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軍民融合產業發展
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是指將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相結合,促進兩者在技術研發、生產製造、市場開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產業整體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過程。
詳細解釋如下:
1. 軍民融合產業定義與重要性:
軍民融合產業是將軍事工業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理念與民用工業的生產需求緊密結合,打破軍民分割的壁壘,推動兩者協同發展。這種融合對於提升國家產業競爭力、推動科技創新及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軍民融合,可以促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加速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提高產業的整體質量和效益。
2. 技術研發與資源共享:
在軍民融合產業發展中,技術研發是核心環節。軍事工業領域擁有許多尖端技術和研發能力,通過與民用工業的融合,可以推動雙方在技術上的交流與協作,實現技術資源的共享。這種共享不僅可以加速軍事技術的民用化轉化,也可以促進民用技術的軍事應用,提高雙方的技術水平。
3. 生產製造與市場開拓:
軍民融合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生產製造與市場開拓的深度融合。軍事工業的生產製造經驗和管理模式可以為民用工業提供借鑒,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民用工業的市場開拓策略也可以為軍事工業提供更多市場化的思路和方法,促進軍事產品的市場推廣和應用。
4. 促進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
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最終目標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通過軍民融合,可以推動形成全新的產業體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同時,軍民融合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總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提升國家產業競爭力、推動科技創新及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貳』 清政府的洋務運動里的民用工業和軍事工業有什麼關系
洋務運動的目的要中興,發展軍事工業,強大國防該是位主導地位的,多由湘軍等派系高級將領主導。民用工業為提升生活水平,改善條件而做,沒有緊迫性,處於次要地位,或為軍事工業服務。民用工業是用來輔助軍事工業的,洋務運動以軍事工業為主,以民用工業為輔。
『叄』 洋務運動時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如何判別
1.從開辦方式來看:軍事工業採取官辦的方式。
民用工業採取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等方式。
2.從時間來看:軍事工業從19世紀60年代開辦。
民用工業從19世紀70年代開辦。
3.從口號來看:軍事工業口號為「自強」
民用工業口號為「求富」
4.從目的上來看:軍事工業的目的是抵抗外國侵略,維護政權。
民用工業的目的是解決前期資金、原料、燃料和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困難。
5.從生產產品上來看:軍事工業的產品主要是新式武器裝備。
民用工業的產品主要是民眾日常用品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如:電報)
『肆』 洋務運動中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在管理方式,產品,性質,各自特點各自企業代表
軍事工業發展的特點
1.以國防軍事需要為動力,積極開拓軍工生產。
2.注意利用國外技術設備,重視培養本國人才。
3.國家政權的支持。創辦軍事工業的洋務派代表人物在清政府中身居要職,他們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從財力、經濟政策和組織制度等方面支持近代軍事工業的發展。
4.缺乏資本的人格化。在一般資泳主義企業里.,資本家作為人格化的資本,是推動剩餘價值生產、剩餘價值資本化和資本增殖的重要力量。而在近代軍事工業中,恰恰缺少這種力量。
軍事企業性質 : 帶有近代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工業企業
民用企業性質 : 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近代資本主義企業
民用企業
洋務派興起辦民用企業的熱潮,從當時的客觀條件來看,實際上是地主階級企圖改變某些封建生產方式的改良運動。這種改良運動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都有較大的影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微弱的資本主義經濟,是抵抗不住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吞和欺壓的,它只有藉助於政權的力量才能求得生存。民用企業就是從封建主義經濟中脫胎出來的、藉助於政權力量的資本主義,它在與外國資本的抗爭中發揮了民族資本主義所不可能發揮的作用。許多民族資本企業就是在「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的招牌下倖存下來的,所以它對於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有其一定的作用。
洋務運動為什麼先發展軍事工業,後發展民用工業?
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的腐朽統治,表面上發展的軍事只是一種工具而已。洋務運動的前期的口號是「自強」,這說明了當時的人們迫切想擺脫帝國主義壓迫的願望,但發展軍事不能是沒有資金支持的,當時的清政府經過《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等不斷地向外國列強賠款,財政已經是極度的緊張,而發展軍事工業的初期又難以避免的要從西方的發達國家進口先進武器來增加國防實力,而這又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的,當時的清政府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便隨即又打出「求富」的口號,興辦工業來支持軍事的發展。
民用企業,軍事企業
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軍械所,任用中國工匠,仿製西式槍炮,是中國最早的近代軍事工業。從1862年起,用三年時間研製成功的我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
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是清政府新設立的外交機構。
1862年,在北京設立專門培養翻譯翻譯人員的「同文館」,這是清代最早的「洋務學堂」(1902年
並入京師大學堂)。
1863年,在上海設立「廣方言館」;第二年又在廣州設立一個「廣方言館」。「廣方言館」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於培養通曉外語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內設翻譯館;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機器製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馬尾船政局。
1870年,在天津建立軍火機器總局(後改名為北洋機器製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輪船招商局;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出洋,由容閎指導選派。
1875年,建議在各省設立洋學堂;創立科舉考試中「洋務進取」一項。
1878年,在蘭州建立蘭州織呢局,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家機器毛紡織廠。
1880年,在上海建立機器織布局,這是中國最早的機器棉紡織廠;同年,在天津設立京師學堂,購置軍艦;設立南北電報局。
1881年,設立開平礦務局。
1882年,建立旅順軍港。
1885年,清政府新設立了海軍衙門;在天津設陸軍武備學堂。
1890年,在漢陽建立湖北槍炮廠;在湖北,江西設立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