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革命前內閣首相如何產生

工業革命前內閣首相如何產生

發布時間:2022-04-21 05:42:00

1. 英國內閣首相的職責,

1686年第一任責任內閣是英王喬治一世 英國責任內閣制的形成:「光榮革命」後頒布《權利法案》,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其權力和重要性加強。1721年,羅伯特·沃爾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主持內閣會議。 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產生過程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適應工業革命需要,加強了工業資產階級在議會中的作用。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18世紀前期,內閣制開始形成。沃爾波爾是英國第一位首相。內閣的權力:主要表現為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過控制下院本黨議員控制下院。內閣對議會或首相負責。首相的權力:首相是政府和內閣的最高首腦,擁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權、高級文官的任免權、內閣會議主持權、各項重大政策的決策權,等等。內閣與首相的關系: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集體共進退國王的地位:國王是國家元首,"統而不治",沒有實權。四、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和作用特點:國王作為國家的象徵,"統而不治";議會掌權,是國家權力中心,最高立法機關。內閣(首相)是真正掌握實權(行政權)的。作用:1.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把政治斗爭規定在一個相對有序的狀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沖突。3.為世界上很多國家樹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模式。(或表述為:對歐美有深遠影響。)

2. 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具體是怎麼產生的

責任內閣制一、英國內閣的基本情況 cabinet of Britain 英國實行責任內閣制,但政府與內閣是兩個概念。政府是全體大臣、國務大臣、各部政務次官、執政黨督導員和王室官員的總稱,而內閣只是政府的一部分,但內閣是英國政府的核心機構。1、沿革 英國內閣由英國樞密院外交委員會發展而來。17世紀初,由於樞密院人數眾多,英王常在王宮的內室召集外交委員會的部分親信討論決定重大事務。17世紀後期,外交委員會便有「內閣」之別稱,並逐漸代替樞密院,成為實際最高行政機關。它由英王主持,並對英王負責。1688年「光榮革命」後,威廉三世時期,內閣改由下院多數黨組成,並開始轉向對議會負責。1714年德意志漢諾威選侯喬治一世繼承英國王位。他不懂英語,自1718年後就不再參加內閣會議,而指定下院多數黨領袖R.沃波爾主持。從此,國王不參加內閣會議,而由下院多數黨領袖主持內閣便成為慣例。1742年輝格黨發生內訌,沃波爾內閣因失去議會支持而集體辭職,由此開創了組閣政黨必須在議會中佔多數並集體負責的先例。1783年,托利黨人W.皮特(小)出任首相,次年因得不到下院支持而提請國王解散下院,並提前大選,選舉中托利黨獲勝繼續組閣,這一作法也成為慣例。到19世紀中期,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在憲政實踐中,通過憲法慣例的積累逐步完備並最終形成。2、組成 按照慣例,議會大選後,即由英王召見多數黨領袖,任命其為首相並授權組閣。該黨領袖與本黨其他領導人會商後,從本黨議員中提出閣員名單,請英王任命。根據1937年《國王大臣法》規定:大臣分閣員大臣和非閣員大臣。參加內閣的閣員大臣只是政府中的部分大臣,閣員人數由首相確定,組成人數經常變動。1939年前基本上全體大臣都參加內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內閣人數一般在20人左右。參加內閣的除首相外,通常有外交、國防、財政、內政等重要部門的大臣,不擔負某一具體部門首長的大法官、樞密院院長、掌璽大臣,主管地區事務的蘇格蘭事務大臣、威爾士事務大臣、北愛爾蘭事務大臣。內閣會議之前,首相有時就重要政策方針先召集少數親近大臣開會討論,稱小內閣或內內閣。3、職權 主要包括:對提交議會的政策作出最後決定;按照議會規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權力;協調和確定政府各部的職權。此外,在國家處於緊急狀態時,有權採取緊急行動。內閣職權主要根據慣例行使,范圍十分廣泛,一切重要的內外政策均由它制定和執行,軍隊、警察、監獄等國家機器受它直接指揮和控制,議會和英王也受它的操縱和支配。4、組織和活動 下設各種常設委員會和臨時委員會。除個別委員會外,其組成和職權范圍均系機密,該屆任期內不得泄露。辦事機構設辦公廳,主管安排議事日程,溝通內閣與政府各部等重要的內部行政事務。內閣會議由首相隨時召集,議會會期內一般每周開會1~2次。會議內容保密,會上討論不作記錄,也從不進行表決,最後由首相按自己的觀點把意見加以歸納即成決定。內閣成員對政府政策和行動負連帶責任。不論閣員是否存在意見分歧,對外必須保持一致。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嚴守機密」和「保持一致」這兩個慣例,曾在歐洲共同體等問題上被打破,其約束力已明顯減弱。二、責任內閣制特點 1、 內閣與下院互相牽制、抗衡和監督。① 質詢② 辯論③ 批准立法④ 倒閣解散下院是內閣控制議會最有力的手段,決定一經作出,下院只得服從,不能拒絕。2、 決策權既集中、又分散。3、 集體負責制與個人負責制相結合。4、 重視政策、財政等方面的協調和調解。三、內閣的作用 1. 決策作用2. 立法作用3. 對政府的政策進行監督4. 作為政黨的領導第四節 穩定的兩黨制一、英國兩黨制概況 兩黨制最早產生於英國。早在1688年光榮革命前,英國議會內部就存在兩大政治派別,即輝格黨和托利黨。1694年,開始實行由輝格黨執政的第一個政黨內閣。18世紀60年代以前,主要由輝格黨執政,60年代之後,則主要由托利黨執政。在18世紀的前半葉逐漸形成了由議會下院佔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的制度。工業革命後,輝格黨演變為自由黨,托利黨演變為保守黨。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選舉法頒布後,兩大黨輪流執政的制度正式確立。兩大資產階級政黨通過議會競選爭奪執政地位,在議會競選中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組織內閣,成為執政黨;而獲得議會次多數席位的政黨就成為法定的反對黨,對政府起某種監督和牽製作用。在每次議會大選後,如果兩大政黨在議會中所擁有的席位發生相反的變化,執政黨和反對黨就互易其位。這樣就形成了一黨在朝,一黨在野,輪流執政的格局。20世紀後工黨興起並取代自由黨,與保守黨形成兩大黨。二、兩黨制長期穩定的原因 1. 保守主義的重要影響。2. 兩黨制的歷史傳統排除了兩黨或多黨合作的聯合政府。3. 現行的選舉制度有利於兩黨制。英國現行的是簡單多數制,4. 英國內左、右派勢力都承認兩大政黨的政府的合法性。三、兩黨制的特點 1. 兩黨制導致穩定而有效的政府。2. 中央權力高度集中。3. 兩黨制有其明顯的階級基礎。4. 政策與立法的趨同現象是英國兩黨制的又一顯著特點。5. 政黨活動的連續性。6. 兩黨戰後的一致性政策具有一定的政治基礎,這是英國社會中的一個獨特現象。四、反對黨的作用 1. 它是對政府權力的一種有效制衡和監督。2. 在選民要求改變政策時,反對黨便可接過政府的責任。3. 在下院的某些實際事務上與政府進行合作。4. 反對黨的存在本身表明了英國憲法中的自由原則。

3. 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准確時間

英國責任內閣制的形成:「光榮革命」後頒布《權利法案》,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其權力和重要性加強。1721年,羅伯特·沃爾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主持內閣會議。

4. 英國內閣成員是怎麼產生的議會又是怎麼產生的

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 議會起源於英國,是從封建性質的等級會議演變而來的。1265年貴族S.de孟福爾以攝政名義召開由貴族、僧侶、騎士和市民參加的會議。後來被認為是英國議會的開端,1688年「光榮革命」後,議會於1689、1701年通過《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賦予議會立法、決定財政預算、決定王位繼承、監督行政管理等權力,從此議會成為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最高立法機關。以後為美國、法國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採用。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責。國會為兩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舉行會議。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開始,到8月初結束,第二會期從10月底開始,到12月聖誕節前結束。

5. 為什麼在英國中,責任內閣制中的首相是在下院形成不是上院嗎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並不徹底,英國的資產階級最終與封建勢力妥協,表現在議會上,就是將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是貴族院,上院議員只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下院則代表資產階級利益,英國作為資產階級掌權的國家,首相當然是在下院產生了。

6. 英國皇室為什麼失去了政權,是什麼時候有了首相的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英國首相,代表英國王室和民眾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最高官員,英國政府首腦。一般情況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確認並任命後才正式成為首相。

1721年,輝格黨(Whig)領袖華波爾爵士(Sir Robert Walpole)被英王喬治一世(George I)任命為內閣首領,是為英國首相一職之始,但職位正式名稱並非首相(Prime Minister)。

1905年,坎貝爾-班納文爵士(Sir Henry Campbell-Bannerman)獲任命為英國首相。在任命他的英王敕令上,首相(Prime Minister)一字首次出現,成為一個正式的英國官銜。

首相可向國王/女王提名政府內閣成員,亦可提出解散下議院的請求。

英國歷任首相名單

羅伯特·沃波爾1721年04月04日-1742年02月11日輝格黨

威爾明頓伯爵1742年02月16日-1743年07月02日輝格黨

亨利·佩爾漢姆1743年08月27日-1754年03月07日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1754年03月16日-1756年11月16日輝格黨

德文郡公爵1756年11月16日-1757年06月25日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1757年07月02日-1762年05月26日輝格黨

比特伯爵1762年05月26日-1763年04月16日托利黨

喬治·格蘭維爾1763年04月16日-1765年07月13日輝格黨

白金漢侯爵1765年07月13日-1766年07月30日輝格黨

查塔姆伯爵(老皮特)1766年0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輝格黨

格拉夫頓公爵1768年10月14日-1770年01月28日輝格黨

諾斯勛爵1770年01月28日-1782年03月22日托利黨

白金漢侯爵1782年03月27日-1782年07月01日輝格黨

謝爾本伯爵1782年07月04日-1783年04月02日輝格黨

波特蘭公爵1783年04月02日-1783年12月19日托利黨/福克斯-諾斯聯合內閣

小皮特1783年12月19日-1801年03月14日托利黨

亨利·埃丁頓1801年03月17日-1804年05月10日托利黨

小皮特1804年05月10日-1806年01月23日托利黨

格倫維爾勛爵1806年02月11日-1807年03月31日Whig/Ministry of All the Talents(聯合內閣)

波特蘭公爵1807年03月31日-1809年10月04日托利黨

斯潘塞·帕西瓦爾1809年10月04日-1812年05月11日托利黨

利物浦伯爵1812年06月09日-1827年04月10日托利黨

喬治·坎寧1827年04月10日-1827年08月08日托利黨

戈德里奇子爵1827年08月31日-1828年01月22日托利黨

威靈頓公爵1828年0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托利黨

格雷伯爵1830年11月22日-1834年07月16日輝格黨

墨爾本子爵1834年07月16日-1834年11月17日輝格黨

威靈頓公爵1834年11月17日-1834年12月09日保守黨

羅伯特·皮爾爵士1834年12月10日-1835年04月18日保守黨

墨爾本子爵1835年04月18日-1841年08月30日輝格黨

羅伯特·皮爾爵士1841年08月30日-1846年06月30日保守黨

約翰·羅素勛爵1846年06月30日-1852年02月23日輝格黨

德比伯爵1852年0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保守黨

阿伯丁伯爵1852年12月19日-1855年02月06日Peelite/聯合內閣

帕爾姆斯頓子爵1855年02月-06日1858年02月20日輝格黨

德比伯爵1858年02月20日-1859年06月12日保守黨

帕爾姆斯頓子爵1859年06月12日-1865年10月18日自由黨

羅素伯爵1865年10月29日-1866年06月28日自由黨

德比伯爵1866年06月28日-1868年02月27日保守黨

本傑明·迪斯雷利1868年02月27日-1868年12月03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68年12月03日-1874年02月20日自由黨

本傑明·迪斯雷利1874年02月20日-1880年04月23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80年04月23日-1885年06月23日自由黨

索爾茲伯里侯爵1885年06月23日-1886年02月01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86年02月01日-1886年07月25日自由黨

索爾茲伯里侯爵1886年08月03日-1892年08月15日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1892年08月15日-1894年03月05日自由黨

羅斯貝利伯爵1894年03月05日-1895年06月25日自由黨

索爾茲伯里侯爵1895年06月25日-1802年07月12日保守黨

亞瑟·貝爾福1902年07月12日-190年12月05日保守黨

亨利·坎貝爾-班內南爵士1905年12月05日-1908年04月07日自由黨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1908年04月07日-1916年12月07日自由黨

大衛·勞合喬治1916年12月07日-1922年10月23日National Liberal/聯合內閣

安德魯·伯納爾·勞1922年10月23日-1923年05月22日保守黨

斯坦利·鮑德溫1923年05月22日-1924年01月22日保守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1924年01月22日-1924年11月04日工黨

斯坦利·鮑德溫1924年11月04日-1929年06月05日保守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1929年06月05日-1931年08月24日工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1931年08月24日-1935年06月07日National Labour/國民內閣

斯坦利·鮑德溫1935年06月07日-1937年05月28日保守黨/國民內閣

尼維爾·張伯倫1937年05月28日-1940年05月10日保守黨/國民內閣

溫斯頓·丘吉爾1940年05月10日-1945年05月23日保守黨/聯合內閣

溫斯頓·丘吉爾1945年05月23日-1945年07月26日保守黨/過渡政府

克萊門特·艾德禮1945年0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工黨

溫斯頓·丘吉爾爵士1951年10月26日-1955年04月06日保守黨

安東尼·艾登爵士1955年04月06日-1957年01月10日保守黨

哈羅德·麥克米倫1957年0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保守黨

道格拉斯-霍姆爵士1963年10月19日1964年10月16日保守黨

哈羅德·威爾遜1964年10月16日1970年06月19日工黨

愛德華·希思1970年06月19日1974年03月04日保守黨

哈羅德·威爾遜1974年03月04日1976年04月05日工黨

詹姆斯·卡拉漢1976年04月05日1979年05月04日工黨

瑪格利特·撒切爾1979年05月04日1990年11月28日保守黨

約翰·梅傑1990年11月28日1997年05月02日保守黨

托尼·布萊爾1997年05月02日在任工黨

7. 1945年以前的日本首相是如何產生的

從設立首相伊始至戰敗實行和平憲法,日本天皇期間一直掌握實權,人事廢立當按天皇意願進行。

8. 英國首相內閣是怎樣產生的,有怎樣的權利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當今資本主義各國國情各異,政體亦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國家權力都掌握在經選舉產生的議會手裡,此即代議制.這一制度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程,至今仍顯示出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17世紀,最早誕生於英國. 2005年4月9日是英國查爾斯王子再婚的日子,據英國媒體報道,來自世界各國的新聞機構早在半個月前就齊聚英國,並不惜花費巨資租下王子舉行婚禮的教堂附近的民宅.他的婚禮因其特殊的身份備受各國關注 查爾斯是英國王儲,現任國王伊利莎白二世逝世後即成為英國國王.那麼今天的英國國王是否擁有昔日至尊的權力和地位呢 英國君主立憲制從建立至今並沒有很大的變動,並且一直促進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的民主傳統由來已久,在13世紀初,英國貴族就強迫英國國王簽署《大憲章》,它的精神是保障貴族特權,保護騎士和部分市民的利益,把主權置於封建習慣法的約束之下.1258年,大貴族又起草《牛津條例》,強迫國王按照與重要大臣協商的原則來治理國家.13世紀英國議會制基本形成,它對王權起著限制性作用.14世紀上半葉,英國議會有所發展,出現了上下兩院.因此英國有"議會之母"的稱譽. 上議院又叫貴族院,下議院又叫平民院(由資產階級組成). 上議院擁有最高訴訟判決權(類似於 最高人民法院),下議院擁有最高立法權(類似於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英國議會大廈 早期英國議會 英國議會大廈 英國議會大廈 天河區人民法院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 新航路開辟後,英國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促進資產階級和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新貴族形成和壯大,他們要求分享政治權利,建立能夠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和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權.另外,17世紀以來,國王詹姆士一世和其繼承者查理一世厲行君主專制,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導致資產階級與王權的矛盾日益尖銳. 斯圖亞特王朝的皇帝詹姆士一世說:"國王是法律的創造者,而非法律創造國王.假如臣民認為國王濫用權力,他們只能祈求上帝開導國王,把他引到正確的道路上去.正像爭論上帝能做什麼是無神論和瀆神一樣,作為一具臣民去爭論國王能做什麼,或者國王不能做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洛克說:"人們參加社會的理由在於保護他們的財產,他們選擇一個立法機關並賦予其權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樹立准則,以保衛一切社會成員的財產.當立法者圖謀破壞人民的財產時,人民只能尋求上帝給予人們的抵抗強暴的共同庇護.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幾經反復,封建的斯圖亞特王朝多次復辟,直到1688年,議會中的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輝格黨"(自由黨)聯合一部分代表封建地主利益的"托利黨"(保守黨)發動宮廷政變.這就是英國歷史上女婿登基,丈人逃亡的"光榮革命".它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因為它實現了資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的願望. 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在議會中的優勢,通過了一系列法案來限制國王的權力,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1689年通過的《權利法案》. 權利法案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和約束國王的統治權.保證議會的立法,司法和軍事等大權.使得議會的權力大於國王的權力. 它確立了一種新型的資產階級的政體形式,即君主立憲制,在當時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 有人說:"英國革命前是國王的議會,革命後是議會的國王."請問這句話說明了國王與議會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革命前 議會為國王服務,因為國王的權力大於議會. 革命後 國王為議會服務,因為議會的權力大於國王. 君主立憲制是資本主義國家用憲法限制君主權力的政治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君主沒有實權,並且要遵守法律,政府必須依照法律的要求治理國家. 請你具體分析英國國王的權力和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光榮革命"之前 英國實行君主專制,英王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 "光榮革命"之後 議會的權力超過王權. 責任內閣形成之後 國王的行政權轉交給內閣首相.內閣成為最高行政機構.議會是最高立法機構. 國王成為有名無實的"虛位元首",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他只能依據議會和內閣的意志行使自己的權力.那麼國王還擁有哪些權力呢 名義上依然是國家的最高元首,議會通過的法案形式上需要經過國王的簽署後才能生效;在對外交往中代表英國,接受國書,派遣大使.處理一些禮節上的事務.即所謂的"臨朝不理政" 一位近代英國的憲法權威人士曾經說:"上下兩院如果作出決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決書送到她的面前, 她也不得不簽字." 責任內閣的產生程序 下議院議員 由選民普遍選舉產生 內閣首相 由國王任命在下議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 內閣大臣 由首相提名,國王批准 產生方式 上院議員世襲產生 下院議員由選民普選產生,每位參加競選的議員必須以某一政黨黨員的身份參加.若來自同一政黨的議員人數超過下院總議員人數的一半,該政黨的領袖自動成為新一屆政府首腦.內閣政府要對議會負責. 首相與內閣的職權 內閣名義上對誰負責,實際是上對誰負責 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和首相負責. 誰握有行政和立法大權,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首相,首相可以解散議會和內閣,議會也可以彈劾首相. 我的回答呢?您滿意嗎?

9. 18世紀中葉,英國為什麼發生了產業革命具體過程是怎麼樣

國的工業革命和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工業革命的前提

1688年政變奠定了君主立憲制政體的法律基礎。輝格黨因政變有功而在1689—1714年佔有政治上的優勢,到1714—1760年,輝格黨更達到獨占統治的地位。根據王位繼承法,從1714年起,德意志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先後即英國王位。他們不懂英語,不諳英國事務,經常不參加樞密院會議。從1717年起,會議就由財政大臣沃爾波爾主持。由於樞密院大臣議事於密室,因此逐漸被稱為「內閣」,樞密院主席就被稱為「內閣首相」①。從此開創了首席大臣領導內閣,英王不參加內閣會議的先例。沃爾波爾任首相20餘年,後因喪失國會信任而下台。這又開創了內閣得不到國會信任即應辭職的先例。小威廉·皮特1783年開始擔任首相,當未得到國會支持時,血氣方剛的皮特沒有辭職,而是解散國會重新選舉,結果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這又開創了一個先例,即內閣得不到國會信任時,除辭職外,還可解散國會,重新選舉。這表明,內閣必須對國會負責,接受國會的全面監督。隨著這種責任內閣制日趨完善,就逐漸把國王排斥於決定內閣構成的權力之外。以國會為核心的政治體制一旦確立,作為上層建築的積極作用就更大地發揮出來,英國才開始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巨大發展和改造。

上層建築的巨大作用,在改造農業方面得到了典型的表現。18世紀中葉起,英國從私人圈地進入了國會圈地時期。英國的農業革命正是通過這次圈地運動以及伴之而來的農業技術革新完成的。這次圈地的直接動因是由於人口的增長特別是城鎮人口的急劇膨脹所造成的對商品糧及原料的巨大需求。1760年開始的喬治三世在位時期,國會頒布圈地法令達3000個以上。從1760年到1815年共圈佔農民土地600多萬英畝。資本主義的土地所有制最終確立起來,大租地農場的經營方式占據了絕對優勢。農村的階級結構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地主、租地農場主和農業工人三大階級。到19世紀中葉,英國農村的社會變革以及階級關系的演變,已基本上和城市相平衡了。英國農村的資本主義化,大租地農場的經營方式,鼓勵了對農業的投資,為農業技術的革新和機器的應用掃除了障礙。大地主和農場主在土地上紛紛實行排水、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工業革命用先進的設備武裝了農業,播種機、收割機、打穀機應運而生。在農業革新的高潮中,1793年成立了農業委員會。1838年成立了皇家農業協會。國王喬治三世還為《農業年鑒》撰稿,署名為「農夫喬治」。足見英國資本主義農業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英國的農業革命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它不僅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需的糧食和原料,造就了一支自由勞動力大軍和廣闊的國內市場,而且也為工業革命積累了雄厚的資本。按照馬克思的統計,19世紀初全國總資本中有一半來自土地。

對殖民地的掠奪和血腥的奴隸貿易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又一重要手段。七年戰爭後的55年間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搜刮的財富達50億英鎊以上。海外市場的擴大使英國的出口貿易迅速發展。1697年英國的對外貿易額為350萬鎊,1770年即達1420萬鎊。從1688年到1750年,英國商船的噸位增加了兩倍以上。在對外活動中獲利最大的是奴隸貿易。18世紀末英國每年從奴隸貿易中獲得30萬鎊的驚人利潤。利物浦和普利茅斯的繁榮就是建立在萬惡的奴隸貿易之上的。

此外,從17世紀末起,英國建立了國債制度。這也是資本積累的途徑之一。過去是以國王名義借債,以補財政之不足。1694年英格蘭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由國王債務制度過渡到了國債制度。當時,國債增長很快,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為5300萬鎊,到七年戰爭時即高達1.22億鎊。從1716年起政府平均每年要支付300萬鎊的利息。為償還國債本息,英國政府採取了提高消費稅的辦法。1688年的消費稅額為62萬鎊,到1755年就超過了350萬鎊。這就是說,金融資產階級所得的高額利息,來自廣大納稅人的腰包。政府起杠桿作用。

總之,英國通過農業革命、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國債制度和稅收政策,使它的資本原始積累以超過任何國家的速度順利地進行著,為工業革命的勃起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英國發達的手工工場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革命的實現准備了技術條件。到18世紀,手工工場內部已經有了比較精細的分工,生產過程被劃分為一系列的簡單操作,生產工具也實行了專門化,使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成為可能。通過分工和工具專門化培養出來的掌握某一專門技藝的工人,成為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技術力量。另外,到17世紀中葉,倫敦已成為歐洲科學研究的中心。1662年成立的英國皇家學會倡導科學家把興趣集中於廣泛的經濟活動領域。由於殖民活動和海外貿易擴大的需要,格林尼治天文台建立起來。1666年牛頓提出力學三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1687年他的劃時代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問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解決了行星運動、落體運動、聲音和波、潮汐運動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大工業的真正科學的基礎」①。這一時期,英國實驗科學研究促使天文學、地理學、力學、數學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這些自然科學成就為英國工業革命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條件。

到18世紀中葉,在急劇擴大的國內外市場需求面前,英國的手工工場已走到了盡頭。手工勞動的局限性,使它無力進一步擴大生產的規模和迅速增加產品的數量。擺脫落後了的手工勞動狀態,過渡到更高的生產模式,已成為當務之急。廣闊的世界市場是英國進行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因。

二、工業革命的進程

馬克思曾提出,工具機或工作機是18世紀工業革命的出發點。英國的工業革命首先是從棉紡織業開始的。棉織業是新興的工業部門,較少受傳統的約束,易於採用新的生產技術。1733年蘭開夏的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使織布效率提高1倍。結果棉紗供不應求,造成了長期的「紗荒」。不久,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提高工效15倍。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由手工工具發展為機器的開端。它體積小,容易普及,但要靠人力轉動。隨著所帶紗綻的增多,人力就越來越難以勝任;而且它紡的紗細而易斷,只能作緯線使用。1768年阿克萊特剽竊木匠海斯的成果,製成了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較為粗韌,可以作經線。用自然力代替人力作動力,是一個重大的進步。1771年阿克萊特在德比附近的克隆福德建立了英國第一座棉紗工廠。從此,英國的紡織工業開始進入了近代機器大工廠時期。1779年青年工人克隆普敦綜合珍妮紡紗機和水力紡紗機的長處,製成了騾機(意指兩種機器的綜合),標志著新一代紡紗機械的產生。棉紗機的應用,使紡紗與織布出現了新的不平衡。1785年工程師卡特萊特製成水力織布機,使織布工效提高40倍。1791年建立了第一座織布廠。隨著棉紡織工業的機械化,與紡織有關的其他行業如凈棉、梳棉、漂白、印染等也漸次採用了機器。

大量紡織機器的出現,動力不足的矛盾突出了。以水力作動力受到地點和季節的限制,迫切需要一種方便、實用、大功率的發動機。於是瓦特的蒸汽機應運而生。瓦特綜合前人的成果,於1782年製成了可以作為機器動力的復動式蒸汽機。它與傳送機和工作機構成了機器系列。蒸汽機的發明,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向更廣闊的領域發展,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是物質生產開始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標志。到19世紀初,英國整個輕工業部門已在相當大程度上實現了機械化。

機器的大量製造,增加了對金屬原料的需求,推動了冶金和採煤工業的發展。1735年達比父子採用焦煤熔鐵,提高了生鐵鑄品的產量。1760年又加設鼓風設備,高熔點去掉了鐵礦中的硫磺和其他雜質,焦煤煉鐵獲得了成功。近代大規模的冶鐵業從此誕生。1784年科爾特發明精鍛法,用焦煤煉出了熟鐵和鋼。煤和鋼鐵的產量迅速提高,為工業革命繼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工業產量的提高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同時促使交通工具也要有大的改進。18世紀中葉英國國會制訂了開鑿和疏浚運河的計劃。1830年全國形成了水運網。至1906年英國運河全長已達4000公里。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輪後,1811年英國的第一艘輪船在克萊德河下水。隨後,英國輪船的總噸位迅速提高,從1850年的16.84萬噸提高到了1870年的111.29萬噸。1814年煤礦工人史蒂芬森發明了蒸汽機車。經過改進,1829年他又設計了「火箭式」機車,時速為29公里,1830年為利物浦、曼徹斯特公司所採用。40年代以後,英國開始了大規模鐵路建設。今天英國的鐵路網在19世紀70年代就已基本建成。

大規模的鐵路敷設和遠洋輪船的製造,都需要對堅硬的鋼材進行裁截和造型,火車、輪船上的多種金屬配件,在精度和質量上要求也很高,加上各個工業部門對機器的需求不斷增長,製造工作母機和重型機器就提上了日程。發展機器製造業已勢在必行。19世紀的最初10年,用機器製造工具機的現象逐漸增多,到30—40年代,作為一個新的工業部門——機器製造業誕生了。用機器製造機器,是英國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英國工業革命歷經80年,使英國很快取得在國際上的工業壟斷地位,並以出口機器和多種產品而成為「世界工廠」。

三、工業革命的社會經濟後果

工業革命比政治革命更加深刻地改造了英國。

機器的廣泛使用,根本改變了工業的技術面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帶來了生產力的迅猛發展。英國的棉布產量,1796—1830年增長了15.5倍;煤產量1700—1840年增長了12.8倍;生鐵產量1740—1850年增長了120多倍,其鋼鐵產量已佔資本主義各國總產量的60%以上。

工業革命使英國由農業——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轉變為工業——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即開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工業的大發展改變了英國人口的布局,大批人口向工業區集中。蘭開夏的人口中有3/4是在18世紀後半期增加的。西北部大工商業城市的興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現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徹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兩倍多。由於工業生產日益集中在城市工廠中進行,使城鄉和工農業人口的比重發生了重大變化。1851年城市人口已佔全國總人口的52%。1831年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收入是795萬鎊,在工業方面的收入則為1171萬鎊。英國在走向城市化社會。

工業革命引起了英國社會階級結構的深刻變化。現代工廠制度的確立,使兩個新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誕生了。過去的中等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主、手工業者、商販等等,除因機器工業的競爭而破產者外,大多數還繼續存在。他們要為自己的生存與發展而奮爭。手工工場工人也還有很多,正在面臨著社會的巨變。在工業革命的浪潮面前,一切人都在新的環境中尋找出路。於是,形成了種種社會利益集團,出現了觀念上革新與守舊並存的局面。總之,在經濟發展的大浪潮中,社會群體在重新組合,呈現某種「亂」的形勢。但是,大工業的發展是帶動整個社會前進的主流。

工業無產階級是大工業的產物,集中在大城市裡,與宗法的、自然經濟的環境割斷了聯系,而且是完全沒有財產的階級,與僱主之間只有僱傭和被僱傭的關系。機械化的生產使工人的一部分體力消耗和技能的運用被機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勞動失去了獨立的性質,成為機器的附庸。同時也使資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來排擠成年男工,從而壓低工資。使用機器進行生產又成為資本家增加工人勞動強度和延長勞動時間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碼的道德標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這表明,那時資產階級追求的還是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數量,並沒有把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提高勞動生產率擺在首要位置。他們仍然是以剝削絕對剩餘價值為主,即依靠殘暴的手段壓縮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對於工人來說,也就必然會造成貧困、受奴役、粗野和道德的墮落。

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是與它的存在同時開始的。開始時,無產階級把機器當成了攻擊的直接目標。相傳盧德是搗毀機器的首創者,因而破壞機器的運動就被稱為「盧德運動」。這是一場反飢餓、反失業的斗爭,其實質則是手工工人反對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因為機器的使用破壞了他們技術的價值並砸了他們的飯碗。這是剛剛淪為無產階級的手工工人的保守心理和不成熟的表現。開始進入19世紀初時,工人運動有了新的發展。他們試著組織職工會,舉行罷工,為改善生活狀況和維護自身權益而斗爭。罷工運動鍛煉了工人,並導致他們與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直接發生沖突,使大批工人逐漸形成了階級意識。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階級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隨著工業資本的增殖,工業資產階級的財富迅速地膨脹著。工業收入超過農業收入,工業人口超過農業人口,說明工業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超過了土地貴族;機器工業排擠手工業,人口重心的轉移及工業城市的興起,說明工業資產階級的實力超過了商業金融資產階級而成為資產階級中的主體。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前期出現的反對國家干涉,否定保護主義傳統,要求自由放任的傾向日益強烈。經濟上的自由主義,必然導致要求改革已經過時了的政治制度,首先是打破土地貴族對政治的壟斷。工業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成了社會上最富有的階級,也就必然要求成為政治上的第一階級。

四、英國工業壟斷地位的確立

工業革命造成的生產力大發展,使英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到19世紀50至70年代,英國經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把其他國家遠遠拋在後面。下面的統計表說明了英國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遙遙領先地位。

(單位:億馬克)
年份
世界貿易總額
英國
法國
德國
美國
1850
145
33.8
15
21
12.8
1870
374
91.8
45
42
34

英國出口商品額在全部產品中的比重,1851年為1/4,1861年為1/3,1871年達到了3/5,產品的銷售越來越依賴於國際市場,經濟的對外擴張性日益明顯。

在英國出口商品中,工業製品佔85%,原材料僅佔8%;在進口商品中,則原材料佔61%,工業製品僅佔6%。這就使保護貿易政策成為英國經濟發展和對外經濟擴張的障礙。於是資產階級展開了爭取自由貿易政策的斗爭並逐步取得了勝利。隨著自由貿易政策的實行,英國的對外貿易額扶搖直上,1850—1871年出口總值從7100萬鎊增加到近2億鎊,進口總值從1億鎊增至3億鎊。在出口的商品中,重工業產品特別是機器產品日漸占居重要地位,1845—1870年機器的出口量增加了4倍。歐美各國的工業革命在相當程度上是靠輸入英國的技術裝備進行的。

對外貿易的發展,促使英國工業生產出現了新的高漲。「過去應用蒸汽和機器獲得的驚人成果和1850—1870年這20年間的巨大產量比起來……就微不足道了。」1850—1870年僅棉花的消耗量就由5.88億鎊增加到11億鎊。這一時期不僅輕工業發展迅速,而且生產資料的生產在工業生產中的比重不斷增加,由1812年的31%上升至1851年的40%,再升至1881年的47%。煤產量從1850年的4900萬噸增至1870年的1.1億噸。鑄鐵產量由1840年的140萬噸增至1860年的380萬噸。鋼產量1870年達到22萬噸。動力機械由1840年的35萬馬力增至1870年的90萬馬力。英國工業的總產值在1850—1870年間大約翻了一番。此時,英國的城市人口已佔全國總人口的60%。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各國的公債和證券在這里進行交易。英國還向歐美及殖民地輸出大量資本,至1870年達14億鎊。

英國的鐵路建設和遠洋航運也有了很大的發展。1863年倫敦建成第一條地下蒸汽鐵路。1850—1870年全國鐵路從1萬公里增加到2.4萬公里。這一時期,英國開始使用金屬造船,並逐漸用汽船代替了帆船。英國壟斷了國際的航運業,它的裝備了大炮的商船隊借著廉價的商品和海上優勢,打著「自由貿易」的旗號,滿載著工業製品,在海洋上縱橫無阻,強行打開了亞、非、拉美許多國家的大門,瓦解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結構,把它們捲入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漩渦。

10. 首相制是如何產生的

"光榮革命"後,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其權力和重要性也隨之加強.
1714年,安妮女王去逝,根據<<王位繼承法>>,此時已經54歲的德國漢諾威選帝侯登上英國王位,即喬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語,對英國事務也不感興趣,甚至不出席內閣會議而讓大臣們去處理國事.大臣們有事就自己先商定對策,然後再提交國王,內閣制由此得以形成.
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主持內閣會議,協調各部門的工作.

閱讀全文

與工業革命前內閣首相如何產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維修汽車電子用哪些編程器 瀏覽:96
華晨寶馬x3滅火器放在什麼地方 瀏覽:87
商務賓士怎麼倒車 瀏覽:631
賓士c輪轂多少錢合適 瀏覽:724
長樂汽車年檢站在哪裡 瀏覽:426
我的世界工業時代橡膠在哪裡 瀏覽:982
電動汽車剎車系統如何降溫 瀏覽:34
賓士c260l車蜂鳴聲怎麼消除 瀏覽:759
汽車尾氣能量在哪裡 瀏覽:787
買汽車金融有哪些平台 瀏覽:917
洛陽哪裡有賣汽車玻璃 瀏覽:611
汽車路上刮蹭別人車處理要多久 瀏覽:820
工業吸塵器內網如何安裝 瀏覽:881
斯柯達牌汽車哪個國家生產 瀏覽:219
濟南工業南路哪裡有賣傢具的 瀏覽:452
奧迪a3燈怎麼關閉 瀏覽:840
奧迪q7如何激活千斤頂 瀏覽:200
汽車右上角貼哪個牌子 瀏覽:87
汽車大線壞了怎麼修 瀏覽:634
賓士內飾哪裡有賣的 瀏覽: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