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建國初期如何解決工業技術低下

建國初期如何解決工業技術低下

發布時間:2024-06-04 00:19:54

Ⅰ 東北老工業基地存在的發展問題主要是什麼國家是如何應對的

東北老工業基地存在的主要問題:設備老化,產品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能源和資源短缺,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

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措施: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科技工業;對生產線進行改造,生產適應市場的產品;改善工藝技術 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減少廢棄物排放;加強環境污染治理。

祝你學習進步!

Ⅱ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為實現自己的工業夢採取了哪些措施

1、過渡時期(1949—1956年):新中國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平抑物價,統一財經;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先合理調整後社會主義改造;超額完成一五計劃等措施使新中國的工業化全面起步。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基本建設投資近千億元,石油電力工業發展迅速,交通運輸業也有較大發展,但「大躍進」三年造成了我國工業的畸形發展。③文革時期(1966-1976年):受「階級斗爭為綱」的影響,除交通運輸業外其他均處於倒退的局面,新中國工業出現了嚴重挫折。④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以來):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為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農村中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城市中企業管理體制和所有制結構的變化,沿海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辟,推動了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從而大大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進程。

Ⅲ 建國初期為把我國建設成工業化國家,採取了什麼措施

建國初期為把我國建設成工業化國家,採取的措施是一五計劃 。

建國初期的工業化,為我國工業化建設奠定了基礎,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全面推進社會工業化的發展進程,但是因為輕工業不發達,而且內憂外患,所以優先發展重工業。

(3)建國初期如何解決工業技術低下擴展閱讀:

第一個五年計劃,早在1951年春開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經委(簡稱中財委)著手試編。1954年4月,中央成立編制五年計劃綱要8人小組,陳雲任組長,開始全面編制工作。到1955年3月31日,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同意中央委員會提出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報告。

同年6月,中央對「一五」草案作了適當修改,建議由國務院通過並提請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1955年7月30日通過)。

除了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之外,一五計劃時期計劃經濟體制也得到了完全確立。有明顯蘇聯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不僅是工業化高速推進的需要,也是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的普遍特點。國家開始干預國民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市場的作用開始被削弱。

Ⅳ 我國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

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始於1953年開始執行的國民經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並沒有沿用其他國家一般採用的輕紡工業起步的工業化道路,而是採取了重化工業起步的超常規道路,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趕超"的強烈意識是採取重化工業戰略的基本動因,而前蘇聯的發展模式又似乎提供了一個可學習、借鑒的"榜樣"。為了盡快實現"趕超"目標,採取了比前蘇聯更強的強制性積累,試圖在遠比前蘇聯落後的基礎上跨越輕紡工業階段而建立重化工業體系。在經濟制度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創建了大量的國有企業,以保證能夠通過高積累的方式集中大量建設資金,進行大規模的重化工業投資和建設。工業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迅速延伸到整個經濟系統,從而形成了在中國執行了30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就此意義上說,計劃經濟體制與重化工業起步的工業化戰略存在著邏輯上的聯系。
這一戰略的貫徹和實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重工業快速增長。1952年至1965年期間,重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5.5%,高於輕工業年均增長率5.5個百分點,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也迅速由35.5%提高48.4%。從1953年到1980年,全國基本建設投資中,工業投資佔54%,而工業投資中重工業投資所佔比重高達89%,主要投資於冶金、電力、煤炭、化學、機械等行業。
我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對技術的引進。

第一次技術設備引進具有的特點是:
第一,引進的重點是加強重工業的建設。50年代我國引進技術設備的項目不但數量多,而且內容相當廣泛,各個主要工業部門都有引進,但引進的重點是為了加強對重工業的建設。因此,引進的技術設備集中在冶金、動力、石油化工、礦山、機械、電子、汽車、拖拉機、飛機和軍工等重工業部門。在「156」項重點項目中,機械工業所佔項目最多,機械工業作為「一五」時期重點引進的內容之一,是為了填補我國機器製造業的空白,形成獨立的機械工業體系。
第二,引進是多層次的。50年代的引進,雖然成套設備的引進佔了90%的用匯,但同時,也很重視技術的引進,整個50年代,我國從蘇東等國引進科學技術的成就和生產經驗方面的資料5000多項。另外,聘請蘇聯東歐國家的專家來華工作,派遣我方人員去蘇聯東歐實習,以掌握引進設備的生產技術和管理。
第三,引進的經濟效益較高。就國家財力所反映出的效益水平來看,「一五」時期的年平均均長速度是六個五年計劃中最高的,為12.9%,從1957年的全民所有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主要財務指標來看,七大主要財務指標所反映出來的數值也是建國以來最好的,其中,每百元固定資產原值實現的利潤,每百元資金實現的利潤稅金分別為23.8元和34.8元,比1952年增長25.56%和34.47%。另外,每百元銷售成本為68.1元,是建國以來最低的。
第四,引進技術設備與利用外資相結合。50年代我國引進技術設備共用匯27億元美元,由於引進的時間基本集中於「一五」和「二五」的前兩年,平均每年引進技術設備的用匯將近4億美元。而「一五」期間,我國每年的出口總額僅13.66億美元,我們必須用這筆有限的外匯進口大量急需產品,如鋼材、化肥和汽車等等。可以說,以我國當時的出口能力,擔負不起巨額的技術設備的進口。因此,我國從蘇聯引進技術設備的費用,有相當一部分是利用記賬外匯和貸款支付的。整個50年代,我國使用蘇聯的貸款共78億舊盧布(當時摺合19億美元)。
第五,技術先進,投資費用大。50年代,中國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員,蘇聯東歐國家在我們的這引進過程中,把先進技術和先進的技術設備輸送給我們。為了建設好蘇聯東歐國家援助我們的引進過程中,把先進技術和先進的技術設備輸送給我們。為了建設好蘇聯東歐國家援助我們的這些技術設備,國家投出了巨額資金,以「156」項重點工程為例,在1953-1957年的5年中,投資總額達128億元,占「一五」計劃建設項目總投資的51%。
第六,建設周期短、速度快。在新中國剛誕生不久的時刻,引進大規模的現代化技術設備進行經濟建設,困難是非常大的。但一些項目第一年開始建設,第二年就投入生產。據計算,整個「156」項重點工程的平均建設周期為3.69年。
第七,按全國一盤棋的精神統籌安排。在「156」項重點工程中,有一半以上的項目在內地和西北、西南地區。
所以第一個五年計劃或者到三大改造完成這一段時間,是初步改變我國工業落後面貌的具體時間。

Ⅳ 概述建國初期中國工業發展狀態 我國採取什麼措施

百廢待興,一窮二白。
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實行一五計劃。

Ⅵ 根據材料一分析建國初期工業化面臨怎樣的問題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分析建國初期工業化面臨怎樣的問題。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共產黨採取的「集中有限資本和資源來加快建設重工業和完整工業體系的發展戰略」是什麼。簡要分析產生這一戰略的國際因素。(12分)

========================

答案

(1)問題:工業化水平尤其是重工業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戰略: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並優先發展重工業。

國際因素:美國及其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響。

Ⅶ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如何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合作化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與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合作化。但手工業又有許多與農業不同的特點,如手工業個體經濟是商品經濟,生產活動離不開市場,兼跨城鄉以城鎮為主;行業眾多,經營靈活。這些特點客觀上要求對手工業的改造應當採取有別於對農業改造的一些方針政策。 首先,採取了同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改造相同的「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 其次,在對於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步驟上和形式上,採取了從供銷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發展到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級,逐步變了手工業的生產關系。從組織形式來看,首先建立帶有社會主義因素的手工業生產小組,然後,過渡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供銷合作社,再到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合作社。到1956年底,基本上實現了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其三,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堅持說服教育、典型示範和國家援助的辦法,不斷提高手工業勞動者的社會主義覺悟,逐步引導他們在自願互助的基礎上聯合起來。手工業合作化基本實現,大大促進了手工業生產的發展,並為手工業逐步進行技術改造創造了條件。

Ⅷ 簡述建國初期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建國初期,毛澤東提出的中國工業化道路思想的基本內容如下:

1、產業的選擇,即重點產業和優先發展的產業、產業結構的類型及各種不同產業之間相互關系的確定和調整,比如發展的重點是選擇輕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重工業、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是犧牲農業去發展工業,還是工農業協調發展等。

2、技術的選擇,即工業發展中技術類型的採用,也就是選擇高新技術還是一般適用技術;是運用多使用勞動力的技術,還是多使用資本的技術。

3、資本來源的選擇,即通過什麼方式或渠道籌集工業發展的資本,也就是來源於農業剩餘的轉移、對外掠奪,還是工業自身的積累、引進國外資本等。

4、發動方式的選擇,即工業化進程是靠民間發動,還是由政府推動。

5、發展方式的選擇,即工業發展是依靠粗放型的增長方式、資源的消耗、環境的污染,還是採用集約型的增長方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6、實現機制的選擇,即工業化的任務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去實現,還是由計劃機制的作用來完成。

7、城市化模式的選擇,即伴隨工業化發展的是適度城市化、滯後城市化,還是過度城市化。

8、國際經濟聯系的選擇,即工業化過程中是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還是閉關鎖國,發展內向型經濟。

(8)建國初期如何解決工業技術低下擴展閱讀:

毛澤東對於在中國實現工業化的探求,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1949年以前,1949至1956年,1957至1965年,1966至1976年。

1、1949年以前,毛澤東對中國工業化的追求和探索,主要圍繞什麼是在中國實現工業化的政治前提和如何對待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這兩個問題,集中體現於他所創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以及為這一革命制定的相關政策中。

2、1949年到1956年期間,毛澤東對中國工業化的追求和探索,主要圍繞中國工業化的具體道路和生產關系的相應變革這兩個問題,集中體現在他所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及其貫徹措施中。

3、1957年至1965年期間,這一時期是我們黨探索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時期,也是我們國家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

在此期間,毛澤東對中國工業化的追求探索,主要圍繞加快經濟建設速度和採用群眾運動方法這兩個問題,集中體現在他所提出的被稱為「三面紅旗」的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以及一系糾「左」的努力和反復之中。

4、1966年至1976年期間是一個特殊時期,毛澤東在這個時期一方面把注意力轉移到階級斗爭而導致錯誤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另一方面仍然希望國民經濟能夠盡快發展。

因此,這個時期他對工業化的追求和探索主要圍繞工業化建設的所謂「路線」問題,集中體現在他提出的「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以及有關國民經濟發展的一些重大決策上。

閱讀全文

與建國初期如何解決工業技術低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tt哪個平台 瀏覽:535
賓士怎麼沒有霧燈 瀏覽:887
寶馬臉盆多少錢 瀏覽:736
如何修改通汽車 瀏覽:701
金華新能源汽車有哪些 瀏覽:903
五菱和大陽電動汽車哪個好 瀏覽:150
奧迪顯示加油還可以跑多久 瀏覽:578
邵陽工業園是什麼 瀏覽:294
醴陵去茶陵在哪個汽車站坐 瀏覽:545
宿州賓士降價多少錢 瀏覽:592
汽車沒有提示液體有什麼影響 瀏覽:141
賓士glc260雨刷器在哪裡 瀏覽:203
汽車底盤什麼組成 瀏覽:106
汽車銷售需要具備哪些基本能力 瀏覽:512
汽車什麼貼 瀏覽:139
寶馬5系如何分辨哪一年的 瀏覽:358
商丘至民權縣汽車多少錢 瀏覽:414
泉港工業技術學校是什麼學歷 瀏覽:945
奧迪a7l溜背在哪裡 瀏覽:544
工業風水泥牆如何做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