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新錢納里工業化階段劃分標准是什麼
錢納里工業化階段劃分標準是一種界定國家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理論框架。它指出,國家的經濟發展會經過四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都具有特定的特徵和需求,為發展中國家規劃工業化進程提供參考。
一、初級階段:農業為經濟主導二、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逐漸興起三、工業化中期階段:重工業快速發展四、工業化後期階段: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顯著增長
錢納里理論為理解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通過對各個階段特性和需求的深入分析,有助於制定適宜的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具體情況存在差異,應用這一理論時應結合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㈡ 發展經濟學題目什麼是工業化戰略工業化戰略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並強調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歷史性任務。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確定,是建立在對傳統工業化反思基礎之上的。盡管傳統工業化曾對推進國民經濟發展功不可沒,但畢竟存在經營粗放、市場要素流動受限、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忽視環境建設等問題,繼續走下去是很難完成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的任務的。因此,一個重要的問題隨之提出----
只有在充分反思我國傳統工業化道路的基礎上,才能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真正意義。很明顯,如果繼續走傳統的工業化道路,我國很難完成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的任務。
我國工業化進程所處的階段
經過50多年的發展過程,我國的工業化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從人均GDP、工業產出在GDP的比重、就業結構、工業結構等綜合判斷,我國的工業化仍然沒有完成。
1、人均GDP或GNP的水平
我國的人均GDP,按匯率換算2001年為911美元;人均GNP,按世界銀行圖標集方法計算1999年為780美元;這兩個數字按1970年時美元換算,都還沒有進入工業化的初期階段。但如按購買力平價(PPP方法)標准,據世界銀行計算,1999年我國的人均GNP為3291美元;而我們計算結果是,2001年我國的人均GDP為3772美元;這人均收入水平如換算為1970年美元,處於工業化中期的第一階段。綜合進行國際比較,並與日本、韓國、泰國、巴西等國家的歷史數據相比較,我國人均GDP或GNP水平所對應的工業化階段,大概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與中期第一階段之間,是相對較低的。
2、工業產出在GDP中的比重
工業化進程的直接表現是工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這是衡量工業化階段的一個主要指標。有人認為,一個國家的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超過了70%,就是實現了工業化。這種判斷方法顯然過於簡單,也不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根據錢納里、賽爾奎因等經濟學家的實證研究,工業化過程中產業結構的演變有一定的規律性。在三次產業的產出構成中,工業化的演進使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第二產業的比重迅速上升,並拉動第三產業的比重提高。一般來說,當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到超過第一產業時,工業化進入了中期階段(第一階段);當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到低於20%時,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到高於第三產業而在GDP中占最大比重,這時工業化進入中期的第二階段;當第一產業的比重進一步下降到10%左右時,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業化到了後期階段或基本實現的階段。他們的研究還證明,在工業化的初期階段,製造業產出在GDP中的比重一般模式為18%,大國模式為19%。隨著工業化階段的演進,與人均GDP從280美元到2100美元(1970年美元)的變化相聯系,製造業產出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到36%。也就是說,當以人均收入水平衡量的工業化到了中期第二階段的時候,製造業在GDP中的比重基本上達到了最高水平,這個水平也被稱為製造業比重上升的自然限制。
我國由於結構偏差的存在,第二產業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占最大比重。以當年價格計算,2001年第一產業的比重為15.2%,第二產業為51.1%,第三產業為33.6%。我國第二產業的比重高於一般模式中工業化完成階段的相應水平。我國第一產業的產出比重在1995年下降到20%以下,標志著工業化進入了中期的第二階段。也就是說,我國三次產業的產出結構所反映的工業化水平,已經達到工業化的中、後期階段。2001年工業在GDP中的比重為44.4%,其中製造業的比重為37%左右,高於一般模式中工業化中期第二階段的製造業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