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航空工業的發展是如何的
1903年,當萊特兄弟首次完成載人動力飛行時,並沒有多少人認為萊特兄弟此舉有多大的實用價值。直到1909年7月23日,法國飛機設計師路易·布萊里奧駕機成功地飛越了英吉利海峽,才使一些國家的政府和軍方認識到,用飛機從空中執行軍事任務的可行性。正是從1909年起,歐洲的工業發達國家開始相繼建立軍事航空隊,並建立起各自的專業航空科研機構,從此飛機的研製從航空愛好者的小作坊中走了出來,開始逐步形成生產各類飛機的獨立產業,航空工業由此應運而生。
90多年過去了,世界航空工業獲得了當初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時無法想像的驚人發展。
B. 縱觀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歷程,試闡述對我國航空工業未來發展的設想
航院的同學吧
我國航空工業的歷史回顧和未來展望
馮法立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我國航空工業起步於清政府(即1910年)。從1910年到1949年中國一直處於動亂和戰爭時期,這時期所有的原材料,機載成品和設備幾乎全部依賴外國進口,更沒有與之相關的科研人員和技術師,維修人員也很缺乏。根本沒有獨立的航空工業,更談不上航空科研體系。
新中國成立之後,1949年到1951年中國只有少量設備相當簡陋的航空工廠,修理、裝配和製造過少量飛機。1951年國家將航空工業體系建立納入國家議程,中央軍委和政務院頒發了《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對新中國航空工業建設的任務方針、組織領導等做出了明確規定。經過50餘年的建設,我國航空工業從修理到製造,從仿製到自行研製,已經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和基礎,配套齊全的航空科研設計,製造和試驗的工業體系。
50多年來,我國先後建立了飛機發動機航空電子軍械設備,儀表等專業設計研究機構,建立了空氣動力,強度,自動控制,材料,工藝,試飛和計算技術等專業研究試驗機構。我國航空工業科研的技術手段不斷更新,試驗設備日臻完善,已建成一批技術先進的風洞試驗設施,飛機全機靜力試驗室,發動機高空試車台,飛行試驗實數據採集和處理系統等設備。
由於航空工業體系的發展和日臻完善,我國在軍用飛機,民用飛機,直升機等各種類型的機種都迅猛向世界各類先進機種靠近。
軍用機從最初的仿製蘇聯的雅克-18飛機生產初級教練機,到自行設計並研製成功的第一架飛機殲教1。它的研製成功對培養我國第一代飛機設計人員積累自行研製飛機的經驗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後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殲5誕生,這是一種高亞聲速殲滅機,使我國的航空工業和空軍進入噴氣時代。殲6飛機是我國第一代超音速戰斗機,殲7和殲8等在其基礎上不斷更新改進和提高。殲10戰斗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戰斗機。轟5、轟6、水轟5、飛豹等轟炸機,梟龍FC-1型輕型多用途戰斗機,使我國飛機不僅在數量上有所增加,在種類上也不斷增多,這也說明我國航空工業不但在技術上不斷更新和創新,在研製飛機種類上也不放鬆,兩者齊頭並進。
民用飛機運5飛機是新中國製造的第一架小型運輸機,之後「北京」一號、運7、運8等不斷更新。直升機如直5、直8、直9、直11、「延安」2號、「701」型等種類多樣。可以看出我國航空工業生產的飛機不僅能夠保家衛國,固守我國疆域,而且越來越多的可以進入民用,為人民服務。在運輸,郵遞,救護,搜索, 抗震救災,護林播種等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用的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我國航空工業從最開始的標志性研製和研發,到現在在經濟上發揮作用,促進經濟發展,已經體現出了其巨大的經濟價值和潛力。
隨著我國航空工業體系的完善,越來越多的航空人才培養誕生。我國在先進戰斗機發展方面,也可以與美國,俄國,歐洲等國家相互競爭。未來航空工業的發展實際就是科技的發展。空氣動力學的研究,推進技術的創新,材料和結構的研製,航空電子與控制等的發展與進步是航空工業進步的基礎。
展望未來,如何提高未來飛機的性能,空氣動力學一直是航空器設計的考慮的關鍵。計算流體力學(CFD)仍是研究重點,歐拉和N-S方程的數值求解與網路生成技術備受關注,低雷諾數空氣動力學,仿生空氣動力學等流動現象的研究將仍是未來的前沿課題。
推進技術方面,提高熱機和推進效率,降低燃油消耗,提高推力級,降低雜訊,增加可靠性,減少排放。今後一段時間仍是發展的目標。組合發動機,超燃沖壓發動機,脈沖爆震發動機以及其他新概念或非常規發動機的原理研究也是這一領域的重點。
材料和結構方面,金屬材料仍然是今後飛機機體的主要用材,因而在不降低現有材料壽命的條件下提高材料的比剛度,韌性和抗腐蝕能力,同時也要開展比強度更高的新材料研製與開發。研究和發展實用的復合材料結構的設計,分析,製造,檢驗和修理方法;研究和發展復合材料的損傷容限機理和實用的無偵探傷技術;研究和開發耐高溫樹脂材料,陶瓷基復合材料,智能結構材料等。
航空電子與控制方面,利用各種來源的導航信息,實施航跡的跟蹤與管理。為實現全天候起降,要建立可靠的防撞系統。研製新的風切變探測裝置及其迴避系統。在座艙顯示系統方面要增加顯示信息和數據,增加實景畫面,利用語音控制來提高飛行員的操作正確性。
我國未來的航空工業發展是以人才為基礎進行創新和革新,在高端新科技上我們有自己的技術和研究方法,在經濟上能作出巨大貢獻,生產更多民用飛機走進千家萬戶。
對飛行器分類的討論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認為人類飛行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航空,航天和航宇。他認為航空是在大氣層中活動,航天是飛出地球大氣層在太陽系內活動,而航宇則是飛出太陽繫到廣袤無垠的宇宙中去航行。由此可以看出人類飛行活動是以地球為球經,以不同的距離進行劃分的,也因此引出對飛行器的分類。
目前人類發射的能夠航宇的飛行器極少,僅有先驅者號系列,和旅行者號系列,所以對其種類的細分暫時還沒有。人類在航空和航天的活動相對來說十分頻繁,航空器和航天器數量也已經十分龐大,而且隨著人類的發展其數量還會越來越多,增加速度也會越來越快。因此,對航空器和航天器的細分則是很有必要了,目前一般是從航天器和航空器兩大方向細分。
在大氣層內飛行的飛行器稱為航空器。航空器根據產生升力的基本原理不同分為兩類:①輕於同體積空氣的航空器,這類航空器靠空氣的靜浮力升空,也稱浮空器。②重於同體積空氣的航空器,這類航空器靠與空氣相對動產生升力升空。航空器根據用途不同分為軍用航空器和民用航空器。航空器根據結構不同也可以進行分類。按用途和結構分類沒有按產生升力原理分類清晰,所以這里就以升力原理分類為主進行討論。
①輕於空氣的航空器包括氣球和飛艇,它們是早期出現的航空器。氣球一般無推進裝置,主體為氣囊,下面有吊籃或吊艙。因氣囊內所充氣體的種類不同可分為熱氣球、氫氣球和氦氣球等。飛艇安裝有推進裝置,可控制飛行。根據結構形式的不同,飛艇可分為軟式,硬式和半硬式三種。飛艇一般由艇體,尾面,吊艙和推進裝置等部分組成。由於氣球和飛艇的安全系數相對較低,特別是隨著升空高度的增加,安全系數會越來越低。因此現代一般都用於廣告、體育、休閑、部分科學考察或冒險活動等。
②重於空氣的航空器,主要包括固定翼和旋轉翼兩類,另外還有像鳥飛行一樣的撲翼航空器和新近出現的傾轉旋翼航空器。固定翼航空器分為飛機和滑翔機;旋翼航空器分為直升機和旋翼機;撲翼機在微型航空器方向的發展潛力較大;傾轉旋翼機具有旋翼機和固定翼機兩者的優點,但結構復雜,已經受到廣泛的關注。
航天器是指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基本按照天體力學的規律運動的各類飛行器,又稱空間飛行器。航天器分為無人航天器和載人航天器。無人航天器分為人造地球衛星和空間探測器。載人航天器主要分為載人飛船,空間站和太空梭三大類。航天器主要用於,廣播,氣象,導航,偵察,地球資源探索,科學研究實驗,軍事空間探索等。
C. 如今輝煌異常的我國航天工業,到底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廣義的航天技術指使用火箭或者太空梭,將衛星或者人類送入太空軌道進行航行的技術。首先說說為什麼各個國家對航天技術那麼重視。從廣義角度來說,人類不可能永遠的生活在地球上,因為地球上的資源遲早會被人類耗盡。那麼如果地球無法讓人類獲得足夠的資源,那麼人類就必須前往太空去收集足夠多的資源,或者前往其他星球發展。
最後這次實驗很有可能是為我國製造太空梭做准備。太空梭比火箭更加經濟,而且和衛星不同。太空梭類似於宇宙飛船,可以在高空軌道上巡航。如果將其改裝,變成軌道指揮部,這樣完全不用擔心敵人的炮火造成的威脅。而且如果我國的太空梭能夠研製成功,那麼對宇航員的身體素質要求就大為降低,很多身體素質較好的科學家可以直接登上太空梭,在太空中親自進行試驗。而且太空梭在降落的時候,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搜索返回艙。只需要准備好跑道,正常情況下的太空梭既可以直接降落。
D. 航空工業的基本特徵
航空工業的基本特徵是:(1) 知識和技術密集型極為典型; (2) 產品和工藝高度精密、綜合性強; (3) 軍用與民用結合密切。
航空工業不但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快速、方便、經濟、安全、舒適的運輸手段,還廣泛用於空中攝影、大地測繪、地質勘探、資源調查、播種施肥、森林防火、環境保護等方面。航空工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3年12月17日,美國萊特兄弟成功製造出世界公認的第一架飛機,第一次實現了人類持續的、有動力的、可操縱的飛行。從1909年起,一些國家注意到飛機的軍事用途,陸續成立了航空科學研究機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航空工業有較快的發展。二次大戰後,噴氣技術推動航空工業的大發展,軍用飛機的飛行速度從亞音速發展到40年代後期的超音速,50年代後期的兩倍音速,70年代的三倍音速,並出現了超音速的大型客機。
新中國建立後,航空工業作為國防工業的重點之一得到優先發展。1956年7月,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試製成功;超音速殲擊機(殲6)於1959年9月試飛,1963年定型生產;1964年開始試制殲7飛機,1967年6月投產,隨後不斷改進創新,派生出了多種機型;1980年3月殲-8飛機定型生產,這是中國航空工業部門自行設計、獨立研製生產的高空高速殲擊機;同時,還研製生產了強擊機、轟炸機、教練機和直升機等。80年代,殲-8Ⅱ、殲7Ⅲ、殲教7等一系列作戰、訓練飛機研製成功,標志著中國軍用航空工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運-7、運-8、運-12和直-9等民用機相繼投入使用並有少量出口。中國的航空工業已具有一定規模,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科研生產教育體系。科研試驗條件逐步建立並日臻完善,自行製造的新型飛機日益增多。已經生產了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直升機、運輸機、偵察機、教練機、多用途飛機、無人駕駛飛機和超輕型飛機,以及多種戰術導彈,裝備了我軍並支援了友好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