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始建於1991年,199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0年4月,國務院批准同意在開發區內設立武漢出口加工區。
2,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簡稱「東湖高新區」,別稱「中國光谷」。於1988年創建成立,199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高新區,2001年被原國家計委、科技部批准為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即「武漢·中國光谷」。
3,武漢江夏經濟開發區
武漢江夏經濟開發區(原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廟山小區),行政關系隸屬江夏區人民政府,於1992年成立。規劃總面積30平方公里,行政關系隸屬江夏區人民政府,掛靠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享受其優惠政策。
(1)為什麼武漢沒有工業區擴展閱讀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自然環境: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屬副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80℃,年平均降水量1093.3毫米。年晴天日數208.9日。全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開發區位於長江Ⅲ級階地上,海拔高度在39—43米之間,高於防汛警戒線,地質主要由亞粘土、粘土組成,土層緻密堅實。厚度達18~30米。地耐力30t/平方米(300kpa)以上,具備工業用地各項要求。
② 武漢鋼鐵工業區的區位分析
武漢工業的發展目前正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武漢著眼長遠,謀劃工業發展的長遠大計,需要科學的眼光和戰略的思維。
工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條件,受制於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需要我們以科學的眼光重新審視過去一些人們習以為常、沾沾自喜的若干「優勢」。
一是區位。在新的宏觀政策環境和發展環境中,武漢的區位優勢正在淡化。從對外開放的角度看,不僅沿海地區繼續保持區位優勢,西南地區已在著手構建東盟自由貿易區,東北也開始謀劃東北亞自由貿易區。從國內區域發展的角度看,長江三角洲凸現龍頭地位,珠江三角洲正在積極擴張,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推動下,遼中南、成渝、福廈、長株潭、關中等城市圈群雄並起,爭扛「第四增長極」的大旗。武漢的區位優勢是以國內市場特別是中西部市場為基礎的。在內需不足,中西部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條件下,武漢區位優勢的含金量並不高。但隨著中西部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內需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武漢的區位優勢將會重顯威力。
二是科教實力。從實證分析的角度看,科教實力與經濟發展並不構成因果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動的,技術是商品,可以買賣,人才也可以流動,教育也只是眾多產業中的一個,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有限。由此看來,寄希望武漢的科教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就應該創造「轉化」的條件,降低「轉化」的成本,營造「轉化」的環境。
三是產業基礎。20多年來,武漢新發展起來的現代工業,總體規模在全國尚不具備像武漢五六十年代那樣的優勢,還支撐不起武漢在全國形成產業優勢。正在擴張和籌劃的汽車產業、化工產業、光電子產業和煙草行業,有可能形成產業優勢,是武漢新的希望。
四是水資源。早在20世紀90年代,水資源的重要性已為世界不少戰略家所關注和認識,被譽為21世紀最重要的資源,其重要程度將超過石油。在水資源價值陡升的有利條件下,武漢的水資源雖可為未來的發展確立重要的優勢,但從目前來看,水資源優勢尚未如同石油那樣構成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五是經濟發展環境。從發展的結構上分析,在代表改革開放和發展方向的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武漢處於相對落後狀況,發展起點相對較低。政府職能轉變還不是很到位,公共服務的水平還有待提高,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和單純依靠國有經濟發展的慣性還存在,戰略重點從國有經濟轉到非國有經濟還有一定難度和一個過程。武漢工業的發展環境還有待改善,金融業、物流業的支撐力度還不強,配套能力還需加強。武漢就業壓力大,老工業基地的社會保障包袱沉重,在保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地方財力還難以支撐社保、養老等公共職能。武漢的改革發展和穩定,既需要通過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加快自身的發展,又需要國家和湖北省的大力支持。
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時期。國際、國內經驗表明,在這一時期某一地方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其工業發展的速度。武漢市在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確立了壯大、延長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建設「現代製造業基地」的發展思路。應該說,這一思路代表了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和模式。但是經過測算,這一思路只能保證武漢實現常規的發展。而從目前態勢來看,武漢要實現趕超任務,就必須走出一條超常規的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體制改革與體制創新可以大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先進的體制是地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先決條件。
武漢要實現工業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必須在體制改革和創新上領先一步。首先,政府職能向公共服務轉變。要把政府工作重心放在體制改革和創新、投資軟環境的改善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制度環境,堅持企業優先,堅決打破部門利益和行業壟斷,切實履行好公共職責,公共財政服從和服務於公共政策,創造各所有制主體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主動性和創造性地為企業服務,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績效,不斷降低社會交易成本。
第二,建立經濟自主增長機制。當前,影響武漢工業自主增長的關鍵在於增長動力的結構性缺陷和增長機制的體制性障礙,尤其需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形成市場機制充分發揮資源優化配置作用,政府創新商務發展環境,有效引導和聚集經濟活動的經濟自主增長機制。
第三,要加快民營工業企業的發展。堅持國有中小企業和集體企業轉向民營化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推進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中退出,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建立有產業特色的民營工業小區,擴大民營經濟的聚集效應,積極吸納民間資本,吸引更多的民營製造業企業聚集武漢,壯大民營經濟規模。溫州民營企業的發展體現了明顯的區域性塊狀經濟特徵,其好處有二。一是產業集中度高,容易形成規模優勢。以樂清市柳市鎮正泰集團、德力西集團為龍頭的低壓電器產業年產值達180多億,佔領了全國40%的市場。二是分工細化,合作緊密。僅大虎打火機有限公司一家,就有幾百家企業與其合作為其加工零部件,構成嚴密的生產鏈。專業化生產不僅確保了產品質量,而且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和商務成本,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第四要制定全球化發展戰略。鼓勵、支持和引導有比較優勢和經濟實力的國內企業,注重經營戰略全球化、經營目標多元化、融資國際化、生產營銷全球化、技術創新全球化,把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空間擴大到全
③ 分析武漢工業布局的優劣
以三大開發區和6個遠城區的產業新城為工業集聚區,形成四大工業板塊,九大產業集群。昨日,武漢發布全新工業審批流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武漢市稱,工業是跨越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工業將擺在今後一個時期武漢經濟工作的首位。
武漢市規劃,未來5年內,工業投資增長1.7倍,實現工業總產值比去年翻番達15000億元。
新的工業「版圖」正在重繪。按最新規劃,每個遠城區都要興建4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業園區,全市工業區面積達385平方公里,是現有面積的兩倍多。
工業不再「處處點火」,而依託地域和現有產業形成四大增長極:大光谷地區、中國車城、臨空經濟區和臨港產業區。「大光谷」地區,規劃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東湖高新區為主體,涵蓋江夏區,洪山區,重點發展光電子信息產業,超前謀劃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和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國車城,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龍頭,帶動蔡甸和漢南等區域,形成年產200萬輛汽車規模和零部件配套能力,同時打造家電和電子產業新支柱。
臨空經濟區,依託天河國際機場,聯合黃陂區、東西湖區,主攻電子電器,航空航天,新能源和食品加工業。
臨港產業區,依託武漢新港和武漢化學工業區,重點發展臨港工業,冶金、化工、現代裝備製造。
而產業則重點突擊「九大產業集群」。與前年該市提出的振興8大重點產業(其中7個是工業產業)相比,新的產業名單悄然變化。汽車、裝備製造、鋼鐵、電子信息、石化依然在榜,船舶、輕工紡織落馬;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生物醫葯、家電、食品等4個新面孔。
武漢市市長唐良智說,工業是經濟發展重中之重,目前武漢工業每平方公里產出38億元,將來除了要提高產出外,建立更大的工業集群是必要的。
④ 武漢工業區集中在哪裡
武漢工廠多的都在三環外,東西湖,沌口,盤龍城,光谷都屬於工業區。關山大道廟山附近,有很多科技園,園內都是公司,廠房什麼的,有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武漢大學科技園,武漢理工大學科技園,華中師范大學科技園等等,大型公司如華為、中興等都在那邊。
⑤ 為什麼武漢黃陂祁家灣工業園區沒有企業入駐
因為那塊還沒有融資清楚,有些款項沒有落實,大多公司還在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