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東北為什麼曾經如此富強
是啊!LZ說的沒錯!
富強的表現:新中國成立後,東北負責向全國輸送鋼鐵煤炭黃金糧食等資源,1945年東北的工業規模亞洲第一.
東北的富強是由來已久的.1925年,奉系軍閥在第三次直奉戰爭勝利後佔領上海,這背後的基礎就是東北的經濟已經比肩江南,20年代末東北工業化水平已超過長江流域,張氏父子的新政使東北的民族工商業成為日本滿鐵附屬地經濟的威脅,這成為9.18事變的經濟誘因。東北形成了以鋼鐵、煤炭為中心的重工業體系和以糧食加工、紡織、食品工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體系,而直到1949年,關內中國可憐的的工業還只是局限於幾個大城市。20年代末,北平、上海拍發到歐美的電報需轉經沈陽。東北易幟前夕,東北擁有了中國最強大的海空軍,易職後全部移交南京政府。而當我們廣泛宣傳上海灘的繁華時,千萬不要忘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亞洲第二國際大都市 ——哈爾濱,34家外資銀行在哈埠開設分支機構,與巴黎、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直接業務往來,哈埠的金融動態左右遠東的金融形勢。在哈爾濱的外國商業機構達 1809個。1928年,以出超實際利益比較,哈爾濱濱江海關穩坐全國六大海關頭把交椅,成為全國最大的麵粉生產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產基地, 1926年,中國第一座廣播電台——哈爾濱廣播無線電台成立並開播。這些都足以說明東北曾經非常的富強.
⑵ 為什麼沈陽是工業之都
有地理也有歷史的原因。
)東北的資源優勢很充分:森林木材,煤炭,鋼鐵,石油,金銀礦,等等,都很豐富.
2)東北平原地勢廣闊平坦,交通發展便利,河道也多,以之運輸物資和人員,應有優勢.
3)歷史上由於其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歷來受統治者的重視,資金投入足,人民受教育的機會多.
4)日偽時期,日本不惜血本的殖民建設,使之具有了工業規模.但蘇聯紅軍的侵入東北,又使之被劫掠幾乎一空.可東北工業生產的傳統卻沒有被劫掠走,東北同胞在日偽的殘暴鐵蹄之下,還是發展了我們工人階級自己的優秀品格,為新社會的工業重建成為可能.
5)建國後,蘇聯援建項目,根據地緣政治的目的,重工業仍首選東北(因其原有的工業基礎,交通的近捷,文化的互滲,地理的接壤,統治階層的個人感情.....)
⑶ 東北能夠長遠的振興,原因是什麼呢
東北三省是著名的老工業基地,但是由於產業結構老化,環境污染等因素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我國決定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措施。除了國家政策之外,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優勢和天然的農業優勢,也是能夠長遠振興的原因。
一、國家政策的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長時間的機械化運作受到了制約,產能過剩、機器老化等現象愈加突出。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對東北實施撥款和優惠政策等等,幫助東北去產能、優化結構,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是東北的經濟逐漸的崛起起來,並且現在名望也是相當的高。
依靠著國家的扶持和自身基礎力量的雄厚,東北一定能夠長遠的振興,畢竟東北工業基地對全國的工業發展起著帶動作用,其產量在全國的總量中也不容小覷。
⑷ 為什麼東北地區的工業基礎比較雄厚
1、遼中南工業基地
有利條件:科技發達,海路運輸便利,豐富的煤、鐵、石油資源,便利的交通,市場廣闊,工業基礎好,勞動力資源豐富。南部面臨渤海和黃海,這對發揮東北區口岸多、腹地廣闊、經濟基礎好的優勢,發展外向型工業,開拓東北亞國家及俄羅斯、東歐各國的市場,擴大出口創匯都十分有利。
不利條件:該地區資源豐富,但天氣因素是巨大的制約因素。 存在的問題是能源與水資源的不足。
2、京津唐工業基地
有利條件: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北部,我國北方地區海上門戶,中國。 交通便利,緊靠山西能源基地,並由輸油管道連接東北、華北的油田。在很大程度上依託的是北京的眾多高校,這是在技術上的獨特優勢,而且礦產豐富,有利於經濟發展。
不利條件:環境問題特別是沙塵暴和缺水問題一直制約著發展。而區域發展不平衡,則更是大的阻礙。
3、珠江三角洲
有利條件:由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優厚政策,大量電子電器加工組裝企業發展起來,由於交通上的便利,特別是據港澳台及東南亞較近,多僑鄉,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企業發展特別迅速,
不利條件:該地區的工業綜合實力不是很強。
4、長江三角洲地區
有利條件:該地歷史上就是人口稠密,生產生活高度發展的地區,蘇南與浙北依託上海,這個中國的經濟首都,有著廣闊的市場與經濟腹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區,市場潛力很大。由於綜合實力較強,該地區的發展將是四地區中最快的。
不利條件:能源、資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緊張;污染嚴重。
(4)東北為什麼曾經工業發達擴展閱讀
京津唐工業基地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主要有利條件:
1、有豐富的鐵、石油、海鹽等資源。
2、有統一的京津唐電網(河北北網)。
3、有便利的鐵路、高速公路、航空和海洋運輸。
4、臨近山西能源基地。
5、有輸油管道接連東北、華北的油田。
6、有科技和人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