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什麼時候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
簡稱「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其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國的強烈願望。第一個五年計劃制訂後,對三大改造、基本建設、工農業發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貢獻,使得中國的近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1)集中發展重工業是在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背景資料:
工業化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
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同時,資本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工業化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
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業化國家為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會勞動組織系統。為此花費約100年時間。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目標。
工業生產的空間活動范圍在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具有較明顯的趨向性。初期時,工業生產活動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點狀分布),隨交通條件的改善而呈線或帶狀向外擴散。最終達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相對的均衡分布狀態。
工業化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伴隨大規模工業化而產生的日益嚴重的大氣、海洋和陸地水體等環境污染,大量土地被佔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劇等,對社會、自然、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迫使各國對工業化的發展進行某種限制和改造。
Ⅱ 建國初期為把我國建設成工業化國家,採取了什麼措施
建國初期為把我國建設成工業化國家,採取的措施是一五計劃 。
建國初期的工業化,為我國工業化建設奠定了基礎,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全面推進社會工業化的發展進程,但是因為輕工業不發達,而且內憂外患,所以優先發展重工業。
(2)集中發展重工業是在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第一個五年計劃,早在1951年春開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經委(簡稱中財委)著手試編。1954年4月,中央成立編制五年計劃綱要8人小組,陳雲任組長,開始全面編制工作。到1955年3月31日,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同意中央委員會提出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報告。
同年6月,中央對「一五」草案作了適當修改,建議由國務院通過並提請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1955年7月30日通過)。
除了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之外,一五計劃時期計劃經濟體制也得到了完全確立。有明顯蘇聯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不僅是工業化高速推進的需要,也是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的普遍特點。國家開始干預國民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市場的作用開始被削弱。
Ⅲ 50到70年代,中國在工業化建設方面上採取哪些措施
1953年到1957年 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集中發展重工業 形成東北重工業基地 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 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1956年底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贖買政策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時期 集中力量發展社會主義 實現國家工業化 1956年到1966年 雖有失誤 但也有成就 從有到無的工業 電子工業 原子能工業 航天工業
Ⅳ 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重工業項目集中建設在
(2019·鄂州)「一五」計劃:
(1)時間:1953年——1957年
(2)主要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3)主要成就: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武漢長江大橋、青藏公路
(2016·鄂州)為了便於記憶歷史知識,我們常用簡潔的詞語來總結某一時期的主要建設成就。「一橋」「二鐵」「三藏」「四廠」總結的是我國1953——1957年時期的建設成就。
(2011·咸寧)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建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