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為什麼工業佔主導地位

為什麼工業佔主導地位

發布時間:2024-06-25 12:48:37

『壹』 為什麼明代中葉以後,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LZ您好
這是一個歷史常識題。
大前提是明中葉之後,隨著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
在此時,官營手工業主營官府和帝王用品,生產不計成本,產品沒有在市場上流通,管理模式陳舊,陳腐的官僚體制既打壓生產者生產積極性,也導致生產保持虧損狀態。
相比之下,民營手工業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產品於市場流通,盈虧需由生產者自負,這令生產者擁有較高積極性,也著力研究降低生產成本,加大生產效率的途徑和方法。這就使得民營手工業競爭力超過了官營,最終在明中葉後占據經濟主導地位。

『貳』 新中國為什麼首要發展重工業

(一)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共識的形成 早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前夕,毛澤東描繪新中國將「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4]。新中國建立之初,加強重工業的建設與國家的安危、社會的穩定緊密地聯系在一起。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增強了中國共產黨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認識。同年,陳雲基於「把明年的財經工作方針放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基礎之上,與今年放在和平的恢復經濟的基礎上完全不同」的主導思想,提出下一年的全國財經工作的指導方針:「戰爭第一,這是無疑問的。一切服從戰爭,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沒有戰爭的勝利,其他就無從說起。」「經濟建設的投資,要規定這樣一條原則:對直接與戰爭有關的軍工投資,對財政收入直接有幫脊野孝助的投資,對穩定市場有密切關系的投資,這三者應該予以滿足。除此以外,應加以削減和收縮。」[5]1952年,李富春、周恩來先後提出,中國經濟建設的重點是發展重工業。[6] 1953年元旦,《人民日報》社論提出,中國要由落後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強大的工業國,就必須首先發展冶金、燃料、電力、機械製造、化學等項重工業。9月,毛澤東強調,中國工業建設「重點應當放在建設重工業上」[7]。 經歷了抗美援朝,建立、發展中國軍事工業及其相關的重工業顯得更為迫切。1954年6月,「毛澤東在談到發展重工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時,又形象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7](p.292)要改變落後的經濟狀況,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 在國家安全決定一切的指向下,「一五」計劃期間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確定了軍工、煤炭、電力、機械、冶金、石油和化工等重點建設項目。1956年,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陝西、甘肅就佔到40個,佔全國重點項目的25.7%。181(二)經濟治理經驗的不足與仿行蘇聯工業模式 新中國建立初期經濟基礎極其薄弱。1949年,全國工業總產值140億元,重工業總產值僅為37億元,輕、重工業比重為73.6:26.4。191而要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必須有生產資料包括動力和原材料,因此,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是新中國初建時經濟建設的必然選擇。 新中國的決策者缺乏經濟建設的經驗,認為脊鍵「蘇聯過去所走的道路,正是我們今天要櫻稿學習的榜樣」;「蘇聯因為建立了重工業,就有了機器製造工業.有了汽車、飛機、拖拉機等工業,就有了現代國防工業,就能使交通運輸業、輕工業獲得不斷的有力的發展,就能使農業獲得各種新式機器和化學肥料,迅速地實現農業的集體化。我國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正是依據蘇聯的經驗從建立重工業開始。」[10]為此,1954年6月陳雲指出:「五年計劃規定,輕工業投資與重工業投資的比例為一比七點三,即百分之十二比百分之八十八」。[5](P.239) 以蘇聯工業化模式為樣板成為中國工業化的一次政治選擇。1917年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建立,標志著世界兩大陣營對壘的形成。新中國建立初期,蘇聯政府在人力、物力各方面均給予中國極大的援助。1950—1954年,蘇聯在貸款給中國的同時擴大了設備供應的范圍,並對援建項目的廠址選擇、施工設計、設備安裝、試運行等提供技術指導,促使中國共產黨人選擇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蘇聯模式。(三)重工業化理論認識與西北人口素質的矛盾 西北地區現代工業建立初期,為加強資源開發,進行了技術裝備的配套項目建設,形成了西北地區投資類加工業,特別是重工業中的加工業成為西北工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1953—1979年,國家在陝西發展高壓輸變電設備製造業;在甘肅發展石油鑽采、煉制、加工裝備製造業;還在五省區相應發展了運輸機械、鑿岩機械、采礦機械、金屬切削機床、精密儀器儀表等機械製造業。同時,也發展了軸承、機床電器、各類電機等基礎件製造業。這些投人支持了西北地區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支援了全國能源、原材料工業建設。全國油田、煉油廠、石油化工企業都使用西北地區生產的產品;全國各電站、電網的建設亦多使用西北地區生產的高壓輸變電裝備。 重工業中的加工工業——投資類加工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物質生產技術手段先進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經濟實力的重要方面。而消費類加工業,則直接反映了滿足社會成員物質文化需要的程度。西北地區投資類加工業所佔比重很大,機械工業佔到37.8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2.06個百分點。陝西一省就佔西北加工業的51%以上,甘肅為20。17%,新疆17.32%,連寧夏、青海也分別佔5.79%、5.25%。[11]消費類加工業所佔比重小,空間分布嚴重不均。長期以來,西北地區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輸出導致區域經濟利益的「雙重流失」;而消費類加工業的落後,使西北地區經濟增長的直接利益受到影響,削弱了區域經濟的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重工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它的發展同時還需要專業技術產業工人。因此,重工業的發展介於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之後,高加工度化、高新技術化的發展過程之前。新中國建立初期,西北的資本密集型產業是依靠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投資,但西北地區工人的素質卻難以勝任重工業發展的要求,產生了重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素質低下的矛盾。也就是說,西北地區雖有數以萬計的農村勞動力,但卻無法提供出滿足重工業發展所需的合格工人。

『叄』 為什麼說工業化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決定作用

工業化的兩點含義:(1)工業化意味著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國藉助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製成消費品與資本品和提供勞務的能力。(2)工業化意味著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表現為製造業和服務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逐漸上升,農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人口比重逐漸下降。發展經濟學中論證工業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論主要有:(1) 恩格爾法則: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相對擴大。工業化是經濟增長的必須結果。可以設想,工業化又將大力促進經濟增長。(2) 劉易斯人口流動模式:把農業剩於勞動轉移到工業部門中去,有助於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更有利於工業資本的積累,使整個社會生產力上升實現工業化。簡單地說工業化是二元經濟結構改造的必由之路。(3) 貿易條件惡化論:在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對製成品的貿易條件有不斷惡化的趨勢。為了扭轉這一趨勢。改變自己在國際貿易的不利地位,發展中國家必須努力發展自己的工業,以代替進口的工業品。(4) 聯系效應論:應當把資本合理投入聯系效應最強或較強的產業,農業部門的聯系效應較弱,而工業部門特別是資本品工業部門的聯系效應較強,因此,為了取得合乎願望的經濟發展效果,實現現代化目標,發展中國家必須努力發展工業,進行工業化。

『肆』 簡述我國重工業的地位

發展是最快的,佔gdp比重也是最高的。

以下資料:
重化工業為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被人們稱為國民經濟的「脊樑」。1999年,我國的重工業增長速度比輕工業高出1個百分點。到了2000年時,重工業增長速度比輕工業快3.5個百分點,2003年又升至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重工業佔GDP的比重從1997年的53.8%猛升至2000年的59.1%,2003年更是達到了64.3%,幾乎接近了1960年的記錄(66.6%)。此外,2003年1—11月份,石油、汽車、電力、冶金、電子、化工等六大重化工業行業實現利潤3914億元,占整個工業利潤總額的54%,這六大行業共新增利潤1281億元,占整個工業新增利潤的57.3%[1]。針對近幾年來我國重化工業的發展勢頭,有人驚呼:當下中國已經進入了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階段。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伍』 為什麼我國一五計劃也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一個國家重工業的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是體現其國力的重要標志。我國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如下:

1、當時內戰過後,經濟遭到重創,為恢復國民經濟

2、朝鮮戰爭引發的中共領導人對國家安全和國際地位的憂慮擔心

當時剛建立新中國,西方國家一直對是社會主義充滿敵視,重工業有助於加強國防建設,從而保家衛國,保障國家政治獨立。發展重工業可以盡快改變我國工業十分落後的面貌,

3、蘇聯工業化道路成功的示範效應

對於剛建立的新中國,中國領導人還未找到很好的辦法去建設社會主義,所以照搬蘇聯模式,著重發展重工業。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5)為什麼工業佔主導地位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戰爭,斷絕了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可能發生的聯系,毛澤東等領導人痛切地感到,短期內打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已變得不可能。要使國家真正實現獨立、富強,必須迅速地建立起比較完整的、自成體系的工業結構,必須把重工業擺在突出的位置上。

1952年7月中央書記處連續召開多次會議。認真研究了中國工業化建設的方針,確定以建設重工業基礎為五年計劃的中心環節。同時,決定周恩來、陳雲、李富春等組成中國政府代表團前往蘇聯,就「一五」計劃中需要蘇聯援助的141個工業項目問題進行商談,中心環節是重工業。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工業佔主導地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用地期滿交回土地廠房怎麼辦 瀏覽:534
工業水池多少錢 瀏覽:382
汽車壓什麼油 瀏覽:592
河南工業閥門都有哪些 瀏覽:891
西安奧迪a6婚慶一天多少錢 瀏覽:989
中航工業信陽有哪些 瀏覽:920
保定賣奧迪車的有哪些地方 瀏覽:60
臨平區共享汽車哪個平台好 瀏覽:347
奧迪和騰訊市值哪個強 瀏覽:282
工業旅遊起源哪些國家 瀏覽:409
寶雞工業氣體檢驗表編碼怎麼寫 瀏覽:391
買汽車最重要的是什麼 瀏覽:371
哪個汽車後備箱大又省油 瀏覽:63
公明有哪些I工業區 瀏覽:46
怎麼查寶馬什麼時候提 瀏覽:133
賓士新車定位在哪裡 瀏覽:235
汽車輪胎怎麼換外胎 瀏覽:511
汽車中控缺點有哪些 瀏覽:861
寶馬哪個型號最舒適 瀏覽:936
奧迪車多久更新換代一次 瀏覽: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