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1、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2、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是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從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情況出發,既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有體現時代特點的工業化道路。它是在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作出准確定位的基礎上,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4、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增長方式,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著力點。5、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確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保持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帶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
⑵ 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含義、特徵、途徑以及意義
1,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徵分析: 一是同信息化等現代高科技發展緊密結合。二是注重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相協調。三是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四是實現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同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 2,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含義,意義: 一、新型工業化的機遇: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提出,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 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知識是提高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增長的驅動器。知 識作為蘊含在人(又稱人力資本)和技術中的重要成分,向來就是經濟發展的核心,但只是到 了最近10年,知識的重要性才更加突出地顯現在人們面前。 知識經濟時代與工業經濟時代相比有其鮮明的特徵: (1)市場競爭主要依靠知識生產 率。工業經濟時代,企業競爭的主要手段是價格競爭,在價格競爭中能否取勝的關鍵在於企 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我們知道,勞動生產率是指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商品的能力,單位時 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越多,或生產同樣數量的商品時間所耗費的時間越少,則說明勞動生產 率越高,反之,則越低。勞動生產率高的企業,可以在市場上與生產同樣產品的企業展開價 格競爭,以低成本、大批量生產的規模經濟能力取勝。格蘭仕的成功,運用的是工業經濟時 代常用的價格競爭手法。 (2)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主要手段,越來越轉向以 非價格競爭手段為主。所謂非價格競爭指的是企業依靠為消費者提供更加新穎、實用、方便 的產品,提供更加優質的令人滿意的服務來贏得消費者的競爭。要做好非價格競爭,關鍵在 於企業的知識生產率高低,即把新知識轉化為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效率高低,知識生 產率高低取決於企業研究開發的能力高低。海爾的成功靠的是運用新知識、新技術研製出市 場需要的、消費者歡迎的新產品,靠的是依靠知識生產率取得市場競爭的勝利。 (3)知識經 濟的核心環節是技術創新,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知識的生產、傳播 和使用的速度不斷加快,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勢頭更為迅猛,對科技人員和有高度熟練技能 工人的需求日益增長,學習變得非常重要,學習和創新的效率高低已經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 中成敗的關鍵。 知識經濟是無疆界的全球化經濟。在相對封閉的傳統工業經濟時期,推進工業化的國家 曾經走過一段粗放型或資源消耗型的道路,依靠資源高投入不斷推進工業化,在工業化進程 中往往遇到嚴重的資金瓶頸、技術瓶頸和市場瓶頸。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國際 產業結構重新布局和調整時期,在跨國公司跨越國境、邊界進行全球生產安排和金融運作的 今天,我國經濟呈現高速增長和勃勃生機,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完全可以利用國內國際兩 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的50%以 上、技術的60%以上都是從國外引進的,正是合理運用了外部資源,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才 如此迅猛,對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才顯現得較為充分。世界500強公司中,已有400 多家在中國投資了2000多個項目,全球最重要的電腦、電子產品、電信設備、石油化工等制 造商,正在將其生產網路擴展到中國,幾乎所有的工業項目跨國公司都已進入。跨國公司在 華投資企業佔中國外貿出口的比例,從1991年的17%,上升到2001年的近50%,這一比例還在 不斷上升之中。國際資本正源源不斷地加快流入中國。1990年,中國吸收的國外直接投資相 當於東盟四國的1/3,現在相當於它們的兩倍多,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發展中國家吸收國外 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200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比2000年下降51%,而中國吸收的 外商直接投資高達468億美元,增長15%,2002年達到526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 吸收國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 現在為數眾多的資本、技術、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正在全球范圍內四處流動,由於我國 擁有大量的質優價廉的勞動力、經濟處於持續增長時期、基礎設施條件日趨完善、社會治安 狀況好、政府辦事效率不斷提高、法制環境逐步健全,而且擁有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和龐大 的現實與潛在市場,因此成為國際資本和跨國公司進行生產布局的首選地。走新型工業化道 路,我們應當充分運用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良 好的投資、人才、政策環境,吸引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提升工業化水平。 二、新型工業化的核心: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所謂工業化是指以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為開端,大機器工業逐步取代家庭手工業和工場 手工業而處於統治地位的過程。工業化的基本實現標志著人類社會從農業經濟轉變為工業經 濟。所謂信息化,是指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指國民經濟和社會生 活各領域信息技術應用程度不斷提升的過程。 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基本上是在第一次技術革命的影響下開始的,電子信息技術當時還 沒有出現,甚至信息問題對於工業化過程的重要性也還沒有表現出來,所以發達國家是在工 業化之後推行信息化的。中國是一個後發展的國家,信息化發展很快,完全可以將信息化和 工業化的進程重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既不違背傳統工業化 的一般規律、逾越工業化某些發展階段,又能走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跟 上發達國家現代化步伐。 發達國家信息化的經驗表明,信息技術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最主要的不是其本 身作為一個產業部門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手段,能加快信息 資源的開發利用,從而使國民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得到普遍提高, 使工業化的時間進程大大縮短,實現跨越發展。美國曾依靠汽車、鋼鐵和建築三大產業的發 展,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保持過106個月的持續經濟增長,創造了經濟發展紀錄。20世紀70 年代石油危機後,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製造業水平迅猛提升,製成品質量穩定、成本低廉, 美國逐漸喪失了工業經濟的競爭優勢,在80年代出現了失業率11%、財政赤字到了危險境 地、由最大債權國變成最大債務國的嚴峻形勢。「信息高速公路」戰略實施後,美國信息技 術發展迅速,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創造了美國119個月的持續經濟增長,推動美國進入知識經 濟時代,極大地提升了美國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 3,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途徑: 我國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具有堅實基礎。移動通訊技術在發達國家從模擬式發展到數字 式,大體經歷了10年的時間;而我國僅用不到5年的時間。信息產業部曾規劃到「八五」末 期,我國行動電話擁有量為2萬部,「九五」規劃達到100萬部。而實際發展速度是原先設想 的十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截止2002年底,我國行動電話擁有量已經達到2.07億部,固 定電話用戶達到2.14億戶,電話用戶數量居全球第一,互聯網用戶達5000多萬戶,上網人數 居世界第二。一個覆蓋全國、連通世界、技術先進、業務多樣化的現代通信網已基本形成, 長途傳輸、本地交換、移動通信全部實現數字化,網路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2000年 我國電子通信產品製造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成為我國製造業中第一大產業。國內許 多城市競相提出建設「數字城市」、「數碼城市」、「信息港」等。顯然,在我國用信息化 帶動工業化,產生經濟發展的倍增效應完全可能。 我國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有客觀需求。我國目前已經是工業大國,但不是工業強國,我國 鋼產量已連續6年居世界第一位,但轎車用鋼板、冷軋薄板、鍍鋅板、家電板、造船板、不 銹鋼板及石油專用管等10多個品種的年進口量仍達500萬噸以上;目前我國95%以上的工業產 品出現了相對過剩,但由於國際競爭力能力不強,過剩的生產能力不能通過擴大出口得以消 化;出口的工業品中,原材料、初級產品和簡單組裝的低附加值產品占相當大的比重,高附 加值產品比重較低。 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特徵。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主要有兩種方 式:一是間接帶動方式,表現在信息技術和信息技術產品的水平提升方面,如光纜設施和通 訊的普及、計算機性能價格比的提高、軟體的豐富等,為工業化(特別是製造業的發展)提供 更好的環境;二是直接帶動方式。
⑶ 如何理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區域發展的重大意義
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大意義:
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1、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完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
2、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適應信息化時代發展。
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
4、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優化產業就業結構。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遏制城鄉差距拉大趨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一個重要舉措。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擴大農村市場需求,消化富餘的工業生產能力的根本出路。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新型的城鄉關系的一個實際步驟。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我們黨執政為民和代表最大多數人利益的集中體現。
三、統籌區域發展的重大意義:
所謂統籌區域發展,就是中央政府從區域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將不斷擴大的區域差距重新回歸到民眾能夠普遍接受的范圍,從而逐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目標的動態努力過程。
1、統籌區域發展是抑制區域經濟差距負面效應的需要。
2、統籌區域發展是聯動解決各類區域存在和潛在的各種區域病的需要。
3、統籌區域發展是謹慎渡過「矛盾突顯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