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從歷史的角度看待工業文明帶來的環境問題 南京廖華
近年以來隨著環境問題的越發明顯和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興起,如何對待工業文明這個為我們帶來無數財富的文明形態,不可避免地擺在我們面前。在今天,因為環境的惡化和人民對於「人與自然」的覺醒,這一文明形態幾乎遭到了來自社會各方的聲討。甚至在一些偏激分子的眼裡它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發展的頭號「敵人」。但是我要說的是:「刀不會傷人,傷人的是拿刀的那一個人!「,我們不可否認在過去兩百多年來工業文明為我們所創造出的價值,而是應該持著一碗水端平的態度,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正確看待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環境問題
自西方國家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西方國家社會都因為這一場不可思議的,看不見的流血的革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紛紛開始進入了資本文明時代。在這個時代中,西方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進而帶動了科學,政治與社會文化的發展。隨後西方國家在渾厚的經濟基礎下開始探索世界,不斷的建立殖民地,一方面為國家機器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另一方面隨著他們國家勢力的發展不斷地對世界其他國家民族進行迫害,資源的掠奪。不過禍福相依,世界上雖然有許多國家受到了淪為殖民地的悲慘命運,卻也同時接收到了來自西方國家的強行文化「灌溉」,接觸到工業文明。經過了第一第二世界大戰,世界各國國家社會體系的變化,人民世界觀的改變,各國開始紛紛效仿西方國家,對自己國家進行經濟生產的工業化,紛紛步入了工業文明。中國於19世紀末期開始進入工業文明時代
1工業文明帶來的環境問題
我們誰也無法否認,當今世界上存在的各種各樣自然環境問題都與工業文明脫不了干係。長達了200多年的工業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增長和社會財富的極大增加,同時這樣發展的副作用是自然礦物資源的耗盡,生態生物圈的失衡以及自然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這已經引起了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也正正是當今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產生的直接原因。 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環境危害主要有三大類,也就是上文多提及的:自然礦物資源的耗盡,生態生物圈的失衡以及自然環境污染。
工業文明已接近把以能源為主體的資源消耗殆盡,特別是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和浪費最為嚴重。這種結果可以說是必然的,因為所謂的工業發展本質上就是建立一能源為基礎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它的生產和增長依賴於大量的自然資源的實用和各種礦物原材料的巨大的耗費。到了如今,各種積累了上萬年的自然資源已經逐漸被消耗殆盡。全球石化類燃料的開采期, 石油至多為 50 年 , 天然氣至多為 70 年, 貯量豐富的煤炭資源也只有 230 年。 工業文明還使生態平衡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由於工業發展對於自然資源如礦物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需求,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大規模的減少,土壤侵蝕、水土流失 、草原退化和土地荒漠加速蔓延 。據統計, 在不到 200 年時間里,這個星球失去600 萬平方公里的森林 。在一些主要河流流域, 土地侵蝕造成的沉積增加了 3 倍。在一些小而利用強度較高的河流流域,其沉積甚至增加了 8 倍 。世界沙漠面積現已達3 600萬平方公里, 幾乎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國土面積的總和。此外 ,由於生存條件的惡化, 生物多樣性在消失, 生物物種在減少。目前世界上有1 000多種高等動物瀕臨滅絕 ,約 2.5 萬種有花植物的生存處於危險之中(以上數據均為引用於網上資料)
生態平衡的破壞與自然資源的耗盡依然不及工業文明帶來的另一環境問題來的嚴重;那就是生態環境的污染。工業生產製造出產品的同時往往伴隨著一些副產品:工業廢水,廢氣,
廢渣。正是這些工業副產品為我們的生活環境與身體帶來了極為嚴重的生態污染和健康危害,主要表現有:大氣污染,水體污染, 酸雨、臭氧層遭到破壞 ,溫室效應及海洋污染等等。其實在工業文明之前便已存在環境問題,但到了工業文明時代 ,情況發生了變化。
因生產力水平有了提高, 人的活動能力大為增強, 再加上科學技術的影響, 人類活動產生的破壞力要嚴重得多,以至今天發展到威脅人類自身生存的程度。
正是因為工業文明有如此之多的弊端,所以即使現在被這么多人指責也顯得合乎情理了。而實踐證明,工業經濟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經濟故此,知識經濟將成為未來的經濟主體。 2,歷史發展與工業文明的環境問題
既然工業文明在如今的時代存在如此多的問題,在未來也註定要被取代,那麼它就是如表現出的那麼一無是處了嗎?正如前面所說的,當然不是。
首先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工業文明的出現與發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然結果。正如人們在愚昧無知的時代時所盛行的狩獵文明,再被後來出現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文明取代,再到工業革命後的工業文明。我們不難看出,自狩獵文明開始,人類走上了與其他動物的不同的道路。人類開始依靠自己的智慧去改造自己的生活,與依照自然規律而生存這條道路漸行漸遠。工業文明與以往的文明形態相比不一樣的地方只是大大加速了人類主體認識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廣度和深度,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 ,也徹底改變了人對自然也就是愚昧時代的鬼神的屈辱地位, 是對人的尊嚴和人的地位的肯定。
從事實角度來看,工業文明帶來的不僅僅是災難。還有經濟的增長,生活條件的優越,以及科學技術進步等等。這一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創造與人類並受益與人類自己啊,我們只用了短短兩百年的歷史就完成過去數百萬年來人類乃至所有生物加起來都完成不了的偉大奇跡。正如同馬克思與恩格斯同志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 ,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 電報的使用, 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 ,彷彿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 ———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涵有這樣的生產力呢 。」 [ 4](P277)所以在我看來工業文明確確實實是我們人類前所未有的新成就,新文明。
人類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迷醉於工業經濟帶來的高速發展,罔顧人與自然的關系,把自身推到幾乎與自然作對的對立面的呢?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最慘重的戰爭災難,全球大多數國家都被卷進了這一場」鬧劇「。戰後大多數國家百廢待興,為了早日重建家園,所有國家幾乎同時紛紛出現了「工業增長「的熱浪。最終人類用了幾十年建立起了嶄新的全球工業時代,。
從歷史角度看待全球文化交融的的過程來看,工業文明及其帶來的環境問題起了一種」催化劑「的作用。200多年前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西方國家首先掀起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浪潮。在短短幾十年裡西方國家完成了對傳統封建國家例如中國,印度等在社會形式,科學技術,經濟上的完全超越。到後來西方國家因為自身的自然環境資源在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他們選擇探索世界,尋找發展的資源。這才有了以後全球性的改變。總的來說,人類因為發展工業而產生的欲求不滿致使了全球性的文化與經濟的交往。離我們身邊最近的例子便是東莞這一座城市的發展歷程。早期東莞地理位置在中國版圖來說不是重要位置,也沒有濃厚的歷史。但是正是東莞的企業家發揮著敢為人先的精神大量引進外資企業在東莞建立廠房,大大拉動了東莞的經濟發展,雖然這也另東莞產生了許多的環境問題但也為東莞以後實現」可持續發展經濟「的轉型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實際上 ,人類在向自己提出要認真對待工業文明至今已有 31 年(從 1972 年聯合國會議通過《人類環境宣言》算起)。一些國家已在治理「工業文明病」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就 。更多的國家已把治理生態環境問題擺上了重要的日程 , 並採取了有效的實際措施 。有理由相信, 只要我們繼續堅持下去,工業文明的弊端定能得到有效克服並將煥發出新的生機,人類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B. 如何從歷史角度看待工業文明帶來的環境問題
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環境危害主要有三大類:自然礦物資源的耗盡,生態生物圈的失衡以及自然環境污染。
工業文明已接近把以能源為主體的資源消耗殆盡,特別是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和浪費最為嚴重。這種結果可以說是必然的,因為所謂的工業發展本質上就是建立一能源為基礎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它的生產和增長依賴於大量的自然資源的實用和各種礦物原材料的巨大的耗費。到了如今,各種積累了上萬年的自然資源已經逐漸被消耗殆盡。全球石化類燃料的開采期, 石油至多為 50 年 , 天然氣至多為 70 年, 貯量豐富的煤炭資源也只有 230 年。 工業文明還使生態平衡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由於工業發展對於自然資源如礦物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需求,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大規模的減少,土壤侵蝕、水土流失 、草原退化和土地荒漠加速蔓延 。據統計, 在不到 200 年時間里,這個星球失去600 萬平方公里的森林 。在一些主要河流流域, 土地侵蝕造成的沉積增加了 3 倍。在一些小而利用強度較高的河流流域,其沉積甚至增加了 8 倍 。世界沙漠面積現已達3 600萬平方公里, 幾乎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國土面積的總和。此外 ,由於生存條件的惡化, 生物多樣性在消失, 生物物種在減少。目前世界上有1 000多種高等動物瀕臨滅絕 ,約 2.5 萬種有花植物的生存處於危險之中。
生態平衡的破壞與自然資源的耗盡依然不及工業文明帶來的另一環境問題來的嚴重;那就是生態環境的污染。工業生產製造出產品的同時往往伴隨著一些副產品:工業廢水,廢氣,廢渣。正是這些工業副產品為我們的生活環境與身體帶來了極為嚴重的生態污染和健康危害,主要表現有:大氣污染,水體污染, 酸雨、臭氧層遭到破壞 ,溫室效應及海洋污染等等。其實在工業文明之前便已存在環境問題,但到了工業文明時代 ,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生產力水平有了提高, 人的活動能力大為增強, 再加上科學技術的影響, 人類活動產生的破壞力要嚴重得多,以至今天發展到威脅人類自身生存的程度~
C. 如何從歷史角度看待工業文明帶來的環境問題
不可否認,對人類當前所陷入的生態環境等一系列困境,工業文明難辭其咎。200多年的工業文明,帶來了經濟的巨大增長和社會財富的極大增加,但同時造成了諸如資源耗盡、生態失衡及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已嚴重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它已越來越引起世界上許多有識之士的擔憂和關心;這是當今流行於世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產生的直接動因。工業文明已接近把以能源為主體的資源消耗殆盡,特別是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和浪費最為嚴重。 從本質看,工業經濟是一種資源型經濟,它的生產和增長依賴於大量的自然資源投入,能源和原材料的耗費十分巨大
們從這一時代中可以找到許多成功和希望的跡象:嬰兒死亡率在下降,人均壽命在延長,入學兒童比例在增長,醫療保健水平在提高等等。其實,就是在今天,我們也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這種工業文明的成果。離開了它,我們也許無所適從。縱觀當代世界,盡管工業文明有如此多的弊端,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工業文明仍是我們時代的主流,仍是當今較先進的文明形態。現今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還是工業文明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盡管在它們那裡,知識經濟已微露端倪,但這還遠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經濟。至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工業文明仍然是它們今天所要追趕的目標,實現工業化仍是它們最基本的任務。在當今時代,所謂現代化,主要是指以發達國家為樣板的工業化和以此為基礎建設的工業社會。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它們離現代化的目標之所以還有一段路程,更多030600.net的原因不是工業足夠發達,工業化或工業文明過多,而是工業不夠發達,工業化發展不夠或缺少工業文明。就我國來說,「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從生產的發展歷史階段看,我國經濟在總體上尚處於工業化進程中,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目標之一。由此可見,工業文明有其弊端,但並非只有弊端。我們在譴責工業文明時,不能違背歷史和現實。這不是為工業文明辯護,而是基於歷史的辯證的分析。
D.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工業化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兩步走」戰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現代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等多個方面。工業是國民經濟中規模最大、創新最活躍的物質生產部門,工業現代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具有支撐和保障作用。綜合來看,工業現代化既遵循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又體現國家間的差異性;既具有時代性特徵,又是一個動態的、持續推進的歷史進程。對此,我們需要全面理解、綜合把握。
工業現代化具有規律性。各國工業發展都會經歷規模從小到大、水平從低到高的過程。工業現代化是工業發展的高級階段。綜合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來看,工業現代化是指一國工業在技術水平、生產效率、國際競爭力、分工地位等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具有全球價值鏈掌控力、產業鏈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狀態。實現工業現代化,需要有一批具有活力的微觀主體作支撐。對我國而言,這些具有活力的微觀主體具體包括,由國家實驗室體系、大學和科研機構、企業研發力量等構成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由全球領先的行業龍頭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構成的企業群體,由企業家、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等構成的人才隊伍。
工業現代化具有差異性。對於各個國家而言,雖然工業現代化的外在表現特徵大致相同,但由於各國在資源稟賦、經濟體制、產業沿革等方面存在差異,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其內部結構、產業政策、企業主體等方面會存在很大不同,工業現代化在各個國家的內在表現也會不同。我國擁有齊全的產業門類、完整的產業鏈條和完善的產業配套,推進工業現代化需要保持這一優勢,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前沿科技創新,加快提升工業技術水平,為推進工業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工業現代化具有時代性。當代工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數字化和綠色化。要看到,各個時代具有不同的技術條件、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工業現代化也會帶上它所處時代的烙印。當前,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的突破、成熟,數字化智能化成為工業發展的方向,推動工業部門的生產要素、生產方式、組織結構、生產流程、產品形態等發生全方位的深刻變革。還要看到,綠色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綠色是現代工業的底色,這對工業生產過程中所需的原材料以及生產工藝、最終產品、環境影響、回收循環等提出更高的標准。工業部門必須大力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深入實施綠色製造,提升綠色低碳技術、綠色產品、服務供給能力,從而更好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支撐。
工業現代化具有動態性。工業現代化是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科技創新永不停息,不斷催生新產品、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並會推動既有產業發生變革,給工業現代化注入新的內容。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在升級,對工業現代化也提出新的要求。此外,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不斷變化,要求一個國家參與全球分工合作的水平、模式作出相應調整,工業現代化也將具有新的內涵。
總的來看,我國推進工業現代化,需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充分發揮我國體制機制、市場規模、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優勢,堅持新發展理念,強化創新驅動,全面提升我國工業技術、生產效率、數字化綠色化水平和全球分工地位。在這一過程中,既要補短板,縮小我國在產業鏈關鍵環節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提高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又要大力推進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增強國際競爭力,還要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搶佔新興產業發展新機,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