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電子工業
電子工業是研製和生產電子設備及各種電子元件、器件、儀器、儀表的工業。是軍民結合型工業。由廣播電視設備、通信導航設備、雷達設備、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子儀器儀表和其他電子專用設備等生產行業組成。
電子工業是在電子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近年來,電子工業發展很快,由於生產技術的提高和加工工藝的改進,集成電路差不多每三年就更新一代;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計算機的大量生產和使用,光纖通信、數字化通信、衛星通信技術的興起,使電子工業成為一個迅速崛起的高技術產業。電子工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對軍事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改進了作戰指揮系統。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無線電通信成為軍事通信的基本手段,被稱作軍隊的「神經」系統。利用電子技術,通過由通信、雷達、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組成的指揮自動化系統,改變了傳統的通信、偵察和情報處理手段,大大提高了軍隊指揮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效能。改進了武器裝備系統。電子技術的發展和電子產品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現代武器的威力和命中精度;電子器件成了現代武器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技術是導彈、軍事衛星及其他高技術武器裝備制導和控制的核心,無論是戰略武器,還是戰術武器,其性能高低都同電子技術有密切關系。使電子戰發展成為獨立的作戰手段。電子偵察、電子干擾、電子摧毀等形式的電子對抗,在現代戰爭中越來越重要。
我國的電子工業出現於20世紀二十年代。1929年10月,國民黨政府軍政部在南京建立「電信機械修造總廠」,主要生產軍用無線電收發報機,以後又組建了「中央無線電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達研究所」等研究生產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十分重視電子工業的發展。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電訊總局,接管了官僚資本遺留下來的11個無線電企業,並與原革命根據地的無線電器材修配廠合並,恢復了生產。1950年10月,政務院決定在重工業部設立電信工業局。1963年,國家決定成立第四機械工業部,專屬國防工業序列。這標志著中國電子工業成了獨立的工業部門。1983年,第四機械工業部改稱電子工業部。中國的電子工業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形成了軍民結合、專業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興工業部門。到90年代初,中國電子工業已經能夠主要依靠國產電子元器件生產20多類、數千種整機設備以及各種元器件,許多精密復雜的產品達到了較高水平,並形成了雷達、通信導航、廣播電視、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子測量儀器與電子專用設備等六大產業。中國電子工業已具有門類齊全的軍用電子元器件科研開發與配套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系統工程科技攻關能力;基本能滿足戰略武器、航天技術、飛機與艦船、火炮控制和各種電子化指揮系統的需要;所提供的產品都達到了較高技術水平,其中不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B. 新中國歷史上八個機械工業部的前世今生
第一機械工業部
1952年9月,從重工業部中分離出機械工業管理局,組建第一機械工業部,主要負責民用機械、電信、船舶工業生產。
1963年9月,從第一機械工業部中分離出第四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第六機械工業部(船舶工業);此時的第一機械工業部負責民用機械工業。
1982年5月,農業機械部(老第八機械工業部)並入後組建機械工業部。
1986年12月,與兵器工業部合並組建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
1988年4月,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與電子工業部(原第四機械工業部)合並成立機械電子工業部。
1993年3月,機械電子工業部又拆分為電子工業部和機械工業部。同時,成立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隸屬機械工業部。
1998年3月,機械工業部撤銷。
2003年3月,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的中央特大型企宏冊碰業。
第二機械工業部
1950年5月,重工業部兵工辦公室成立。
1951年4月,兵工辦公室姿鉛改組為兵工總局。
1956年11月,從重工業部中分離出兵工總局,組建第二機械工業部,主要負責兵器、坦克、航空工業生產。
1963年9月,從第二機械工業部中分離出第三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第五機械工業部(兵器工業);此時,第二機械工業部負責核工業。
1982年4月,第二機械工業部改稱核工業部。
1988年4月,核工業部撤銷,並入新組建的能源部,同時,組建中國核工業總公司。
1993年3月,能源部撤銷。
1999年7月,中國核工業總公司拆分為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核武器研製)和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核能開發利用)。
2003年3月,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成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的中央特大型企業。
第三機械工業部
1951年4月,中央軍委批准成立航空工業管理委員會;同時,國務院批准成立航蔽談空工業局,歸口航空工業管理委員會管理。
1956年11月,成立第二機械工業部時,航空工業局轉隸第二機械工業部。
1961年6月,中央軍委批准國防部組建航空研究院,稱國防部第六研究院。
1963年9月,從第二機械工業部中分離出航空工業局,組建第三機械工業部,主要負責航空工業。
1965年1月,國防部第六研究院轉隸第三機械工業部。
1982年4月,第三機械工業部改稱航空工業部。
1988年4月,與航天工業部(原第七機械工業部)合並組建航空航天工業部。
1993年3月,航空航天工業部撤銷。同時,分別組建航空工業總公司、航天工業總公司。
1999年7月,航空工業總公司拆分為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
2003年3月,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成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的中央特大型企業。
2008年11月,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重組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第四機械工業部
1961年5月,中央軍委批准組建軍事無線電電子研究院,稱國防部第十研究院。
1963年9月,從第一機械工業部中分離出第四機械工業部,主要負責電子工業。
1965年2月,國防部第十研究院轉隸第四機械工業部。
1982年5月,第四機械工業部改稱電子工業部。
1988年4月,電子工業部與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合並成立機械電子工業部。
1993年3月,機械電子工業部又拆分成電子工業部和機械工業部。
1998年3月,電子工業部和郵電部合並組建信息產業部。
2008年3月,以信息產業部為主,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工業行業管理有關職能,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核電管理以外的職責,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劃入,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
第五機械工業部
1963年9月,從第二機械工業部中分離出第五機械工業部,主要負責兵器工業。
1982年4月,第五機械工業部改稱兵器工業部。
1986年12月,兵器工業部與機械工業部(原第一機械工業部)合並組建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
1988年4月,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與電子工業部(原第四機械工業部)合並組建機械電子工業部。同時,成立中國北方工業(集團)總公司(負責兵器工業),隸屬機械電子工業部。
1990年1月,中國北方工業(集團)總公司更名為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
1993年3月,機械電子工業部又拆分為電子工業部和機械工業部。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隸屬機械工業部。
1998年3月,機械工業部撤銷。
1999年7月,兵器工業總公司改制拆分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對外稱中國北方工業集團公司,武器裝備、特型車輛、光電化工研製生產基地)、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對外稱中國南方工業集團公司,特種裝備、車輛、摩托、新能源研製生產基地)。
2003年3月,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成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的中央特大型企業。
第六機械工業部
1950年10月,重工業部船舶工業局成立。
1953年1月,船舶工業局劃歸第一機械工業部,改名為船舶工業管理局。
1958年2月,船舶工業管理局改名為第九工業管理局。
1960年12月,第九工業管理局改名為第九工業管理總局。
1961年6月,中央軍委批准海軍組建艦艇研究院,稱國防部第七研究院。
1963年9月,從第一機械工業部中分離出第九工業管理總局,組建第六機械工業部,主要負責船舶工業。
1965年2月,國防部第七研究院轉隸第六機械工業部。
1982年5月,以第六機械工業部為主,組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
1999年7月,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拆分為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2003年3月,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成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的中央特大型企業。
第七機械工業部
1956年10月,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1964年11月,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改組為第七機械工業部,負責洲際導彈(航天)工業。
1975年,組建第八機械工業總局,隸屬第七機械工業部。
1982年4月,第七機械工業部改稱航天工業部。
1988年4月,與航空工業部(原第三機械工業部)合並組建航空航天工業部。
1993年3月,航空航天工業部撤銷。同時,分別組建航天工業總公司、航空工業總公司。
1999年7月,航天工業總公司拆分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2003年3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成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託管的中央特大型企業。
第八機械工業部
1959年8月,成立農業機械工業部。
1965年1月,農業機械部改名第八機械工業部。
1970年4月,第八機械工業部並入第一機械工業部,稱為農業機械總局。第八機械工業部番號取消。
1975年,組建第八機械工業總局(導彈工業),隸屬第七機械工業部。
1979年2月,第七機械工業部下屬的第八機械工業總局升格,重新組建新的第八機械工業部,主管戰術導彈的工業生產和科研。同時,農業機械總局從第一機械工業部獨立出來恢復農業機械部建制。
1981年9月,第八機械工業部和第七機械工業部合並,保留第七機械工業部,撤銷第八機械工業部。
1982年5月,農業機械部與第一機械工業部合並組建機械工業部。
C. 中國電子工業的發展歷程和主要成就
電子工業是基於電子科學技術進步催生的高技術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其顯著特徵是生產技術提升和加工工藝改進,如集成電路每三年更新一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以及光纖通信、數字化通信和衛星通信技術的興起,使電子工業成為崛起速度極快的領域。
電子工業對軍事領域的影響深遠。自無線電通信成為軍隊「神經」系統以來,電子技術的發展強化了作戰指揮系統,通過通信、雷達、計算機等設備組成的自動化指揮系統,提升了戰場指揮效能。同時,電子技術也極大地改進了武器裝備,電子器件成為現代武器的核心,無論是戰略武器還是戰術裝備,性能的優劣都與電子技術緊密相關。電子戰作為獨立的作戰手段,在現代戰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我國電子工業起步於20世紀20年代,自那時起逐步發展。從國民黨政府時期的軍用無線電設備生產,到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的重視和布局,電子工業逐步成為獨立工業部門。經過幾十年建設,中國電子工業已形成軍民結合、門類齊全的新興行業,包括雷達、通信導航、廣播電視、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和電子測量儀器等六大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部分產品甚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自晶體管和計算機發明後,電子工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成為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領者。作為國民經濟支柱和新興科技發展產業,中國電子工業在「九五」和2010年遠景目標中明確了集成電路、新型元器件、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的發展重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子工業圍繞經濟信息化為核心,形成了以微電子為基石的多元化產品格局,包括微波、電磁波、遙感、激光等技術的拓展,推動了電子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和更新換代。
電子產品製造商不斷創新,採用標准零部件組合,以更低的價格提供豐富多樣的產品,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
電子工業是研製和生產電子設備及各種電子元件、器件、儀器、儀表的工業,是軍民結合型工業。由廣播電視設備、通信導航設備、雷達設備、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子儀器儀表和其他電子專用設備等生產行業組成。
D. 新中國建立後有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1、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到1966年,建成並投產的限額以上大中型項目1198項,初步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興建了一批新興的工業部門,我國的電子工業、石油化學工業、原子能工業等,大多是在這個時期打下基礎的,填補了我國工業的許多空白。
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內地和邊疆地區都建起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和現代交通運輸業,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工業畸形發展的局面。
2、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初見規模,效果明顯。
農業技術改造的積極開展,為農業生產持續增長打下了基礎。在糧食、棉花增長幅度較大的同時,經濟作物也獲得一定的增長。這期間依靠農村集體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庫,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灌溉、發電、攔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科學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現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我國航天技術,就是從1956年起步的。
對於這個時期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科技進步,鄧小平明確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4、培育了良好社會風氣,社會進步舉世矚目。
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滌盪了舊社會遺留下的污泥濁水,培育形成了良好社會風氣。在懲治貪腐、反對封建迷信、掃除文盲、發揚社會主義新道德、計劃生育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
一個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是反映這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社會進步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65歲。而印度1952年人均預期壽命41歲,直到2011年人均預期壽命才達到65歲,比中國晚了整整35年。
5、在外交上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新中國一貫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區別不同國家對我國的不同態度,同世界各國建立新型外交關系,極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國家封鎖中國的鏈條。
1971年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促使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打開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大門。到1976年,在當時世界上獨立的130多個國家中,同我國建交的達到110個。在國際上樹立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尊嚴形象,贏得了朋友,贏得了聲譽。
(4)中國什麼時候有電子工業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航天成就
196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枚運載火箭。
1964年10月和1965年5月,我國先後兩次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從而打破了國際上的核壟斷。
1966年10月,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
1967年6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潛艇建成並試航成功。
E. 電信網發展史
電信發展史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lecommunication
19世紀30年代,有線電報通信試驗成功後,用電磁系統傳遞信息的電信事業便迅速發展起來。它的興起與發展,大致經歷了電報的發明和應用、電話的發明和應用、大容量自動化通信網的發展和應用、數字通信的誕生和發展等四個時期。
電報的發明和應用 電報的發明是電氣通信的開始,人們利用電報,可以遠距離快速地傳送文字信息。1835年美國人S.F.B.莫爾斯創造了電報通信用的莫爾斯電碼,1837年他得到機械師A.L.維爾的幫助,研製出了電磁式電報機(後來被稱為莫爾斯人工電報機),並在紐約試驗成功。此後莫爾斯人工電報機和莫爾斯電碼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的應用。電報最初用架空鐵線傳送,只能在陸地上使用。1850年英國在英吉利海峽敷設了海底電纜,1866年橫渡大西洋的海底電纜敷設成功,實現了越洋電報通信。後來,各大洲之間和沿海各地敷設了許多條海底電纜,構成了全球電報通信網。
電報技術發展至今已近 150年。電報設備從最初的完全由人工操作的莫爾斯人工電報機,發展到自動化程度相當高的電子式電傳打字機,電報傳輸也從有線傳輸發展到無線電傳輸,從直流電報信號傳輸發展到多路音頻載波電報傳輸等。隨著電子計算機、數據通信、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等新技術的出現,電報通信進一步向著電子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此外,還出現了直接傳送文字、圖表、照片等信息的傳真電報。
電話的發明和應用 生於蘇格蘭的美國科學家A.G.貝爾於1876年發明了電話。有了電話,人們可以遠距離進行交談。最早的商用電話局於1878年設立於美國紐黑文市,有21家用戶。1880年許多城市之間也架設了電話線,開通了長途電話。歐洲一些國家也紛紛設立電話局。早期的電話機非常簡陋,通話的聲音不很清晰,通話的距離也不遠。炭精粉送話器的發明,傳輸話音的單鐵線改用雙銅線,使通話質量有所提高,通話距離有所增加。1899年美國M.I.普平教授成功地採用了加感技術,使利用電纜傳輸電話的通信距離增加了三倍以上。1906年L.D.福雷斯特發明了三極電子管;以後,利用電子管製成的增音機,實現了長距離電話通信。電子管應用於無線電通信以後,大大超過了原有火花式發信機,推動了無線電通信和無線電廣播的發展。越洋通信採用短波無線電比海底電報電纜更為經濟方便,不但能通電報,還可以通電話。在這期間,電話交換技術亦有很大發展,最初採用磁石電話交換機,最多隻能有幾百號電話用戶,隨著用戶的增加,出現了共電電話交換機,可有幾千號用戶。1889年A.B.史端喬發明了自動交換的步進制電話交換機,可以裝更多的用戶電話,不但使用方便,並可節省許多話務員。隨後,縱橫制電話交換機、半電子制電話交換機等自動電話設備也相繼問世,促使電話通信有了更大的發展。
大容量自動化通信網的發展和應用 19世紀90年代,電話通信已相當發達,世界上各大城市都裝置了自動電話交換機,電話用戶更多了,同時長途電話的需求亦迅速增加,這就要求有大容量的長距離傳輸設備,要求架空明線和長途電纜能增加傳輸電話的能力。在這樣情況下,1918年出現了載波電話,在一對銅線上可開通4路電話。1941年開始使用的同軸電纜上可以開通 480路電話,隨後發展至1800路、2700路甚至 1萬多路電話。50年代初,無線電通信採用微波接力方式,由於它建設速度快,成本低,可節省大量銅和鉛,能越過無法敷設電纜的地區等,很快就被各國採用。微波線路上也可裝用1800~2700路載波電話,通信能力大大提高。同軸電纜和微波接力通信的發展,為建設全國自動長途電話網奠定了基礎。許多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等都在50~70年代建成了全國長途電話自動化網路。國際電話的自動化,由於衛星通信的發展和海底同軸電話電纜的建成,在60~70年代也得到普遍的推廣。
數字通信的誕生和發展 1939年英國人A.H.里夫斯發明脈碼調制,可以將長期以來電話通信使用的模擬信號變成數字信號,但當時採用電子管,成本過高,難以推廣。1948年晶體管發明後,1962年才製成了24路脈碼調制設備並在市內通信網中應用。60年代集成電路尤其是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使脈碼調制方式變為簡單易行。1975年脈碼調制設備已復用到4032路。同時存儲程序控制電子交換機亦已研製成功,具備了由模擬網發展到數字網的條件。採用數字通信對電報和數據通信有更大的優越性,一條數字電話電路可以比模擬電話電路傳遞效率提高十幾倍至幾十倍。在大力推廣電子計算機在各個領域中應用的時代,數據通信佔有重要的地位。此外,現代傳輸設備如光纖通信是傳送數字信號的,衛星通信如使用數字信號亦可提高效率。因此通信網正由模擬網向著數字網方向發展。各種電信業務,包括電話、電報、數據、傳真、圖象等將合並在一個通信網內。這種通信網稱為綜合業務數字網。
中國電信的發展概況 1871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私自在中國敷設水線(海底電纜),並在上海租界設立電報局,開辦電報業務。1881年上海英商瑞記洋行在英租界內創立華洋德律風公司裝設電話。1897年德國強佔中國山東膠州灣的同時,在青島設立郵電局,經營郵政、電報、市內電話業務。1900年,丹麥人C.O.P.濮爾生乘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之際,在天津裝設電話,通達塘沽、北塘,1901年又把電話線延伸到北京。從1905年起中國政府陸續收回了京津、津沽電話,淞滬岸線、上海至煙台、大沽和煙台至威海衛(今威海市)的水線,上海、青島、濟南、哈爾濱的無線電台,以及大東、大北、太平洋三家電報公司在上海設立的電報收發處等。在外國侵佔中國電信權的同時,中國也自辦電報、電話和無線電通信等業務。
自辦電報:1877年清政府在台灣台南至旗後(今高雄)興建了軍用電報線。1879年又在天津與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之間架通了軍用電報線。1881年建成沿大運河的天津至上海電報線,全長3075華里,設電報總局於天津,並在沿途設立 7個電報分局,自1881年12月28日開始辦理公眾電報業務。這是中國經營公眾電信業務的開端。1882年清政府招集商股,收回政府投資,把電信建設和經營改為官督商辦。到1902年,陸續建成天津至北京、上海至廣州、南京至武漢、武漢至重慶等電報線。同時,在20幾個省區也建設了省內電報線,連通了絕大多數州府以上城市,並在這些城市開辦了公眾電報業務。到1935年全國建成電報線17.3萬多公里。中國自開辦電報業務以來,裝用的都是莫爾斯人工電報機。1901年後開始使用韋斯登自動收發報機。40年代初,在少數城市開始裝設電傳打字電報機、載波電報機和相片傳真機。
自辦電話:1899年清政府規定由電報局兼辦電話業務,先後在全國各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裝設了市內電話,全部採用磁石電話交換機。1925年起,在有些城市改建為自動電話交換機。1935年全國已裝市內電話共 8.5萬門,其中有官辦,也有商辦的。1905~1934年陸續建成近距離長途電話線路 2.7萬多公里。1935年開始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九省間建設銅線線路3000多公里,裝用話音增音機和單路載波電話機,開通遠距離長途電話。1937年後擴大到其他各省並使用三路載波電話機。
自辦無線電通信:中國的無線電台建設是從軍事通信開始的。1899年兩廣總督在廣州總督公署、馬口、前山等要塞及較大軍艦上架設無線電台。北洋艦隊於1905年在南苑、保定、天津行營和 4艘軍艦上分別裝設無線電台。1907年為解決崇淞之間的直達通信,在江蘇省吳淞、崇明裝設無線電台。1912年起,陸續在北京、張家口、武昌、福州、廣州、蘭州、迪化(烏魯木齊)、奉天(沈陽)等城市建設了無線電台。1927年北伐軍到上海後,設廠製造短波無線電收發報機,並陸續在全國各大城市設立短波電台。1929年起在上海楓林橋、真茹、劉行建設國際收發信台,裝置大功率發報機。1930年起,該台陸續與舊金山、柏林、巴黎、日內瓦、西貢、倫敦、莫斯科、東京等地建立了無線電直達電報電路。這時,中國的國際電報通信已初具規模。
與此同時,192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秘密無線電台。為便於中共中央在上海與南方局、長江局、北方局等黨組織聯系,1930年陸續組建九龍、天津、贛東南、鄂豫皖、湘鄂西(洪湖)等無線電台,同年開始建立紅軍無線電大隊。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形成一個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的無線電通信網。
新中國的電信建設和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迅速地建設和恢復了北京至全國各主要城市的長途電信線路。1952年開始在全國主要干線上開通12路載波電話,60年代開始建設60路對稱電纜載波系統。1976年初開通了由北京到上海和杭州之間的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系統。1975年建成600路及960路微波接力通信,線路長達 1.4萬公里,通達全國19個省會和自治區首府,擔負了電話、電報通信、報紙傳真和電視、廣播節目的傳送任務。7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光纖通信系統,並在市內電話局間中繼線路上試用。隨著電信建設的發展,社會對通信的需求日益增加,各項電信業務和通信能力有了相應的增長。中國1949年及1983年電信業務量和設備情況見表。
隨著市內電話和長途通信網的建設發展,1976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八個城市之間開放長途電話自動撥號業務,到1983年底發展到26個省會城市及50個專區市之間開放長途電話全自動或半自動撥號業務。市內電話自動交換的比重逐步擴大,在1983年底全國262.2萬門市話交換機設備中,自動電話交換機已佔75.17%。公眾電報通信已在上海、廣州等 5個城市裝置了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轉報設備。通過自動轉報設備交換的電報數量占這5個城市總交換量的79.9%。在國際通信方面,已從短波無線電通信為主轉變為衛星通信為主,在北京、上海建設了國際衛星通信地球站。到1983年底已與45個國家和地區開通了直達電話和直達電報電路。
1984年4月8日中國發射的試驗通信衛星於 4月16日18時27分57秒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衛星上的儀器設備工作良好。隨後,進行通話、廣播和彩色電視的傳輸試驗,圖象清晰、聲音良好。標志著中國通信技術有了新的發展。
1956年在全國開放了會議電話業務,可以在北京、省會、地區、縣、公社(鄉)逐級開放,也可以由北京或省會一次開到縣(或公社)。60年代,在全國20幾個大中城市開放了相片傳真業務和13個城市的報紙傳真業務。在用戶電報業務上,從1980年的503戶已發展到1983年的1373戶。在數據通信方面,1980年已在全國60個城市間開通了一個低速數據通信網。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期間,開始使用連通20部電子計算機的中速(1200比特/秒)數據通信網。
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創立了電子工業和電信工業,陸續設計製造出各類電信技術設備。如電傳打字電報機、傳真機、長途和市內自動電話交換機、各種通信電纜和載波設備、微波接力通信設備、計算機控制自動轉報設備、衛星地球站設備、光纖通信設備以及各種自動測試儀表等,基本上滿足本國的需要,並為進一步發展電信事業提供了條件。
F. 電子工業是指什麼
電子工業是指生產電子器件,電子設備及為電子設備專用的元件和材料的工業部門,如電子管、集成電路等電子器件,電視、廣播、通訊、電子計算機、激光、雷達、儀器儀表、遙測遙控等電子設備。它是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二戰以來,電子工業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戰略產業,中國電子工業經過40年的開發和建設,從小到大、從修理到製造、從仿製到自行設計,現已具有相當的規模,並形成比較齊全的工業門類。近幾年,我國電子工業進入大發展時期,國家把電子工業列為國民經濟戰略產業,要求以計算機、通訊和微電子為重點,加速發展電子工業。如北京電子管廠、華北無線電器材廠、北京有線電廠、寶雞長嶺機械廠、陝西顯像管廠、無錫江南無線電器材廠、廣州電子計算機廠等幾十個大中型廠家,將使我國的廣播、電視工業、計算機工業和集成電路工業的裝備水平、生產能力、自給能力都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