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成就,特點,影響
19世紀70年代以後,以電能、內燃機動力以及新興化學工業為主要特徵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展開。
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導國家。德國在電氣、內燃機、化學工業和煉鋼工業等四個重要領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出現了一大批科學家和科學成果,並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德國經濟飛速發展。
20世紀初.德國的工業總量超過了所有歐洲國家。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交錯進行;迅速將科學理論、發明轉化為生產力,並大力發展新興工業;輕重工業同步發展。
1、開始
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1870年以後,由此產生的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次不窮,並被應用於各種工業生產領域,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2、成就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
80年代德國人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製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生產。
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帶動了電訊事業的發展。
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義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3、特點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過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4、影響
19世紀70年代以後,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生產力飛躍發展,使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資本主義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
(1)19世紀歐洲工業發展如何擴展閱讀:
革命評價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⑵ 19世紀晚期西方工業生產發生了哪些變化
變化:電力成為新能源,汽車、石油、電力等新興工業出現;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影響:電氣時代的到來和新交通工具的使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世界的聯系進一步加強,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但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
求採納
⑶ 19世紀末德國工業有多強大李鴻章嘆為觀止
德國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所崛起的世界一流的工業強國,在人類的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896年,李鴻章出國訪問,第一站就來到了歐洲德國,因為德國是他這次出行的重要目的地。在訪問德國的這段時間里,他見識到了德國的強大,給李鴻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這個時候李鴻章才真正銷擾余的理解了什麼是工業強國。德國給他留下的震撼讓他久久不能平復。那麼當時的德國是個什麼樣子,為何會讓見多識廣的李鴻章驚嘆不已?
1896年的德國,是世界第三大工業強國,工業產值佔到了世界總產值的15%以上。盡管德國的工業產值和經濟總量略遜於英國,但德國的發展勢頭強勁,而且在很多領域已經超過了英國,取代英國只是時間問題。當時德國的鋼鐵產量超過400萬噸,佔到了世界的四分之一以上,德國的化學、電氣等領域在世界范圍內獨領風騷。1896年,英國人驚奇地發現,他們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產自德國,就連周末歌劇院里上演的歌劇也是德國人創作的,演員無一例外是德國人虧滾。
1896年的德國,城市化率超過了50%,工業和服務性行業的產值已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0%以上。德國擁李虛有漂亮的城市、整潔的街道、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四通八達的路網。當時德國的交通非常發達,特別是鐵路網遍布全國,鐵路里程接近5萬公里,位居歐洲第一。此外,德國還擁有完善的金融和社會保障體系,他們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德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時德國人的生活質量遠遠高於日本,人均GDP是日本的數倍。
1896年的德國,早已實現了免費義務初等教育,德國初等教育入學率達到100%,文盲率不到1%。這一年,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物理學教授倫琴宣布他發現了X射線,並獲得了諾貝爾首次物理學獎。當時訪問德國的李鴻章成為第一個拍X光片的中國人。當李鴻章在一張膠片上看到了自己左顴骨內的彈頭「纖毫畢現」,連連稱奇,稱之為「照骨術」。可以說,當時的德國科技已經發展到了讓人驚嘆的程度。
1896年的德國,擁有非常強大的軍事力量,連英國人和法國人都非常忌憚。德國的陸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陸軍力量。盡管海軍遜色陸軍不少,但海軍一點不弱,是僅次於英法的世界第三大海軍力量,而且發展勢頭迅猛。此外,德國還擁有發達的軍事工業和強大的戰爭潛力。為了對付德國嚴重的軍事威脅,英法被迫走向聯手。李鴻章在參觀了德國軍隊後曾感慨:如果我有10個營這樣的軍隊,甲午戰爭就不會敗給日本。當時德國太強大了,這是李鴻章傾慕德國的主要原因,也是李鴻章失落的主要原因。
⑷ 19世紀歐洲發達工業國家,進入經濟繁榮期了嗎
19世紀歐洲發達工業國家,進入了經濟繁榮期。
大約從19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歐洲發達工業國家擺脫自70年代以來的世界性危機,進入了經濟繁榮期。1900年巴黎召開的世界博覽會同時強調,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各地傳統工藝,顯示了歐洲主導的文明化的高度。無數電燈照亮的電氣館宣告了電氣時代的到來。
繼倫敦和布達佩斯之後,巴黎市區也出現了地鐵,即一直沿用至今的地鐵一號線。巴黎世界博覽會的召開一方面是要顯示出殖民帝國法國的威信,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刺激被英國乃至美國和德國超越的法國經濟。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作為經濟結構轉換或者經濟發展的代表,就是法國有意對抗的德國。
德國在20世紀初,不僅在鋼鐵產業上超越了英國,而且在順應新科學技術進步的電機產業、化學工業等方面,較之其他國家也具有壓倒性優勢。這種發展大大改變了勞動市場的面貌,人口急速向城市移動,甚至出現了農業勞動力不足的狀態。
歐洲的社會主義勢力也出現了新變化。在議會中擁有最大政治勢力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及作為支持基礎的工人運動中興起了修正主義派,批判主張依靠革命手段實現變革的主流派。他們以資本主義持續進行的結構調整還有更高程度的可能性為前提,主張應該主要通過議會斗爭實現社會變革目標。
無論哪一組數字都達到了19世紀末二十年間合計人數的二倍以上。19世紀中期以後,特別是從19世紀末開始,歐洲各國圍繞勢力競爭、殖民地爭奪或者經濟霸權的斗爭,一方面促使了與工業化進一步發展並行的擴軍競爭,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戰爭的危機感。
這種危機感又促使各國增強軍備,並且強化了即便要消滅他國也要獲得對自己國家安全有利的地位、要確保權利和擴張領土的觀念。1877年到1878年,圍繞巴爾干半島斯拉夫民族的動向,奧斯曼帝國和沙俄發生了軍事沖突。但是,僅就歐洲范圍內來說,從德法直接對決的1870年至1871年的戰爭以後,一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主要國家都沒有經歷過戰爭。
而且,普法戰爭雖然已經吸收工業化發展的成果,但由於拿破崙三世被俘,戰爭在短時期內結束,雙方並沒有切身體驗到近代戰爭的殘酷。這時也有圍繞殖民地而發生的戰爭,但多數戰爭不僅是以當地反抗勢力為對手的局部戰爭,而且遠離歐洲,並沒有成為歐洲人的切身體驗。
再遠一點說,1861年到1865年爆發的美國南北戰爭也是如此。在很高程度的工業化之後發生的南北戰爭,開始使用以高性能的毛瑟槍和機關槍為首,包括早期潛水艇等在內的近代兵器。然而,在歷時四年的內戰當中,士兵的布陣依然沿襲舊式戰法,即大量士兵在廣闊的戰場上組成陣形,拿著武器一齊展開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