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德國如何進行工業革命

德國如何進行工業革命

發布時間:2024-06-14 05:35:33

Ⅰ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成就,特點,影響

19世紀70年代以後,以電能、內燃機動力以及新興化學工業為主要特徵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展開。

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導國家。德國在電氣、內燃機、化學工業和煉鋼工業等四個重要領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出現了一大批科學家和科學成果,並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德國經濟飛速發展。

20世紀初.德國的工業總量超過了所有歐洲國家。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交錯進行;迅速將科學理論、發明轉化為生產力,並大力發展新興工業;輕重工業同步發展。

1、開始

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1870年以後,由此產生的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次不窮,並被應用於各種工業生產領域,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2、成就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

80年代德國人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製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生產。

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帶動了電訊事業的發展。

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義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3、特點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過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4、影響

19世紀70年代以後,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生產力飛躍發展,使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資本主義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

(1)德國如何進行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革命評價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Ⅱ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德國工業革命有哪些特點

自從德國工業化後,它就可以模仿英國建造工廠,從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其資金。德國比英國在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特別是在化學,電機和電力方面。隨著1871年阿爾薩斯-洛林被德國吞並,其一些法國的工業基地也歸德國所有。

到了1900年,德國的化工業靠染料主導全球市場。當時三個大公司:巴斯夫,拜耳和赫斯特公司(Hoechst AG)和五個較小的企業生產出了上百種染料。在1913年,這八個公司幾乎擁有全球90%的染料供應,且其80%主要銷往國外。這三家大公司還集成生產基本原料並且往化學的其他領域擴展市場,比如醫葯,農業化學和電化學。其高層決斷由受薪的專業經理人作出。德國染料公司被稱為世界第一真正管理的工業企業。當時的研究還有許多分支,比如從化學研究引伸出的制葯業。

電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它由蒸汽或水力帶動,就能把機械能變為電能。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早在1876年,德國人奧托製成了四沖程內燃機,使用煤氣為燃料。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格·戴姆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

電訊事業: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利用這種電磁波,建立無線電通訊的任務,則是由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人馬可尼幾乎同時完成的。近代電訊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Ⅲ 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為何迅速崛起它為什麼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

1.盡管德國成立時未能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但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了德國一個巨大的機會。德國統一後,第二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德國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節省了德國兩次工業革命的時間和消耗,並且從一個高起點開始。

2.在德國發展到20世紀初的過程中,德國的經濟實力一直僅次於美國,躍居歐洲第一。此外,快速發展所實現的高度工業化為德國帶來了大量的技術工人,這使得德國的領土在兩次世界大戰後不但沒有擴張,反而縮小了,但此後卻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使德國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把整個歐洲作為其原材料來源和市場。德國回到歐洲後,以自己的力量掠奪了歐洲許多地區的財富,這也成為後來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原因。

Ⅳ 德國有沒有經歷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英國早在19世紀30—40年代就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法國和美國等國也緊隨英國之後於是18世紀末相繼展開了工業革命。相比之下,由於深受分裂割據的困擾,德國卻直到19世紀30年代才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浪潮的沖擊下,遲緩地開始了它的工業洞讓革命步伐(註:也有觀點認為,德國工業革命開始於19世紀40年代。19世紀初,是德國工業革命的展開創造條件的時期。首先,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意志諸邦國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倉戰爭的洗滌,封建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各邦統治者為穩定自己的統治,紛紛進行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舊的封建制度逐步瓦解,以至德國著名史學家托馬斯·尼佩代稱這一德國歷史上的「大改革時期」,「創造了德意志近代國家和近代社會的基礎」。因此,進入19世紀以後, 德國的社會和政治環境較之以往更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更有利於工業革命的展開。其次,以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式道路」為特點的農奴制改革為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農奴制改革的過程中,容克地主們通過收斂農民為獲得人身自由和份地而交付的贖金,積累了一定的資本,許多農民則在人身獲得自由的同時,成了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無產者。這不僅為即將到來的德國工業革命提供了雄厚的資金,而且准備了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此時,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也已開始拍打德意志的大門。發源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浪潮首先波及的是西德意志地區,而且來此辦工業的起初也是英國人。例如,著名的英國企業家科克利爾兄弟在歐洲大陸納燃局建立起混合性的企業,在比利時建立起煉鐵廠、煤礦和鍛壓廠的同時,在普魯士也建立起了示範性企業。英國人因此成了包括德意志在內的「歐洲大陸的段虧老師」。 在德意志地區,較早涉及工業革命的是一些著名的私人企業家。在威斯特發利亞,弗里德里希·哈爾科特就建立起了煉鐵廠和煉銅廠,並投資於運河和鐵路建設,推動蒸汽船隻的使用。幾乎與此同時,弗里德里希·克虜伯還在靠近魯爾地區的埃森建立了德國第一家鋼鐵廠,而當時的埃森(日後成為德國著名的重工業城市)尚沒展示出有什麼發展前途,因此,克虜伯此舉實有先見之明。在創建工廠的同時,德國的紡織行業中也開始利用英國的機器和技術。早在1783年,德國就安裝了第一台水力紡紗機。到1814年,僅薩克森就已有機械紡錠28萬枚。1831年,德國已經擁有1000台以上的機械棉織機。當然, 從整體上看,在19世紀30年代以前,德國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還是微弱的。

Ⅳ 德國工業革命特點

德國工業革命晚於英、法、美,這主要因為德國政治上長期分裂,以及16世紀以來農奴制的再版和連綿不斷的戰爭,造成國內經濟一直處於落後狀態。直到19世紀30年代,才真正踏上工業革命的道路。但在最初20年,德國工業革命進展緩慢。1848年革命後,德國工業革命才蓬勃開展起來。到60年代末,工廠制度已在各先進工業區佔了主導地位。1871年普法戰爭後,國家實現了統一,並從法國手裡獲得大量土地、資源和賠款。這些都大大增強了德國的政治經濟實力,進一步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到70年代末,德國工業革命完成。
長期政治分裂使德國無力開拓海外殖民地,工業革命所需資金主要來自國內的掠奪,主要方式是在進行農奴制改革時向農民索取贖金。據統計,僅易北河以東地區的容克就掠奪農民贖金10億馬克。貴族地主們除利用這筆贖金把原來的封建庄園逐步改造為容克-資產階級農場外,還投資於工業。除少數人上升為富農外,贖免了封建義務的農民絕大多數走向破產,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德國還成立投資銀行和股份公司,引導資金流入工業領域。德國工業落後及工業利潤豐厚也吸引英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向德國投資。
國家分裂使德國工業革命面臨的市場問題特別尖銳,這個問題通過關稅同盟的建立得以緩解。後來,又相繼成立中德和南德關稅同盟。1834年,這幾個關稅同盟聯合組成德意志關稅同盟。農奴的解放也擴大了國內市場。
在德國工業革命中,以鐵路建築為中心的交通運輸業革命處於領先地位。19世紀30年代中期,工業革命剛剛起步,德國的第一條鐵路——富爾特-紐倫堡鐵路便建成通車了。從40年代起,鐵路建築業迅速發展,到1872年就超過了法國和英國。德國還大力修公路,開運河,建港口,發展內河航運和海上運輸。
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帶動了其他工業部門的變革,促使德國工業發展的重心較早地從輕工業轉向重工業。這與當時德國的政治形勢和軍國主義傳統也有密切關系。普魯士正大力推行「鐵血政策」,政府大量訂購軍事物資,鼓勵軍火生產,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由於較早實現了工業重心的轉移,德國迅速建立起雄厚的工業基礎,保證了其他行業技術改造所需要的物資及裝備能夠得到及時而充足地供應,從而推動了工業革命的全面發展,這成為德國工業革命的一個顯著特點。
國家政權積極干預是德國工業革命的另一突出特點。德國各邦政府充分發揮了國家政權干預經濟的作用,大力推進工業革命。其主要措施有:實行高關稅政策;興辦國營企業,資助私營企業,派遣官員出國考察,學習先進經驗;招聘外國工程技術人員,組織科學研究團體,及時介紹國外新技術和科研新成果等。
國家干預對於工業革命影響最為深遠的還在於積極推行教育改革,大力促進新技術的開發研究。工業革命初期,德國就努力發展教育。1825年,普魯士實行義務教育制度。到60年代,基本實現了普及教育。各邦政府還興辦了多種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和職工補習學校。在普通中學中,增設了自然科學課程,在高等學校中,貫徹教育、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的方針。這些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國民科學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培養出一大批像西門子那樣的優秀人才,獲得一系列重大發明。到70年代末工業革命結束時,德國不僅在生產技術上消除了與英國的差距,而且在電氣、化學等新興工業方面超過了英國,走在了世界前列。正因為如此,德國工業革命才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並取得了遠比英、法等國更大的成就。

Ⅵ 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

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發電機。

1893年,德國人本茨發明了一內燃機為動力的四輪車。標志著現代汽車工業的開始。

18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已穩步地、不懈地繼續到19世紀末期。因此,將其發展過程劃分為不同的時期,實質上是武斷的。

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個過渡日期,還是可以作一劃分。正是在1870年前後,出現了兩個重要的發展——科學開始大大地影響工業,大量生產的技術得到了改善和應用。

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也以大量生產的技術的發展為特點。美國在這一方面領先,就像德國在科學領域中領先一樣。

美國擁有的某些明顯的有利條件可說明它在大量生產方面居首位的原因:巨大的原料寶庫;土著和歐洲人的充分的資本供應;廉價的移民勞動力的不斷流入;大陸規模的巨大的國內市場、迅速增長的人口以及不斷提高的生活標准。

(6)德國如何進行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發展:

大量生產的兩種主要方法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

一種方法是製造標準的、可互換的零件,然後以最少量的手工勞動把這些零件裝配成完整的單位。

美國發明家伊萊·惠特尼就是在19世紀開始時用這種方法為政府大量製造滑膛槍。他的工廠因建立在這一新原理的基礎上,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受到了許多旅行者的訪問。

在惠特尼之後的數十年間,機器被製造得愈來愈精確,因此,有可能生產出不是幾乎相同而是完全一樣的零件。

第二種方法出現於20世紀初,是設計出「流水線」。亨利·福特因為發明了能將汽車零件運送到裝配工人所需要的地點的環形傳送帶,獲得了名聲和大量財產。



閱讀全文

與德國如何進行工業革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奧迪油耗多少錢 瀏覽:391
賓士星耀怎麼連接導航 瀏覽:514
寶馬8系內飾哪個顏色好看 瀏覽:636
老款賓士威霆轉向角怎麼校準 瀏覽:413
什麼是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瀏覽:175
賓士c級外觀有哪些顏色可選 瀏覽:555
汽車買了保險多久生效 瀏覽:592
汽車真空泵是什麼 瀏覽:426
汽車空調壓縮機不工作怎麼區別 瀏覽:52
規模大的工業棉怎麼用 瀏覽:99
如何修理工業泵 瀏覽:690
西環路到松江工業園怎麼走 瀏覽:884
寶馬三系gt買哪個版本劃算 瀏覽:995
賓士車爬坡怎麼操作 瀏覽:97
奧迪q7epc燈亮是怎麼回事 瀏覽:50
老款寶馬如何搜索文件夾 瀏覽:311
賓士車鍍鉻亮條腐蝕如何修復合肥 瀏覽:613
賓士汽車離合拉線套管哪裡換 瀏覽:20
工業粘合劑叫什麼 瀏覽:548
工業品質建議有哪些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