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具體應該怎麼做
給數字化轉型之旅上謹小慎微的小型企業的指導建議
1.對比自身與其他企業的資源使用情況
與行業標准實踐相比,你是同步還是落後?你能否為客戶提供他們所期望的體驗?你可以從哪些方面優化業務流程?
2.如果添置新軟體和其他資源,企業的哪些方面會發生顛覆性變革?
試想一下,如果你能夠更好地整合已有資源和即將添置的資源,結果會怎樣?你可以利用 IT 合作夥伴的幫助,找到化繁為簡的方法。而消除復雜性能有效地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員工滿意度。另外,通過集成前端與後端系統,你能夠整合電子商務互動(尤其是基於移動端的互動)與客戶管理和客戶信息,實現企業轉型。
給正在採用數字化轉型功能的中型企業的指導建議
1.識別無法跟上轉型步伐的流程/資源
在這個階段,許多企業都會有這么一種現象,那就是在某些領域(如商務分析或客戶互動)投資不足或表現欠佳,而在其他領域則給予了大力投資,並取得了卓越成果。所以,在這個階段,協調各種先進的軟體顯得尤為重要。
2.解決數字化轉型中有關人的因素
企業需認識到,數字經濟具有始終在線、始終可見的特性,這就意味著企業幾乎不能出錯。同時,企業可以通過新的分析工具來利用可用數據,與供應商、合作夥伴和客戶建立個性化的關系。這不僅能夠鞏固關系,還能增進關系。另外,採用新的軟體後,企業應確保提供有效的培訓和支持。如果你擔心軟體會讓你失去親自與客戶接觸的機會,IT 合作夥伴會安排特定的培訓計劃,幫你消除這一顧慮。盡管角色和流程會有所不同,但只要工作效率和績效提高,就能提升客戶滿意度。
作為數字化領域創新型企業,中之傑以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為支撐,以自有工業互聯網平台為核心,幫助中小微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引領數字化生態建設。我們的使命是致力於成為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第一夥伴,以數字化手段幫助客戶提高組織的運營效率、效益與競爭能力,實現客戶價值,幫助中小微企業實現在數字經濟新時代的全面業務創新與業務轉型。
十二年來,中之傑憑借深耕製造業12年的行業經驗和專業的解決方案,結合對中小製造業企業普遍、顯性、剛需、高頻的痛點與難點把握,為長三角地區數千家中小微製造企業提供了信息化和數字化轉型服務,並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及品牌影響力。
❷ 軟體業與製造業雙向奔赴,共創智造黃金時代
數字化浪潮背景下,新時代的製造企業正經歷著「痛並快樂」的蛻變。
過去,企業做到信息化已經足夠,但如今時代已經大不同了,企業還要學會如何實現數字化。數字化升級要如何做?怎麼做才能夠真正達到降本增效的理想效果?很多企業還深陷於這些問題中,遲遲不能實現 「數字化自由」 。
而已經成功進入賽道的企業也切實嘗到了改革帶來的甜頭。某家冷軋公司的工廠在完成智能化升級改造後,當年運營成本降低了 28% ,報表統計效率提高了 35% ,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決策效率 加倍提升 。可以說,整體製造及管理水平突飛猛進,得到了質的飛躍。
通過使用科學的數字軟體工具,將底層物理設備與上層應用串聯在一起,打通數據壁壘,提高運營的靈活性、敏捷性和可持續性。 有了這些工具的加持,企業就有了降本增效的實力,就能實現人、機器、設備和網路的互聯,在時代的洪流下逆流發展。這就是智能製造的力量。
傳統工業主動擁抱軟體業
在傳統工業思維中,生產效率是第一目標,因此 「 重硬體、輕軟體」「重局部、輕整體」的觀念 普遍存在。軟體更多的是被當作硬體設備提升效能的輔助工具,在工業生產製造過程中雖然「有用」,但作用有限。
傳統的工業產業鏈是從設計、原材料、生產、檢測、運輸、物流,銷售到最終用戶,而工業軟體的介入讓這條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加速走向了數字化。這也意味著數字化程度高的工業企業,核心競爭力越高,越有可能改變工業生態的整體格局,在行業智能製造生態鏈上掌握更多話語權。
「軟體」, 不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工具,而是數據流通與作用的關鍵 ,它對現代製造企業的生產力、競爭力以及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產生決定性作用。
也正因如此,有強大技術團隊的傳統製造商,為了滿足自身發展需求,實現工業技術和工業知識的價值轉化,支撐未來發展戰略,將與軟體廠商在工業軟體這條賽道上正面相遇。國外的西門子、波音、特斯拉等以及國內的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船舶集團、三一重工、格力、美的等大型製造商均涉足了工業軟體的研發。
公開資料顯示,研製波音787的這個過程中共使用了8000多種工業軟體,其中只有不到1000種是商業化軟體,剩下的7000多種都是波音多年積累的私有軟體。美的繼續沿用的軟體只有ERP的財務模塊,其他所有軟體都被自研模塊代替。
工業軟體重新定義製造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工業軟體從工業3.0時代的流程軟體和工具類軟體,發展到工業4.0時代的數據驅動類軟體,實現數字化生產要素,並基於數據分析、數據建模以及人工智慧來輔助生產決策。
通過深入了解工業思維,積累工業知識,軟體業將其這些工業經驗與軟體思維相結合,賦能軟體,彌補自身在工業技術方面的短板,充實軟體的實質內容與使用價值,以期得到製造業客戶的廣泛認可,在產業鏈上站穩腳跟。這些努力都是軟體業奔赴製造業的重要體現。
而軟體業與製造業雙向奔赴的過程中, 更關鍵的一步是軟體重新定義製造 。軟體思維支撐和定義智能製造,它定義產品,定義企業的流程,定義生產方式,也定義企業的智造能力。與此同時,「 重新定義」帶來的更是是工業互聯網平台企業和生態體系的構建,以及企業管理思維的改變。
軟體是對信息組織、傳遞、加工。信息系統不斷地優化處理信息的手段,讓所有的設備和裝置以及操縱和使用系統的人員互聯互通,成為智能製造的 「大腦」 和 「靈魂」 。協同管理作為全新理念進入企業管理思維,開啟以人為中心的協同管理,能夠將人從繁重的信息中解放出來。
在軟體定義趨勢下,傳統製造業和軟體企業綁定的更加緊密 ,特別是開啟智能製造後,出現了一批工業互聯網平台企業,無論是傳統製造企業通過不斷的數字化升級和改造積累了經驗後,將自身數字化業務剝離出來形成是工業互聯網企業,還是軟體企業在工業領域不斷的積累形成的工業互聯網企業。總之,生態體系正逐步構建與完善。
如今,是軟體業與製造業雙向奔赴的黃金時代,軟體企業和傳統製造企業之間的技術融合是大趨勢,對於傳統企業尤其是傳統中小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已經不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生存題。 以我之奮斗,答製造之問,赴智造之約。
❸ 「數字化思維」工業互聯網時代的營銷思維-社會化思維
在工業互聯網時代,連接是商業的底層邏輯。 社會 化思維就是用 社會 化的媒體工具跟用戶建立連接,讓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能更快、更便捷地傳輸到用戶端。
社會 化思維是當前工業互聯網時代非常重要的一種營銷思維方式,是關於傳播鏈和關鍵鏈的一種思維方式。隨著各種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大家的交流行為都基於互聯網媒體平台開展,而互聯網的非時空限制,極大地擴大和便捷了用戶的交流。企業所面對的員工和用戶都是以「網」的形式存在,溝通和交流更加便捷,學會利用 社會 化思維可以很好地做好營銷。
社會 化商業的核心是網,公司面對的客戶以網的形式存在,這將改變企業生產、銷售、營銷等整個形態。在 社會 化的商業核心下,每個用戶都是所形成的網路上的一個節點。公司、產品、品牌面對的是用戶以網狀的結構存在的群體。所以在 社會 化思維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涵:
一是「 利用 社會 化的媒體,口碑營銷,重塑企業和用戶的溝通關系 」。
二是「 利用 社會 化網路,眾包協作,重塑組織管理和商業運作模式 」。什麼是「眾包協作」?就是在產品的設計與研發中,不斷地去與用戶溝通,了解用戶的反饋以及用戶對這個還未成型的產品的評價、建議搜集回來,然後再與設計和開發人員一起去完成這個產品,這就是 眾包協作!!互聯網本身的信息流非常快,成本低廉,如果能夠利用好這種思維,能夠獲取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優化更好的產品,使產品一直處於一種螺旋上升的境地。
首先,我們先來看第一點,利用 社會 化媒體,重塑企業和用戶的溝通關系。
隨著20多年的消費互聯網的發展,社交化媒體平台成為了大家交流、分享、互動、購物、 娛樂 的非常重要的媒介,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平台已經淡出,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是現在主流的交流平台,而數字化媒體平台的優勢比傳統媒體平台能更加方便快捷的跟朋友進行交流,跟用戶進行互動,通過 社會 化的媒體平台,縮短了企業與用戶之間的距離。用戶可以隨時跟企業建立聯系,可以隨時反饋產品使用過程中的問題,企業可以通過 社會 化的媒體平台發布新的產品,建立在目標用戶中的品牌
社會 化媒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屬性是人人都是自媒體,每個人都可以通過 社會 化媒體平台發布對產品和品牌的意見和建議,微信、抖音等自媒體平台,給予了人極大的便利。每個用戶都可以是一個媒體,都可以是一個品牌。比如一個手機用戶,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平台發布對手機的使用體驗。如果手機使用過程中有問題,可以直接艾特廠家,把使用體驗和產品所展現的問題,直接提報反饋給廠家,廠家的售後人員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到用戶反饋的意見。
鑒於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和用戶 社會 化媒體行為習慣的養成,很多企業為了方便跟用戶的交流,及時獲取用戶對產品和品牌的認可程度,都紛紛自建平台,吸引用戶交流和互動,從而獲取用戶的第一手反饋,用於更新和迭代產品,優化和提升品牌。
所以企業通過 社會 化媒體的應用,重塑了企業和用戶的溝通和交流的關系,縮短了企業和用戶的距離,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將原來的悶頭研發搞生產的模式,改變成了用戶聊聊我來做的模式,
下面我們來看第二點:利用 社會 化網路,眾籌眾包眾創,重塑組織管理和商業運作模式。
眾籌眾包眾創是充分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和資源資金來一起共創一件事,實現用戶的智慧為我所用。海爾有句話叫世界是我的人力資源部。 社會 化媒體平台的傳播優勢,和用戶節點屬性,讓每個人都可以在沒有時空限制下,共同參與一個事情。
比如維基網路,就是在維基平台上,用戶基於自己的專業知識,隨時對內容進行更新和矯正,讓信息和知識更准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路,登錄到維基網路上,沒有時空的限制,沒有門檻的要求,只要自己對掌握的知識的專業度足夠,就可以在維基網路上進行維護。
很多平台也做眾籌,比如水滴籌,京東等,都可以在平台上發布一些眾籌的需求,用戶可以在 社會 化媒體的宣傳模式下,將信息用病毒裂變的方式,以極快的速度在網上發布開,有意願參與眾籌的,同樣可以無障礙的增加。
很多患者藉助水滴籌這樣的平台,可以在眾多愛心人士的支持之下,盡快籌集到治病需要的錢;
很多創業者,可以在京東這樣的眾籌頻道,發布自己的產品和創意,讓感興趣的人,可以以股東的形式進行籌借資金,資金可以作為股份或分紅權益,這種方式可以對有創意卻缺資金的創業者提供資金,讓項目推動下去。比如,海爾的雷神小微就在京東的眾籌平台上籌集過啟動資金,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就籌集了上千萬的資金,給項目的推動提供了 社會 化的資金支持。
眾籌眾創就是利用 社會 化媒體的力量,讓處於互聯網網路節點的用戶,通過自己的智慧、知識、資金,參與到某個事情中來,匯集起用戶的力量,把力量匯集到某一個平台或某一個點,從而幫助有需求的人解決問題。
❹ 屬於工業時代的思維格局是什麼
新工業革命是由新技術所驅動,但最重要的並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變革所引發的思維革命。有了思維上的革命,技術是什麼,以及用在何處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技術投入需要資金投入,但如果想明白如何合理的運用新技術,就可能最大化的減少資金的投入,避免無效的投入。
現在,導向無人化的機器換人是一個熱門話題,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機器人固然重要,但是在此之前,還有大量的問題需要考慮。例如:為誰服務?是什麼樣的需要?與以往有什麼不同?如何組織和實現?實現之後如何管理?有什麼用?等等,機器換人只是這一系列問題當中的一個局部問題,而不是問題的全部。而這些問題是有邏輯先後順序的,我們不能從中間一個局部的點切入,開始新工業的轉型,而應該是系統和全方位的疏通。
當下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是互聯網無處不再、物質極度豐饒、是產能極大過剩。消費者不再會買不到東西,而是開始變得更加挑剔,標准化大規模生產的傳統工業模式已經無法延續,製造企業必須找到滿足已經在互聯網世界中生存的消費者全新需要。新時代的需要就在於需要本身的未知和不確定性,新工業的思想革命必須從這個背景出發,而不是徒勞無功的簡單改造生產過程的智能程度。很多企業不斷重復著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口號,但實質上在做著遠離用戶需求的工作。新工業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工業要素的全方位思維革命,是對如何滿足新時代用戶需求的全新邏輯疏通。
在我看來,新工業的思維革命最少包括以下十個方面:
1.新基石-智能技術大革命
當下,智能技術大革命全面爆發,3D列印、虛擬現實、機器人、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日趨成熟,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它們為新工業提供了充分的使能工具。這些新興技術與個人生活已經緊密結合,構成我們每個人生活的現實世界,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利用這些新技術來實現未來的新工業,使得滿足新時代人們的新需求。毫無疑問,智能技術與工業的全方位融合就是新工業建設的中心內容,但如何有效和有價值的融合才是問題。
2.新工業生存於虛擬融合的時空之中
如今,人們的工作生活、企業的生產組織將從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二元分裂當中統一到一個全新的虛擬時空世界。未來的新工業也必然是虛擬時空中的生產活動。而在虛實時空當中,用戶發生了改變,運行的基礎發生了改變,運行的邏輯也發生了改變,企業不僅僅要有互聯網思維,還要超越互聯網思維,學會新工業思維。在虛實融合的世界中,把工業價值以虛實融合的方式交給用戶。
3.生產者與用戶的新關系
傳統生產商通過渠道和營銷把價值強推給客戶,而後興起的互聯網思維則區分了用戶價值和客戶價值,而新工業思維要把生產者價值與用戶價值真正融合在一起,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自然傳遞,就如同水向低處走一樣自然。構築人與人之間的價值傳遞模型,打通價值傳遞的通道,實現人人生產、人人服務、人人用戶就是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
4.基於知識資本的創新就是財富
我們現在經常說創新,創新要建立在知識利用之上,知識就是創新的資本。要滿足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要,要把原來大規模生產轉變成以豐饒經濟、數字經濟、知識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並解決多品種問題,其核心是創新。而創新則倚賴於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對顯性和隱性知識的充分的利用,是實現創新非常重要的元素。
5.樹立效用產品觀
產品是用戶需求的一組表達,其價值體現在給用戶帶來的效用,沒有給用戶帶來效用的產品就不能說具有價值。而未來的效用產品可能具有五大特性,即智能、虛實、效用、個性、共享。從智能產品的角度來說,智能的價值核心就是要擴張產品已有的效用價值,或者創造出全新的效用價值,要不然智能也就沒有了意義。
6.大規模個性化生產
工業4.0大費周章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個性化大規模生產,也就是在確保只生產一件的情況下也能擁有成本優勢和效率。如果這個需求無法滿足,那麼工業4.0也不會有更多的價值。而必須要明確的是,受制於工業技術發展本身的約束,個性化不是一個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一個個性化空間問題,也就是說個性化生產永遠也不可能等同於任意生產。
7.智慧工廠必須是共享工廠
未來的工廠一定不是一家企業私有的工廠,如果定義為私有的,相對的產能過剩遲早會發生。只有把工廠當作虛實融合世界中的共享資源,才有可能實現產能的最佳配置。因此,未來一定會建立共享的工廠資源,把單個工廠定義成一個社會化協作的對象,才是靠譜的未來。
8.打造有活力的創客化組織
多樣化的需求必然要求多樣化的供應,多樣化的供應必然會要求多樣化的組織。企業的未來必然進一步內部分工社會化,形成社會化的的內部組織,我們把這種組織形態定義為創客化組織。未來新工業的組織形式一定是創客化組織,創客化是對眾造應對眾需的必然選擇。創客化本質是一個分離機制,通過股權的方式,讓每個創業者獲得利益,它帶來的不僅僅是組織的改變,而是管理的改變。一個顯而易見的結果就是,傳統的集團企業內部將會演變為無窮多創客團隊的鬆散耦合,集團企業呈現碎片化。傳統企業強有力的管控其實沒有意義,我們需要把管理的意義重新理順到價值層面,那麼現在創客化組織就是價值。
9.建立以分利為基礎的自治管理
如果大型企業內部組織社會化,如何管理?簡單來說就是自治基礎上的協作。通過創客組織,形成創新的動力,自驅動地創造企業利益。在創客化組織體系當中,創客團隊與企業的之間的主要矛盾是分利,分利搞清楚了,責任和權利都會自驅動解決。在此基礎上,創客化組織通過協作實現整體價值。未來,企業將是資源和服務共享的自治體協作組織。當然創客化組織自治協作的基礎離不開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搭建的平台。這是無管理?還是有管理?這是一個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還是有管理,分利就是一個核心的管理工作,分利不清楚,創客團隊就自驅動不起來。
10.基於能力而不是規模的競爭
現在,瞬間倒下的傳統企業已經不在少數,我就不一一舉例。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就是傳統工業基於規模建立的競爭優勢不再是優勢。在當下與未來,對虛實融合世界的重塑能力才能構成全新的競爭優勢。簡單來說就是有沒有辦法在虛實融合空間中塑造出一個引力巨大的黑洞,能不能塑造出強者愈強、贏者通吃的正遞增效應出來。可以說,遵循傳統規模經濟規律的企業,在虛實空間的黑洞能量面前,都會不堪一擊。
再重復一遍本文要說的核心:新工業革命如果不首先進行一場徹底的思維革命,在舊酒瓶不斷裝新酒,裝上智能酒也不會解決任何的問題。本文提到的這十個要點也不是告訴企業一定要按照我說的照搬一遍,更重要的是企業自己結合自身的情況類似這樣的方法全面思考一遍,找到自己的應對新工業之道,這才是真正的新工業思維。
❺ 如何推動傳統製造業數字化轉型
中國傳統製造型企業的未來趨勢是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聯想作為製造業轉型的行業成功範本,是如何通過產業鏈數字化協同推動自身轉型躍遷的呢? 其核心是通過「端-邊-雲-網-智」全要素覆蓋的新IT技術,及「研-產-供-銷-服」全鏈智能化成果,在智能排產、生產設備管理、供應鏈管理、5G智能環境等應用場景創造眾多獨有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1.生產方面,聯想在本次大會上展出的邊緣計算輔助生產管理系統解決了產線的自動化檢測、設備管理與視覺檢測等難題;
2.在排產方面,其生產計劃與排程系統通過先進的運算引擎,結合供應鏈數據中台和數據智能分析,在多任務、多約束蠢耐的復雜條件下,可均衡各項生產資源給出最頃大優生產計劃;
3.供應鏈管理方面則展出了供應鏈智能控制塔SCI,這套圍繞供應鏈訂單、成本、質量等核心場景要素構建而成的供應鏈運營管理系統,可幫助企業實現供應鏈管理全過程端到端的可視可析,以「全局」視角實現供應鏈各個環節高效協同,輔助管理者決策;
4.5G+智能製造解決方案方面,則通過5G專網部署,提升了製造執行系統(帶乎春MES)過站效率,加快軟體下載速度,並增強AR智能分析能力。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關偉建議: 企業應積極擁抱工業互聯網,盡快開展數字化轉型,促進降本增效。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技術思維層面需引入系統工程、頂層設計,管理層面更需要一把手的堅定。以實現製造技術、信息技術和組織管理三者的深度融合,拉動企業自身新的數字增長引擎。
❻ 傳統企業如何成功轉型
我將從傳統企業轉型的方向和成功案例來展開回答此問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傳統企業的轉型方向-產品服務化
在製造業發展早期,企業以快取勝,藉助國際市場上已有的成熟產品,快速占據國內空白市場。隨著自主創新意識的覺醒,企業逐漸開始「練內功」,在產品工藝、功能特性上打造差異化來獲取競爭優勢。
互聯網時代加速了信息的傳遞,產品、技術經驗可在短時間內被廣泛復制,原來從創意提出、市場調研、小規模投產到投放市場做測試、收集反饋最終到成熟量產...這類動輒以年為時間單位的「精耕細作」模式,就顯露出其周期長、風險大、投產比未知的不足,如何能夠實現產品價值增值,讓服務滿足客戶更全猜敏面的需求,從產品製造到製造業服務化,是新時代製造業發展的新趨勢。
產品價值增值空間日益向產業價值鏈兩端的服務環節轉移,產品的交付、安裝、維護、保養等服務環節需求不斷提升。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讓服務不再是簡單的「三包」與及時的現場售後。優化服務模式,構建服務數字化管理體系,即是數字化時代對產品服務的新訴求,也能幫助企業實現謹兆握對存量客戶的觸達、激活、互動乃至營銷,降低現場服務成本的同時提升服務效率與水平。
二、世界知名製造企業的服祥慶務化轉型案例
多家世界知名的跨國製造企業已經從產品製造商轉變為「產品+服務」的提供商,如通用電氣通過改變運營模式,擴展發動機維護、發動機租賃和發動機數據分析管理等服務,用服務合同綁定用戶,增加服務型收入,其「技術+管理+服務」所創造的價值已經佔到公司總產值的2/3以上;
以全球航空製造巨頭羅爾斯一羅伊斯公司為例,其航空發動機已經在全球具有很高的集中度,但它選擇了「不賣產品賣服務」。作為波音、空客等飛機製造企業的供貨商,羅爾斯一羅伊斯公司並不直接售賣發動機,而以「租用服務時間」的形式,並承諾在對方的租用時間段內,承擔一切保養、維修和服務,發動機一旦出現故障,由發動機公司在每個大型機場駐專人修理,從而通過服務獲取客觀的收益。羅爾斯一羅伊斯公司銷售的現代噴氣發動機中55%以上都簽訂了服務協議,服務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比重已經超過60%。
IBM曾經是一家單純的硬體製造商,但經過十多年的整合,IBM已經成功轉型為「提供硬體、網路和軟體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十幾年前,當所有IT廠商大造PC時,IBM已悄然轉型IT服務。而今天當越來越多的IT廠商開始意識到IT服務的戰略重要性及極強的創收能力時,IBM卻再次轉身,開始轉入服務產品化策略。如今IBM公司服務收入所佔比例已經超過50%,利潤連年增長高達10%以上。
農業機械製造企業約翰迪爾也改變了原來的產品銷售模式,為客戶提供專業化田間管理服務,以更好滿足他們的需求;連賣燈泡的飛利浦也選擇了用以「照明管理」替代電燈銷售的商業模式。
對設備製造企業而言,隨著智能製造技術的普及發展,機械設備的折舊、換新周期甚至將拉長到數十年,售後服務將成為客戶采購時的關注重點,未來很多設備無需進行硬體替換,而是通過軟體的升級便可持續使用,設備製造企業將能獲取到更大增值服務價值。
三、新時代成就新製造
製造業服務化是製造業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逐步將企業的價值鏈由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產品+服務」為中心轉變的必然趨勢,它將給製造業企業帶來新的競爭優勢,對內建立更具粘性的客戶關系,拉動老客戶轉介紹與產品回購,對外樹立更好的品牌形象又進一步助力企業開拓增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