
實現由農業哺育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轉變,其實質是要處理好對農民「取」與「予」的關系,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與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從財政實力來看,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財政收入2.6萬億元,農業稅收只佔國家財政收入的1%左右。我國已經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實力。
「以稅惠農」,讓農民長期休養生息。明年在全國全部免徵農業稅,這將徹底改變兩千多年來農民繳納「皇糧國稅」的歷史。取消農業稅後,不宜急於對農民開征新的稅種。農民收入水平低,長期以來負擔較重,應給他們一個長期休養生息的機會。「以稅惠農」應該成為今後國家財政支持農民的一項重要政策。
加大對農田水利、鄉村道路等小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過去,我國財政建設性資金中用於農業大中型工程的比重較大,而與農民生產生活直接相關的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在取消農業稅後,應加快改革支農資金管理,整合現有的各種支農資金,統籌使用,優先集中用於解決農村最薄弱、農民最急需的問題。應建立政府補助、農民自主決策的農村社區公共品供給機制。把握好有關政策界限,嚴格控制標准、嚴格規范,防止為辦公益事業再度出現亂收費、亂攤派現象,重新加重農民負擔。更多地採取「以獎代補」方式,鼓勵農民積極興修水利、修建道路、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工程等。
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加快實行免費九年制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在各國都是公共財政最優先的項目之一。以我國現今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國家整體財力狀況而論,應該有能力實行免費的農村義務教育。應把在農村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有條件的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建立完善的農村就業培訓體系,作為促進農村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
改善農村醫療條件,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中央已經提出,到2010年,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標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先進水平。實現這一目標,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應進一步增加對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的投入,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切實解決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完善對農村困難群體的救助體系,逐步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應健全農村「五保戶」和重病重殘人群的供養、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救助標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加快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和社會養老保險結合起來,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以城帶鄉:城市向農民敞開大門
推進城鎮化,是促進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徑,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與同等工業化程度的國家相比,我國城鎮化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根據城鎮化的一般規律,城鎮化水平在30%—70%的時期是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一個國家的城鎮化水平達到70%左右才能基本穩定。可以預見,未來20年,我國將處於城鎮化加速發展期。若城鎮化率按年均增加1個百分點計算,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57%,城鎮總人口8.28億,比2002年增加3.26億(包括城鎮人口自然增長0.37億)。這意味著從現在到2020年,將有2.89億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我國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數量之大,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所沒有過的。如果繼續將農民排斥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之外,我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和尖銳,也將使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增大。而如果發展戰略和政策選擇得當,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將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難得的機遇。
以城帶鄉,須加快城鎮化進程,為農民進城就業創造更多機會。農民在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已成為當前農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應統籌考慮解決城市就業問題和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問題,取消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各種准入限制,建立城鄉勞動者平等的就業制度。依法保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培訓,將其納入各級公共財政的支持范圍,增加投入。
以城帶鄉,須使農民在城市有長期穩定的生存手段,為農民進得來、留得住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我國農民工佔二、三產業就業人口的比重高達46.5%,其中,占第二產業就業人員的57.6%,占建築行業就業人員的80%。他們中許多人盡管已在城市居住和工作多年,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但由於收入低,無法實現在城鎮買房定居的願望,長期處於流動狀態,很難成為穩定的城市居民。應積極探索多種形式,解決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調整城市建設思路,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在大中城市的農民工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就應給予辦理城鎮常住戶口,逐步實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職業為戶口准入條件。農村居民在城鎮落戶後,在子女就學、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應享受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應的義務。讓外來人口逐步融入城市,有利於城市各種服務業的發展,也有利於城市社會的和諧。
城鄉互動:構建平等和諧的城鄉關系
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絲毫不意味著可以放鬆對農業和農村發展問題的關注。即使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順利推進,2010年農村人口仍會有7億左右,2020年還會有5億左右。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必須使城市和農村緊密聯系起來,在理順城鄉關系的基礎上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進程,加快農村二、三產業和小城鎮的發展步伐,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建立地位平等、開放互通、互補互促、共同進步、平等和諧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
繼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糧食供給尤其是口糧不能過度依靠國際市場,糧食自給率要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可承受的水平上。應切實保護和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市場發育,完善政府調控政策,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與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推動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這仍是今後我國農業發展的主線。應全面優化農產品品種,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加大對初級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積極發展農產品的現代流通方式,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起來,實施一體化經營;積極應對農產品進口對國內的沖擊,擴大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出口。
繼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壯大縣域經濟。2003年,我國農村4.9億勞動力中轉移到鄉鎮企業的有1.35億。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即使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農村勞動力供大於求、就業不充分的問題仍將長期存在。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必須多形式、多層次、多領域全面展開。應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容量,進一步拓展農村二、三產業的就業空間。縣域經濟是城鄉經濟的結合部、匯合點,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對於活躍農村經濟、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推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應著力破除縣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激發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培育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促進工業集聚發展;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增強縣域經濟的內在活力。
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今後農村改革的重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在全部取消農業稅後,全面啟動以鄉鎮機構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為核心內容的配套改革。二是從體制和法律上建立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的長效機制。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一部分農民完全脫離農業,土地向一部分農戶集中,實現經營規模的擴大,這是一個必然趨勢。但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和集中具有長期性。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必須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近年來,征地引發的社會矛盾不斷加劇。應著眼於控制耕地徵佔規模和保護農民合法利益,改革現行的征地制度。土地徵用應當有利於富裕農民,而不是造成大批農民失地失業;應當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而不是擴大社會不公。三是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出發,以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形成合理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為目標,加快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四是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制定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政策,創造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政策和法律環境。

❸ 如何正確處理中國工業化道路中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問題

在處理中國工業化的途徑,無論是輕工業還是重工業還是農業方面,都是為了經濟。

❹ 如何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

(1)要以工業為主導,把重工業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重點,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
(2)要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
(3)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強調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重工業和輕工業,同時並舉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並舉,等等。

❺ 如何正確處理中國工業化道路中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問題

(1)要以工業為主導,把重工業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重點,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

(2)要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

(3)堅持「兩條腿走路」

農業

❻ 怎麼勸農民或手工業製造者走合作化道路

逐步實現國家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就是經過合作化的道路,把個體手工業勞動者逐步組織起來,使手工業生產逐漸納入國家計劃的軌道。手工業者應該積極擁護這個方針,並自覺地走上這條道路。

手工業生產過去和現在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從事手工業生產的達二千四百五十多萬人,靠手工業生產維持生活的有一億左右的人口。全國每年手工業生產總值約在百萬億元以上。一九五二年,全國手工業生產總值相當於全部工業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三十一。在我國廣大農村中,農民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約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由手工業供給。就是在將來我國大工業有了巨大發展的時候,也還需要手工業補充日用品生產的不足,積極發揮它對國營工業的助手作用。一九二七年蘇聯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所通過的「關於擬定國民經濟五年計劃的指示」中寫道:「在擬定五年計劃時,必須注意發展地方性的小工業、手工業,因為這些工業在目前乃是國家大工業所完全必需的助手,它能幫助消滅商品不足與減輕失業現象。必須注意將這些工業置於國營和合作社企業的影響下,使小工業生產者的生產聯合起來組成合作社,使其生產合理化,將它們從私人商販與高利貸者方面爭取過來。」這個決定的精神,對我國目前情況說來,也是完全適用的。

重視手工業生產,最主要的就是要積極地去改變手工業生產的落後狀況。大家都知道:我國手工業生產是建立在簡單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個體經濟,資金短缺,經營規模狹小,保守思想和行會觀點嚴重,因而生產力是很低的。據浙江省金華、義烏、東陽三地三千一百二十八個手工業戶的調查,資金在一百萬元以下的佔百分之五十以上;廣東省佛山市三千四百二十戶手工業中,資金在一百萬元以下的約佔三分之一。又據十六個城市一萬六千三百一十戶手工業者的統計,平均每戶僅二點九人;至於農村手工業者很多是一戶一人。手工業者的這種經濟情況,使他們既無力添購生產工具,儲備原料,進行有計劃的生產,也無力改進技術,提高生產量。他們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只能隨買、隨做、隨賣,淡季時停工歇業,旺季時粗製濫造,盲目追逐高額利潤。這就不可避免地助長了手工業生產和經營上的盲目性和投機性,並且容易受到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操縱和剝削。這不僅對生產者、消費者都不利,也影響到國家建設的計劃性。手工業的這種落後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如果不加以改變,就不能和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相適應,就不能和國家有計劃的經濟建設相適應。

手工業的發展有兩條道路:一條是資本主義的道路,這就是盲目競爭,互相排擠,大魚吃小魚,結果少數手工業者成為資本家,而大多數手工業者卻日益窮困和破產。另一條道路是社會主義的道路,這就是通過合作互助,在國家的扶植下,將手工業者組織起來進行生產,並將其中一部分生產工具改變為半機械化以至機械化的設備。這就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將手工業生產納入國家計劃的軌道,並使全體手工業者走向富裕的道路。

我們要積極引導手工業者走向互助合作的道路。過去四年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和各地人民政府的扶植下,我國手工業者中已有一部分先進者組織起來了。並且已創造了供銷生產小組、供銷生產社、生產合作社等三種組織形式。這三種組織幾年來都有程度不同的發展。到去年年底,這些組織的高級形式——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已有四千八百零六個,社員二十九萬八千人,全年生產總值五萬二千億元。這些組織起來的生產合作組織,雖有低級和高級之分,但由於它原有的家長制的、師徒的、僱傭的關系已逐漸改變為合作關系;分散的生產過程逐漸改變為集中的生產過程;生產資料的私有制逐漸改變為合作的集體所有制;部分手工工具逐漸改進為半機械化以至機械化。因此,一切組織起來的手工業生產者都具有很多優點和好處。
組織起來以後,手工業者克服了個體生產和經營上的許多困難,加上國營經濟和合作社對他們的領導和扶持,這就使他們避免了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控制和剝削,避免了生產和經營上的盲目性;使他們可以進行協作分工、合理地組織勞動,並在現有物質基礎上,改進工具,提高技術;改善設備,提高勞動效率。因此,所有組織起來的手工業者的平均年產總值,都比個體手工業者高。例如在山東省濰坊市一萬零二百多個手工業從業人員中,個體手工業者一九五二年平均年產總值為一千四百多萬元,生產合作社社員每人平均年產總值為二千一百六十六萬元。山東省臨清鎮二千一百零九個手工業從業人員中,個體手工業者一九五三年每人平均年產總值預計為九百零一萬元,組織起來的社員每人平均年產總值一千二百七十九萬元。有些組織起來了的手工業生產者,由於生產工具已半機械化或機械化了,個人平均生產總值更高。臨清皮軸生產合作社,是由手工業改變為半機械化的合作工廠,一九五三年社員和職工每人平均生產總值為三千八百二十三萬元。上海鐵床生產合作社是機械化的合作工廠,一九五三年社員和職工每人平均年產總值為二千七百六十六萬元。由於生產增加,就能進一步適應農民對手工業生產和生活資料的需要,配合國家的工業建設,手工業者的工資收入也增加了,一般可比單乾的增加百分之三十到五十,有的可以增加一倍。並且,手工業者組織起來以後,小私有者的自私自利的落後意識,也就逐漸得到了改造。

組織起來的好處是很多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手工業者都已認清了這個道理,也不是所有的手工業生產都能在一朝一夕全部組織起來。因此,我們必須穩步地來進行這項工作。必須向廣大手工業者進一步宣傳國家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向他們說明手工業發展的道路,打消他們的疑懼心理和一切誤解,鼓舞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組織互助合作必須根據完全自願互利的原則,採取典型示範,創造經驗,逐步推廣的辦法,使他們真正認識到組織起來的好處,自覺自願地參加。還有些手工業,已經完全可以用機器工業去代替,或者他們生產的是一些不適合人民需要的或者是封建迷信的產品等等,因而不可避免地會逐漸被淘汰,對於這些行業的手工業者,更應該進行很好的說服教育,妥善地組織他們轉作別的行業。此外,對目前還是個體生產的手工業,也不應該放鬆領導和幫助。要幫助他們解決原料供應和產品推銷的困難,妥善地解決師徒、僱傭、勞資三種不同關系。過去師徒、僱傭、勞資三種關系,常是混淆不清,以致小手工業者對於僱傭學徒心存顧慮,甚至情願少做生意,不求發展生產,結果不僅影響了正常的勞資、僱傭、師徒關系,也影響了技工培養和生產。因此,必須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以安定生產情緒。勞資關系不融洽的,應本著勞資兩利、發展生產的原則幫助他們搞好生產;僱傭雙方應本著互助互利,團結生產的精神改善關系,搞好生產;師徒雙方應本著尊師愛徒,教好、學好技術的原則,使關系融洽。勞資、僱傭、師徒雙方如能根據必要和可能,互相訂立生產合同,這對發展生產也是有利的。

促進手工業的合作化,這是當前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政治工作和經濟工作。各級黨委和政府機關都應該積極領導這項工作,廣大的手工業者也應該積極擁護國家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的改造,更積極地自覺地逐步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❼ 關於農民工與工業化的關系

可能是因為城市裡的勞動力價格較貴且不願做臟活累活,而農民工對工資要求較低,吃苦能幹,剛好填補了這一方面的就業需求,並且農村經濟不發達,職業也不多,這是勞動力;其次還有資本,大部分農民工會把工資寄往老家,賺錢了都會回老家蓋房,客觀上拉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降低了工業化成本。(瞎答的= =)

❽ 工業化過程中的農業問題,以及我們應該做哪些應對措施

農業工業化

內容提要:

當前,我國已普遍進入工業化發展時期,我省也已步入了工業化中期。此時,農業怎麼發展?現在各界都在思考,社會上也流傳著各種說法,筆者認為,此時的農業必須以自身的工業化來融入整個大的工業化,實現農業工業化。本文試就此並結合農業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談點基本看法。

關鍵詞:農業 工業化 WTO

一、如何認識農業發展與工業化的關系

農業發展與工業化是高度統一的關系。作出這一結論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的分析:

1、農業與工業本身是密不可分的。農業是一種基礎性很強、附加功能性很多的產業,其他各業都離不開農業,都直接或間接地與農業聯系在一起。假設沒有農產品供給,整個人類社會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沒有農產品供給,部分工業如輕工業、紡織工業等就會成為無本之源。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

2、工業化本身就包含著農業。工業化的過程不僅僅只有工業,與工業有關的各個產業都會大而化之。什麼是工業化?我的理解是,工業生產的爆發性的擴張,這種擴張來自工業內部的質的不斷的變化,從而導致社會各個方面尤其是各個產業的全方位的嬗變。就農業對工業的影響而言其在工業化過程中要從有關方面支持工業,也就是說工業化離不開農業的貢獻。農業貢獻主要體現在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外匯貢獻和市場貢獻。從部分發達國家發展工業的經驗看,在工業化初期,工業需要農業原始積累,需要農產品原料與資金方面的支持;在工業化中期,工業離不開農業的市場貢獻,如果農村市場、農民市場不打開,沒有相應的消費工業產品的能力,工業發展會受到很大的制約;在工業化高級階段,更離不開農業,這時農業既要為80%以上非農業人口提供食品,又要為發達的輕紡工業提供原料,更要保持生態平衡,為人類社會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

就農業自身發展而言,在工業化過程中必然積極參與,用發達的工業裝備農業,用工業的方法管理農業,在農業中實現工業化。

3、從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實踐來看,只有在農業與工業同時發展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工業化。英國之所以在歐洲能最早實現工業化,主要是這個國家歷來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業長期強於歐洲其他各國。美國也是這樣,從建國之初,美國就把農業作為其他各個產業的基礎來對待。反之,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中如阿根延、智利,為了急於實現工業化而輕視農業,結果由於農業的衰退而影響工業的發展,至今也沒有成為工業化國家。

因此,在工業化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支持農業發展,把工業化過程與農業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既要建設強大的工業,又要建設強大的農業。

二、充分利用工業化機遇,構建農業工業化

總的來看,工業化是有利於農業的,是農業發展的機遇。為什麼這么說呢?一是工業化所推動的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二是工業化興起的食品技術革命有利於農產品的多層次加工增值;三是工業化所帶來的豐富的農業裝備有利於發展設施農業;四是工業化對農業原料的充分利用有利於農工貿一體化經營;五是工業化的廣泛影響有利於農業嫁接工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農業企業化管理。

能不能抓住上述機遇,關鍵在於工業化的過程中能不能實現農業工業化。什麼是農業工業化?本文的意思為,廣泛採用工業生產成果包括生產經營方式裝備農業,從根本上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一體化經營與發展。這一概念包括七個方面的含意,也可以概括為七個轉向:一是農業勞動由以體力為主轉向以機械為主;二是農業決策由以經驗決策為主轉向以科學決策為主;三是農業現場管理由以人工為主轉向以自動化為主;四是農產品銷售由以初級產品為主轉向以深加工產品為主;五是農業市場以本地區為主轉向以外地區甚至以境外地區為主;六是農業經營由以農業本身為主轉向以非農產業特別是非農業人口的需求發展為主;七是農業發展由以粗放型擴大再生產為主轉向以內涵型再生產為主。

從農業工業化概念中可以發現,農業工業化是發生在農業內部的質的革命,必將從根本上改造現在的農業,建設能與現代化工業並駕齊驅的現代農業。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思想准備,高起點全方位地謀劃農業,按照農業工業化的標准發展農業。

檢驗農業是否抓住工業化機遇的標准只有一條,就是農業工業化的發展速度與發展水平,速度快、水平高就是抓住機遇的具體體現。

三、沉著應對入世,加快農業工業化建設

農業加入世貿組織進行運作,有利有弊,從目前來看,弊大於利。現在這方面的分析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弱,我們不僅難以佔領別人的市場,連國內現有的市場也不容易保住,國內農產品大量過剩甚至導致農業危機的危險客觀存在。

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擇其主要而言,一是產品質量過低,二是農業生產率過低,三是農業科技含量過低,四是農業生產成本過高。這「三低一高」是農業工業化過程中應重點解決的問題。

加入世貿組織對農業也有許多有利因素,一是可以解決我國農產品在部分國家受歧視的問題,享受成員國待遇;二是可以藉助外力,進一步推進農業開放;三是可以直接應對國際市場變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四是可以利用成員國身份,參與制定國際農業貿易新規則,爭取主動權。在具體的產品分析上,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畜禽產品、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發展空間很大,這些產品的價格大大低於國際同類產品價格。因此,在應對入世、加快農業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應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堅持開拓創新,實現難中快進。現階段要突出落實以下六個方面的措施:

1、積極跟進國際市場,高起點地調整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要有戰略眼光,要站高一點,看遠一點,氣魄大一點。這三個一點的含義:一是要站在國內、國際資源配置的高度謀劃農業結構;二是既要把握現實的農產品市場,又要根據未來的潛在待開發的農產品市場部署農業結構;三是要用效益第一的觀點運作農業結構,千方百計讓多的好起來,讓好的多起來,注重特色、規模與效益的高度統一。當前要重視發展能打進國際市場的產業,特別是養殖業、水果和蔬菜產業,但起點要高,要按照國際標准進行生產、加工,否則那怕價格再便宜、質量再好也進不了國際市場。同時,要重視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在新產品開發上,力爭盡快趕上甚至超過國際先進水平。為什麼這樣要求呢?因為我國農產品已全面進入過剩時期,農產品在生產與銷售的問題上主要是銷售,也就是說農民現在生產的農產品主要是為了賣,是為了賣到國外去,所以要特別重視研究國際市場,幫助農民把農產品擠進國際市場。

2、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組建農業工業化生力軍。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是推進農業工業化的重要力量。部分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也就是農業工業化的載體和基礎,實踐證明,凡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活躍的地方,農業工業化水平就高。因此,在農業工業化過程中,要特別重視發展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發展,從事農村工作的幹部每人都要有一定的責任,領導幹部要帶頭扶持,積極主動地幫助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解決一些具體困難與問題。二是要落實各種扶持、獎勵措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三是要根據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發展,建立相應的服務組織,提高與其發展高度一致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四是要加強對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綜合協調管理,注意處理好他們與一般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

3、積極抓好市場信息建設,以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工業化。市場競爭在很大程度是信息的競爭,誰掌握的信息多、運用信息好,誰就能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就能贏得比別人多的利益。這是市場經濟的一條基本規律。推動農業工業化必須主動或者首先抓好信息化建設,全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信息服務與處理水平。當務之急,一是要在廣大農村建立一套上下暢通的信息服務體系,起碼要能把信息直接傳送到鄉鎮,再由鄉鎮傳送到廣大農戶。二是要幫助農民盡快提高接受、處理信息的能力,能較好地把信息資源變為物資財富。三是要注意信息篩選,提高傳送信息的准確度。對子信息,信息服務組織和農民都要注意篩選,去偽存真。

4、全面開展農民科技教育,為農業工業化提供扎實的人力基礎。廣大農民是農業工業化的主體,實現農業工業化必須先是農民知識化。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主要是提高農民的科技知識水平,使廣大農民具有較強的接受、運用多種科學技術的能力。一是要充分挖掘大中專院校潛力,降低門檻費,把一切願意自費參加學習的農村中學生全部收進來,接受正規教育。二是要以各級農科教中心為主體,形成自上而下一整套農村科技普及與再教育培訓的體系,使學習科技知識成為農民的日常事務與需要。三是各級黨政組織要加大對農村科技教育的領導力度,多宣傳,多指導,多活動,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

5、強化農業對外開放,藉助外力推進農業工業化。農業工業化相對如今的農業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單靠農民自身的力量是難以實現的,一定要利用「入世」機遇,全面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既包括內資,也包括外資,把最大的投資,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工藝與管理,最優秀的人才引進到本地來。這句話好說難做。怎樣引進來?一是要以誠懇的態度、良好的信譽引進外力;二是要拿出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環境引進外力。達到這兩個條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須用一攬子規劃與落實的辦法,按照要求一件一件地做好,直到外方滿意為止。

6、扎扎實實地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和環保建設,促進農業工業化的健康穩定發展。農業基礎設施與環保建設是農業工業化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的兩個重要問題,要先想先抓,作為最基礎最需要的條件優先建設,防止出現「回頭抓」的教訓。加入世貿組織以後,這兩項建設都應符合「綠箱」政策,更應下力抓好,爭取建設過硬的基礎設施,一流的環保條件。

❾ 農業與工業的關系

總綱:農業是工業的基礎,農業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原材料和發展動力;工業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工業為農業的發展提供生產器材。農業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發展保障,工業反哺農業。
一、在長期接受農業哺育後,工業已「長成」,應該回報農業。工業反哺農業,是對新型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的一種概括,是對「農業哺育工業」的升華轉化。這里的工業和農業都是歷史性的概括性概念,工業泛指非農業部門和城市,農業則涵蓋「三農」。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既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工業反哺農業是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要求: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產業。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將呈剛性增長。而農產品生產則受到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嚴重製約,增產的困難很大。
三、工業反哺農業是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要求:為了克服我國農業經營規模超小型的不利因素,應對國際市場的挑戰,就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不斷加強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公益性服務,全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四、工業反哺農業是提高社會公平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既是減緩乃至扭轉這種城鄉差距擴大趨勢的要求,是按貢獻取酬和提高社會公平的要求,也是穩定社會的要求。

閱讀全文

與如何處理好農民和工業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大線壞了怎麼修 瀏覽:630
賓士內飾哪裡有賣的 瀏覽:430
哪個汽車不被噴 瀏覽:335
賓士e300的油箱能裝多少升 瀏覽:444
汽車空調ac溫度感測器是多少正常 瀏覽:195
嘉定汽車過戶在哪裡 瀏覽:534
上海恆大汽車工廠叫什麼 瀏覽:742
寶馬車主俱樂部轉人工審核要多久 瀏覽:904
賓士後驅為什麼不造了 瀏覽:568
賓士cla鎖車如何留個縫 瀏覽:265
海陽瑞浦工業屬於哪個村 瀏覽:762
吉林省哪個市工業比較多 瀏覽:364
從成都東如何到萬安工業園 瀏覽:519
汽車年檢都有哪些種類 瀏覽:769
好萊塢工業模式怎麼融入中國 瀏覽:141
工業硫酸濃度一般多少 瀏覽:150
賓士白色怎麼變黑 瀏覽:48
汽車馬達中有什麼 瀏覽:8
合肥工業大學的哪個專業好 瀏覽:12
美國汽車維護多少錢 瀏覽: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