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什麼刺激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什麼刺激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發布時間:2024-10-24 15:49:16

1.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因是什麼

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起因

對工業革命起因的解釋,大體上可分為「單因論」(或「主要原因論」)和「多因論」兩派。湯因比認為,英國社會的「自由」對工業革命的發生起著重要作用,是主要推動力。②坎寧安認為,日益增加的資本積累和不斷擴大的市場相結合,是英國工業發展的基礎。③保爾·芒圖考察了工業革命前夕的各種變化,認為,工業革命本質上是商業現象,「商業的擴張往往先於並決定工業的進步。」④包登等一些歷史學家強調需求和市場的作用,讓培認為國內需求的不斷增長和海外市場的日益擴大使新的生產方法必不可少。①哈特威爾等人則更強調國內需求的作用。他們指出,工業品最大的市場在國內,「是國內需求的不斷增長在廣泛的領域內刺激了工業的增長……」②由此可見,這一批史學家雖不排除其它因素的作用,但主要強調一個或兩個原因的主導作用,因而實際上是「單因論」者。

另外一些歷史學家對工業革命的起因作了多方面的解釋。李普坦蠢唯森認為,工業革命的起因與下列因素有關:海外貿易的擴大、資本的積累、人口的增長、煤炭的早期開發和國內市場的擴大。③艾什頓在《1760年—1830年英國工業革命》一書中,從勞動力、土地和資本三方面分析了工業革命的起因,認為「不斷增長的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的結合使工業的發展成為可能」。④迪恩和柯爾認為,農業的變化和人口的增長在18世檔梁紀經濟增長中起著重要作用。⑤這一派學者把工業革命的發生看作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因而可以稱之為「多因論」者。

不論是「單因論」,還是「多因論」,對工業革命起因的解釋都存在著缺陷。英國的工業革命是最早開始的,它的起因無疑是非常復雜的。它不僅與經濟因素有關,而且與政治、社會和文化教育因素有關,用一兩個因素來說明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在英國工業發展中起作用的某些因素,在其它國家(如法國)同樣存在。因此,像「多因論」那樣僅僅列出相關的因素也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要將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的因素作綜合分析,找出英國與其它國家不同的總體性特徵,從而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

2. 新航路的開辟和第一次工業革命之間的關系

新航路的開辟打開了殖民擴張的大門,而殖民擴張為資產階級的崛起提供了資本和市場。資產階級的崛起導致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政府的成立使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生成為可能。

15世紀初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在近東崛起,因為與西方世界長期的領土和宗教戰爭,土耳其切斷了歐洲人與東方(尤其是中國)的直接商業聯系。從此與東方的商品貿易,被土耳其商人和阿拉伯商人所壟斷。東方的絲綢,瓷器,香料等商品,開始在歐洲市場上變的異常昂貴。

長期的出超也讓歐洲的金屬貨幣變的緊張。為了避開歐亞大陸各國的陸上交通阻礙,獲得更加廉價的東方商品,更為了能夠迅速的發財致富。1497年7月8日在葡萄牙政府的支持下,航海家達伽馬經過兩次的航行探險,成功的尋找到了前往東方印度的海上航線。並獲取了巨額的財富。

而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另一名航海家哥倫布開始向大西洋西面航行,並成功的發現了美洲大陸。由此也開始了歐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掠奪和殖民統治。

西方殖民者在定居美洲後,為了滿足歐洲人對糖,煙草,咖啡等奢侈品日益增加的需求,獲得充足的勞動力,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後開始了從非洲販賣黑奴的貿易。這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大西洋三角貿易」。


(2)什麼刺激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新航路的開辟意義和影響

第一,引起商業革命。由於新航路開辟,歐洲貿易范圍空前擴大,西歐與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了,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商業地位逐漸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尼德蘭所代替。

第二,引起了「價格革命」。新航路開辟後,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西歐貴金屬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銀價格下跌,物價高漲,貨幣購買力降低。自16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上漲4倍多,英、法等國上漲2倍至2倍半。

資產階級一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一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價格革命是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它幫助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

第三,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開始了殖民擴張、掠奪,但是由於西班牙、葡萄牙從殖民地掠奪來的財產是供封建統治者享用,並未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說,新航路開辟後,西班牙、葡萄牙的實力實際上降低了。

第四,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沖擊了封建神學理論,為後來西歐的思想革命奠定基礎。

第五,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隔絕的狀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第六,由於西歐國家的掠奪,導致亞非拉殖民地的貧困與落後。

第七,導致販賣黑奴的興起,致使非洲失去了至少一億的精壯人口。

3. 第一次工業革命簡單經過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由於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了當時最富強的國家。
歐洲其他國家缺乏發展機器工業所需要的資金、勞動力和市場,以及保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文化等條件。
在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廢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為資本主義工業化掃除了障礙。拿破崙當政後,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法國的工業革命(18世紀末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創造了條件。此後,德國、美國、俄國、日本等國也紛紛加入工業革命的行列,到19 世紀末,這些國家先後都完成了工業革命。

標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機,大大提高了絲織品生產速度。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紐可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33年 凱伊·約翰 飛梭
1765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69年 阿克萊特水力紡機
1769年 瓦特 改良蒸汽機
1779年 克倫普敦 走錘紡騾
1785年 卡特萊特 動力織機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802年 詹姆斯·瓦特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蒸汽輪船
1814年 史蒂芬孫蒸汽機車

4.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在哪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在創造的成就是什麼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在 英國

2、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在18世紀發明了 軋棉機,將清理原棉的效率提高近百倍。

南北戰爭後,美國工業革命有了飛速進展,尤其是重工業發展更快。采礦、冶金、石油開采和提煉等行業,都以10倍甚至幾十倍的速度發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這之中,有兩個巨大的國內刺激因素。

一是開發西部造成的對農業機械的急切需要。

二是為溝通東西部交通而掀起的鐵路建設高潮。這兩大因素既是工業革命的強勁的推動力量,其本身又成為工業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組成部分。

修鐵路、製造機車、客車、貨車,自然為鋼鐵業特別是鋼軌軋制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同時,鐵路建設也是包括車站修建、枕木供應、車廂設備、管理和服務人員的招聘與培訓等等眾多項目的綜合性事業,從各個方面促進了工業革命。鐵路交通還為商業流通、貨物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具有專業化經濟特點的各個區域結合成一個整體。因此,美國在不大長的時問里就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為雄厚的國家

5. 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的歷史背景及其影響

以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各國的影響及其背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工業革命是資產階級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當代國際國內受到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就是現代化。從大多數論者表達的關於現代化的觀點來看,現代化包括著復合多元的含義,至少有工業化、技術化、城市化、政治民主化、全民知識化和環境凈化等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說,現代化的萌起和近代社會的到來是同步的。沒有近代社會的機制,現代化就無從談起。工業革命就是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的一步。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發展,對近代社會的出現起了先導作用。但是,僅靠它的力量,真正的工業化還「化」不起來。正如本書第二個題目中引用的馬克思的評論所指出的,手工工場不能改造全部生產。由技術革命引發的工業革命,才有能力造成工業化的結果。工業革命帶來的以工廠制為基礎的大機器工業,改變了社會的經濟結構,使人類開始擺脫累世相傳的古老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邁進。

工業革命最早開始於英國。在論及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時,人們總不忘提及它的農業革命、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國債制度、稅收政策等等方面,這當然是正確的。不過還有一點必須補充進去,那就是市場的擴大。正由於市場上商品需求量的擴大,才直接成為增加生產的導因,才產生出強烈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追求,從而引發了機器的發明。

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包括凱伊、哈格里夫斯、阿克萊特、克隆普頓、卡特萊特以及瓦特等人的發明等等,這里就不去敘述了。需要略加說明的是,繼英國之後,美、法、德等不少國家也都開始了工業革命,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共同規律。

美國工業革命的條件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可說是得天獨厚之處。這當然要首推它的「西進運動」。美國獨立後,通過吞並、廉價購買等等手段,不斷向西擴張領土。到19世紀中葉,已成為東起太平洋,西瀕大西洋,北接加拿大,南連墨西哥的領土遼闊的大國。僅半個多世紀,領域便增加了7倍半。西部領土的礦產、水利和森林資源都很豐富,而且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還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優良的港口。這就為它的工業化和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廣袤的西部土地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東部人,他們爭先恐後地蜂湧著向西部涌來。先是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近西部,而後是中西部,最後來到遠西部,包括荒涼的俄勒岡地區。人們在西部刈除野草,掃平灌木叢,開墾了大片農田。1848年在亞美利加河流域發現金礦後,淘金熱又引得大批人流奔向了加利福尼亞。這一切就是「西進運動」。在這一過程中,祖居西部的印第安人遭到驅逐和屠殺,被趕到了荒野山區的「居留地」。可是,大量人流湧入西部,也使這片廣闊的天地得到了開發。美國農業發展迅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在不長的時間里,美國經濟的專業化布局便形成起來。東北部是傳統的工業區,西部是遼闊的農業區,而且依自然環境的不同,出現了「小麥王國」、「牧牛王國」、「棉花王國」和葡萄園區。這種在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支配下自然形成的區域經濟專業化,是美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特點,也為工業革命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工業化的北部,棉花、甘蔗的重要產地南部,產糧為主的西部,都需要互補,需要加強商品交流。各地區之間的貿易額成倍增長,甚至成10倍地增長。美國工業革命所擁有的國內市場條件,是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另外,隨著內戰中北方的勝利,戰後重建南方的過程也使南方成為頗具吸引力的投資場所。

美國經濟發展中存在著一個大的難題,就是勞動力的嚴重缺乏。19世紀初年,美國人口只有700萬左右。到19世紀中葉,國土面積如此龐大,人煙更顯得稀少。年輕的美國以開放的氣勢,大量吸收外來移民,才使這個問題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緩解。僅19世紀後半期,移居美國的人口就有2700萬之多。美利堅合眾國居民的主體,就是由外來移民構成的。直至今日,每年移居美國的人口,仍然數以萬計。在世界歷史上,移民的數量之大,范圍之廣,持續的時間之久,產生的影響之深,大約還沒有達到這種程度的先例。值得注意的是,在移民中佔大多數的是歐洲人,其中又以英國所佔比例最大。這里有相當多的人是有生產技術的,還包括一部分高級知識分子。進入西部的移民,基本上都要靠創業、開發的精神去站穩腳根。西進運動和大量吸收外來移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培育和提高了美利堅民族的進取精神和開朗性格。

美國工業革命便是在這樣的背景和環境下進行的。美國在獨立後的一段日子裡,政治上雖已取得主權國家的地位,但在經濟上卻還一時無法擺脫對英國的依附。因此,工業革命也是它爭得經濟獨立的出路。在促進工業革命方面,聯邦政府的政策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它建立國家銀行,發行紙幣,吸收游資,貸款給工業界;實行關稅保護;鼓勵科技進步,實施專利法,等等。政府的支持,是美國工業革命又一個有利條件。

與英國一樣,美國的工業革命也開始於棉紡織業。還在18世紀末,美國人便仿造了珍妮紡紗機。不久又發明了軋棉機,將清理原棉的效率提高近百倍。19世紀初又從英國引進織布技術。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迅速發展為棉紡織業中心。隨後,服裝、製革、玻璃、毛紡等行業也實現了使用機器生產。

南北戰爭後,工業革命有了飛速進展,尤其是重工業發展更快。采礦、冶金、石油開采和提煉等行業,都以10倍甚至幾十倍的速度發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這之中,有兩個巨大的國內刺激因素。一是開發西部造成的對農業機械的急切需要。二是為溝通東西部交通而掀起的鐵路建設高潮。這兩大因素既是工業革命的強勁的推動力量,其本身又成為工業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組成部分。

廣袤的西部土地,一望無垠。西進運動使美國的耕地面積急劇增多,達到8億多英畝,相當於英法兩國面積的總和。盡管有大量移民,但是勞動力仍然十分缺乏。《宅地法》實行後分配出去的宅地,平均一份為1000英畝以上,一個家庭怎能管理得了?唯一的出路便是機械化。這就使農業機械的發明和生產成為當務之急;從而大大推動了工業革命,也推動了冶鐵、煉鋼業的發展。19世紀中後期,美國農業機械化的過程極為迅速,相當普遍地使用了耕田、播種、施肥、收割、打穀、包裝等等主要靠畜力牽動的農業機器。

交通業也是如此。先是大力修築公路,富爾頓發明汽船後,內河航運業大發展起來,開挖運河形成熱潮。但是,隨著西部的開發,修築橫貫東西的鐵路卻是勢在必行的事情,成為重中之重。國會為此專門通過決議,鼓勵私營公司投資修路,國家予以補貼。這樣,很快便出現了修築鐵路的狂潮。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便築起了中央太平洋——聯合太平洋鐵路、聖塔菲鐵路、北太平洋鐵路、南太平洋鐵路和大北方鐵路等5條橫貫東西的干線,使美國鐵路總長度超過了全歐洲鐵路長度的總和。修鐵路、製造機車、客車、貨車,自然為鋼鐵業特別是鋼軌軋制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同時,鐵路建設也是包括車站修建、枕木供應、車廂設備、管理和服務人員的招聘與培訓等等眾多項目的綜合性事業,從各個方面促進了工業革命。

鐵路交通還為商業流通、貨物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具有專業化經濟特點的各個區域結合成一個整體。因此,美國在不大長的時問里就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為雄厚的國家,是不足為奇的。

法國直至19世紀中葉仍然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它的工業革命開始很早,還在大革命爆發之前,就已從英國引進了蒸汽機、珍妮紡紗機。在全歐洲都佔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為全歐最大採煤企業之一的昂贊礦業公司,都配備有蒸汽機、汽錘、馬拉鐵路等先進設備。個別的紡織廠使用了珍妮紡紗機。但是,隨著1789年大革命的爆發,1792年起又進行了反對外來武裝干涉的戰爭,隨後又有連年不斷的拿破崙戰爭,再加上內部局勢的長期動盪不寧,這種戰連禍結的情景,使得剛剛起步的工業革命不得不停下步來。雖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時有所動作,但畢竟是極為滯緩,難成氣候。拿破崙帝國垮台之後,工業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國政府於1825年解除了機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國工業界有機會較多地引進先進的機器設備,邁出了工業革命復興的步伐。然而,當時是復辟王朝統治時期,投資環境頗為不利。1824年即位的國王查理十世更是倒行逆施,妄圖全面恢復封建制度,工業革命愈發舉步惟艱。

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王朝,建起資產階級的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情況才有明顯好轉。七月王朝以大革命的繼承者自居,工業革命的環境由此而大為改善,於是開始起飛。到40年代末,蒸汽機數量從625台增加到5212台,而且平均馬力由16降到12.5。蒸汽機馬力的降低說明,蒸汽機已開始小型化,使用得更普遍了。以往蒸汽機主要是用於采礦時從礦坑中抽水,需要大馬力。這時已可安裝到輕紡工業中作為動力裝置。法國的紡紗機已有了11.6萬台。當然,如與英國相比,法國工業的機械化程度仍然是很低的。當時英國的蒸汽機已有兩萬余台。不過,由於原來的傳統和基礎,再加上鐵礦資源的豐富,法國的冶金業發展很快,30年時問里生鐵產量增長3倍。先天不足的是,法國煤礦資源貧乏,而且質量較差。作為工業發展重要標志的鐵路,修築速度相當緩慢。整體看來,法國工業中仍然是小生產占絕對優勢,使用機器的大工業為數不是很多,工業革命尚有很長的路要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兩點最為重要:第一,大革命以來政治局勢長期動盪不寧,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雖然安定了一些,但是復辟王朝是靠反法聯軍刺刀的保護重建統治的,前景如何難以測知。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不願甘冒風險去投資工業,寧肯將資金投放到信貸業務上,甚至貸出國外,坐食利息。第二,自16世紀以來,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就是金融資產階級。這個階級以包債、放國債而起家發財,幾個世紀來形成了傳統。在他們看來,以食利而致富,既得利快又少擔風險,還可利用手中的資金影響操縱有價證券市場。因此,他們更熱衷於放債和股市交易,而不願大量直接投資於工業。七月王朝正是由金融資產階級操縱的政權,自然以金融貴族的意志為轉移去施政,這就阻礙了工業革命的發展。這種矛盾在開始之時還不明顯,到工業資產階級得到一定程度發展之後,就日益尖銳起來了。這說明,法國工業革命真正起飛後不久,又因統治者的政策而受阻。

1848年爆發的二月革命,就是由於這個矛盾引起的,目的是推翻金融貴族的統治,為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可是,二月革命後共和派政權並未能使全國政局穩定下來,反而陷入了連續不斷的動盪之中,不能不影響工業革命的進程。由此看來,法國工業革命盡管起步很早,但是進進退退、走走停停,多次受阻,以至資金不足,投資心理難以形成,半個多世紀下來,仍然水平不高。這正是它的突出特點。

工業革命的最大轉機,是在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之後。由拿破崙三世統治的第二帝國以強力的手段穩定了形勢,又以種種順應經濟發展的政策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諸如鼓勵建立大公司,降低工業稅,疏浚運河,大力興建鐵路,簽訂有利的對外商約,實行商標法以促進商業,方便資金流通與周轉,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等等。政局平穩,政策適當,使工業革命急劇發展起來。在20年左右的時間里,煤產量增長2倍,生鐵將近2倍,鋼將近3倍,鋼軌近5倍。全國蒸汽機的總動力,由6.7萬馬力增至33.6萬馬力。工業總產值增長2倍,外貿額增長3倍,都明顯超過了19世紀的平均發展速度。在農業上,化肥、脫粒機、收割機、刈草機的使用也日趨普通起來。由於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人口首次開始低於城市人口。第二帝國時期被稱作「農業黃金時代」。到60年代後期,重工業、機器製造業發展迅速,表明法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巳經完成。

應該注意到,在法國,金融業仍然是最發達的行業。同時,在工業中小生產還占優勢。根據1872年的統計,法國全國每個企業僱傭的工人數量平均只有2.9人,就是在工業比較集中的巴黎,也不過是4人。可見使用機器生產的大企業為數還是很少的,法國的工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大企業雖少,但是能量很大,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關於德國的情況,很難說得全面。因為工業革命開始時,德意志還是個四分五裂的國家,有數十個邦國和自由市。同時,各地發展極不平衡,並非所有邦國都同時開始了工業革命。然而,在全德意志具有一定影響的較大的邦國中,以普魯士的資本主義經濟最為發達,綜合國力也最強,特別是從19世紀初斯泰因——哈登堡的改革開始,普魯士王朝推行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接連出台,使普魯士成為經由自上而下改革而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國家。因此,以普魯士為帶頭人,並不斷擴大在全德意志的影響,從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是德國工業革命的一大特點。

19世紀30年代德國工業革命開始起步。普魯士的資產者逐步引進英國的機器,使用機器的紡織廠開始建立。就在這時,普魯士政府出面,聯合了18個相鄰的邦國,於1834年建立起關稅同盟。18個同盟國互相取消商品進口關稅,還統一了稅制。這個以普魯士為首的關稅同盟大大擴展了結盟國的商品市場,從而也就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普魯士的魯爾區,因豐富的優質煤礦得以開采,成為採煤和冶金業的重要基地;薩克森的開姆尼茲城發展成棉紡織業的中心;德意志的第一條鐵路在巴伐利亞建成通車……到50年代,關稅同盟已基本上擴大到全德國,只有漢堡、不來梅等極個別的地方還保留自己的關稅制度。這個全德性質的關稅同盟,率先突破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在經濟領域促成了全德意志的統一市場,為工業革命的騰飛注入了新的血液。

50年代正是普魯士經濟改革告一段落的時期,原來帶有農奴制色彩卻又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容克庄園經濟,這時已去掉了封建農奴制殘余,僅保留了某些宗法關系,從實質到表象,基本上成為資本主義農場了。同時,農業機械化程度也大為提高,產值增長迅速,在提供原料、市場、勞動力等方面,到工業革命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德國工業革命進入了高潮時期,50、60年代出現了一大批股份公司,鐵路線長度迅速增加,鐵路運貨量增長27倍,生鐵產量增長5.6倍,鋼產量增長近28倍。1871年德意志統一的完成,貨幣制度、稅收制度、度量衡單位、商業法規、交通管理等等的統一,更使工業革命如虎添翼。普法戰爭後從法國攫取來的50億法郎賠款,充實了工業資本;割占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擁有十分豐富的非金屬礦鉀鹽和鐵礦石,為化學工業和冶金業提供了巨量的原料。

德國工業革命開始得比較晚,但是在其騰飛之時,恰逢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交錯之際,這就有利於它在更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上得到開展。同時德國政府又十分重視教育和科學研究,這就使工業革命有了比英法兩國工業革命更為堅實的根基,從而使得德國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大國。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常常超過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樣出現強烈的沖擊波和引起局勢的大動盪。生產力的超乎人們意料的大發展,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的巨變,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一種新的而貌,帶動著整個社會快速地演變。幾十年下來,就使得以農業與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了以工業與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大規模地改變著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經濟地理狀況。新城市的興起,舊城市的改觀,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的大趨勢,國家向城市化社會邁進的走向,工業產值遠遠超過農業產值的現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處其境的普通人和當政者大為驚訝,有悲有喜,但卻只能去適應,決計無法阻攔。

這種全面深刻的社會變化,說到底就是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表現,後者比前者更加顯露出創造與進取的精神,奮力競爭的意識,更具有挑戰性。它以不可逆轉的氣勢,改變著人們的傳統習俗、價值取向,乃至擇業的標准。在這個社會轉折的進程中,伴隨著嚴重的剝削與壓榨,「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狀況甚為鮮明。於是,社會結構、階級結構都發生了變化,組合成一些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的形成。

工業資產階級比起工場手工業時期由商人組成的資產階級,有著更強的進取精神和在自由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它以使用機器的產業為依託而取得的成就,也遠非舊日的資產者所能比擬。工業對農業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勞動力的容量,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都使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變著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力量的對比。19世紀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和改革風起雲涌,席捲全球,到世紀中葉就初步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正是這種歷史巨變的體現。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會制度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讓位給資本主義。

無產階級即產業工人的隊伍,是又一個全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它與過去的手工工場工人不同,沒有小塊土地,沒有傳統的生產工具,也不帶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純然的僱傭勞動者。使用機器生產的勞動條件和由機器聯結的集中勞動環境,使他們具有了集中、團結、紀律性強的特點。為時不久,他們就逐漸意識到了自己這個群體是同命運和具有共同願望與要求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階級意識,知道自己屬於同一個群體。後來經過科學理論的引導,才會體會到階級覺悟的概念。當然這只是那些先進的工人。工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起來斗爭,爭取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地位,從而形成為一股歷史潮流,為世界歷史增添了新的內容。正是這股潮流推動了意識形態領域中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逐步結合,這股潮流也日益壯大起來,成為19世紀並行交錯的歷史大潮之一。

兩大社會階級的形成和發展,機器工業對手工業的排擠,使以往的中等階級發生了分化和改組。所謂中等階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小資產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東、手工工匠、商販等等。他們中的少部分,在機器大工業的排擠下遭到破產,大量被迫受雇於工廠,成為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多數人則還繼續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臨破產的威脅,更多的人雖還沒有面臨危機,但瞻望前景也頗感擔憂。因而也形成為另一個社會利益群體,渴望在社會巨變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為維護和提高社會地位而斗爭。19世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為數眾多,其根源就在於此。其中,無政府主義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產者的情緒;而極力宣傳保留小私有制的學說,則常是小資產階級憂心忡忡地體現。小資產階級熱衷於參加民主運動,也是出於爭取提高社會地位的願望

6. 人類歷史上出現的4次工業革命分別指的是

1、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於一小群發明者的天才。雖然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紀後期起作用的種種有利力量的結合。除了在強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發明者很少作出發明。作為種種新發明的基礎的許多原理在工業革命前數世紀已為人們所知道,但是,由於缺乏刺激,它們未被應用於工業。

2、第二次: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

18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已穩步地、不懈地繼續到19世紀末期。因此,將其發展過程劃分為不同的時期,實質上是武斷的。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個過渡日期,還是可以作一劃分。正是在1870年前後,出現了兩個重要的發展——科學開始大大地影響工業,大量生產的技術得到了改善和應用。

3、第三次: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4、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慧、新材料技術、分子工程、石墨烯、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6)什麼刺激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科技進步和新技術的出現帶來的變化毫無疑問將影響整個世界。雖然我可以在在世期間目睹中部歐洲這幾十年的變遷,但中部非洲的學生們卻不能在他們的國家裡看到同樣的轉變,或許下代人可以看到,至少這代人看不到。

就像盡管19世紀就發明了電,但這個世界很多地區的人們還沒有用上電;大規模電腦化已經推進了半個世紀,但絕大多數人類依然無法享受它帶來的福利;1879年英國的紐卡斯爾就點亮了世界第一盞街燈,而飽受內戰摧殘的索馬里摩加迪沙在2012年依然黑暗。任何改變都需要時間,科技進步也是一樣,盡管其帶來的改變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加快。

閱讀全文

與什麼刺激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車凱迪拉克和奧迪a6哪個好 瀏覽:983
工業區租房多少錢 瀏覽:546
奧迪天窗開關怎麼學習 瀏覽:558
銳界汽車如何打開 瀏覽:73
奧迪q5和寶馬325li哪個好 瀏覽:494
汽車不再污染怎麼辦 瀏覽:816
為什麼奧迪q2l不能連續劇 瀏覽:257
無底線工業縫紉機如何修理 瀏覽:867
一百萬汽車保險多少 瀏覽:656
汽車加多少工業酒精 瀏覽:281
奧迪保養送贈品有哪些 瀏覽:316
無限續航汽車有哪些 瀏覽:196
奧迪直營店怎麼樣 瀏覽:475
工業廠房拆遷如何補償門面騰退 瀏覽:75
什麼刺激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瀏覽:691
賓士車如何激活自動同步 瀏覽:197
奧迪探測距離多少 瀏覽:664
柳州到玉林的汽車多久 瀏覽:475
汽車工業難度在哪裡 瀏覽:691
什麼是錢納里工業化法則 瀏覽: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