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英國沒有工業怎麼辦

英國沒有工業怎麼辦

發布時間:2024-07-21 19:48:25

1. 如果英國沒有進行工業革命,日不落帝國還存在嗎

英國在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什麼工業大國。在古代英國還是一個非常落後的國家,各個方面都不如中共,當時的英國還派自己國家的負責人,來到中國學習文化,成為使者。如果沒有工業革命可能英國還沒有辦法成今天的強國之一,那麼有個問題,如果當年的英國沒有進行工業革命的話,今天的“日不落”帝國還會存在嘛?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如果當年沒有工業革命的話,英國現在也沒有這么發達。

2. 在工業機器人數量日益飆升的大環境下,在英國為何卻下跌了對此你怎麼看

機器人觀察員,本人是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從業者。我專門去查了這段話的來源。

國內來源:可能是ofweek的新聞,國際來源是英國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bara),這個協會在幾年前被ppma收購了,ppma是做什麼的呢?ppma是工業與包裝協會。

這是一個什麼組織呢?相當於一個項目平台,咨詢平台一樣的存在。有大量的集成商和機器人公司作為會員。對於企業來說,你需要自動化改造服務,如果你不知道怎麼辦,可以到這個平台質詢。然後給你對接。(是不是感覺很高大上!)

IFR統計數據(2018年),比較高的韓國,新加坡,德國,日本,瑞典,丹麥,美國,台灣省(中國),義大利等地區。

韓國發達的電子行業,新加坡電子行業,德國汽車行業,日本(全球工業機器人最發達的國家),瑞典(ABB機器人大本營),丹麥(UR機器人大本營),美國汽車,3c產業發達區域,台灣省電子產業極度發達。義大利汽車產業(菲亞特,柯馬機器人的母公司)。

了解以上的所有數據之後,我們回過頭來說,英國為什麼機器人密度低,為什麼使用量少?

1、英國汽車產業不發達。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其工業水平其實較為發達,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新一輪製造業產業鏈革命中。英國將低端製造業以及生產製造外放轉移(當然這個策略後來被德國證明是不正確的)。

2、英國3c產業,更是鮮有耳聞。這兩個產業對機器人的依賴程度非常的高。尤其是汽車產業。全球前20年,工業機器人的發展都是圍繞汽車產業在發展。

3、英國工業策略的失誤。

作為歐洲製造,乃至全球製造的領軍典範,德國壟斷了歐洲製造的自動化及所有上游領域應用。

我們耳熟能詳的,四門子,博士,蔡司,梅賽德斯,寶馬,舍弗勒集團 Schaeffler,蒂森克虜伯集團,大陸集團,個個都是全球頂尖級存在。你可以考慮一下,英國工業如何能夠在這種包圍中突圍?

歸根結底:英國的工業行業,並沒有當下工業機器人主流應用的領域。或者說可以上量的領域。對於文章中說:英國集成商實力較弱,觀察員是不認同的,事實上集成商的實力,是會在發現細分市場的時候,能夠迸發出來的。畢竟給錢的活,能幹不能幹都要試一試。

那麼英國是怎麼賺錢的呢?

顯然英國不是一無是處的。作為全球曾經的通用貨幣之一:英鎊。英國金融行業是非常發達的。

此外,英國的醫葯行業同樣非常發達。(這個就不是觀察員能夠討論的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討論。

3. 英國是如何走向工業化道路的

英國是當今世界上最早開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在時間上比美、法、德、意等發達國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提前了200多年。這種絕對先行國地位使英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工農關系的處理上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加上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保護主義、倡導自由競爭的政治學和經濟學傳統,英國於工業化完成後在對農業的保護上反而比其他發達國家要晚一些,從而走出了一條從通過「財產剝奪——貿易條件惡化」模式積累工業化資金,到適度農業保護的較為獨特的工農關系變動的道路;也為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實現從農業剝奪向農業保護的轉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從工農業關繫上看,英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40年代:「圈地運動」及其對工業化的初始推動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是,通過「圈地運動」實現對農民的財產剝奪和強制性農場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剩餘的能力,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從而開始了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圈地運動」歷經了大約4個世紀,但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18世紀中期產業革命以後。其結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擴大了農場的規模,提高了農業的相對和絕對剩餘水平。根據1851年的調查,英格蘭和威爾士農場總面積為2470萬英畝,其中經營面積在100~500英畝以及500畝以上的大農場約佔78.2%,經營面積在50~100英畝的中等農場約佔13%,經營面積在5~50英畝的小農場僅佔8.6%。同時,即使是小農場,在經營方式上也完全不同於產業革命以前的小農經濟。農場規模的擴大,為具有不可分特徵的農業機械技術的廣泛採用提供了可能。在機械技術廣泛應用的基礎上,化肥和良種技術也開始推廣,並進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這就使得當時英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剩餘水平大大提高。在從1650~1800年的150年間,英國的小麥單產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僅在19世紀上半葉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紀50年代比30年代小麥產量提高了大約50%。1790年以後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逐漸加快,1790~1815年間平均增長率大約為0.2%,1816~1846年為0.3%。一個農業勞動力在1700年時只能養活1.7人,而到1800年時就能夠養活2.5人了。可見,「圈地運動」實際上是通過土地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大大帶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使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大增強,農業剩餘供給水平大大提高。18世紀中葉之前,英國的穀物幾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工業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使得越來越多的小自耕農喪失了土地所有權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權,為當時日益增長著的城市機器大工業部門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英國當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約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國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業革命結束以後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這時,英國已經出現了象倫敦、曼徹斯特等人口上百萬和數十萬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間,英國城市居民佔全體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見,「圈地運動」從兩個方面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一是強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農業剩餘水平;二是為城市機器大工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條件。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剩餘水平的提高又為勞動力的非農化創造了物質基礎。

二、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貿易條件惡化及其效應

19世紀40年代以前,英國的議會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貴族控制著,他們為了本階級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多次頒布穀物條例,實行關稅保護,限制和禁止國外廉價農產品和工業原料的進口。穀物條例在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的同時,也為高速發展的工業產業帶來了一系列障礙。主要是:穀物價格過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費用佔一半以上;工資的高低取決於麵包的價格,從而造成了穀物價格和工人工資輪番上漲的現象,導致了工業產品中工資成本過高;食品和原料價格過高造成工業資本家的利潤逐漸下降。從而,對農業生產的保護在19世紀上半葉反而成為工業化和城市化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為了降低穀物價格,降低工業品成本,擴大工業品市場,增加工業利潤,工業資本家和城市消費者聯合起來與大地主進行斗爭。終於在1846年,通過在議會中佔多數的方式廢除了穀物條例,放開農產品市場,實行自由貿易。此後,兩大產業的比較利益逐漸向工業轉移。1840年,英國農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指數為112%,廢除了穀物條例後,1850年即下降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種植業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更快。與1840年相比,1850年種植業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了20個百分點,到了19世紀末期,種植業產品的市場價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見,從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農業的貿易條件明顯地惡化了。這種狀況又通過城市和農村的「推」、「拉」兩種力量,使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國城市居民的比重為50.1%,1881年達到67.9%,1901年達到了78.0%。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最終在工業對農業的超強度剝奪中大大地向前邁進了。

農業貿易條件惡化在極大地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後果。從農村和城市兩個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兩點:

1、農業的衰退。1846年穀物條例廢除後,隨著貿易條件的惡化,農業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運輸條件的改善,穀物的海運成本急劇下降,美國和廣大殖民地國家的廉價農產品源源湧入英國市場,使大量農業經營者破產,農業衰退益發嚴重。在這一時期,英國主要作物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急劇減少。1870~1900年,小麥播種面積由141.6萬公頃減少到58.9萬公頃,產量從30.7萬公擔下降到14.8萬公擔,糧食自給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農業的衰退迫使英國工業的發展日益依賴於國外農業的支持,這也是導致農業勞動力在此期間快速轉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場和利益的驅動下,鄉鎮人口向城市進行了大規模轉移,使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劇增加。在經濟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的情況下,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已經就業的工人也經常面臨著失業的危險;貧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條件惡劣,許多人住在不透空氣、沒有光線的地下室里;由於農業衰退,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進一步加劇了窮人的貧困。城市中那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無產者,其生活還不如原來的自耕農。無業人口的大量增加還造成了城市環境的惡化,以及犯罪現象的劇增。

可見,對農業的過分剝奪,在高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不僅造成農業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降低了城市化的質量,對工業化、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三、20世紀30年代以後:對農業的保護和扶持與城市化的高質量發展

由於自由貿易政策對農業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國和西歐的大部分國家自20世紀初起就開始實行一定程度的農業保護政策,但英國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開始這一轉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糧食進口受阻,國內糧食供給發生困難,英國不得不實行配給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和扶持。主要政策有:獎勵墾荒,對開懇荒地的農民給予一定的物質激勵,擴大耕地面積;在政策上鼓勵農機、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產業的發展,鼓勵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並於二戰以後迅速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對於各出口國用出口補貼的辦法廉價傾銷其過剩的農產品現象,英國等歐洲進口國採用提高關稅以及非關稅的手段對國內農產品生產者進行保護,這就大大提高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建立健全了國家農業生產管理機構,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和管理;大力發展農業合作企業和流通企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水平,以及按照歐盟的統一政策對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補貼等。上述政策措施實施的效果是顯著的,其標志之一就是英國國內的農產品供給情況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後甚至一度出現了過剩現象;標志之二就是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規模農戶的收入水平超過了城市中的一般產業工人;標志之三是農村物質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鄉村地區的第二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從而改善了鄉村落後的歷史面貌,逐漸同城市接近起來,社會學家把這一過程稱為「鄉村城市化」。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中使用勞動力的數量越來越少,1978年英國農業勞動力僅有65萬人;1991年進一步減少到27萬人,只佔全部勞動力的1.3%,此後便穩定下來。而在城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在進入20世紀40年代後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50年代以後,其發展速度超過了第二產業,從而成為吸收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領域。城市中就業結構的改善使失業人數大為減少,產業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大為改觀。隨著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變化,城市環境污染的狀況逐漸得到了治理。城市產業逐漸向鄉村滲透,城鄉聯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後出現了城鄉一體化的現象。

閱讀全文

與英國沒有工業怎麼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品價格是什麼 瀏覽:124
汽車玻璃3c怎麼去掉 瀏覽:95
奧迪五幅輪轂大概多少公斤 瀏覽:46
賓士租車公司有哪些 瀏覽:539
越南寶馬銷量怎麼樣 瀏覽:483
雙色賓士s級最低多少錢 瀏覽:854
賓士車為什麼不過戶了 瀏覽:734
奧迪副駕駛面板怎麼拆卸 瀏覽:794
輕工業級焊機和家用焊機哪個更好 瀏覽:335
天元區汽車油漆哪裡好 瀏覽:398
山東省有哪些大型工業園 瀏覽:293
美孚220號工業齒輪油多少錢 瀏覽:244
汽車扶手箱下面是什麼 瀏覽:150
廣西玉林機場到玉林汽車總站要多久 瀏覽:871
把奧迪撞了陪多少錢 瀏覽:663
汽車搖籃安在哪個位置 瀏覽:430
寶馬x1是什麼類型的車型 瀏覽:915
賓士橡膠底板是哪裡產的 瀏覽:138
工業坐標系的設定一般採用什麼 瀏覽:519
奧迪斯電梯在哪裡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