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業內窺鏡的種類
Ⅱ 在選擇工業內窺鏡的時候,哪些方面是應該注意的
你好,看你的問題,我就通俗的給你講一下。首先確定貴公司需使用哪種類型內窺鏡,分硬管、光纖、電子。
1,硬管,如下圖,可以直視、也可側視(側視度數可選擇下圖看看)。肉眼觀看,也可接CCD連接顯示器觀看。照明為光纖導光照明。
缺點:不能彎曲,不能做長,一般在400mm內。
優點:成像效果極佳。
其他功能說明:電子鏡可以拓展拍照和錄像取證,插卡儲存。當然硬管鏡和光纖鏡本是眼睛看,接CCD到電視看也就說明拍照和錄像也是可以的。
結論:通過上述,相信樓主已經大致的了解了內窺鏡,參考以上對照自己的產品,看看適用於哪種類型並擬出參數和功能要求。以上全部是我手打的哦,忘採納,謝謝,最後,我是生產它的,有問題可以問我、找我。
Ⅲ 工業內窺鏡和電視攝像機的區別
不知道你所說的工業內窺鏡是什麼專業上用的,我們維修用探查發動機燃燒室的內窺鏡。內窺鏡的前面是攝像探頭由一個白色冷光源和一個CCD組成,後面有信號線傳輸到採集器上,我們主要是用於探查發動機氣缸內和氣門上的積碳和損傷情況。
下面的信息是網路來了,可以參考一下:
內窺鏡按其發展及成像構造,一般都認為主要有三個發展階段,硬式內窺鏡,光學纖維(軟管式)內鏡,電子內窺鏡。
內窺鏡按結構分為金屬硬管式、纖維光導式、電子攝像式3類。
金屬管道構成的硬式內鏡,靈活性差,操作難度大,加上內鏡照明差,因而在觀察過程中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且盲區多。
電子攝像式用微電子技術攝像、顯像。其外形與纖維光導式內窺鏡相同。將各種內窺鏡的接目鏡與微型攝像頭的連接器相連接,即可將影像顯示在電視屏幕上進行觀察,效果與電子內窺鏡相似。
電子內窺鏡不是通過光學鏡頭或光導纖維傳導圖像,而是通過裝在內窺鏡先端被稱為「微型攝像機」的光電耦合元件CCD將光能轉變為電能,再經過圖像處理器「重建」高清晰度的、色彩逼真的圖像顯示在監視器屏幕上。
1 基本組成結構:
電子內窺鏡的主要結構由CCD耦合腔鏡、腔內冷光照明系統、視頻處理系統、和顯示列印系統等部分組成。CCD耦合腔鏡將CCD耦合器件置於腔鏡先端,直接對腔內組織或部位進行直接攝像,經電纜傳輸信號到圖像中心。主要由內鏡(endos)、電視信息系統中心(video information system center)和電視監視器(televisio monitor) 三個主要部分組成。
電子內窺鏡的內鏡部分與纖維內窺鏡形狀相似,但它無光導纖維,而是微電子攝像系統。它與纖維內窺鏡相比有以下優點:
(1)圖像清晰,色澤逼真,解析度高,電子內窺鏡圖像經過特殊處理,將圖像放大,對小病灶的觀察尤為適合。
(2)具有錄像、儲存功能,能將病變儲存起來,便於查看及連續對照觀察。
(3)快速照相,減少內鏡檢查時間。
(4)避免了光導纖維易於折斷、導光亮度易於衰減、圖像放大易於失真等缺點。
它的成像主要依賴於鏡身前端裝備的微型圖像感測器(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CCD就象一台微型攝像機將圖像經過圖像處理器處理後,顯示在電視監視器的屏幕上。比普通光導纖維內鏡的圖像清晰,色澤逼真,解析度更高,而且可供多人同時觀看。 內窺鏡的結構電子內鏡的構成除了內鏡、電視信息系統中心和電視監視器三個主要部分外,還配備一些輔助裝置,如錄像機、照相機、吸引器以及用來輸入各種信息的鍵盤和診斷治療所用的各種處置器具等。再結合視頻處理器及顯示列印系統,視頻處理器的作用是將電子內窺鏡CCD提供的模擬信號轉換為二進制代碼的數字信號,並可以用多種方式記錄和保存圖像
2 電子內窺鏡的原理
CCD是電子內窺鏡與普通光導纖維內鏡得主要區別之一,實際上電子內窺鏡工作原理就是採用冷光源對所檢查或手術部位照明,後物鏡將被測物體成像在CCD光敏面上,然後CCD將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由電纜(不同於光導纖維)傳輸至視頻處理器,經處理還原後顯示在監視器上。CCD光敏面由規律排列的二極體組成,每一個二極體稱為一個像素(picture elemont),像素的多寡決定像質的優劣。目前的製作工藝普遍可達到30~41萬像素。電子內窺鏡靶面和有效尺寸為Fi(外徑)=2mm左右,而且CCD輸出信號的一級放大電路也要包含在2mm的圓柱體積內。電子內窺鏡像質的好壞主要取決於CCD性能,其次還有驅動電路和後處理系統的技術指標,包括解析度、靈敏度、信躁、光譜響應、暗電流、動態范圍和圖像滯後等。
電子內窺鏡圖像質量和CCD的性能和安裝設計有重要關系,當設計由CCD代替纖鏡中的光纖傳像束時,形成電子內窺鏡先端部安裝CCD的第一種方法,即CCD的受光面垂直於物鏡光軸方向,是最簡單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使用超小型的CCD,這樣可使先端的硬性部較短。第二種是CCD的受光面平行於物鏡光軸,物鏡射來的光通過一個90°的轉向棱鏡照射到CCD的受光面上。此結構的電子內窺鏡的像素數可提高的空間較大,目前逐漸趨向於採用此安裝方法。
Ⅳ 內窺鏡的內窺鏡簡介
內窺鏡是一個配備有燈光的管子,內窺鏡可以經人體的天然孔道,或者是經手術做的小切口進入人體內。
最初的內窺鏡是用硬質管做成的,發明於100多年前。雖然它們逐漸有所改進,但仍然未能被廣泛使用。後來,在20世紀50年代內窺鏡用軟質管製作,因而能在人體內的拐角處輕易地彎曲。在1965年,哈羅德·霍普金斯在內窺鏡上安裝了柱狀透鏡,使視野更為清楚,今天的內窺鏡通常有兩個玻璃纖維管,光通過其中之一進入體內,醫生通過另一個管或通過一個攝像機來進行觀察,有些內窺鏡甚至還有微型集成電路感測器,將所觀察到的信息反饋給計算機。
圖:一個製造於1870年的早期內窺鏡。它用一個硬質管取代了橡膠軟管。
有些手術可以用內窺鏡和激光來做,內窺鏡的光導纖維能輸送激光束,燒灼贅生物或腫瘤,封閉出血的血管。 1795年,德國Bozzini從自然腔道進入,開創了內窺鏡的起源。1835年,內窺鏡之父Antoine Jean Desormeaux使用煤油燈作為光源,通過鏡子折射觀察膀胱的情況。世界上第一個內窺鏡是1853年法國醫生德索米奧創制的。內窺鏡是一種常用的醫療器械。由可彎曲部分、光源及一組鏡頭組成。使用時將內窺鏡導入預檢查的器官,可直接窺視有關部位的變化。
最早的內窺鏡被應用於直腸檢查。醫生在病人的肛門內插入一根硬管,藉助於蠟燭的光亮,觀察直腸的病變。這種方法所能獲得的診斷資料有限,病人不但很痛苦,而且由於器械很硬,造成穿孔的危險很大。盡管有這些缺點,內窺鏡檢查一直在繼續應用與發展,並逐漸設計出很多不同用途與不同類型的器械。
1855年,西班牙人卡赫薩發明了喉鏡。德國人海曼·馮·海莫茲於1861年發明了眼底鏡。
1878年,愛迪生發明了燈泡,特別是出現微型燈泡後,使內窺鏡有了很大發展,臨時安排的手術內窺也可達到非常精確的程度。
1878年德國泌尿科專家姆·尼茲創造了膀胱鏡,用它可以檢查膀胱內的某些病變。
1897年,德國人哥·基利安設想支氣管鏡。20多年以後,在美國人瓊·薛瓦利埃·傑克遜的推動下,支氣管鏡進入了實用階段。不久,在常規的肺病檢查中開始使用這種支氣管鏡。1862年,德國人斯莫爾創造了食道鏡。1903年,美國人凱利創制了直腸鏡,但是到1930年後才開始普遍使用。1913年,瑞典人雅各布斯改革了胸膜鏡檢查法。1922年,美國人欣德勒創立了胃鏡檢查法。1928年,德國人卡爾克創立了腹鏡檢查法。1936年,美國人斯卡夫進行了腦室鏡檢試驗,直到1962年,才由德國人古奧和弗累斯梯爾創立了腦室鏡檢法。從此形成一整套鏡檢法系列。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內窺鏡經過徹底改革,用上了光學纖維。1963年,日本開始生產纖維內窺鏡,1964年研製成功纖維內窺鏡的活檢裝置,這種取活檢的特別活檢鉗能夠有合適的病理取材而且危險小。1965年,纖維結腸鏡製成,擴大了對於下消化道疾病的檢查范圍。1967年開始研究放大纖維內窺鏡以觀察微細病變。光纖內窺鏡還可以用來做體內化驗,如測量體內溫度、壓力、移位、光譜吸收以及其他數據。
1973年,激光技術應用於內窺鏡的治療上,並逐漸成為經內窺鏡治療有消化道出血的手段之一。1981年,內窺鏡超聲波技術研製成功,這種把先進的超聲波技術與內窺鏡結合在一起的新發展,大大增加了對病變診斷的准確性。
1987年,Phillipe Mouret首先開創了電視內窺鏡手術。
現代意義的內窺鏡檢查是隨著光導纖維內窺鏡的發明而逐漸形成的。進入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開發的「玻璃纖維」受到各個領域的廣泛關注。早在20世紀30年代,已有用於光纖內窺鏡傳導光線的光纖,但由於光線在傳輸過程中損耗率過高,傳輸光信號的光導纖維一直沒有取得進展。光導纖維內窺鏡是一條細長柔軟的管子,管內有一束導光的玻璃纖維,兩端各裝有一個透鏡。檢查時將管子一端插入人體內部待查器官,從另一端即可看見器官內部的情況。內窺鏡通常附有照明光源,有些還配備了進行手術治療的器具,如激光器等。在光傳輸機理中引入了光纖,視頻鏡頭成為圖像捕捉的首選。能夠同時拍攝照片的內窺鏡是1964年誕生的「纖維內窺鏡」。到60 年代,內窺鏡才具有圖像捕捉和測量能力。1975年左右,胃照相機的時代走到了盡頭,完全被「纖維內窺鏡」所替代。中國纖維光學專家張振遠承擔國家地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系列光纖傳象束及工業內窺鏡規模化生產技術研究」,技術達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並建立了國內唯一能批量系列生產傳象束及內窺鏡的生產基地。
1983年,一種新型的電荷耦合器件(CCD)內窺鏡是由美國紐約州的韋爾奇??艾林儀器公司首先研製成功的。CCD內窺鏡插入體內的一端裝有在一小塊矽片卜集成的CCD「鏡頭」,實際上是一種新型的光電圖像感測器,其功能與電視攝像機相近。它能將待查部位的圖像轉化為數字化的電信號,圖像通過金屬導線傳送,由類似電視接收機的「圖像監視器」顯示。這一技術的應用,使圖像的貯存、再現、會診以及計算機管理成為可能。
2002年11月,世界上首台「高清晰內窺鏡系統」誕生,內窺鏡的概念發生極大的改變。它凝集了最尖端的影像技術,提供的畫像精度使診斷極其微小的病變成為了可能。現代視頻內窺鏡、電子內窺鏡、超聲內窺鏡的出現又開辟了現代醫學內鏡的新紀元內窺鏡從檢查、診斷時代進入了治療、手術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