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歐洲國家的人又懶又沒什麼工業,為什麼能有那麼好的
歐洲是工業革命發源地能沒工業?西歐北歐經濟算勉強,本質上說不過是因為佔了國家第一梯隊,依仗以前打下掠奪來的優勢,占據著剝削地位,去看看全球利潤鏈就知道了。
Ⅱ 工業化為何最先出現在歐洲而不是亞洲
工業革命的出現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的發生需要一定的生產力作基礎,也需要適當的社會機制來促進。
多數學者認為18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條件,中國早在14世紀的明朝初年就已幾乎全部具備了。但是,工業革命為何沒有首先發生在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中國?此即韋伯提出的疑問。這個疑問被李約瑟歸納為如下的兩個問題:為何在前現代社會中國科技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為何在現代中國不再領先?
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不少解讀,答案也各不相同。我認為分配激勵制度的不同導致了工業革命首先在歐洲而不是中國發生。
自羅馬帝國解體後歐洲進入了封建割據時期。工業革命前的歐洲是封建采邑制,由君主將土地分封給大貴族,大貴族再分封給小貴族。在經過數百年的動盪時期後歐洲內部逐漸穩定下來,各貴族的封土也變成了實際上可世襲的私有財產,國君無權干涉貴族的內部事務。由於土地已被瓜分完,而歐洲沒有中國式的科舉進升程度,社會各階層的人們要想取得更高的收益只有在現有財富生產基礎上努力。同時,歐洲封建社會經過數百年的運行形成了對封地內財產權的承認與保護。於是社會上的聰明人紛紛將精力放在如何改進生產效率上。經過一代又一代歐洲科學探索者的努力,終於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足夠的理論與技術基礎。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歐洲教會遍布各地的教會學堂培養了無數信徒,而基督教徒對上帝的思考客觀上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反觀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最高統治者考慮的是如何保證江山的穩固,一切可能影響到政權穩定的活動都在限制之列。
由於中國統一後外族一般構不成嚴重威脅,真正威脅皇帝地位的更可能是內部力量,統治者便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內統治上。由此便不難理解焚書坑儒、文字獄;也不難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容易理解雖然中國明朝首先進行了大航海,但隨之是海禁政策的出台。在這樣的社會里,富可敵國甚至也是被殺頭的理由。
中國的皇帝為了政權的穩定需要一批有能力的人來幫助治理天下,從唐代開始就實行科舉制,全國有能力的人只要能通過科舉選舉就能成為「人上人」。在這種分配製度的激勵下,民眾從小就開始讀四書五經,人人都往科舉路上擠。科舉制度將考試的內容限定在儒家學說范圍內,這使得無數有天賦的人才將時間和精力集中於儒家經典的背誦、記憶和掌握文字表述的能力,因而無暇顧及其他知識。
在極權統治下,「官本位」盛行,政府掌握著財產分配權,人們的私有財產權並沒有得到充分尊重。頻繁變動的政策、官商勾結、王朝更替等無不嚴重挫傷人們的創富積極性。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更願意做官而不是去創造財富。
所以,雖然中國在明朝初年就基本具備了發生工業革命的物質基礎,但由於分配激勵制度的阻礙,工業革命還是不可能在中國首先發生。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並不願意社會上出現威脅其統治的力量。如果不是歐洲工業革命帶動了世界的進步並威脅到中國王朝的統治,中國至今還將是皇帝制的農業國。
與歐洲工業革命前社會形態比較接近的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也是中國的真正封建社會。這一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在與別國競爭中勝出紛紛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項制度在激勵人們不斷創新。財富分配向有利於增強國力的方向傾斜,人們各顯神通,社會空前活躍。 雖然戰亂不斷,但此時是中國思想史、科學史上的黃金年代,人才之盛猶如滿天繁星。
秦滅六國後中國進入了極權統治時期。國家的統一,有利於集中力量、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維護社會穩定、減少動亂,好處顯而易見。所以相比其他長期處於分裂動亂的地區,中國統一後獲得了「統一紅利」而使社會有了較快發展,直至十七世紀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但統一的代價是極權統治的出現,這必然妨礙不同聲音的傳播。當民眾利益與統治者利益出現矛盾時往往犧牲民眾的利益。為了統治者的最大利益,思想被禁錮、行動被限制。自秦統一六國後,中國再也沒有出現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近兩千年的極權統治時期社會革新緩慢,更別談工業革命的出現。
因此,這就很好地回答了李約瑟的問題「為何在前現代社會中國科技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為何在現代中國不再領先?」。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錢學森之問。其實何止是當代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兩千年來中國又培養出了幾個傑出的科學家?事實很清楚,在一個官本位盛行的社會里、在一個財富生產者遠遠比不上財富分配者過得瀟灑的國家,又有幾人能靜下心來做實際研究?又怎麼能培養出傑出人才?
「統一」一直是中國發展的主軸,「統一紅利」使中國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領先世界各國,「統一」無疑是順應潮流與民心的必然結果。但統一後出現的極權統治又使中國多次錯失發展機遇,甚至一度讓國家處於亡國的危險境地。這就告訴我們,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制度方面的東西我們了解得還遠遠不夠,一些當時很合理的制度隨著社會技術的發展也會變得不合理。千萬不要以為我們找到了一種可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社會制度。相反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不斷反思:當今的制度合理嗎?
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任何的改革也只是順應發展潮流,即使政治家不推行改革,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也會推動社會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是一旦僅靠社會原動力推動前進,社會必定付出極高代價。所以,改革者應該承擔起歷史責任,果敢推動社會變革,這不僅僅是對社會負責,也是自己對歷史的交待。
當代的政治家是幸運的,他們趕上了歷史上最好的改革時機。現實提出了問題、理論給出了答案、社會提供了基礎、民眾給予了支持。這是千載難逢的改革良機,主導這一歷史性進程的改革者必將永載史冊!相反,畏首畏尾、瞻前顧後、保守求穩者必將因痛失良機而悔恨終身。
Ⅲ 歐洲國家又懶又沒什麼工業,為什麼社會福利會那麼好
這是因為他們的經濟相對而言是不錯的,所以說社會福利比較好。
Ⅳ 烏克蘭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為何在歐洲國家不算富有
能把一手好牌打爛的國家,非烏克蘭莫屬。據《羅斯史記》記載,烏克蘭是“邊陲之地”的意思,由此可見其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烏克蘭擁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機遇,卻一再錯失良機,漸漸淪落為世間三流國家。
人不作不是死,國不作不亡。烏克蘭走向衰落,有以下原因:第一,經濟方面。烏克蘭在蘇聯時期是計劃經濟,從蘇聯獨立後轉為市場經濟,由於政府無能管控不力,導致國家出現惡性通貨膨脹,一夜返貧,幾近崩潰。第二,政治方面,烏克蘭搞政治投機,首鼠兩端,一會投靠歐美西方國家,一會親近俄羅斯,失卻雙方信任。尤其後來被歐美國家和北約組織忽悠,中斷了其軍工業生產,銷毀了戰略性核武器,放棄了優勢工業,沒想到最終被拋棄,國家也是日漸式微,天怒人怨,內斗不止,元氣喪盡。
Ⅳ 在歐洲發達國家中,為何西班牙的工業化起步非常晚
因為西班牙那個時候農業落後。
類似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情況,壞賬和持續赤字的負面記錄使它們的貸款利率急劇上升,這對投資極為不利。德拉拉曾經在馬德里證券交易所坦率地嘲笑西班牙信用已被埋葬在那裡。要知道,那是1836年。教育的失敗也是誘因,西班牙的教育通常遠遠落後於大多數西歐國家。在1880年代,小學等小學教育的入學人數達到了頂峰,但在隨後的30年中卻急劇下降。除了恩斯特內圖薩大學以外,西班牙的現代教育一無是處。保護性農業在國際市場部門中沒有競爭力。農業收入太低限制了國內市場的發展,原始資本積累太少不足以支持工業發展。總是赤字的政府財政擠佔了私營企業,而不是鼓勵人們投資。
Ⅵ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歐洲
假如,由中國來進行資本主義,而歐洲人沒有發生,
那麼歐洲人是不是也要分析,我們歐洲人有什麼劣根性,我們的歐洲人等貴族等級森嚴,基督教罪大惡極呢。
人類社會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生產力總是在不斷發展的,工業革命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歐洲幸運的就是,在羅馬文明被野蠻民族滅亡了,但是在阿拍伯世界裡得到繼承,在後來的十字軍東征中,又重新被西歐所獲得,引發文藝復興,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最後萌發的資本主義萌芽,引起了對科學技術的需求,引發工業革命。
而中國不同的就是,先後竟然遭受兩次的外族入侵,第一次是蒙元,因為蒙古人手段粗暴,不漢化,因而對於以文明的破壞力不強,
但是第二次,滿清入關,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滿清實行了大規模的屠城,並且實行了剃發,遷界海禁政策,他們是野蠻民族中比較聰明的,善於利用漢文化中國的糟粕,來奴化漢人,資本主義萌芽被扼殺,商業資本被毀滅,結果是中國由商品經濟回到了原始的自然經濟,在這基礎上創造了封建經濟下的康乾盛世。
所以,當西方人打開中國國門的時候,中國實際上是處於半野蠻狀態的,、
中國的幸運比其他文明好不了多和,中華文明實際上也已經消亡,經滿清一代的奴化,開放包容的漢文化已經失去了其精隨,留下了一堆糟粕,而且現在的滿清遺老遺少,出於歌頌滿清的原因,而大肆詆毀漢文化,將儒教封建制和漢文化當作毀滅中華文明的原凶,其實他們自己心裡卻明白得緊,滿清入關,不僅滅亡了中華文明,而且直接導致中華文明倒退數百年,這還不算滿清統治三百年間的文明的停滯,。
Ⅶ 為什麼歐美日韓發達國家用人成本那麼高,工業製造業卻沒有完全消失掉
很簡單,一個企業的利潤部分是收入扣除產品成本和各種費用後的余額,發達國家他們的用人成本高,他們可以提高產品的價格或者提高經營效率來保持那份盈利空間,再說,發達國家人均收入水平高,完全可以消費得起提高價格後的商品,企業通過漲價把這部分成本轉嫁給了消費者,試問企業實現了盈利,怎麼還會消失呢?
Ⅷ 為什麼歐洲人工作時間那麼少,卻有那麼多發達國家
因為積累的多
歐洲的工業化最先開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他們已經占據高附加值高回報的產業鏈頂端,羅羅公司的一台航空發動機的利潤是我們好多貨櫃紡織品才能換回來,而且人家的技術我們一時間還沒法攻破。諸如此類的產業布局形成的代差導致我們沒有市場定價權,我們做的白菜價,他們做的天價。因此他們有更多利潤投入到研發中去,長期保持技術優勢。我們要趕超他們就要做好目前工作,吸收全世界人才,加大科研投入,實現產業升級換代。
Ⅸ 為什麼歐洲這么發達的工業國家,很少聽到有血汗工廠,而且生產的東西也比我們多這是為什麼
單一的比較,歐洲的生產力不及我們 效率遠高我們
但是.歐美的工業體系多為技術型 資本型的高端製造業 是後工業時代
帶研發 銷售 物流 管理 定價 利潤高 效率高 不需要人多
而我們的工業化還沒完成...
且我國多是低端製造業,而這裡面多數只是給歐美代工 利潤奇低
還有很多需要人力密集的低端產業 歐美日早就向外輸出了 就是我們聽到的世界一體化
人家做研發 我們幫忙生產出來 賺個苦力錢... ... 說我們是世界工廠 簡直是一種侮辱
剝削勞工 破壞環境 就是我們乾的事....
Ⅹ 歐洲為什麼要再工業化請分析一下具體原因。
近年來,歐洲國家普遍「去工業化」,西班牙等國工業地位不斷下降,產品國際競爭力變弱。歐債危機全面爆發後,「去工業化」致使抗危機能力不足這一弱點充分暴露,因而重歸實體經濟,推進「再工業化」戰略被歐洲各國提到產業結構調整的議事日程上來。「去工業化」成普遍現象
歐盟大部分成員國或多或少存在「去工業化」現象,其中以西班牙、法國、英國、比利時等國尤為嚴重,主要涉及紡織與服裝業、汽車等行業。歐盟統計局的數據表明,從1996年到2007年,工業占歐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1%降至18%,工業部門吸收的就業人數從20.9%降至17.9%,這意味著歐洲人因為「去工業化」失去了280萬個就業崗位。
西班牙IE商學院經濟學教授龐比隆在對比西班牙宏觀經濟相關數據後發現,1970年西班牙工業和能源產業佔GDP的比例為34%,服務業佔46.3%,而到2010年,這一比例分別為15.6%和71.6%。
導致歐洲國家「去工業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三產業的崛起是一個帶有共性的因素。具體到西班牙則有其特殊原因。首先,西班牙中小企業多,普遍具有創新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勞動密集等特點,非常容易轉向勞動力更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其次,西班牙長期缺乏對具備發展潛力的產業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別是在1997年至2007年的房地產泡沫期間,大量資本和就業流向地產建築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去工業化」的勢頭。
瑞典也曾經走過很長一段「去工業化」道路。20世紀70年代後期,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給瑞典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帶來沖擊,瑞典的製造業雇員人數大幅減少。到2008年製造業雇員人數僅為70萬,不到全國勞動力的20%。同時,工業品價格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而走低,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份額不斷減少。
弱化實體經濟降低抗衰退能力
整體來說,「去工業化」並未動搖歐盟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體的地位,但歐盟智庫「羅貝爾·舒曼基金會」專家讓—弗朗索瓦·雅梅說,盡管歐盟工業競爭力尚存,但就業流失嚴重,這已經引起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龐比隆認為,「去工業化」不僅削弱了西班牙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對國內就業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過去4年,西班牙共失去了80萬個就業崗位,特別是在世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這無疑大大削弱了西班牙應對危機的能力。
瑞典的案例則更有借鑒意義。由於及早意識到「去工業化」的危害,瑞典政府重新加大對工業投入。瑞典在《2010—2011年度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排名第二,超過新加坡和美國,這與其「再工業化」密不可分。據瑞典中央統計局預測,今年瑞典工業領域總投資將達532億瑞典克朗(1美元約合6.74瑞典克朗),比去年增加10%。預計2012年工業投資還將增加7%左右。
重視製造業是德國的傳統,也是政府、企業和工會共同努力的結果。政府定期同「研究和創新專家委員會」舉行會議,分析工業國家發展現狀和德國技術生產趨勢。國際金融危機期間,英美製造業部門大量裁員,而德國通過政府扶持和補貼等手段,盡量維持製造業的就業穩定,這是危機過後德國的研發密集型製造業迅速恢復的重要原因。因為「資本沒有思想,人才有」,工程師一旦被解僱就很難重返崗位了。
「再工業化」主打高端製造業
面對「去工業化」在產業結構和就業方面帶來的威脅,歐盟委員會幾年前提出了歐盟工業政策的方向與目標,其重點是促進創新,並啟動了以下方案:2007年成立歐洲研究理事會;2008年建立歐洲創新技術學院;實施聯合技術倡議,研發如衛星監測環境與地球安全、微電子工藝燃料電池、葯物創新等技術與工藝,以提升「再工業化」進程。
「去工業化」嚴重的西班牙也制訂了「再工業化」援助計劃,旨在推動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技術的發展,實施支持高技術和高生產力的工業計劃以創造就業。2011年西班牙政府共收到了2412份援助申請,受理908份,撥付的援助金額達4.624億歐元,這些援助將帶動16.8億歐元的投資並創造直接就業崗位4676個。
瑞典政府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也引導企業將高新技術應用於傳統產業領域,大力發展電子、環保、能源、生物、制葯等高端製造業,愛立信、ABB、SKF等老牌企業煥發出新活力,走上「再工業化」之路。
瑞典工會組織首席經濟學家丹尼爾·林德指出,這種製造業的再次繁榮被一些學者稱為「積極的去工業化」,而從生產率及其在實際GDP中所佔的比重看,這其實就是「再工業化」。「再工業化」代表歐盟未來產業發展方向,高端製造業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