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內在機理和外部表現經濟論文
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內在機理和外部表現經濟論文
[摘要]本文從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含義出發,探討了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內在機理和外部表現,對認識我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及促進兩者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工業化城市化協調發展
一、工業化、城市化的含義
在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化與城市化分別反映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變化。一般來說,工業化意味著產業和就業結構的轉變過程,即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轉變,農業部門勞動力向非農業部門轉移。城市化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產業、資本、市場的集中過程。工業化與城市化並不是平行發展,而是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工業化與城市化能否實現協調發展將影響到整個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內在機理
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依賴於兩者的互動發展,即工業化與城市化互為動力共同發展。從理論上來講,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動力,城市化反過來促進工業化的發展。
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發展的理論基礎是專業化經濟和集聚經濟的存在。專業化經濟是指由於勞動分工引起專業化水平的提高而帶來的經濟產出的增加,而集聚經濟是一種通過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獲得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統力量。分工水平的提高產生了專業化經濟,引起商品種類的增加,與此同時也增加了產品之間的交易費用。交易費用可分為以下三種:一是運輸費用,與交易產品的數量有關;二是固定交易費用,它是每次交易中確定價格所需要固定的議價費用;三是狹義內生費用,是指交易中人們為了從分工中獲得更多利益而不惜減少別人從分工中得到的利益,結果造成分工利益不能充分利用或者資源配置產生背離帕累托最優的扭曲。而集聚經濟恰好能降低這三種交易費用。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集聚可以降低運輸交易費用;交易技術或基礎設施的改善,可以降低固定交易費用;人口集聚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距離的縮減而降低內生交易費用。
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互作用關系,可簡單概括為:分工與專業化提高了生產率水平,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引起產業結構的.轉變,從而促進了工業化的不斷深化。工業企業為降低分工帶來的交易費用的提高,一般選擇將其經濟活動集聚於城市,從而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由於城市集聚經濟效益的存在,促進了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從而推動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外部表現
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過程也就是產業結構轉變及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城市集中的過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也就是非農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集中,城市的發展進一步促進非農產業的發展這一過程的良性循環。而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演進關系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從而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徵。
在工業化的起步階段,工業化佔主導地位,工業化是城市化的發展動力。工業化初期階段,製造業內部分工水平相對比較低,在市場上交易的產品種類比較少,專門從事產品交易的專業服務人員也比較少。這個時期製造業相對於農業和服務業而言,專業化分工程度是比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也比較高,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吸納能力相對比較大,在國民經濟中所佔份額雖然低於農業,但增長速度是比較快的。城市化的發展是以工業化發展為前提,城鎮的功能是為製造業的發展提供集聚場所,並提供相應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產品的交易數量與種類相對比較少;城鎮的發展主要靠工業企業的擴大再生產所吸引的人口與資本的聚集,表現為城市規模膨脹、數量增加,城市的外延擴大,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速度開始加快。
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中期階段,二者互動發展特徵最為明顯。隨著工業化演進,工業分工逐步深化,中間產品增加,一方面促進了生產資料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產品之間的交易成本提高,對專業中間商以及專業化服務經濟的需求提高,推動了服務經濟與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對於工業化的推動作用表現在通過共用基礎設施,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通過面對面的交談以及知識的溢出效應,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服務業的分工細化表現出對於企業的生產服務於對於人口的生活服務加強吸引人口進入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大與市場范圍的擴張,對工業產品的需求增加,為工業專業化生產提供條件。生產資料工業產生「資本排斥勞動」,使得工業對於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隨著工業化的深入而降低;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其比重提高,逐漸成為吸收勞動力的主要產業。從空間轉移來看,這個時期農村剩餘勞動力快速、穩步向城市轉移,城市化率有一個大的飛躍。
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成熟階段,工業化的作用開始淡化,城市化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心,具體表現為服務業功能的強化。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專業化水平提高,工業生產總量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減小,工業對勞動力的吸收開始呈現負增長或者零增長。服務業分工深化,生活服務業的重要性加強,服務業對於空間上可接近性的要求,使得城市發展的主導產業由工業演變為服務業,服務業與城市化之間互相促動,現代服務業、信息產業等成為吸收勞動力的主要產業。農業勞動力的生產率水平與非農產業差距減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非常緩慢,城市化發展主要表現為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普景秋:中國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
(澳)楊小凱黃有光:專業化與經濟組織——一種新興古典微觀經濟學框架[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
;② 如何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
(一)推進城鄉聯動改革,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扭轉城鎮化發展偏差,加快中小城市發展;
(三)注重內源驅動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
(四)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五)優化「三化」發展政策,實現「三化」協調發展。
③ 如何認識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路徑
1、加快農業發展,提升其對工業化、城市化的基礎作用。要加快科技興農的步伐,把農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的軌道上來,依靠科技來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同時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改善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要發揮政府和農民兩方面的積極性,既加強中央和地方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又發揮農民作為農業投入主體的積極性,逐步形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個人相結合的投資體系。
2.優化第二產業結構。首先,要積極採用高新技術,加快對冶金、石化、輕紡、機械製造、建築材料等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與升級。逐步實現主要行業關鍵技術從以消化和引進國外技術為主轉向以自主開發為主,圍繞著增加品種、改善質量、節能降耗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積極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重點改造一批傳統骨幹工業企業,使其裝備水平、工藝水平和技術水平邁上一個新台階。其次,要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裝備製造工業既是工業化不斷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工業化賴以前進的重要基礎。振興我國裝備工業,要以數控機床、重要基礎件為重點,通過重點引進關鍵技術和自主創新,增強重大裝備的開發能力,推進機電儀一體化,提高裝備工業的智能化水平。第三,要有重點有選擇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3.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要充分發揮國家、集體和個人的積極性,鼓勵多種所有制形式、多種經營方式的第三產業發展;通過深化改革,推動第三產業逐步從事業型、福利型企業向經營型企業轉變,既要重視第三產業中一些傳統部門如零售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和服務業等發展,更要加快信息、金融、會計、管理咨詢、工程咨詢、法律、物流配送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廣開發展第三產業的資金渠道,逐步放鬆對第三產業的進入管制,允許民營資本有序進入,並通過競爭機制的引入來促進第三產業質量、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4.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提高企業競爭力。產業組織結構是結構調整的切入點,也是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形成專業化分工與協作進而推動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動力。調整產業組織結構要根據不同的特點,分門別類地進行。對於資本密集、技術密集、規模經濟效應顯著的行業,當務之急是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對於其它行業,要提高其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水平,並在地域上適度集聚,形成產業地域集群。經過產業組織結構調整,最終要形成以大型企業集團為中心、大中小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專業化的產業協作體系,以及產業內部適度集中、企業之間充分競爭和協調發展、高效有序的企業組織結構。
5.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積極培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微觀經濟主體。一是要轉變觀念,對民營經濟實行與國有經濟同等待遇;二是重新修訂各產業的准入規則,進一步放寬對民營經濟准入限制;三是要擴大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鼓勵具有一定實力的民營企業在國內和海外上市;四是要加快投資審批制度改革,改行政審批制為登記備案制,對於確有必要審批的項目也要簡化手續。
6.依靠科技進步,增強自主技術開發能力。首先要研究制定鼓勵企業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機制的產業政策,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鼓勵大企業和大集團建立研發中心,促使企業逐步成為技術開發、科技投入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主體。其次,要積極開展產學研聯合,引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促進有條件的研究院所進入大型企業集團或成為企業化經營的經濟實體;鼓勵科研院所走向社會,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技術咨詢服務;努力改善科技人員的待遇,採取股份或期權等方式使其所得與技術創新成果直接掛鉤。再次,要盡快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機制,使民間風險投資成為推動技術創新特別是高新產業技術創新的主要資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