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聯是如何「奇跡般地變成了一個工業化強國」的
已解決問題 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20世紀30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有何突出特點 [ 標簽:社會主義 工業化,蘇聯,工業化 ] _|.黑栢配≒ 回答:1 人氣:1 解決時間:2008-06-29 18:00 滿意答案蘇聯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工業,並用它去裝備農業和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使機器大工業在社會主義國民經濟中占優勢地位的過程。1925 年12 月俄共(布)「十四大」通過了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路線,確定把蘇聯從一個輸入機器裝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裝備的國家。1926—1928 年,是蘇聯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在此期間,一方面進行工業建設,另一方面探索工業化的道路,制定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在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政策問題上,黨內進行了不同意見的爭論,最後確立了斯大林的主張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就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統一計劃,集中管理,實行高積累、高速度,迅速消滅非社會主義經濟成份。1927 年12 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五年計劃的指示」的決議,指出計劃應注意消除國民經濟中的不平衡現象,正確處理工業與農業、重工業與輕工業、積累與消費等比例關系,但強調高速發展重工業。根據決議精神,並考慮到某些無法預測的客觀條件,國家計委起草了兩個「一五」計劃(1928—1932)的方案即最高方案(又稱最佳方案)和最低方案(又稱初步方案)。最高方案比最低方案的指標高20%。在領導機關審查討論時,布哈林、李可夫等人贊成最低方案,主張工農業的均衡發展,但遭到斯大林的批判。1929 年4 月,黨的第十六次代表會議討論並通過了最高方案,5 月經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批准。計劃規定,國民經濟總投資為6469500 萬盧布。經過蘇聯人民的艱苦努力,「一五」計劃提前9 個月完成。1932 年工業總產值比1928 年增長了102%,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70.7%,但消費資料生產只完成計劃的73.5%,農業產量下降到歷史上最低水平。從1933 年起開始實施「二五」計劃(1933—1937)。計劃規定國民經濟總投資為1375 億盧布,並要完成整個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考慮到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計劃把發展輕工業放在重要地位。計劃規定工業年平均增長率為16.5%,其中輕工業為18.5%,重工業為14.5%。「二五」計劃也提前9 個月完成。在「二五」計劃期間有4500 個工業企業投入生產,工業產量比1932 年增加120%。但由於種種原因,輕工業和農業分別只完成計劃的85.4%和76.9%,而重工業完成121.3%,因此農輕重比例失調情況沒有解決。經過兩個五年計劃的建設,蘇聯基本上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形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消滅了工業中的非社會主義成份,使蘇聯的工業總產值由原來的世界第五位和歐洲第四位躍居為世界第二位和歐洲第一位。
2. 蘇聯由農業大國變為工業強國是在何時
1936年二五計劃完成
3. 斯大林是如何讓蘇聯成為世界上強大的工業國之一的
第一個5年計劃期間,俄國建立了近1500個大型企業,其中有第聶伯比電站、庫茲涅茨克鋼鐵公司,烏拉爾機械廠及化學機械廠、汽車廠、農機廠、拖拉機廠等,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29~1932年,用了4年零3個月。
第二個5年計劃調整了工業布局,在燃料和原料產區建立重工業基地,以減少運輸壓力。在一些大城市中建立大型工廠,在斯大林格勒僅用11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一座宏偉的拖拉機廠,在烏拉爾建立國防工業,正因為有這樣雄厚的重工業基地,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才免遭毀滅性的打擊,才有能力最終戰勝德國法西斯。
通過工業化,蘇聯的工業增長確實很快,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超過德、英、法三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工農業比重中,工業已佔到77.4%,蘇聯已經成了世界上強大的工業國之一。
4. 蘇聯經過兩個五年的建設,到1937年工業總值躍居歐洲第幾位
1933年至1937年蘇聯人民在以斯大林為領導核心的聯共(布)的領導下進行了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歷程,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超過法、英、德、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直到1987年蘇聯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蘇聯從1928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二戰前已經完成兩個五年計劃,使蘇聯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世界第二的工業國。
第三個五年計劃尚未完成,蘇德戰爭爆發。雖然蘇聯在開戰之初,損失巨大,但最終頂住了德國的進攻,把德國打的大敗,最終德國戰敗。
擴展資料
蘇聯取得成功的優勢
1、實行計劃經濟,集中全國之力
五年計劃其實很簡單,就是國家集全國之力建設重工業,包括鋼鐵、發電、機械製造、水泥、采礦等工業。說白了,就是建設各種工廠,很多技術和設備是從西方國家購買。我們知道在市場經濟下,經濟發展都是先發展輕工業,獲得資本積累,然後逐步轉移到重工業。
蘇聯顯然等不及了,戰爭迫在眉睫,不盡快發展重工業後果很嚴重。所以,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集中全國之力發展重工業,企業不需要考慮市場銷路的問題,一切由國家包辦。
2、由農業為工業化提供資金
蘇聯發展重工業需要購買設備,聘請外國技術人員,這都需要資金。資金從哪裡來,只能從農民那裡獲取資金。於是,蘇聯農民過得很苦,為國家做了貢獻。
3、蘇聯地大物博
除了資金發展重工業還需要大量的煤炭、鐵礦石、石油等礦產,蘇聯國土廣大,任何資源都不缺,只要發展采礦業把他們從地下和礦山裡挖出來即可。
4、規模優勢
蘇聯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遠遠超過歐洲各國,即使工業化的水平只達到英法的七八成,蘇聯的總體工業產值就會遠超歐洲。
所以,二戰中,即使德國的工業化水平更高,武器更精良,但是蘇聯工業擁有巨大的規模優勢,造出的武器雖然不如德國的質量好,但是巨大的數量優勢彌補了質量差距,依然可以打敗德國。
5、技術成熟
鋼鐵、發電、機械製造、采礦等工業在英國法國已經發現了幾百年,技術高度成熟,蘇聯只要買(或其他方式獲得)來用就可以了,買來技術和設備,然後迅速擴大規模,形成規模優勢和數量優勢。
蘇聯發展重工業實際上是發揮了落後國家發展工業的後發優勢,不需要研發直接應用成熟技術,一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6、蘇聯的經濟基礎
近代以來,俄國經濟雖然落後於英法等國,但是俄國並非一個像中國一樣的純農業國。俄國工業、農業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工業、農業水平超過廣大的落後國家,在世界上的排名依然靠前,俄國也是世界列強之一。
有了這份工業基礎和人才儲備,教育也並不落後,所以蘇聯只需要建設各種工廠即可,這位蘇聯的工業化提供了很大幫助,蘇聯的工業化其實比其他純農業國跨度要小很多。
5. 涓や釜浜斿勾璁″垝瀹屾垚鍚庯紝鑻忚仈鍥藉舵ц川鍙戠敓浜嗕粈涔堝彉鍖
1928鍀1937騫,鑻忚仈鎴愪負嬈ф床絎涓銆佷笘鐣岀浜岀殑宸ヤ笟寮哄浗.寤虹珛浜嗙嫭絝嬪畬鏁寸殑鍥芥皯緇忔祹浣撶郴,瀹炵幇浜嗙ぞ浼氫富涔夊伐涓氬寲.鑻忚仈鐢辮惤鍚庣殑鍐滀笟鍥借漿鍙樹負寮虹洓鐨勫伐涓氬浗,涓哄悗鏉ョ殑鍙嶆硶瑗挎柉鎴樹簤濂犲畾浜嗙墿璐ㄥ熀紜.
鑻忚仈瀹屾垚鍐滀笟闆嗕綋鍖,瀹屾垚浜嗗瑰啘涓氱殑紺句細涓諱箟鏀歸.鑻忚仈鐨勫啘涓氭敼鍙樹簡灝忓啘緇忚惀鐨勭姸鎬,鏈烘板寲姘村鉤榪呴熸彁楂,淇濊瘉浜嗗伐涓氬寲鐨勫疄鐜.浣嗘槸鍐滀笟闆嗕綋鍖栧瓨鍦ㄧ潃榪囩矖銆佽繃鎬ャ佹崯瀹沖啘姘戝埄鐩娿佹妸鍐滄皯鎸栫殑澶鑻︾殑闂棰,鑻忚仈鍐滀笟闂棰樹笉灝.
鑻忚仈鍦1936騫撮氳繃鏂板娉,瀹e竷紺句細涓諱箟鍒跺害鍦ㄨ嫃鑱旂殑寤虹珛,鏂澶ф灄瀹娉曟爣蹇楃潃鑻忚仈楂樺害闆嗕腑鐨勬斂娌葷粡嫻庝綋鍒剁殑褰㈡垚.
6. 蘇聯的工業化進程如此迅速,順利的原因
優先發展重工業斯大林認為,不是發展任何一種工業都是工業化,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因此,蘇聯在資金分配上,側重支持重工業。頭兩個五年計劃用於重工業的投資佔全部投資的84.2%和82.8%。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大大高於輕工業和農業。重工業、輕工業、農業各自的年遞增速度,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分別為:28.5%、11.7%、-2.9%;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分別為:19%、14.8%、4.6%。
高速度斯大林一直強調高速度發展工業,並以此作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的標志之一。蘇聯在工業化期間工業發展的年平均速度為17~20%,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速度幾乎達到30%。
資金積累靠國內斯大林提出,工業化的資金來源要「靠自己」,認為資本主義可以靠掠奪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資本,靠戰爭向外國勒索賠款,靠奴役性的借外債。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採取這些辦法,而只能靠自己國內的積累,靠節約。蘇聯通過社會主義革命,消滅了國內外資本家的剝削,擴大了資金積累的源泉。工業化的成就又增加了新的積累源泉。國家通過農產品義務交售、機器拖拉機站的實物報酬、農業稅以及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等途徑也為工業化積累了一部分資金。在蘇聯工業化時期,積累基金占國民收入的26~29%。
重視技術和人材斯大林先後提出"技術決定一切"、「幹部決定一切」兩個口號,強調必須使自己成為專家。當時蘇聯下大力量開辦各種學校培訓幹部,派出大批人員到國外學習先進技術,到1940年工業已擁有93萬名工程技術幹部。同時用重金聘請外國的專家,1932年在蘇聯工作的約有 2萬名各國的專家和技工,其中不少是擔任過總工程師等職務的第一流技術專家。這對於改變技術落後的面貌,加快工業化進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鼓勵群眾的首創精神蘇聯在工業化時期,開展了以掌握新技術為特點的、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標的全國性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特別是1935年冬開展的斯達漢諾夫運動,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蘇聯以比較快的速度,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工業產值和農業產值的比例1913年為42:58,1926年為38:62,1929年工業比重第一次超過農業,比例為54.5:45.5,到1940年達到85.7:14.3。在工業中,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例1913年為33:67,1925年為43.4:56.6,1932年為53.4:46.6,到1940年達到61.2:38.8。蘇聯在30年代末已成為世界上的工業強國之一。但在工業化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是: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比例關系不協調,經濟效益差,國家財政負擔過重,人民生活特別是農民生活提高得不快,市場供應緊張,並形成了一套管理過分集中的經濟體制。
7. 蘇聯迅速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的亮點是什麼
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顯著優點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特別是在建設時期,社會主義體制是國家建設的一個強力助推器。
1928~1937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先後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1932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蘇聯的工業產量已從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蘇聯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大加強,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