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業文明發展史
工業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階段,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16世紀初到18世紀工業革命前,工業文明首先在西歐興起。
2、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到19世紀末,人類真正進入工業社會,同時工業文明從西歐擴散到全球。
3、20世紀上半期,工業文明全面到來,社會出現了巨大的震盪,也進行了調整和探索。
4、二戰後到70年代初,人類吸取了上一階段的經驗教訓,工業文明順利推進。
5、20世紀70年代以來,工業文明深入發展。
21世紀的後工業化時代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的高科技經濟模式。工業社會是唯一的一個依賴持續的經濟增長而生存的社會。
財富的增長一旦停滯,工業社會就喪失了合法性。由財富的不斷增長所要求,工業社會離不開創新,創新是工業社會生死攸關的基礎。由創新所要求,工業社會中的知識增長也是無止境的。
工業社會的陌生人之間需要持續、經常和直接地進行交流,為此需要共享一種無條件通用的標准語言,對它的理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文化背景。
他們還需要一種為使用這種標准語所必需的、共同的和世俗的文化,這樣才能使所有的人在面對面的短暫接觸中進行密切交流。這就要求創造一種標准語言並對所有社會成員進行這種標准語言的和其他為社會流動即多變的分工所必須的基礎性、通用性和標准化的知識的教育。
B. 浠涔堟槸宸ヤ笟鍖鍘嗗彶涓婄殑宸ヤ笟鍖栨ā寮忔湁鍝浜涚壒鐐
宸ヤ笟鍖栨槸涓涓澶嶆潅鐨勮繃紼嬶紝瀹冩秹鍙婄粡嫻庣粨鏋勭殑鍙樺寲錛岀壒鍒鏄浠庡啘涓氫負涓誨艱漿鍚戝伐涓氬拰鏈嶅姟涓氱殑澧為暱銆傚湪榪欎釜榪囩▼涓錛屽埗閫犱笟鐗瑰埆鏄錛岀粡鍘嗕簡鏄捐憲鐨勫彂灞曘傚伐涓氬寲鍙浠ヨ鐞嗚В涓哄埗閫犱笟鍦ㄥ浗鍐呯敓浜ф誨礆紙GDP錛変腑鎵鍗犳瘮閲嶇殑澧炲姞錛屼互鍙婂埗閫犱笟灝變笟浜哄彛鍦ㄦ誨氨涓氫漢鍙d腑鐨勬瘮渚嬩笂鍗囥傛ゅ栵紝宸ヤ笟鍖栬繕浼撮殢鐫浜哄潎鏀跺叆鐨勫炲姞銆
鍘嗗彶涓婄殑宸ヤ笟鍖栨ā寮忔湁鍑犱釜鏄捐憲鐗圭偣錛
棣栧厛錛屽伐涓氬寲涓昏佸湪鍩庡競涓榪涜岋紝闆嗕腑鍦ㄥぇ鍨嬪伐涓氫紒涓氥傝繖縐嶉泦涓鍒╅備粩鐚涚敤浜嗗煄甯傛彁渚涚殑鈥滃栭儴緇忔祹鈥濇晥搴旓紝騫跺疄鐜頒簡瑙勬ā緇忔祹浼樺娍銆傞殢鐫宸ヤ笟鍖栫殑鎺ㄨ繘錛屽煄甯傚寲榪涚▼鍔犻燂紝浜哄彛浠庡啘鏉戝悜閲庢ˉ鍩庡競榪佺Щ銆
鍏舵★紝宸ヤ笟鍖栧湪璁稿氭儏鍐典笅鏄鐢辯佷漢閮ㄩ棬鎴氬盡椹卞姩鐨勶紝鍗抽氳繃涓浜虹殑璧勬湰縐緔鍜屾姇璧勮屼負鎺ㄥ姩銆傝繖縐嶆皯闂村彂鍔ㄧ殑宸ヤ笟鍖栭氬父琛ㄧ幇涓轟竴縐嶆笎榪涘拰鍧囪鐨勭粡嫻庤繘姝ヨ繃紼嬨
鏈鍚庯紝宸ヤ笟鍖栧線寰棣栧厛鍦ㄦ秷璐瑰搧琛屼笟寮濮嬶紝闅忓悗鎵╁睍鍒拌祫鏈鍝佽屼笟銆傝繖涓榪囩▼閫氬父鍒嗕負涓変釜闃舵碉細棣栧厛鏄娑堣垂鍝佸伐涓氬崰涓誨煎湴浣嶏紝鐒跺悗鏄鎶曡祫鍝佸伐涓氱殑鐩稿瑰為暱錛屾渶緇堟槸鎶曡祫鍝佸伐涓氬崰鎹涓誨煎湴浣嶃
鎬葷殑鏉ヨ達紝鍙戣揪鍥藉剁殑宸ヤ笟鍖栨ā寮忔槸涓縐嶅競鍦鴻拷闅忔ā寮忥紝琛ㄧ幇涓鴻嚜鍙戠殑榪涘寲榪囩▼錛屾斂搴滃共棰勮緝灝戱紝璧勬簮閰嶇疆鐩稿瑰悎鐞嗐傜劧鑰岋紝榪欎竴榪囩▼鍙鑳界浉褰撴極闀褲
C. 我國工業的起源以及發展歷史。。
18世紀英國出現工業革命,使原來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逐步轉變為機器工業,工業才最終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物質生產部門。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開始現代工業的發展階段。
20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以生產過程自動化為主要特徵,採用電子控制的自動化機器和生產線進行生產,改變了機器體系。
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進入80年代後,以微電子技術為中心,包括生物工程、光導纖維、新能源、新材料和機器人等新興技術和新興工業蓬勃興起。這些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工業生產的基本面貌。
工業的地位:
工業是唯一生產現代化勞動手段的部門,它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和水平,在當代世界各國國民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工業還為自身和國民經濟其他各個部門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為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供工業消費品。
工業還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除此以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業的發展還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是逐步消除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差別,推動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前提條件。
D. 史前工業文明是怎麼回事
早在1846年,英國的大衛·布魯斯特爵士在向「英國科學進步學會」提供的一份報告中說,在英國北部的「卡因古抵」石場的花崗岩內發現了一枚釘子。據鑒定,這塊花崗岩石最少有6000萬年的歷史了。
1891年6月9日,據說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莫利遜維爾市一個名叫卡爾普的女人,在鏟煤往灶里燒時,居然在一塊分成兩半的煤塊中發現了一條金鏈。卡爾普太太起初以為金鏈條是什麼人無意中掉進煤中的。然而,她很快發現這種想法不對,因為這條金鏈原本是裹在一塊完整的煤塊中間的,煤塊裂開後,裡面的那條金鏈才露了出來。而這些媒是石炭期形成的,也就是說,距今也在數百萬年之前。
1967年4月10日,世界各國的許多報紙都報道了一條有趣的新聞: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古爾曼的「洛奇」礦山地下的400英尺的銀脈礦中,發現了人類的遺骸。與人骨一起出土的,還有一個4英寸的錘煉得極好的銅箭頭。然而根據地質年代標准,這處地層已有數百萬年的歷史。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難道數百萬年前人類就已進化得如此完善,並且就懂得煉銅、煉鐵、煉金並有了精緻的製作工藝了嗎?
無獨有偶,1951年6月出版的《美國科學》上,也有這樣一段報道:人們在15英尺深的地下炸岩石時,發現了一個嵌在岩石中的金屬花瓶。花瓶是鋅或含有相當數量的銀合金做的。瓶身上有用銀鑲嵌的花束、人物和花環,做工非常精細。無論是地質學家還是考古學家都無法說出這個花瓶的來歷。但從地質年代標准來說這一地層亦有數百萬年的歷史!
這可真是不可思議啊!
1972年9月25日,法國一家工廠驚奇地發現,從非洲加彭共和國奧克洛鈾礦進口的鈾,早已被人用過,一般鈾礦中的鈾(235)含量都在0.7%以上,而這批礦石的含鈾量還不到0.3%。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前主席、諾貝爾獎獲得者格蘭·T·西伯格指出,只有在極精確的條件下,裂變中的鈾235才能燒掉,必須有極純凈的水,而這種極純凈的水,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
一批專家到礦區進行考察,不久奧克洛鈾礦又爆出了一條震驚全世界的新聞:科學家在這里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史前遺跡——一個古老的「核反應堆」。
這個「核反應堆」相當完整,由6個區域組成,大約使用了500噸鈾礦石,輸出功率很低,估計為100千瓦。
據地質學家考證奧克洛鈾礦的成礦年代大約是20億年前,而成礦後不久,「核反應堆」就開始運轉,運轉時間長達50萬年,是誰在那麼久之前,設計出如此傑出的高科技產物,並能用於實踐呢?
此外在1976年,在前蘇聯瓦什卡河岸上,又發現了一塊拳頭大的閃著白光的怪石。經分析:是一塊稀有金屬的合金,其中錫佔67.2%,鑭佔10.9%,釹佔8.7%,還有鐵、鎂、鈾、鉬,但沒有鈾的衰變物。專家們認為:這是一塊人造合金,年齡不超過10萬年,地球上沒有類似的天然物,它很可能是用只有幾百個原子的微小粉末作原料,在幾十萬個大氣壓下冷聚而成。對這樣小的物質,加如此高壓,其設備和手段,即使是在我們現代文明社會里也無法達到。是誰用什麼方法製造了這塊合金呢?
眾所周知,美國為督促日本投降,盡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日本本土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威力巨大的炸彈——原子彈,標志著人類步入了核技術時代。那兩次巨大爆炸的場面和慘烈的後果仍在人們的腦海迴旋。
可是,當人們了解到核爆炸的全過程,再去翻讀歷史的時候,不禁嗔目結舌,《聖經·創世紀》第十九章里關於索多瑪城和峨摩拉的災難描述竟如此與核爆炸相似!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關於恆河上游兩次戰爭的描述則更為詳盡!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先看看《聖經·創世紀》是怎麼描述的:
傍晚時分,有兩個天使來到索多瑪城,當時羅得正在城門旁等著兩位「天使」的降臨。「天使」告訴羅得:必須帶著妻子、兒女以及女婿與媳婦離開這座城市,這座城市很快就要被毀掉……天使又警告他們說,逃命吧,不可回頭看也不可以在平原上站住,要往山上跑,免得你被剿滅……
但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羅得的妻子沒有聽從天使關於「不可回頭看」的警告,驀然轉身,於是看見了想必是今天的「原子太陽」一類的強烈光輻射,便猝然倒地死去,倒地時化成了一根鹽柱。
前蘇聯科學院的米蓋爾·埃格列斯博士這樣解釋:「這個傳奇是告訴人們要遠離將要發生爆炸的區域,不要暴露在曠野里,不要觀看爆炸的情形,否則就會像羅得的妻子那樣雙目失明而死亡。」他特別指出,《聖經·創世紀》里關於索多瑪,峨摩拉受到大災難的描述,如「火焰與硫磺如雨般降下」一類,是熱核反應的最佳寫照。要是廣島的居民文明程度較淺,他們也會用同樣的筆法來記述該城的毀滅的。燃燒著的硫磺發出高熱,一經附著,便會將其熔化等等。
不少科學家都認同埃格列斯對於索多瑪、峨摩拉兩城大災難原因的解釋。1973年,義大利地質學家柯羅西英說:「因為該地盛產岩鹽,爆炸的結果,將岩鹽細粉蓋在羅得妻子的屍體上,看起來就像一根鹽柱似的。」目前,考古學家在約旦河流域的兩城遺址,發出了遠古岩石熔化形成的碎屑,懷疑它就是核爆炸的遺物。
《摩訶婆羅多》圖讓我們再從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描繪中去體驗一下吧:
第一次大戰為科拉瓦人與潘達瓦人之間的戰爭:「英勇的阿特瓦坦,在維馬納里,發射了阿格尼亞武器。它噴火,但無煙,威力無窮。剎那間,潘達瓦人的上空黑了下來,接著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沙石不斷從空中打來。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曳。這種武器噴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大片的地段內,動物倒斃,河流沸騰,魚蝦全部燙死。火箭爆發時聲如雷鳴,敵兵被燒死,如同焚焦的樹干。」
《摩訶婆羅多》關於第二次戰爭的描述更是慘絕人寰:「古爾卡乘著快速的維瑪納,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火箭,這火箭具有整個宇宙力,赤熱的煙火柱。其亮度猶如一萬個太陽滾滾升上太空,壯觀無比……屍體被燒的無可辨認,毛發、指甲盡皆脫落,陶瓷器碎裂。盤旋的鳥兒在空中就被燒死,食物被污染,再也不能食用……」
《摩訶婆羅多》成書於紀元後幾百年,以前屬口頭流傳,但其記載的史實要早出2000年以上,說那時就會有現代文明的高科技產物原子彈一類,許多專家都不屑一顧。
但有心人卻在史前大戰描述地的遺址上發現了大量佐證。考古工作者在恆河上游發現眾多已成焦土的廢墟。這些廢墟里,有許多岩石大塊大塊粘連在一起,表面呈凸凹不平的形狀。由物理學知道,只有原子彈爆炸,才有此能量,其他森林大火,火山噴發均遠達不到這個水平。在德肯原始森林裡,至今有的廢墟依然保留著被晶化的城牆,光滑的像玻璃,不僅建築物被晶化,連其內的石製品也被晶化的,而這正是原子彈爆炸中心的典型特徵。
另外,前蘇聯物理學家A·戈爾波夫在恆河上游發現了一具遠古的人體殘骸。據測算,它上面所存的放射性物質比同時期正常情況高出50倍以上。這副人體殘骸是否是《摩訶婆羅多》兩次大戰中的遇難者或受輻射者呢?不得而知。
人們還注意到,古代印度人曾使用過兩個時間度量單位:卡爾帕,約42億3200萬年,卡希達,約等於3/億秒。核物理學家知道:卡爾帕是放射性同位素的半壽命,如鈾238的一半壽命為45億1000萬年;卡希達是同位素介子的半壽命單位,如K介子的半壽命1/100萬秒。
於是,近似荒唐,卻很合理的解釋出現了:古代人,特別是古印度人已掌握了製造核武器的技術,三四千年以前在恆河上游發生的兩次大戰,就是核大戰!
當然,真正地揭開它們留下的謎,仍需要努力去發現新的證據。
E. 什麼是工業化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有哪些特點
1.什麼是工業化?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有哪些特點?
答:(1)工業化的定義有許多種,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較窄的定義,認為工業化是指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發展。這一定義可見之於許多有關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文獻。巴
格奇(A.K.Bagchi)為《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撰寫的辭條「工業化」就採用了類似的定義:「工業化是一種過程。下面是一種明確的工業化過程的一些基本特徵。首先,一般說來,國民收入(或地區收入)中製造業活動和第二產業所佔比例提高了,或許因經濟周期造成的中斷除外。其次,在製造業和第二產業就業的勞動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趨勢。在這兩種比例增加的同時,除了暫時的中斷以外,整個人口的人均收人增加了。」
另一類定義較為寬泛,中國經濟學家張培剛即持此種觀點。張培剛把「工業化」定義為「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要的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的過程」。
(2)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
我們所謂「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是指歐美發達國家歷史上經歷過的工業化模式。這些國家的工業化模式的共同特徵為:
第一,這些國家的工業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規模工業企業為載體。工業集中於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外部經濟」;大企業可以發揮規模經濟優勢。工業化過程中,人口不斷地向城市流動,社會逐漸城市化。
第二,在這些國家中,大多數國家的工業化是民間發動的。所謂民間發動的工業化就是主要由個人積累資本和進行投資而推動的工業化,這種工業化一般表現為一種進化的、比較均衡的經濟進步過程。
第三,這些國家的工業化大多是消費品導向的;工業化起步於消費品工業,最早的重大機器發明是機器紡織,然後逐漸擴大到投資品工業,其進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消費品工業占優勢的階段、投資品工業的相對增加階段和投資品工業漸占優勢的階段。
概括地說,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模式是追隨市場的模式,表現為自發的進化過程,政府幹預造成的扭曲較少,資源配置較為合理,但這一過程往往十分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