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半工業化用英語怎麼寫

半工業化用英語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4-11-03 08:10:24

⑴ 什麼是工業化程度系數

關於工業化標準的探討
北京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林 丕
11/28/2005 16:20:54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是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
我認為,工業化的標准似有兩個層次:低層次的標准,即初步實現工業化的標准,是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佔有絕對優勢。其量化標准可以採用前蘇聯學者提出的標准,即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5%以上。高層次的標准,則是要像現代世界上的經濟發達國家那樣,完全消除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是一個很高的標准,我國至今離這個標准還有很大的差距。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我個人理解,其實質就是要在今後十幾年內,基本解決我國至今仍顯著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問題。其主要指標似有兩條:(1)在2020年,使我國的非農業就業人口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達到70%以上,換言之,就是要使我國的農業就業人口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以下;(2)在2020年,使我國的城鎮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到60%左右,換言之,就是要使我國的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降到40%左右。下面,就分別討論一下這兩個指標的問題。

(一)關於把農業就業人口降到30%以下的問題
2001年,我國全社會就業人口為7.3億人。其中,非農業就業人口,即第二、三產業的就業者(包括在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中的就業者在內),僅為3.65億人,佔50%;還有50%的勞動力,也就是3.65億人從事農業。如此眾多的勞動力滯留在農業領域之中,是與工業化的要求大相徑庭的;更何況,如此眾多的勞動力滯留在農業領域,也大大超過了我國當今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2001年,我國共有耕地19.14億畝,按每個農業勞動力平均經營10畝耕地計算,我國農業中留下2億左右的勞動力就足夠了。這就是說,我國農業中,已經出現了大約1.5億以上的過剩勞動力,他們在農村中實際上處於隱性的半失業狀態。隨著農村人口的增長,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今後農業過剩勞動力的人數還會繼續增加。這些過剩勞動力需要逐步地從農業中轉移出去。這既是工業化歷史進程的一個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的一個客觀需求。目前,一些經濟管理機關和學者提出了如下設想:到2020年,把我國農業就業人口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左右或以下。按此設想來推算(把過剩勞動力的增長計算在內),從2002年到2020年這19年內,就要從農業中轉移出過剩勞動力2.2億人,平均每年轉移出1160萬人。這是一個十分艱巨的勞動就業和勞動力轉移的任務。

那麼,我國目前二、三產業的就業容量有多大呢?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1年全年,我國的二、三產業僅提供了94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就業彈性系數僅為0.18(即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崗位僅增長0.18個百分點)。由於就業崗位不足,到這一年末,在全國城鎮中出現的失業人員已達1796萬人(登記失業者681萬人,國企下崗職工未就業者515萬人,非國企下崗職工未就業者600萬人),城鎮失業率達到9.5%,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失業率不能超過6%)。

從上述勞動力供求的情況來看,目前我國二、三產業的就業形勢是相當緊張的,既要解決城鎮中大量勞動力的失業問題,又要每年轉移上千萬的農業過剩勞動力,難度不小。這是我國工業化過程中不能不面對的一個嚴峻現實。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國今後應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其突出特點和要求之一,是要使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換言之,我國今後的工業化必須與擴大就業緊密地、有機地結合起來,採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千萬百計地擴大第二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就業容量,大大提高其就業彈性系數。從而使我國在工業化過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解決城鎮勞動力充分就業和農業過剩勞動力有序轉移的重大歷史課題。

(二)關於使城鎮人口達到佔全國總人口60%的問題
2001年,從統計表上看,我國有城鎮人口48064萬人,農村人口79563萬人,二者的比例為 38:62。但上述城鎮人口的數據,是按行政區劃統計出來的,其中包括了全國各城市郊區的大約1億左右的農村人口在內。如果把這部分人口劃入農村人口,則目前我國城鄉人口的比例,實際上是30:70,農村人口大大地超過城鎮人口。要把這個比例倒過來,使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任務十分艱巨。據粗略預測,到2020年,我國的總人口可能達到或超過14億人。到那時,要使我國的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達到佔全國總人口的60%左右,就意味著城鎮人口將達到8.4億人左右,比現在的城鎮實際人口(3.8億人)翻了一番還多。這是一項相當困難的任務,是我國工業化過程中必須著力加以解決的又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

綜上所述,工業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它的標准可分為兩個層次:低層次的工業化,即初步工業化,是要使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絕對優勢;高層次的工業化,則是要完全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我國已經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今後的任務是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其實質是要基本消除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個任務是不輕松的,特別是在轉移龐大的農業過剩勞動力和將龐大的農村人口轉移為城鎮人口方面,任務相當艱巨,需要通過開拓新型的工業化道路和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來逐步求得解決。

參考資料:http://www.bjpopss.gov.cn/bjpopss/xzlt/xzlt20031103a.htm.zh

⑵ 工業化的意思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現代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的,總是以貿易的發展、市場范圍的擴大和產權交易制度的完善等為依託的。在工業化進程中,主要表現為工業生產量的快速增長,新興部門大量出現,高新技術廣泛應用,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城鎮化水平和國民消費層次全面提升。
國際上衡量工業化程度,主要經濟指標有四項:一是人均生產總值,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為初期階段,人均3000美元為中期,人均5000美元為後期;二是工業化率,即工業增加值佔全部生產總值的比重。工業化率達到20%-40%,為正在工業化初期,40%-60%為半工業化國家,60%以上為工業化國家;三是三次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一般工業化初期,三次產業結構為12.7:37.8:49.5;就業結構為15.9:36.8:47.3;四是城市化率,即為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一般工業化初期為37%以上,工業化國家則達到65%以上。
工業化的第一階段往往是輕紡工業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到第二階段進入重化工業化,重工業和石化化學工業成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反映重化工業化過程的指標是霍夫曼系數。
工業化和外向型經濟也有密切關系。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往往經歷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兩個階段,但忽視出口替代的單純追求進口替代大多會失敗,而先實行出口替代,完成資本積累後再進行進口替代則大多會成功,其中亞洲四小龍是典型代表。
從產業組織形式看,隨著工業化的進程深入,產業鏈、產業集群等新生事物也創造出來,不斷提高了工業產業的組織程度和運行效率。
現在我國還提出新型工業化的概念。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與傳統的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第一,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注重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質優價廉的商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第二,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要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大大增強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後勁。 第三,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工業化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同時,資本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工業化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業化國家為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會勞動組織系統。為此花費約100年時間。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工業生產的空間活動范圍在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具有較明顯的趨向性。初期時,工業生產活動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點狀分布),隨交通條件的改善而呈線或帶狀向外擴散。最終達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相對的均衡分布狀態。工業化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伴隨大規模工業化而產生的日益嚴重的大氣、海洋和陸地水體等環境污染,大量土地被佔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劇等,對社會、自然、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迫使各國對工業化的發展進行某種限制和改造。
工業化不僅對經濟產生巨大影響,而且對社會生活產生巨大影響。工業化帶來人類生活節奏的加快,文明程度的提高,政治組織的民主,工人階級的紀律,工會的強大政治影響力;同時,工業化不斷提高的社會生產率為大批就業人口轉向第三產業奠定了基礎,使得工業社會逐步向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邁進。

⑶ 理解現代社會:工業化、城市化、商業化、全球化、信息化

當人類走出非洲擴散到各地,經過幾萬年的發展,有的進入農業 社會 ,如兩河文明,黃河-長江文明,埃及文明。有的游牧文明,如亞洲北部地區。有的直到二戰後還停留在原始 社會 。

前工業 社會 中,農業 社會 最先進:人口多,文學繁榮,藝術豐富,工藝品精緻。傳統農業 社會 巔峰就是清朝。清滅亡前,中國人口有4億多。

但農業和其它 社會 ,幾千年來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生產力有限,體現在不能養活很多人。古代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天寒地凍,缺水,相對不穩定,需要從漢族中原地區獲得生活物資,所以經常入侵。

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漢族的心頭之患。爭奪資源引發戰爭。戰爭反過來又削弱了生產力。中國 歷史 ,每當朝代更替的戰亂,人口減半,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

過去幾千年。東方世界就在漢族和游牧民族的拉鋸中斗爭中,以及漢人朝代更替中緩慢前進。1840年鴉片戰爭,驚動了沉睡的大清。有識之士稱之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但在1500年左右世界的另一頭,走出中世紀的西方,文藝復興,大航海,科學革命,不斷拓展人類進步的空間。隨著工業革命的蒸汽機隆隆作響,響徹雲霄,人類進入新紀元。從那時以來,我們今天經歷的一切逐步向我們走來。

1. 工業化 instrialization

能源是現在 社會 的核心,沒有能源, 社會 就無法運轉。人類的進步就是利用能源的進步。古人吃生食,但從人類可以自己 「點火「開始,我們就可吃熟食。相比生的食物,熟食消滅一部分食物中的細菌,同時更好消化吸收,促進人的發展。

煤炭在地下靜靜地躺了幾億年,突然有天才發現了它的價值,人類開始利用煤炭作為能源。瓦特改造了蒸汽機,提升效率,發展生產力,商品極大豐富。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隨後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電力革命。工業生產進一步擺脫地理限制,能源通過電線傳送。同時石油逐步成為現代 社會 的血液,爭奪石油引發地緣政治。誕生人類文明搖籃的兩河流域,經過萬年,逐漸不適合人類居住,但地下的石油,卻成為當代戰爭的導火索。

驅動機器運轉的能量來自燃燒,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也就化石能源(fossil fuel), 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以及有害物質,比如煙塵,二氧化硫等。這些污染物會損害人體 健康 。環境污染成為現代 社會 的一個嚴重問題。但對工業化來說,絕對的零污染也不現實,更有可能是在一定程度的污染范圍是合理的。

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新能源從上世紀逐步成為一個熱點。新能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或污染小的清潔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核能等。

不管是1952倫敦的霧霾,還是2014/2015年北京震驚世界的霧霾,都是工業化過程中的一個代價。北京雖然沒有很多重工業,但環北京的天津,河北,山東,山西是我國重工業地區,污染物就飄散過來,就像北京的沙塵來自內蒙古一樣。

工業化生產的特點是需要大量鋼鐵,鋼鐵是基礎材料,承重多,耐腐蝕,可塑性強。這種趨勢目前依舊沒有改變。人均鋼鐵消費量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先進的指標。2018年,世界人均鋼鐵消費量是224千克,其中韓國最高1047千克,中國590千克。發國家人均消費量基本都在人均350千克以上。

新中國成立後,在蘇聯的援助下,我國開始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前提就是要有大量的鋼鐵,所以才有上世紀50年代,全民大煉鋼鐵的 歷史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我國 社會 現代化進程加快,最大的特點是工業化速度加快。從建設工廠到商品,到處需要鋼鐵,所以我國鋼產量逐年增加。2020年,我國鋼產量佔世界產量的50%以上。

工業化生產是流水線機器生產,也就是標准化生產,需要大量能操作機器的工人,所以西方最先建立了很多培養工人的職業技校,尤其是德國和瑞士。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西方的發達工業國家的技術工人依舊是尖端人才。

鴉片戰爭,清政府在堅船利炮的震盪下,開始尋求自強之路,洋務運動就是這樣思想下的產物。30多年裡,洋務運動建立的大量技工學校,如江南製造總局等,目的就是培養技工人才。

目前我國也需要大國工匠,需要更多的技術工人,但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社會 地位了收入需要提高。

工業化生產是一個系統,需要大量的合作。單個工廠而言,每個機組,每個部門都要完美地配合,一個部門出問題,其它就要停下來,整個生產就停止。所以,准時就成為這個時代最大要求。人類時間觀念從未從此深入人心,手錶成為每個人必備。古老的粗糙的日晷計時成為 歷史 遺物。

這個系統還包括產業合作,人有職業分工,產業也有分工,特點是產業集群。經濟學提到的比較優勢,不同地區和國家,自然資源和 社會 不同,有不同的生產優勢。比如內蒙古適合發展畜牧業和能源產業,但長三角和珠三角適合貿易和製造業。內蒙古的煤炭和電力源源不斷送往全國,提供能源保障。2021年入冬,煤炭緊缺,電廠發電不足,結果很多地方拉閘限電,工業產能受到一定影響。

工業化生產也是精細化生產,前工業的時代的很多生產一厘米或米為計量單位,但隨著工業機器的精度越來越高, 對精度的要求達到毫米,納米級別。生產的每次重大進步,伴隨著精度的提高。工業強國的特點是生產的工業品精度極高。比如目前制約晶元生產的光刻機就是納米級別。製造精度這么高的機器,對整個工業體系的要求都要是很高,也就匹配問題。

工業化也是異化人的過程。在農業時代,人處理和自然的關系,但在機器時代,人和機器接觸,每天固定的事情,固定的時間,無休止的工作,永無盡頭,結果就是人天性受到壓抑。19、20世紀的很多文學作品描述過這種現象,卡夫卡《變形記》是這類文學的代表。

二戰後,日本經濟騰飛,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但隨後卻產生」宅人「,就是不出門,每天呆在家裡,不和人接觸。這了現象也是工業 社會 進步,有人提供足夠的生活物資,同時也工業 社會 對人的一種改變。

但人類總會進步,經過200多年的工業 社會 ,從小接受和認知工業化,逐步適應了這樣生活。同時工廠環境有了很大改變。但我國很多工廠環境和收入依舊不容樂觀,工廠打工依舊是是很多人的首選。

2. 城市化 Urbanization

因為工業生產集中在工廠,所以就人口集中。人集中度越來越高,就需要更多的住房。這些工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比如,一個18世紀英國煉鐵工人,除了煉鐵,還要基本的生活物資,所以相配套的其它產業也集中在一起,隨之大規模城市化開始。城市化最大特點是一定區域人口密度高,所有城市化的所有好處和問題都是從這里產生的。

人多了首先面臨問題是吃住。城市在某種程度是個大型加工廠,不生產糧食,只是把糧食加工成各種食物。如何解決城裡人吃飯問題,從古至今都是管理者的頭等大事。

秦,漢,唐的長安,雖有關中地區富饒的土地,產出很多糧食,但在秦國時,秦始皇感到糧食壓力很大,開鑿了很多運河,輸送糧食。縱觀中國 歷史 ,每個王朝幾乎都要修運河,經營漕運,運送糧食,保衛首都糧食供應安全。最有名的是大運河,開鑿以後,一直是經濟大動脈,更重要的運糧通道。

每當夜幕降臨,大城市外環就會有無數卡車等著卸車,運送全國各地的物資到這個地方。消費者第二天看到的就是新鮮物資。就拿北京蔬菜來講。每天凌晨三點,批發商到新發地批發市場,凌晨五點到達自己店裡,上午八九點居民過來賣貨。

除了糧食,更重要的就是能源。現在城市是個能源消費怪獸。超大城市周圍地區密布著各大電廠,源源不斷供電。內蒙古,山西,河北,山東,都在保衛北京電力安全。

再說住,現在生產力極大提高,初級農產品好像怎麼也吃不完,而且還經常聽到,某些農產品產量太大,價格下跌。對城裡人來說,吃飯問題,外面源源不斷地供應,價格波動不大。但住房就不一樣,因為住房需主要在城市內解決,不能把房子蓋在其它遠地方。

但人口在增加,城區土地有限。如何解決? 一是蓋高層,提高單位面積容積率。所以越是大城市,樓房越高。二是城市擴張,二環,三環...不停增加,但這也有個限制,不可能無限增加。北京二環32公里,3環48公里,四環65公里,5環98公里,6環187,7環(環京高速)940公里,其中890公里在河北。

人對住房的需求是無止境的,房子永遠不會滿足需求,所以大城市的房價幾乎註定一直漲。沒房的要買房,有房要換更好的房子,2房換3房,4房。有了房子的給子女購買,還要投資房產,

七環已經到了河北了,所以另外一種方式是衛星城,就是建立在大城市周邊的小城市,但小城市畢竟不好就業,為了連同衛星城和核心大城市,就要建立快速城際交通方式,高速鐵路應運而生。

快速工業化,年輕人流向城市,鄉村凋敝,逐漸被遺忘。而且城市和工業擴張,很多鄉村從地圖上消失。鄉愁是人的的懷舊,是門口的大樹,是兒時的玩伴,是小時候走過的路,是永遠抹不掉的記憶。

3. 商業化 Commercialization

商業化的本質是買賣,或者說服務,基於人口高密度,你服務我,我服務你。只要有交易,財富就在增加,服務種類越來越多。每個人都是商品,需要到人才市場去交易,接受市場的檢驗。我們讀那麼多年書,不過為了獲得市場認可。

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到處是產品,競爭激烈。如何讓自己的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藉助傳媒,廣告就產生了。伴隨廣告產生的還有明星,他們化身產品代言人,打造完美人設,完璧無暇,就像古老的圖騰,昭示者他們無限的能力,讓無數人拜服在他們面前。但這一切不過人一門生意,是消費者,尤其是女性消費者的一廂情願。他們是人不是神,人性所有的方面,光明的,陰暗的,他們都有,

下一步就要把商品送到消費者或者顧客手中。從工廠到消費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國家層面要有完善的交通網,商家要建立完善的分銷體系,一級代理,二級代理直到消費者手中,這是個龐大的產業。在一層層的運送中,也就是分銷中,產品價格不斷增加。

直到有一天,直播帶貨興起了,主播讓消費者直接從商家購物,減少很多物流成本,結果就是一個主播相當於無數個零售商的銷售能力,傳統的分銷體制收到強烈沖擊。

除了有形的商品,服務也是商品。現在農業和工業強大的生產能力,發達國家和我國解決了溫飽問題。更多人需要個性化的服務,也就是第三產業。

這個產業吸納了很多就業人口,因為服務業基本是人力密集型產業,靠人力產生價值。在農業和工業進入機械化時代,目前進入人工智慧時代。第三產業還是人的天下。畢竟人活的目的還是享受生活,就需要和人交流。但這也造就慘烈的競爭,也即是內卷和城市人口貧困化。

4.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全球化不是一個新概念,從最早的智人走出非洲,就開始了全球化歷程。絲綢之路就是全球化的一個縮影。在古代,每次戰爭擴展伴隨物資文化的交流擴散,都是全球化的一部分。

我們目前說的的全球化更多指的是進入現代 社會 ,全球更加緊密的商品,資本,人才,信息全球范圍流動。

商品流動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地方保護主義。打開商品交易的大門並不容易。修長城除了阻擋游牧民族入侵,也有禁止貿易的目的。鴉片戰爭也是為了打開大門,結果就是開了很多貿易港口。世界貿易組織,一帶一路,都是為了促進商品的自由流動。特朗普貿易保護主義也在在阻礙商品流動。

人才流動也全球化的一部分。唐朝,日本派遣唐使到大唐學習,隨後這些人回到日本,參照唐朝的文字,制度,建築等,開始改造日本。近代,清朝官辦留美幼童到美國學習,雖然學習時間短暫,到依舊很多人為國家做貢獻,比如近代修鐵路的詹天佑。

一部近代中國史,就是伴隨著留學生改造就中國的 歷史 。解放前,留學生主要去四個地方:日本,美國,歐洲,蘇聯。共產黨和國民黨很多領導都有留學經歷,他們帶來可先進的理念和豐富的人際關系。

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全球化進程加快。改革開放進入快車道。托福,雅思,GRE等進入我國,留學熱潮進入新階段。新東方等培訓機構蔚然成風。全民英語熱開始了。到目前已經持續40多年。

還有生活方式和理念的流動,新文明和古老的信念在碰撞。清朝滅亡,在新浪潮的推動下辮子,裹小腳被拋棄。新中國成立後,娼妓,納妾,封建迷信等都被廢除,真正的敢叫日月換新天。

另外一個浪潮是民主思想在時間范圍內傳播和實行。但事實證明,民主不是萬能的。西方 社會 把民主萬能理由,讓別國屈服或照搬,本身就是對民主的踐踏。

跨國婚姻也是全球化的產物,是民族融合的一種方式。在中國 歷史 上,每一次戰亂就會有民族融合。漢朝滅亡,分裂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期間五胡十六國,互相通婚,是民族大融合的催化劑。最後統一全國的楊堅一半血統來自胡人,包括後來的李唐也一樣。

5. 信息化 Informatization

信息就是消息,古代打仗傳遞信息的狼煙烽火和日常通信的驛站。幾千年了人類通信功能沒有很大的進步。

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經歷了5個階段。

第1 階段:人力,馬拉松就是跑步送信

第2 階段:畜力,主要是馬

第3 階段:機械力,火車,飛機,自行車

第4 階段:有線電話

第5 階段: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

前三個階段都是文字信息,這個階段因為不能見面,產生了大量的相思文學作品,一別就一年或多年,甚至一生。父母思念遠游的孩子,妻子掛念遠方的丈夫,情人互相惦記。多少愛恨情仇散落在唐詩宋詞中。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

直到貝爾發明了電話,實現了遠距離的即時交流。到後來互聯網橫空出世,徹底顛覆了以前的認知和溝通方式。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的交流更加方便,每個人隨時都在線,溝通變得如此簡單,而且有視頻,徹底解決了看不到人的問題。但人也困在信息中。

除了個人的溝通方式,大眾傳媒在現在 社會 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功能。書是一種傳遞知識信息的的古老方式。但在古代,識字讀書的人畢竟少數,說書人就這樣產生了。後歐洲產生了報紙,提供最新的消息,幫助人們作決策。

再後來廣播誕生,把說書這件事變得更加專業,它可以覆蓋更遠的地方和更多人群,隨後主持人產生了。在後來就是電視誕生,從黑白到彩色電視,為人們打開了看世界的新方式。可以看到地球另一半人的生活和大千世界,對世界的感知變得豐富多彩。隨之而來的是電視工業的誕生。

電視新聞,連續劇,電視廣告等,塑造我們對 社會 的理解。經常出現在電視上的人也就成為名人,成為模仿和追捧對象。偶像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記。

尾聲

工業化,城市化,商業化,全球化,信息化,這個五個方面是非常宏大的話題,滲透到 社會 的各個角落,影響著我們每天的生活。如何處理它們的影響和關系也是當代全球 社會 治理的核心,如貿易問題,信息泄露,難民問題,環境問題等等。

願2022一切順利。

⑷ 工業化的三個指標

一是人均生產總值,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為初期階段,人均3000美元為中期,人均5000美元為後期;
二是工業化率,即工業增加值佔全部生產總值的比重。工業化率達到20%-40%,為正在工業化初期,40%-60%為半工業化國家,60%以上為工業化國家;
三是三次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一般工業化初期,三次產業結構為12.7:37.8:49.5;就業結構為15.9:36.8:47.3;

⑸ 關於二次工業革命和世界大戰的問題!

1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並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將工業化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實現了手工工場制度向工廠制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以重工業為重點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勒斯特——利托夫斯基(Brest-Litvosk).俄國的退戰對協約國構成威脅,因為德國可以將火力集中在西線.協約國陷於苦戰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的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發展,使大量的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
2(1)時間:19世紀70年代開始-20世紀初 (2)條件:
第二次工業革命
①政治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 ②資本:大機器生產下的資本積累和對殖民地的商品輸出和掠奪 ③技術:自然科學突破性進展並迅速轉化為技術 ④市場:美德意日等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⑤環境: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 3第一次特點是以經驗為基礎發展的,第二次特點是以完全的科技為基礎發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是歐洲,美國)
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共同背景
政治
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第一次】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確立【第二次】
經濟
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一次】
資本主義的競爭上升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水平【 二次】
科技
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和生產技術知識 【一次】
自然科學取得了重大進展 【 二次】
市場
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 【一次】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二次】
4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結成的秘密同盟。1881年法國從阿爾及利亞侵入突尼西亞,並把它變成自己的保護國。義大利早已覬覦突尼西亞,但苦於實力不足,不能單獨對抗法國,便投靠德、奧。經過談判,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3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條約主要內容:①如義大利遭到法國進攻,德、奧兩國應全力援助,如德國遭受法國侵略,義大利也擔負同樣的義務。②締約國的一國或兩國遭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國(指法、俄)進攻,則締約3國應協同作戰。義大利對此附有一個保留條件:如英國攻擊德國或奧匈 ,義大利將不負援助自己盟國的義務 。③當一大國(指俄國)攻擊締約國一方時,其他兩締約國應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發生俄、奧戰爭 ,義大利將保守中立。 條約有效期5年,1887 、1891、1902、1912年4次續訂,並增補了一些義務條款。
三國同盟的締結標志著歐洲列強兩大對峙軍事集團的一方初告形成。這個同盟條約與德奧同盟、三皇同盟同時存在,成為俾斯麥同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三國同盟的締結標志著歐洲列強兩大對峙軍事集團的一方初告形成。三國同盟的矛頭指向俄國和法國,隨著德國不斷擴張以及英、德矛盾日趨尖銳,義大利改善了同法國的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5年5月義大利參加協約國,三國同盟瓦解。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又作三國公約、三國盟約,(英語:Tripartite Pact;德語:Dreimächtepakt;義大利語:Patto tripartito;日語:日獨伊三國軍事同盟 にちどくいさんごくぐんじどうめい) ,於1940年9月27日由納粹德國、法西斯義大利與日本帝國在德國柏林簽署。此項協定正式確立了上述三個軸心國的同盟關系,並被認為是對美國的警告:要麼保持中立,要麼兩面受敵。
條約中,三國同意在未來十年他們會
「支持及與對方互相合作……以期實現她們建立與維持新秩序的目標,以期提倡互惠互利與有關人民之福祉。」
三國確認對方的勢力范圍,並承諾
「以政經與軍事之力,協助任何仍未參與戰爭而被攻擊的一方。」而條款中的攻擊者不包括蘇聯。
條約補充1936年的德日協定和反共產國際協定之不足,並消除德國與日本因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起的嫌隙。後來,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 和羅馬尼亞 (1940年11月23日) 加入協定。保加利亞在德軍進駐前,在1941年3月1日加入。
日本戰國時期,為了三家的利益和目的,今川義元的軍師太原雪齋穿針引線,在善德寺使得駿河今川義元,甲斐武田信玄以及相模北條氏康這三家大名達成了同盟條約,史稱「三國同盟」,又作「甲相駿三國同盟」。
不過今川義元死後,今川氏真繼承家督,武田信玄和德川家康同盟,聯手攻打並且平分今川家領地,從而導致「三國同盟」徹底的破裂。
見網路 5.【你問的不清不楚,書上都翻不到】我只知道:俄國在十月革命爆發後退出了戰爭。最終,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6同盟國 (德語: Mittelmächte,意思是中央國) 由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當時的土耳其)與保加利亞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協約國對敵。中央國的稱呼,是因為以上國家在俄羅斯以西、法國與英國之東。又稱中央同盟國.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中心的同盟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雙方,同盟力量是同盟國的組成國家,中心力量是發動戰爭的主要國家。
7
Marn馬恩河(法國東北部河流81917年1月31日】指的是馬恩河戰役(9月5-10日)
9月4日,霞飛下達反攻命令,他命令第六軍團向東攻擊沙托-蒂耶里;英國遠征軍和法軍第五軍團向蒙米賴攻擊前進,第九軍團進行支援,並准備協同行動。第四軍團首先將被保留,並准備進攻。第三軍團從凡爾登出發向西攻擊。正如霞飛清楚地知道那樣,法國的命運將賴於對德軍右翼集團實施兩翼包圍設想的成功。9月6日將是「D日」 [ 譯者註:軍事術語,指事先未能確定具體日期的軍事作戰計劃中的首日。 ] 。
與此同時,莫努里的第六軍團,曾一度由精力充沛的巴黎軍政府首腦J.S.加利尼將軍指揮,已開始執行霞飛的警告性命令,從巴黎出發向烏爾克河前進,在那裡克盧克的右翼正處於誘人的暴露狀態。9月5日,正是由於H.馮·格羅瑙將軍這位德軍右翼部隊指揮官發揮其驍勇善戰的主動精神,才使克盧克的軍團免於被法軍突然實施的行動所包圍。事實上,克盧克認為法軍在其右翼的行動僅僅是一次破壞性進攻,他只派遣另1個軍去支援格羅瑙,而同時率其餘部隊繼續向南,奮勇追擊英國遠征軍和法國第五軍。到9月7日,烏爾克河戰斗激戰了兩天之後,克盧克才認清法軍的企圖。而這時其軍團的絕大部分在馬恩河以南。9月7-9日,克盧克將軍團撤回馬恩河以北並急忙改變其戰線,他使整個軍團朝西實施猛烈的反攻,阻止了法軍並迫使莫努里退卻並實施防禦。只是當加利尼從巴黎急忙發來的援軍抵達後,才使莫努里頂住了德軍兇猛的進攻。援軍的一部分是乘徵用的計程車趕來的。

馬恩河戰役關鍵性的一天(9月9日早些時候的態勢)
此時,交戰已沿凡爾登以西的整個戰線展開。克盧克認為英國遠征軍不再是一個威脅,於是向西移動,結果擴大了與還在向南攻擊前進的第二軍團之間原來即存在的缺口。英國遠征軍進入這個缺口,但前進緩慢,因為弗倫奇元帥低估了自己部隊恢復了的戰鬥力。F.德斯佩雷的第五軍團(朗雷扎克已被撤換)沿小莫蘭河一線與德軍第二軍團的一部交戰。
在東南方向較遠的地區,福煦的第九軍團正在聖貢德向北攻擊,他發現自己正面對著德軍第二軍團的另一部,而豪森的第三軍團進攻自己的右翼。9月8日,豪森軍團的4個師發動夜襲並實施白刃戰將福煦軍團的一部擊潰。而福煦的反應是立即加強自己的進攻,結果阻止了德軍的前進,但福煦的陣地亦是不穩固的。
在維特里勒-弗朗索瓦,L.德·卡里的第四軍團與符騰堡親王的第四軍團以及第三軍團的一部實施激烈的戰斗,但無決定性結果。在阿爾貢森林的雷維尼,M.薩拉伊指揮第三軍團(魯菲已被撤換)阻止了王儲的第五軍團。同時在南錫和沿著阿爾薩斯邊界一線,盡管加強的德軍第六、七軍團連續不斷實施進攻(施利芬曾告誡不要實施此類進攻),盡管由於霞飛從法軍第一、二軍團抽調兵力用於西面新的部署而使其減弱,但第一、二軍團仍然成功地守住了高地。
毛奇為傳言和前線失利的零星報告感到憂慮,9月8日,他派遣了一位總參謀部的軍官R.李奇中校去視察前線。李奇的命令是口頭的並有點神神秘秘。當他抵達第二軍團司令部時正好收到消息報告說,F.德斯佩雷的第五軍團發動強有力的夜間進攻,正迂迴第二軍團的右翼。這可能是整個戰役的轉折點。比洛就個人而言被打敗了,他准備撤退。克盧克的第一軍團在西北方向攻擊莫努里的左翼並正取得進展,但英國遠征軍穿過缺口的推進威脅到他的左翼和後部。
9月9日,李奇默許了比洛計劃的退卻,同一天晚些時候,他以毛奇的名義命令使克盧克亦實施退卻。毛奇現在認識到他的進攻已經失敗了,他下令總退卻,撤至努瓦永-凡爾登一線。在五天的時間內,德軍沒有遭到精疲力竭的協約國軍的嚴重騷擾而脫離了戰斗,並組織構建他們新的陣地。至此馬恩河戰役以協約國軍的戰略性勝利而結束,霞飛作為法國的拯救者脫穎而出。在9月14日同一天,毛奇被撤職,E.馮·法金漢接替了他。

8德國宣布將實施無限制潛艇戰為了抗衡美國日漸增長的敵意,德國外交官開始為結成德國、墨西哥和日本的同盟而進行秘密的談判。
1917年2月3日,美國與德國斷交為反對德國宣布實施無限制潛艇戰,美國政府宣布與德國政府斷交,巴西、玻利維亞、秘魯和其他拉美國家追隨美國與德絕交,中國也在3月14日與德絕交。
1917年3月1日,「齊默爾曼密電」美國公布了「齊默爾曼密電」,該密電的內容是,如果德國與美國爆發戰爭,德國將與墨西哥結成防禦同盟,條件是「墨西哥將重新征服失去的領土——新墨西哥州、得克薩斯州和亞利桑那州」。這在美國引發了憤怒的浪潮。1月19日,德國外相A.齊默爾曼向德國駐墨西哥大使馮·埃克哈特發出秘密指示,其內容包括了進一步的要求,即墨西哥敦促日本加入同盟國。英國海軍諜報機構截獲並破譯了該密電,並在2月24日將復印件交給美國駐英國的大使W.H.佩奇。佩奇立即將它轉交給美國國務院,國務院於3月1日向報界公布。後來美國的諜報機構進一步證實了密電的真實性。
1917年3月13日,美國武裝商船威爾遜總統決定,凡在交戰地帶航行的商船將予以武裝,美國務院和海軍立即公布了這一決定。
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國宣戰之前,美國有幾艘商船已被擊沉。4月2日,威爾遜總統向參議院發表了戰爭咨文。8個月以後,在12月7日,美國才向奧匈宣戰。
1917年4-6月,美國的戰爭准備美國陸軍將不得不擴建。6月份,約翰·J.潘興少將被選為美國遠征軍的司令,由現有陸軍正規部隊拼湊而成的第一師登船奔赴法國。潘興的計劃是到1918年5月徵召100萬軍隊用於海外,隨後長期的計劃是在歐洲集結300萬的軍隊。5月19日,《選徵兵役法》得以通過,美國進入高速運轉狀態。海軍已作好准備(參見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的作戰行動→海戰)。
8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第一次世界大戰里交戰雙方軍民的死亡人數的比例,協約國士兵佔36%,協約國平民佔20%;同盟國士兵與平民各佔22%。請注意戰爭里平民大多是死於西班牙甲型流感。
損失共計281887百萬美元,很多國家停戰後很長時間未恢復,戰後瘟疫問題,處理問題也用了很長時間,所以稱沒有勝利的和平。
9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制權以補償自身損失。克列孟梭總理的觀點也代表了法國民意。盡管英國本土在戰爭中未遭戰火,但仍有許多英軍士兵在戰爭中喪生,
時任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
因此英國國內廣泛的民意仍希望嚴懲德國。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支持懲罰德國,但在具體措施上較法國為輕。喬治認識到,一旦法國提出的條件全都得到滿足就會成為歐陸的超級強國並破壞歐陸均勢,這和英國意圖維持一個均衡的歐洲的傳統政策相悖。同時喬治對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政策感到憂慮,因為英國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贊同簽訂秘密條約封鎖德國海岸線。 在1917年4月美國參戰前後,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
時任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
民眾普遍認為應及早從歐洲事務中脫身。因美國在一戰中通過貿易受益並成為第一經濟強國,政府傾向於安撫德國並保證平等的貿易機會並順利收回戰爭債務。 在戰爭結束前,威爾遜總統就提出了十四點建議,該建議比英法兩國的條件都更寬松,更容易被德國民眾接受。談判過程中日本和其餘各國外長先後退出十人委員會,實際上只剩「四巨頭」,後義大利因對南斯拉夫的阜姆(現里耶卡)的領土要求被拒絕也退出時,最終的談判由三大國(英國、法國、美國)的政府首腦,即英國首相喬治、法國總理克萊蒙梭、美國總統威爾遜把持,義大利首相維托里奧·奧蘭多的作用微乎其微。德國甚至不準參與條約討論。因為各國談判目標不一致甚至存在沖突,每個決定都是經過「不愉快的妥協」後才能達成。亨利·基辛格稱之為「美國式理想主義和歐洲式偏執狂之間的脆弱妥協」。 1919年4月29日由德國外長烏爾里希·格拉夫·馮·布魯克多夫-蘭祖率領的德國代表團抵達凡爾賽宮。5月7日德國代表團接受戰勝國提出的條件,內容包括將德國領土分割一部分給鄰國,戰勝國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國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等。但因德國被排除在談判之外,德國政府認為以上條件不公並提出抗議,隨即退出和會。 6月20日以古斯塔夫·鮑爾為總理的德國新政府成立,在23日德國國會舉行的投票中支持接受條約者以237票比138票勝出,28日德國新外長赫爾曼·穆勒在和約上簽字。1920年1月10日國際聯盟宣告成立。
總的來說,各個國家的條件不同,簽約過程並不順利,最後是得到一份全不滿意的條約
10 俄國革命,又稱十月革命,也稱為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俄國革命經歷了二月革命後的階級斗爭基礎上的一場革命。是第一個實踐了馬克思主義的工人革命。十月革命發生於1917年11月7日(儒略歷10月25日),經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革命推翻了俄羅斯克倫斯基領導的俄國臨時政府,導致1918年-1920年的俄國內戰和1922年蘇聯的成立。
臨時政府不顧人民死活,執意參戰,7月,俄軍向德國發戰,失敗。引起人民憤怒。
11勒斯特——利托夫斯基(Brest-Litvosk).俄國的退戰對協約國構成威脅,因為德國可以將火力集中在西線.協約國陷於苦戰
12一些人用來證明斯大林是列寧事業的「忠誠繼承者和卓越發展者」。列寧提名斯大林擔任總書記,列寧知人善任, 經過多年的共事, 他對斯大林的性格了如指掌, 知道他性格粗暴和熱衷於行政手段,列寧生病時給斯大林寫「絕交信」
尊敬的斯大林同志:

您竟然粗暴地要我妻子接電話並辱罵了她。盡管她向您表示同意忘記您說的話, 但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還是從她那裡知道了這件事。我不想這樣輕易地忘記反對我的言行, 不言而喻, 我認為反對我妻子的言行也就是反對我的言行。因此, 請您斟酌, 您是同意收回您的話並且道歉, 還是寧願斷絕我們之間的關系。順致敬意!
13【大哥,是五年計劃吧!⊙﹏⊙b汗】指的是蘇聯十月革命中實施的五年計劃
14

⑹ 怎樣才算是工業化國家

工業化率達到20%-40%,為正在工業化初期;40%-60%為半工業化國家;60%以上為工業化國家。

城市化率,即為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一般工業化初期為37%以上,工業化國家則達到65%以上。

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為初期階段,人均3000美元為中期,人均5000美元為後期。

工業化率是指工業總產值佔全部生產總值的比重。

(6)半工業化用英語怎麼寫擴展閱讀:

工業化國家發展模式:

一類國家和地區包括新加坡,韓國,香港及台灣。即亞洲的「四小龍」。這個國家和地區在以國內生產取代非耐久性消費產品及投入進口的第一次進口替代完成後,都採用對內外銷售提供相同誘因的外向發展戰略。即「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

二類國家包括阿根廷、巴西及墨西哥等國。這些國家在第一次進口替代完成後,都採用對內外銷售提供相同誘因的外向發展戰略。即「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

三類國家包括以色列及南斯拉夫等國。這類國家開始出口擴張的時間雖然很早,但以後擴張的趨勢有所緩慢。即「出口擴張型發展模式」。

四類國家包括智利及烏拉圭等國。這類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都採取國內導向發展戰略,即「國內導向型發展模式」。

閱讀全文

與半工業化用英語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a6換保險杠多少錢 瀏覽:434
汽車舉升支撐點損壞如何修復 瀏覽:400
廣東進口寶馬多少錢 瀏覽:844
如何讓工業吸塵器無聲 瀏覽:710
賓士g340用什麼機油 瀏覽:515
奇瑞汽車加油口在哪裡 瀏覽:325
宿州工業技術學院在哪裡 瀏覽:671
謳歌國產汽車是哪裡生產的 瀏覽:350
華晨寶馬電池在哪裡 瀏覽:720
汽車補漆填充土要多久才能打磨 瀏覽:723
哈佛汽車h2怎麼樣 瀏覽:655
賓士汽油泵蓋怎麼開 瀏覽:533
汽車綠牌照什麼時候普及 瀏覽:363
珠海到撫州汽車多久 瀏覽:598
賓士glc300兒童鎖怎麼設置 瀏覽:194
工業設計機械類學什麼 瀏覽:212
哪個城市的新能源汽車便宜 瀏覽:539
工業啤酒喝有什麼危害 瀏覽:11
汽車方向盤小計里程數如何清零 瀏覽:387
寶馬車里空調格多久換一次 瀏覽: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