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黔西縣如何發展工業

黔西縣如何發展工業

發布時間:2024-04-08 12:56:17

『壹』 如何大力發展生態工業

生態工業是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以節約資源、清潔生產等為特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託,運用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經營和管理的一種綜合工業發展模式。

生態工業基本特徵

它要求綜合運用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一切有利於工業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

(1)從宏觀上使工業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耦合,協調工業的生態、經濟和技術關系,促進工業生態經濟系統的人流、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的合理運轉和系統的穩定、有序、協調發展,建立宏觀的工業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2)在微觀上做到工業生態資源的多層次物質循環和綜合利用,提高工業生態經濟子系統的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效率,建立微觀的工業生態經濟平衡。從而實現工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提高,走可持續發展的工業發展道路。

如何發展生態工業

一.主副產業衍生模式,即以一種或多種產業為主產業,從中衍生出多種副產業,彼此配套,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

二.多種產業共生模式,即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兩個以上具有共生關系的產業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優勢互補。各個產業共生聚集,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資源輸入和產品輸出,同時相互之間利用對方的排放物,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

三.動脈與靜脈產業循環模式,動脈產業是指從原料開採到生產、流通、消費、排放所形成的產業,靜脈產業則是指將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所形成的產業,這兩類產業緊密結合,構成完整的循環經濟體系。促進動脈產業與靜脈產業的良性循環。在動脈產業基礎上發展靜脈產業,形成配套完整的良性循環體系,是構建生態產業集群的一種可行路徑。

『貳』 如何在新常態下實現我縣工業經濟新作為

一、要充分認識新常態給我縣工業經濟帶來的挑戰
一是增速的挑戰。近年來,我縣工業經濟增長雖然取得長足的發展——三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接近翻一番。全縣工業經濟增長趨於常態,仍處於合理區間,但我縣工業總量與合肥市、其它縣區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差距拉大。廬江工業短腿局面依然沒有改變,廬江工業發展的壓力增大。
二是內生性增長動力的挑戰。由於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意味著經濟增長告別過去傳統粗放的高速增長時期。我縣工業也是如此,我縣工業企業主要屬於勞動密集型、資源型企業,技術創新力強、科技含量高類型的企業很少,過去的增長主要是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和廉價勞動力、自然資源支撐,保持著一定的高速增長優勢。現在面臨著原有動力減弱的挑戰,主導產業礦業由於受市場的影響,礦石產量增加,價格降低,整個礦業經濟增幅緩慢。其它產業,由於受用工、融資等要素成本增加的影響,增長動力難以為繼。
三是工業投資乏力的挑戰。工業發展離不開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產出。近年來,我縣工業投入雖然逐年增加,但增速卻呈逐年下降趨勢,且投入的質量不高。從近年企業項目看,近年總投資在20億以上的重點工業項目僅有1個,即安徽銅冠礦業有限公司,目前還處於項目工程建設中,10億元以上重點工業項目僅有7個,其中礦業項目佔4個,實質性開工建設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的大項目很少,廬江面臨著工業投資乏力的挑戰。
二、要在新常態下彰顯新作為
新常態是新挑戰,也是轉型發展新動力和新機遇,既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也要科學制定戰略戰術,勇於擔當,積極作為。
一是在新常態下要大有作為。廬江歷史人文,資源稟賦,聞名遐邇。區劃調整以後,我縣區位優勢更加明顯。隨著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各類優勢越來越突出,廬江大有作為。廬江工業總量小,有很大發展空間。廬江工業僅佔全市工業總量的2.2%左右。縣經濟開發區的工業引擎潛力還未充分發揮,龍橋工業園還處於規劃、基礎設施配套的起始階段,園區發展空間很大。廬江資源豐富,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廬江礦產等資源十分豐富,礦業經濟是我縣及今後一段時期工業的主導產業,但礦業深加工產業鏈一直沒有形成,資源優勢不能形成產業優勢,更沒有形成經濟優勢,因此我縣工業發展潛力很大。我們要科學分析我縣工業經濟發展增速放緩的新變化,分析其原因,謀求我縣工業經濟發展新機遇,不能順勢而下,而應積極應對。
二是在新常態下要敢於作為。堅持「工業立縣」戰略不動搖,做到「立思想、立政策、立機制、立項目、立園區」真立真行,敢於作為,敢於先行。要全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尋求重大項目突破。突出「產業第一」導向,依託現有的產業基礎和區位資源優勢,以產業鏈合作為主線,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努力使我縣成為全市新型工業化發展的主戰場,力爭形成礦業及其深加工千億元產業集群,磁性材料及電子、機械製造及汽配兩個百億元產業集群,以及農副產品加工、建材、輕紡業三大特色產業集群,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以二產發展帶動三產發展,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
三是在新常態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適應新常態發展新要求,自覺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自然發展規律,自覺走經濟社會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之路。廬江是省會合肥南部副中心,又有合肥空間發展戰略規劃「1331」廬南產業新城。建設美好廬江,要以高度警醒的生態自覺,統籌劃定好產城發展邊界,站在全市、全縣長遠發展的大局,規劃好廬南產業新城的產業定位、發展方向,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堅定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不能盲目追求產值投資最大化,對沿海、大城市產業轉移的項目要實行嚴格的環保審批,大力發展和引進科技含量高、產業鏈長、牽動性強企業,大力加快淘汰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實現我縣工業經濟發展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朝著環境友好型工業方向邁進。
四是在新常態下為企服務要親力親為。經信委作為工業企業服務部門,服務企業是我們主要職責,工作不能錯位,要按照工業立縣的總要求:精力向工業集中、資源向工業匯集、政策向工業傾斜。堅持服務工業經濟三項制度,創新服務方式,堅持問題導向,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對「企業家懇談會」活動中梳理的解決中和未解決問題跟蹤督查,加強調度,限期解決。對暫時難以解決的問題,要向企業詳細說明原因,要引導企業規范管理,開拓市場,樹立信心,克服困難,實實在在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叄』 貴州十二五期間發展工業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十二五",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我省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既為全省產業園區建設和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和條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經濟結構加速調整,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環保、生命科學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領域發展迅速。二是國家組織實施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計劃,鼓勵民間投資和中小企業發展,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不斷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三是中央企業加速擴張,東部產業加快轉移,區域經濟加快發展和區域間合作不斷加強,新一輪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推進,區域間產業梯次轉移步伐加快。四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省以"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為主基調,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產業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二、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集聚發展、高端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按照"擴區升位一批、綠色發展一批,開工建設一批"的思路,著力推進大企業、大項目向園區集聚發展,著力推進中小企業、非公經濟企業在園區形成產業集群,著力推進產業園區規范化、集約化、特色化發展,著力提高產業園區的產業集聚能力和承載能力,把產業園區建成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載體和主導力量,為我省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集聚發展。充分發揮各地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採取積極有效措施,推動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資源和要素向產業園區集中,擴大產業集群規模,提高產業聚集度,形成以主導產業為主、上下游產業配套、集群式發展的格局。
2、堅持特色發展。從各地資源條件、產業基礎出發,合理確定園區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突出主導產業特色,加強綜合統籌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3、堅持創新發展。加強省內區域經濟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推進工業園區的管理體制、發展模式和管理機制創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導、業主開發、政企共建、項目先行等有效的運行模式。支持工業園區建立區域技術創新中心和高新技術孵化器,形成技術創新強勢集聚區。
4、堅持融合發展。加快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加強園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政府服務和公共服務的信息化應用程度,把工業化和城鎮化緊密結合起來,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以城鎮化促進工業化。
5、堅持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產業集聚、集約發展功能,嚴格執行工業建設項目投資強度、建築密度、容積率等控制性指標,推進土地、能源、資本等資源的集約節約使用,切實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展循環經濟,強化污染防治,推進節能減排,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努力構建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三)主要目標
全省建成100個具有一定規模、產業優勢突出、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各具特色的產業園區,力爭建成8至10個年工業產值超過200億元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20個年工業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省重點產業園區,建成一批體現地方特色的產業園區;完成園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投資800億元以上。到2015年,全省產業園區實現工業產值5000億元以上,佔全省工業產值的比重超過50%。
三、主要任務
(一)發展壯大經濟規模
圍繞把我省建成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國家優質輕工產品基地的發展目標,按照資源共享、產業聚集、集約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各地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發揮比較優勢,突出區域特色,全力推進大企業、大項目聚集發展、集約發展,做大產業園區規模,形成布局優化、產業集聚、用地集約、特色明顯的產業園區體系。同時,有序推進產業園區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園區擴區調位升級。
1、打造8-10個工業產值超200億元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圍繞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產業特色,以大企業、大項目入駐為抓手,促進一批已具備一定基礎和較好發展條件的產業園區率先發展,力爭創建8-10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即創建工業產值超200億元、達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標準的產業園區(見附表1:200億元以上產業園區名單)。
2、打造20個工業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省級重點產業園區。圍繞產業基礎、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以"龍頭"企業帶動,推進延長產業鏈和拓寬產業面為抓手,促進一批體現相對比較優勢的產業園區加快發展,力爭建成20個以上工業產值達1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見附表2:100億元以上產業園區名單)。
3、創建一批體現地方特色的產業園區。圍繞增加就業、發展縣域經濟,根據資源、區位、環境等條件,以推進中小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入駐集聚發展為抓手,"十二五"期間,布局建設和培育一批符合市場需求、基礎設施配套齊全、能夠帶動促進相關產業及經濟優勢發揮發展的特色產業園區,力爭每個園區工業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見附表3:各市(州、地)特色產業園區表)。 (二)優化空間布局
綜合考慮資源分布、產業基礎和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圍繞十大產業的振興和發展,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優化產業園區空間布局。
1、貴陽市。規劃建設以裝備製造、高新技術、化工、特色食品和民族醫葯等為主導產業的12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貴陽麥架-沙文高新技術產業園、貴陽市小河-孟關裝備製造業生態工業園區等2個產值2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息烽磷煤化工生態工業基地、開陽磷煤化工生態工業基地、清鎮市鋁煤生態工業園區等3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
2、遵義市。規劃建設以高新技術、有色金屬、裝備製造、名優白酒、特色食品等為主導產業的17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桐梓煤電化工業園區、仁懷名酒工業園區等2個產值2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遵義匯川機電製造工業園區、遵義市和平工業園區、遵義市湘江工業園區、遵義苟江冶金工業園區等4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
3、六盤水市。規劃建設以冶金、煤化工、裝備製造為主導產業的10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產值200億元以上的六盤水市紅橋產業新區,建設鍾山區水月園區、盤縣柏果(雞場坪)工業園區等2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產業園區。
4、安順市。規劃建設以裝備製造、高新技術、民族制葯、特色食品等為主導產業的15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產值200億元以上的安順民用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產值100億元以上的安順市西秀工業園區。
5、黔南州。規劃建設以化工、冶金、特色食品、民族制葯為主導產業的12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產值200億元以上的福泉市磷化工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建設惠水長田中小企業示範基地、甕安磷煤化工工業聚集、長順威遠(鼠場)工業聚集區等3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
6、黔東南州。規劃建設以有色、特色食品、民族制葯為主導產業的9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產值200億元以上的黔東工業園區,建設產值100億元以上的凱里市爐山工業園區(凱里爐山、麻江碧波)。
7、黔西南州。規劃建設以建材、化工、特色食品為主導產業的12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興義市清水河產業聚集區、興仁縣工業園區等2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
8、畢節地區。規劃建設以裝備製造、建材、化工、特色食品為主導產業的12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織金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畢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2個產值2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畢節試驗區葯品食品工業園、黔西縣煤電化工工業園等2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
9、銅仁地區。規劃建設以化工、建材、民族制葯、冶金為主導產業的12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大龍經濟開發區(工業聚集區)、松桃工業園區等2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
(三)推動產業聚集、集約發展和特色發展
1、加強規劃編制。按照資源共享、產業集群、集約發展的要求,除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等禁止開發區域之外,原則上有條件的市(州、地)和縣(市、區)都要規劃建設產業園區。要將產業園區規劃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設"的原則,加快編制產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1年以前要完成園區產業發展規劃和控制性詳規的編制工作,規劃覆蓋率要達100%。
2、推動產業集聚。推動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資源和要素保障向產業園區集中,今後除需獨立選址的能源、礦產等項目外,新上工業項目要求進入產業園區;已在產業園區外取得土地審批,尚未徵用土地和動工建設的工業項目,應將其用地調整到產業園區內進行建設。發揮產業園區內重點產業、骨幹企業的帶動作用,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協作關系,形成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對於依託政府支援形成的礦業經濟區(帶),切實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和深加工。
3、強化集約發展。重點產業園區工業建築容積率應大於0.6,單位土地平均投資強度應達到100萬元/畝以上、平均產值應達到100萬元/畝以上,主導產業突出,全員勞動生產率居省內同行業前列。縣(市、區)特色產業園區的單位土地平均投資強度應達到80萬元/畝以上、平均產值應達到80萬元/畝以上。
4、突出特色發展。每個產業園區原則上確定1至3個主導產業,其主導產業的產值占產業園區總產值的比重應達到70%以上。加強對各類產業園區的分類指導,進一步強化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在我省工業集聚發展中的先導、龍頭作用,不斷提升在國內同類產業園區中的綜合競爭力。推進省重點產業園區、縣級特色工業集中發展區優化結構,提高產業集聚水平。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入縣級特色工業集中發展區集聚發展。
(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省重點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要達到"七通一平"(給水、排水、電力、道路、通信、供氣、雨污管網、場地平整),縣(市、區)特色產業園區要達到"五通一平"(給水、排水、電力、道路、通信、場地平整)的要求。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投資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或自主建設"區中園"、"園中園"。按照國家通用標准及行業要求,在產業園區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集中建設標准廠房,建成後用於出租或出讓給企業從事工業生產經營。
(五)強化產業園區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推進園區信息化建設,省重點產業園區內規模以上企業寬頻接入率達到100%。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產業園區的公共信息、公共試驗、公共檢測、技術創新、物流、原材料市場、金融服務、人才培養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規范發展技術評估、檢測認證、產權交易、成果轉化、生產力促進中心等中介機構。鼓勵和支持產業園區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聯系和合作,建立區域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建立健全關鍵、共性技術的創新服務體系。有條件的市(州、地)、縣(市、區)加快建設園區職業培訓學校,為園區內的企業定向培訓技術工人。引入或創建第三方物流,有條件的市(州、地)、縣(市、區)還可以設立面向全國或區域性的專業市場,建立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鼓勵和支持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鼓勵產業園區管委會、各類大中型企業在產業園區中以"園中園"形式設立小企業創業基地,為園區儲備發展企業,形成園區大、中、小企業協作、協調發展的格局,促進產業園區成為工業新增就業崗位的主要承載體。
(六)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1、加強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監管。把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的重要依據,全面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產業園區選址必須符合環保要求,積極開展規劃環評工作。要認真落實各項環境保護措施,加大對現有產業園區的改造,不斷完善環保基礎設施。產業園區要認真履行節能環保責任,落實國家節能環保政策,建立能耗、環境准入門檻,執行環保"三同時"制度,確保園區項目和園區總排口各項污染物排放滿足當地環境功能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的要求。重點產業園區的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要低於全省平均值,單位產品能耗要達到國家或行業標准。
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要切實推進節能降耗、污染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污水集中處理率、污染物排放、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指標要達到國家或行業標准,規模以上企業全部通過清潔生產審核,並達到國家公布的相關行業清潔生產標准。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余熱(廢氣)余壓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實現資源共享高效利用,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七)建立統計調度體系
各級產業園區管理部門要建立包括產業園區企業數、固定資產投資、銷售收入、增加值、利稅、招商引資、就業人數、投資強度、產出效益和主導產品產量等主要指標的統計調度體系,切實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和經濟運行的動態監測和分析研究,及時了解產業園區建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和建議。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在省產業園區加快發展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負責聯系全省產業園區的指導協調及管理日常工作,牽頭組織實施產業園區建設行動計劃,會同省有關部門協調解決產業園區建設發展中的產業布局、土地審批、項目服務等問題。省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加強對產業園區的業務指導。凡涉及產業園區的審批審核事項,應簡化手續、減少環節。進一步優化園區管理體制,推行產業園區政務公開制、首問責任制和責任追究等制度。依法行政,廉潔執法,推進綜合執法試點,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改善投資和服務環境。
(二)加大財政資金支持
全面貫徹落實《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產業園區發展的意見 》(黔府發﹝2010﹞17號),省級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等財政專項資金要積極支持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對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節能減排、環境保護以及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等重點項目,安排項目補助或貸款貼息。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對一些發展快、帶動性和示範性強的園區,"以獎代補"方式給予獎勵扶持。
(三)保障用地供給
在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每年在國家下達給我省的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中,優先安排用地指標,保障重點產業園區及重大項目用地。對已達到審核面積的現有產業園區,可依法按程序爭取擴大園區面積。支持產業園區按一定比例匹配綜合用地,統一規劃、集中建設配套服務區,解決產業園區職工住房、醫療、教育、文化等生活配套設施。
五、規劃實施
(一)加強投融資體系建設
按照市場運作方式,推進組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產業園區建設投融資公司,要通過經營公司的資產,進行土地前期開發和轉讓,建設標准廠房出讓出租,投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為園區內的企業進行融資擔保,直接參股經營企業,推動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推進金融機構與產業園區企業建立協調溝通機制,建立產業園區擔保體系和機制。推進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對園區支持。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在工業園區設立為園區內工業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融資性擔保、小額貸款和典當等融資服務機構,健全產業園區以"小額貸款、信用擔保、典當"為主體的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融資服務體系,以融資促發展。
(二)加強產業園區招商引資
優選出一批可以進行東西合作建設的產業園區,主動與發達地區對接,積極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全面提升我省產業園區發展水平。各級產業園區管理機構要積極推進和招商引資部門的工作聯動,完善產業園區招商引資信息共享平台。主動吸引和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大企業大集團到產業園區投資興業。各地可結合實際,從土地出讓金、土地使用稅、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等給予切實有力的優惠政策引進大項目。
(三)推進區域互動合作
創新園區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鼓勵打破行政區劃聯合建設產業園區,支持通過"飛地工業"等多種途徑有序推進省內區域間的產業轉移,實現資源整合、聯動發展。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運作模式,妥善處理好產業轉出地和產業承接地的利益關系,對遷入企業所繳納稅收地方政府留成部分,從納稅年度起按兩地協商的比例分成。
除此之外,還要瞄準六大資源性產業,打造兩大重要基地
提高煤炭工業總體水平,鞏固壯大電力產業,大力發展化學工業,調整提升有色工業,做大做強冶金工業,加快發展新型建材。記者近日從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貴州代表團了解到,「十二五」期間,貴州省將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和重要資源深加工基地,力爭電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等五大產業產值分別超過1000億元。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貴州以建設全國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為目標,推進煤炭產業規模化、節約化和集團化發展,加大煤礦資源的整合和大礦建設力度,提高煤炭行業集中度,建成1個年產量5000萬噸和2個年產量300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團。積極發展煤炭深加工及關聯產業,建設大型煤電基地,力爭「十二五」末煤炭產量達到2.5億噸,總產值1500億元。同時,發揮「水火互濟」優勢,深入實施「西電東送」和資源就地轉化,加快推進核電項目前期工程,力爭「十二五」末全省電力裝機達到4500萬千瓦,總產值1500億元。
「十二五」期間,貴州還將以煤化工、磷化工、鋁工業和冶金行業為重點,按照煤電化、煤電鋁、煤電磷、煤電冶一體化發展思路,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資源深加工基地。大力發展煤化工、磷化工和錳、鋇等其他精細化工,力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調整提升鋁加工、鈦及鈦合金、黃金、釩等有色工業,力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形成年產氧化鋁460萬噸、電解鋁260萬噸、鋁加工150萬噸的生產能力;做大做強鋼鐵、鈦合金、錳等冶金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大力發展以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尾礦沙等大宗工業廢棄物生產的新型建築材料,支持開發新型節能環保建材和綠色裝飾材料,積極發展玻璃深加工、天然石材和建築陶瓷,力爭建材產業總產值達到400億元。
為充分加快新型工業建設,擴大招商引資規模,將通過5年時間,以27個經濟強縣和快速通道沿線交通節點為重點,新建30個以上省級產業園區,申建4個國家級園區,建成1個綜合保稅區、2個出口加工區、2個加工貿易承接基地和2個"無水港"。
貴州省力爭到2015年,全省產業園區引進國際國內500強企業50家以上,貴陽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遵義和白雲經濟開發區工業總產值分別超過500億元,安順、凱里、都勻、頂效、鍾山、大龍經濟開發區分別超過100億元,其他5個現有省級經濟開發區分別超過50億元,新建省級產業園區分別超過20億元,同時積極培育一批工業總產值超過10億元的產業園區。

『肆』 如何實現工業農業和對外貿易發展

工業農業和對外貿易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以下是一些實現工業農業和對外貿易發展的建議:
1. 改變傳統觀念,推動工農業結合:農業和工業可以通過技術、資源和市場等方面的合作實現更緊密的結合,這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2. 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在生產過程中,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耗,同時變得更加環保。
3. 注重品牌建設:確立健全的品牌建設戰略,從產液森品研發、生產製造到市場推廣,提升品牌價值和全球競爭力。
4. 創新商業模式:利用互聯網和現代物流等新技術,開展現代農業,發展電商、物流等新業態,尋找更廣闊的市場和更多的貿易途徑。
5. 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在國際上加強產能合作、技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促進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優化和升級,將國內先進產能、技術和設備帶向海外,同時引啟行進外國的市鬧旁畝場和投資,實現全球化發展。
總之,實現工業農業和對外貿易發展需要綜合利用現代科技和全球化資源,同時需要政策和市場條件的支持。

『伍』 畢節採取土地流轉方式 趟開現代新型工業化


工業園區就像軍棋,步步為營,錯落有致;工業園區又像是象棋,園區內的一家家企業環環相扣,緊密相連,形成一條產業鏈。

一個典型的代表,是畢節力帆。這家企業在壯大生產規模、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有效聚集了新能源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集群、煤磷化工經濟產業集群等產業群,促成了地區聚集式新型工業重鎮的打造。從進駐到二期技改工程竣工暨新品下線,歷時不過四年。一個力帆帶活了一條產業鏈、帶火了一方經濟。

同樣具備如此吸引力的工業園區,在貴州不只一個;發展園區,成了我省實施工業蠢頌強省戰略的重要一環。

一個產業園推動三產提速

2007年9月,雲南力帆駿馬車輛有限公司兼並了畢節振興車輛廠,組建了畢節地區力帆駿馬振興車輛有限公司,在畢節市鴨池鎮營腳村選址啟動一期技改項目;2009年,畢節力帆銷售收入4.2億元以上;2010年4月,力帆駿馬振興車輛有限公司一期技改項目建成投產。原來每月生產500台拖拉機,技改後實現1800台的增量,半年實現總產值超7億元。

如此可喜的成績,不僅鼓舞了力帆人,也讓“左鄰右舍”沾了光。

力帆一期項目所在地鴨池鎮,3年前仍是畢節市郊通往大方縣雙山鎮鄉區道路上一座冷清、不起眼的小鎮。當時,該鎮由於農業基礎設施落後,自然災害頻繁,人均年純收入僅2000元。

而今,依託工業聚集區的發展,該鎮採取土地流轉方式發展特色種植,建成了2000多畝蔬菜基地和100多畝草莓、葡萄、花卉基地,形成獨具特色的科技示範園區,成為畢節城區重要的“菜籃子”和“果盤子”基地,多達40戶群眾成為收入豐厚的種植大戶,年戶均收入1.8萬元以上。

“一片片的荒地被鏟平,一圈圈的圍牆壘起來,一座座的工廠建起來,我們突然有了信心。”位於黔西縣產業集群區內,岔白工業園區所在地林泉鎮岔白村的村民,大半輩子都過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始”生活,周圍轟隆隆的挖掘機生意突然讓村民們開了竅。在園區周圍開辦汽車修理廠、汽配廠、餐飲店、購物小超市等等,豐富了園區周邊的配套設施的同時,也成功實現以工業帶動當地服務業的發展。

農民成功轉型並達成增收致富的夢想,鄉鎮則一改落後的面貌,柏油馬路鋪好了,基礎設施完善了,南來北往的車,將地方和外界的阻隔打通之時,也讓地方經濟升溫。

以力帆為核心、龍頭,生產車橋、電池、變速箱、燈具等產品的20多家畢節當地零配件企業的加入,形成了從生產汽車零部件到整車銷售的完整的產業鏈。

目前,一條通往產業聚集發展,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的現代新型工業路子正在畢節地區鋪開。

畢節還有望成為川、滇、黔三省結合部和黔西北區域性中心城市、成都———貴陽——— 廣州快速通道上的重要節點城市,以及中國西南重輕卡機械製造重要工業城市之一。

有分析人士認為,力帆駿馬振興車輛有限公司恰是畢節地區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引擎,它的啟動為畢節地區工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帶肢鄭在力帆帶動下,畢節地區各地興起了工業園區建設,並逐步向循環經濟產業集群發展,這些產業集群又推動了地方一二三產業提速發展。

作為畢節地委書記,秦如培親眼見證了力帆從初來乍到到今天的輝煌成就,這不僅是力帆的成功,也是整個畢節的成功。“從引進雲南力帆駿馬到打造中國西南最大載貨汽車基地,從年產3.6萬輛變型農用車,到年產重卡、輕卡、微卡31萬輛的汽車工業城,從單一汽車製造到促進城市化等多重效應釋放,貴州力帆時駿振興集團始終發揚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拼搏精神,打造了載貨汽車製造項目建設的‘畢節速度’,演繹出從破土動工到建成下線僅用一年零九個月的‘力飢培帆時駿奇跡’。這成為了畢節試驗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成功範例,標志著畢節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

食品輕工業園串起一條線

龍洞堡食品輕工業園,是依託老乾媽為龍頭開工打造的食品工業園。從最初規劃做單一食品生產、加工到現在有意識引進下游配套企業,園區已然要形成一條有關食品的產業鏈。

據南明區工業園區建設開發辦公室有關人士介紹,園區已和15家企業簽訂了入園協議,其中既包括江蘇雨潤集團、廣州好利來、羊城西餅等市民耳熟能詳的“牌牌”,也包括一些包裝、印刷企業。

園區專門建立了招商選資項目儲備庫,發揚“盯、粘、搶”的精神,緊盯國內500強的食品企業,力爭引進一批高附加值的優勢項目,從而做長產業鏈,做強支柱產業,做大產業集群,以期促進行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園區開通了“南明區龍洞堡食品輕工業園”門戶網站。等園區建成,項目全部入駐開工,形成集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印刷、質檢、物流等完整的產業鏈,這既是規劃部門的期望,也是企業的期盼。

目前,位於貴陽南明區龍洞堡片區的龍洞堡食品輕工業園區正在加班加點趕工,為全省民營企業發展“鋪路”。

據了解,龍洞堡食品輕工業園擬總規劃用地面積為1470公頃,建設用地1285.71公頃,其中產業用地636.09公頃。截至11月30日,該園區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782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12.022億元,產業項目投資9.76億元。預計明年2月入駐的15家企業可進場開工,明年年底可全面建成。

按照南明區區委書記柯德來“園區建設必須按‘一年出形象,兩年見成效,三年成氣候’的工作目標強力推進園區建設”的要求,自去年9月28日,南明區龍洞堡食品輕工業園區一直按照“基礎先行”的思路有序推進建設中。

據了解,今年8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在龍洞堡新城設立省級南明經濟開發區,龍洞堡新城無疑將成為該區推進大開發的重要區域。對此,柯德來再次提出“南明區龍洞堡食品輕工業園區要按照適應新型工業發展的要求,高標准、加速度推進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並適度超前啟動‘集中供熱’、‘集中控污’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建設花園式、生態型現代工業園。”

同時,該區明令禁止“造污”企業的入駐。截至目前,該園區引進的雨潤、好利來、麵包新語等15家企業,均是經過層層篩選,符合要求的企業。

南明區在園區的服務方面也盡力體現人性化和需求化。不僅專門為企業開辟了綠色通道,積極為企業辦理相關證照和做好各項工作;另一方面,該園區還擬建8萬方標准化廠房,幫助有前景和潛力的企業盡快發展壯大。

目前整個園區的雛形初顯。朝鋼路、一號路B段已全面完工,一號路C段、橫二路、縱一路正緊鑼密鼓的施工中。其中,正在全力搶修的一號路C段打通後,可以連通老龍水路,又增加了一條園區和外界聯系的紐帶。

預計明年2月,包括江蘇雨潤在內的15家企業可入駐並全面開工建設投產。

一招招妙棋

推動全局

園區的打造,不僅為招商引資搭建了有力的平台,更是有效地將資源進行整合,帶動周邊產業發展,推動就業。

記者從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工業園區處獲悉,今年1至10月,全省在建園區87個,其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初具條件、工業產值達億元以上的園區71個;全省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605億元,同比增長28%;入園各類企業達1053戶;在建項目1094個,完成園區基礎設施投資381億元,產業項目投資760億元;直接和間接為園區服務的從業人員近30萬人。

這其中,遵義仁懷名酒工業區、遵義市匯川機電製造工業園區、桐梓工業園區、貴陽麥架沙文高新技術產業園等30個省級工業園區及培育區建設進度進一步加快,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今年1至10月,30個省級工業園區及培育區已建設用地面積達11310.4公頃,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15.1億元,佔全省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投入56.3%;在建產業項目544個,完成產業項目投資433.3億元,佔全省工業園區產業項目投資57%;入園企業643個,從業人員14.4萬人,實現工業總產值723.3億元,佔全省工業園區工業總產值45%。

如今,依託園區,一個個重點項目、知名企業紛紛落戶、入駐,可以預見,未來依託這些園區,貴州的工業發展不僅將走向多元化、品質化,還將走上規模化、專業化之路。

“就像一招招妙棋,工業園區的建設所產生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必將有力推動我省社會經濟的發展!”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陸』 如何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

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1,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如在可持續分配的工資條件下的勞動力,管理人員等,自然資源,如煤電水等,和穩定的社會生產秩序)2,內生發展動力,即消費者對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不斷提升。3,保障工業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的技術支持,即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水平投入生產實用。所以,綜合這幾點,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嚴格控制自然資源的濫用,盡可能在自然資源的使用上進行長期規劃,同時尋找可替代資源,堅持進行分配收入的的合理調控,以保證勞動者的勞動動力和勞動者同時作為消費者的不斷提高的消費能力,對高科技術的生產投入進行適當的鼓勵政策,避免落後產能的重復建設

『柒』 如何促進貴州工業強省站略

2010年10月26日,貴州省召開了歷史上第一次工業發展大會,果斷作出了「工業強省」這一振奮人心的戰略抉擇。

做大做強工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增強經濟實力的重大舉措。工業強省,是關系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大戰略,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學發展,認真分析國內外發展態勢、把握全省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深思熟慮、集思廣益,從實際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不懈的進取精神,統一認識,抓住機遇,堅定信心,堅持「干字當頭、敢字為先、拼字求勝」,毫不動搖地走「工業強省」的道路,奮力把工業經濟更快更好地推向前進,實現貴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貴州工業仍然落後,與發達省份相比,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從速度看,貴州工業發展速度比全國慢。即使在西部,與一些省份相比,我們也有較大差距。從總量看,全國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50%左右,貴州要低10幾個百分點。與經濟總量排前三位的廣東、山東、江蘇相比,經濟總量相差甚遠,主要是差在工業上。從效益和競爭力看,貴州工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大企業、大集團、知名品牌偏少,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工業落後是貴州經濟落後的根本症結所在。工業上不去,我們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不但不能縮小,反而會越拉越大,甚至被排到我們後面的兄弟省市迅速趕超。我們要實現追趕跨越,要實現富民興黔,不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一點希望也沒有。我們要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看到這個差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思路、找准抓手、增添措施,舉全省之力,真抓實干,急起直追,揭開工業發展的新篇章,奮力推進貴州發展新跨越。
首先,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的必然要求。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程,有一條清晰的脈絡,就是農業文明不斷向工業文明邁進。工業化就是社會生產活動由以農業為主轉變為以工業為主的社會演進過程。農耕社會幾千年的漫長歷史,生產力的發展是緩慢的、有限的。進入工業時代,生產力才得到迅速發展。兩百多年的工業文明創造的財富,遠遠超過幾千年農耕社會創造財富的總和。蒸汽機、電的發明,特別是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推動了工業文明一次又一次的突飛猛進,也正是因為工業的大發展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高速發展。我國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但經濟真正實現快速發展是工業推動的。現代化進程中,工業化可以加快,但不可逾越。推進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重要而艱巨的歷史性任務。四川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二元結構特徵突出的內陸省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徵更為明顯,集中表現在工業化進程嚴重滯後。這意味著我們推進工業化的任務更艱巨、要求更迫切,也決定了我們要加快現代化進程,必須把加快推進工業化作為根本突破口。因此,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是順勢而為的必然選擇,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歷史使命。
第二,工業是促進三次產業良性互動的核心樞紐,抓工業就抓住了「牛鼻子」。三次產業發展,關鍵是工業發展。重農必須強工,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主導不力,基礎不牢。「三農」問題的解決,根本性、主導性的力量是工業化。離開了工業化,就農業談農業,解決「三農」問題是沒有希望的。我們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雙增長、雙過半」,靠的是什麼?靠的是用抓工業理念抓農業,靠的是農業產業化的牽引,靠的是龍頭企業對千家萬戶的帶動。農業產業化實質是農業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也只有在工業化的推動下才能做強做大。工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一頭向農戶延伸,一頭向市場延伸,對於促進產品向商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起著決定性作用。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前提是要有強大的工業支撐。沒有工業的大發展,財力上不去,「反哺」、「支持」就難以實現。工業的發展又可為第三產業提供廣闊的空間,必然帶動第三產業的大發展。首先是帶動金融業,引進資金,用活貸款,加快資金流動。以企業為主體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流動越快,經濟就越有活力。工業經濟發展起來了,運輸、商貿、中介、餐飲、房地產等行業,就會相應發展起來。城鎮化要靠工業化來推動。
現在不少地方城市拓展得很快,但產業發展偏弱,這是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沒有工業發展,產業「空心化」,城市建得再漂亮也是個「空殼」。因此,產業發展的「火車頭」,城鄉統籌的「發動機」,城鎮化的「助推器」,吸納就業的「強磁場」,應該也只能是工業。
第三,我省已進入工業化初期加速向中期推進的階段,工業大跨越是實現經濟社會大發展的關鍵所在。工業已成為全省經濟最主要的增長力量。當前我省工業面臨大好發展機遇。國際國內產業加快向西部轉移,國家對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支持加大,加強自主創新將極大提升科技對工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我省工業大跨越提供了新的路徑。特別要看到,我省擁有特色優勢資源,擁有位居全國前列的農產品及其加工生產能力,擁有眾多的科研機構、豐富的人才資源和較強的產業技術支撐,交通、能源、通信等工業發展的硬環境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有這樣好的基礎,這樣好的機遇,這樣好的條件,工業完全能夠大有作為。關鍵看我們的認識深不深,信心足不足,舉措好不好,力度大不大。如果不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實現工業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我們就會犯歷史性錯誤。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有堅定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努力走出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工業強省之路。
二、明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奮斗目標和工作重點
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本質上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推進貴州工業化進程。這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舉旗幟、抓班子、帶隊伍、促發展」的思路,深入推進「三個轉變」,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大中型企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為重點,以產業集聚發展為方向,以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為支撐,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優化工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快工業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工業綜合競爭力和帶動力,以工業的大發展推進全省經濟的大跨越。
通過努力,實現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跨越,進而推進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建成具有國際國內重要影響的特色資源開發基地和我國中西部最具競爭力的現代製造業強省。當前,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大的突破。
(一)做好資源轉化這篇文章,在培育優勢產業上實現大突破
貴州是資源大省。發展工業離開了資源,就丟掉了優勢。目前,我省資源開發轉化的程度和水平還不高,賣資源、賣初級產品的情況還比較突出。是賣資源還是賣產品,是簡單轉化還是深度開發,經濟效益大不一樣。所以,我們要積極爭取支持,下決心建設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搞好就地轉化。我們發展工業要重視資源開發,但更重要的是立足省內開展深度加工。要大力實施本地化發展戰略,將資源轉化為資本,以資本驅動產業發展,打造優勢產業鏈條,形成有競爭力、高附加值的產品。開發利用資源,就要引導和支持在貴州建加工企業,這要作為一個明確的思路。高新技術、優勢資源、裝備製造和農產品加工四大產業,就是立足於發揮我省的資源優勢,著眼於產業分工和市場競爭確立的。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動產業整合、要素整合、企業整合,提升產業綜合競爭能力。
項目是集聚生產要素的載體,抓優勢資源開發、抓工業發展,歸根到底要落實到項目上。只有一批又一批大的項目建起來,才能形成大的增長力量、促進大的要素集聚、產生大的經濟效益。對一個市縣而言,有時候一個好的項目就能造就一個大的產業,撐起一方經濟。要解放思想立項目,科學論證定項目,精心謀劃儲項目,只爭朝夕搶項目,聚精會神干項目。對於重大工業項目,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過問,相關部門要搞好協調服務,特別是要積極妥善做好項目報批、土地徵用、環保評審、搬遷安置等工作,為項目開工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二)著力培育大企業和產業集群,在打造工業發展龍頭上實現大突破
工業是聚合度高、關聯性強的產業,發展工業一定要有龍頭帶動。龍頭強,帶動力才強,支撐力才強,一個地方的工業發展才有希望。我們必須著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發展產業集群,建好工業集中區,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和集聚效應,不斷提升我省工業整體實力。
一要著力抓大企業。大企業、大集團是一個國家和地方經濟實力的象徵。如果美國沒有近200家世界500強企業,日本沒有90家世界500強企業,他們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強大的經濟實力。從全省來看,工業發展好的地方,也都有大企業作支撐。要下更大力氣抓大企業、大集團的發展,通過鞏固發展一批、承接引進一批、整合擴張一批、成長壯大一批等多種方式,推動骨幹企業快速做強做大。各市州也都要培育和發展一批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二要著力抓產業集群。集群式發展是現代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工業發展要大中小企業、各種所有制企業「大合唱「,形成萬馬奔騰之勢。「舞台」就是產業集群,既可依託大企業整合帶動中小企業,加強產業內上下游企業的配套協作,也可以聚集一大批中小企業實現規模發展。要把產業集群的發展放在突出位置,有意識、有規劃、有步驟地加以推動,形成一批集中度大、關聯性強、集約化水平高的產業集群。三要著力抓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園區是工業集聚的載體,目前工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的特徵非常明顯。通過工業集中發展,就能有效避免那種分散布點、大量佔地、增大成本、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的現象,促進專業化生產、社會化協作和集約化發展。各地發展工業特別是發展縣域工業,原則上都要走集中發展的道路。推進這項工作,關鍵是要搞好利益協調。雙流的做法值得推廣,各個鄉鎮引進的企業都集中到園區,哪個鄉鎮引進的,產值、利稅就算到誰的頭上。要認真做好園區產業布局規劃,把園區發展與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結合起來,促進各類園區依託比較優勢,形成產業特色,實現規模效益。大力挖掘現有工業園區和集中發展區的潛力,提高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
四要著力抓知名品牌。品牌體現競爭力。沒有自己的品牌,產品質量再好,作貼牌生產,大部分的利潤和附加值都只能被別人拿去。要把打造名牌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作為增強區域要素聚集能力的重要舉措,樹品牌意識,創知名品牌,走品牌經濟之路。企業文化是品牌的重要內涵,而且是更重要的品牌。某種意義上講,企業品牌的競爭也是企業文化的競爭。缺乏企業文化的支撐,企業就沒有生命力、凝聚力、競爭力。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以文化力來促進生產力,提升競爭力。
(三)加強自主創新與技術進步,在轉變工業增長方式上實現大突破
要加強企業自主創新。企業是技術開發的主體、科技投入的主體、成果轉化的主體。創新關鍵靠企業,企業的發展關鍵又在創新。企業最重要的是研發,生產環節放在哪兒都行,特別是大企業如果不在研發上下功夫,一點前途都沒有。工業要實現大的跨越,必須以自主創新為驅動,以技術進步為支撐,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方向。企業一定要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原始創新,注重搞好集成創新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掌握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要逐步達到3%以上。大企業、大集團要聚集人才、資金、裝備等精銳力量,構建堅實的技術創新平台,不僅要從事應用技術開發,還要緊扣企業發展戰略的定位,加強核心關鍵技術的超前研發。堅持以企業為核心,發揮軍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突破體制性障礙,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科技創新,人才是根本。實施人才戰略,關鍵是要搞好機制創新。要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積極探索技術創新成果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我們只有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既懂經營又有創新能力的團隊和領軍人物,貴州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才有希望。
要積極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我省傳統工業比重比較大,提高競爭力關鍵是要加強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總的來講,我省技術改造投入還不夠。高起點是財富,低起點是包袱。要把企業技術改造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企業要捨得投入,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通過技術改造,以資金換新技術,以新技術換更多的資金,再以更多的資金換更高的技術,不斷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加速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提升企業研發、生產和經營管理水平。
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萬元GDP能耗下降重點在工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既能提高工業的質量和效益,又能有效地降低能耗、減少污染。要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於「工業強省」的各個環節,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和企業循環式生產,實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集約型增長。生態和環保也是經濟效益,也是競爭力,要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絕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和浪費資源的老路。要繼續抓好工業污染綜合治理,該停產治理的必須停產治理,該關閉的必須堅決予以關閉。
(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在做強國有經濟和發展民營經濟上實現大突破
體制機制管根本、管長遠。目前,體制不暢、機制不活仍然是制約工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必須繼續在體制機制改革上攻堅破難。推進「三個轉變」,搞市場化配置資源,是我們抓經濟發展的根本手段。抓工業發展,也要堅定不移推進市場化配置資源。離開了這一條,工業經濟就不可能有活力。大市場,大作為;小市場,小作為;無市場,沒作為。抓工業,就是要到市場找項目、找資金、找人才、找技術、找管理,這個觀念一定要牢固樹立起來。從政府層面上講,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真正建設服務型政府。改革推進到今天,不單是要破除障礙、減少阻力,更重要的是要搞好服務、加強支持、增添動力。我們抓工業不是要去管企業,而是要服務企業、服務發展。
要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強國有經濟。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積極盤活存量資產,這一點我們要毫不含糊、毫不動搖。要抓住產權制度改革這個核心,積極推進股權分置改革,以股權多元化推動治理結構的合理化、科學化。國有企業改革最終要解決「老闆」到位的問題,企業搞得好,有人得利益,搞得不好,也要有人承擔責任。對企業發展有人真正負責任,這是最核心的機制。現在看來,對企業經營者發高薪、給重獎,都不如給期權、股權好。同時,必須切實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搞好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防止在企業經營和改制重組過程中出現資產流失。
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壯大工業經濟新的增長力量。民營經濟是我省工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做大工業總量的現實途徑和重要抓手。各地一定要放手發展民營經濟,特別是對縣域工業而言,重點應發展民營企業。縣域經濟發展的差距,主要差在民營經濟上。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切實降低市場准入門檻,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文禁止的,都要向民營經濟敞開大門,鼓勵他們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在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發展。積極幫助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在信貸貼息、技改投入等方面,讓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待遇。當前,要注意發現一批實力較強、機制靈活、管理規范的民營企業典型,及時總結推廣他們的好經驗,充分發揮其示範作用。
(五)加快對內對外開放,在工業招商引資上實現大突破
工業是我省對內對外開放的主要領域。這幾年,我省工業發展快、經濟發展快,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有很大的關系。抓住「外資西進、內資西移」的機遇,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是推進工業強省的現實途徑。
一是思想上要更解放、更開明。觀念落後是最大的落後。抓開放,尤其要解放思想。市場、技術、資金是沒有邊界的,戰略合作夥伴也是不分地方的。戰略合作要有戰略眼光,合作成功與否,關鍵在項目,關鍵在企業。這是經濟規律,不是長官意志。要有戰略思考,看得很遠,善於算大賬、算長遠賬,不能因一時一事的利益得失而喪失發展機會,影響發展大局。引進來是發展,走出去也是發展。我們既要著力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又要堅決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域界限,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拓展發展空間。要鼓勵和支持大企業將研發機構建在中心城市,鼓勵和支持國有企業之間、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進行戰略合作。
二是方式上要更靈活、更務實。沒有好的機制,就不會有這樣好的效果。要積極創新招商方式,採用專業招商、委託招商、網路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形式,特別要大力推行產業鏈招商,增強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與泛珠三角、長三角等區域的經貿合作和產業對接,力爭引進一批知名品牌。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是我們必須牢牢抓住的機遇,這個機遇我們不抓住,就會被別人抓住,失去機遇,再努力就很難趕上。當然,既要「招商引資」,也要「擇商選資」,不能承接落後的、淘汰的產業。
三是工作上要更有力、更有效。領導是最大的環境,對於一些重大項目,黨政主要領導要積極關注、親自抓。精神狀態至關重要。想得到才有可能做得到,想不到就一定做不到。現在有的項目簽約的時候轟轟烈烈,但引進後就無人過問。我們不僅要下大功夫引進企業,更要注重支持企業進來後的發展。
三、切實加強對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領導
工業發展要上大台階,工業工作必須上大台階。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工業工作的領導,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關心、支持工業發展,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在提高工業競爭的「軟實力」上狠下功夫,努力把我省工業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是在領導力量上要加強。抓經濟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抓工業上,把工業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工業。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和主管工業的領導同志,要學工業、懂工業、鑽工業,真正成為抓工業的行家裡手。堅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地找准本地工業發展的突破口。做任何事情都有困難,但做任何事情也都有辦法。著眼點要放在找出辦法、克服困難上。同一項工作,讓什麼人來抓,用什麼辦法來抓,效果大不一樣。要配強工業戰線的幹部,把熟悉工業工作、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優秀幹部放到抓工業的第一線。要加強和改進企業黨的建設,特別是要大力加強新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是在政策支持上要加強。現在國家支持西部地區工業發展的政策很多,比如在特色優勢產業、裝備製造業、企業技術創新等方面,都有許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和舉措。我們要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最大限度地爭取國家支持。各級各部門要強化「保障與服務」意識,在支持工業發展上,要捨得給政策。這次會後,省上將出台實施工業強省的決定和相關配套政策,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有關部門要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地為工業發展服務,幫助解決企業生產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成都海關近年來在落實優惠政策、主動服務地方經濟上下了很大功夫,過去通關需要1天半,現在只要半小時,大大方便了省內企業出口。各個部門都有一個改進對企業服務的問題。必須明確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是依法納稅、吸納就業。企業利潤主要用於擴大再生產,創造更多的財富,這就是對社會的很大貢獻。凡是對企業亂攤派、亂收費、亂檢查、亂罰沒的,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
三是在企業家隊伍建設上要加強。企業家是各種生產要素的整合者,工業強省最終要通過優秀的企業家來實現。「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沒有比爾·蓋茨就沒有微軟,沒有張瑞敏就沒有海爾,同樣,沒有王國春就沒有五糧液今天這樣的發展局面。支持一個企業家,充分發揮優秀企業家的作用,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什麼是人才?能做成事就是人才,能創造財富就是人才,能對社會做出貢獻就是人才。從根本上講,企業家是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產生的,我們要積極熱情地為企業家隊伍的成長壯大創造寬松的環境。要加強對企業家的培養、教育和引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要營造鼓勵改革、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讓企業家放手發展、盡展才華。對他們不能苛求,不要放大缺點。各地要發掘一批優秀經營人才,用全新理念激發企業家的創造活力。對於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要捨得給物質待遇、給政治榮譽、給社會地位。企業家要有寬廣的眼界、飽滿的激情、執著的事業心,敢冒市場風險,勇於開拓創新,克服小成即滿、安於現狀的思想,全心身地投入到創造財富、奉獻社會中去。
四是在運行保障上要加強。要加強煤電油運氣等的協調和調度,保障工業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加強銀企、銀政合作,重視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積極爭取金融部門的信貸支持,逐步解決存差過大的問題,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要抓好電網、氣網、路網、信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電力和天然氣供應,確保運輸快捷便利,確保通信高速高效。要合理調節優化用地,盡最大努力保障工業用地需求。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提高流通效率,保證工業生產物暢其流。高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維護好職工的合法權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抓安全就是抓發展,我們不能因為強調發展工業,就忽視安全生產。要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強化責任落實,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五是在氛圍營造上要加強。我省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工業文化底蘊不厚、氛圍不濃。要廣泛宣傳工業在「強省、富民、興黔」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宣傳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重大意義和重大舉措。要大張旗鼓地宣傳各地抓工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表彰和樹立一批促進工業發展的先進典型。要高度重視誠信體系建設,政府要帶頭講誠信,在全社會營造講誠實、重信譽、守承諾的誠信環境。



『捌』 如何大力發展生態工業

生態產業集群是指特定區位各種社會經濟因素和生態因素有機結合,實行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所形成的經濟效率高、生態功能強的新型產業集群。同傳統產業集群相比,生態產業集群具有遵循生態規律,整合經濟、社會和生態功能,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等特徵。從國內外實踐來看,目前至少形成了三種比較成熟的生態產業集群模式。一是主副產業衍生模式,即以一種或多種產業為主產業,從中衍生出多種副產業,彼此配套,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二是多種產業共生模式,即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兩個以上具有共生關系的產業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優勢互補。各個產業共生聚集,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資源輸入和產品輸出,同時相互之間利用對方的排放物,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三是動脈與靜脈產業循環模式,動脈產業是指從原料開採到生產、流通、消費、排放所形成的產業,靜脈產業則是指將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所形成的產業,這兩類產業緊密結合,構成完整的循環經濟體系。這幾種模式可以交叉和相互轉化。在一個大型生態產業集群中,某些產業之間可以是主副衍生的,也可以是互利共生的。一種模式可以兼具其他模式的某些特徵。x0dx0a 發展生態產業集群,需要作出正確的路徑選擇和制度安排x0dx0a 對傳統產業集群實行生態化改造。目前各地都形成了一些產業集群,它們對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傳統產業集群存在資源利用效率低,污染嚴重等問題。特別是有些產業集群出現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混合的集群污染,迫切需要進行生態化改造。首先需要制定產業集群生態化改造的科學規劃,將區域國土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融為一體,促進城鄉結合、工農結合、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結合;同時淘汰現有產業集群中的一些技術落後、效率低下、污染嚴重的項目,建設一些能夠提高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的新項目,逐步達到生態產業集群的要求。x0dx0a 引導各種經濟園區朝生態產業集群方向發展。多年來,各地興辦了許多經濟園區,從長遠來看,這些經濟園區都應朝生態產業集群方向發展。目前可以挑選部分條件較好的園區來建設生態產業集群示範點。合理選擇產業項目,包括共生和衍生項目,逐步建成多種模式的生態產業集群。及時總結交流和推廣國內外發展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和地區的成功經驗,確立一批具有示範意義的生態產業集群,帶動生態產業集群發展。x0dx0a 促進動脈產業與靜脈產業的良性循環。在動脈產業基礎上發展靜脈產業,形成配套完整的良性循環體系,是構建生態產業集群的一種可行路徑。當前迫切需要擴展和完善全社會資源回收網路,包括回收工業廢舊設備和居民廢舊消費品的體系,加快靜脈產業發展。例如汽車和家用電器生產廠家有義務回收本廠生產經消費後需要回收的廢舊產品,可以由本廠定點回收或上門回收,也可由多家企業聯合回收或委託第三方回收。在不同區域建立回收廢舊產品並集中進行資源化處理的靜脈產業,並同相關動脈產業結合起來,實行以後者扶持和帶動前者發展的政策。x0dx0a 在改革創新中做好構建生態產業集群的制度安排。要建立促進生態產業集群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實行財稅和金融政策的適當優惠和傾斜,引導各地對產業項目的優選;完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將環境資源消耗納入企業總成本核算管理,建立全面反映經濟與環保共贏情況的核算體系;變革環境管理方式,形成政府、社區、市場三位一體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根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有差別的政績考核辦法,加大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方面的考核分量;在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提高補償水平等;加快環境友好型技術研發,為生態產業集群的發展不斷提供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和新途徑;培育掌握必要生態環保知識的決策人才,利用各種教育形式和宣傳渠道,進一步宣傳和普及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觀,提高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

閱讀全文

與黔西縣如何發展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皮座椅怎麼去污 瀏覽:722
奧迪冷媒多少個壓力 瀏覽:632
輕工業國家怎麼樣變成重工業國家 瀏覽:807
北京汽車商業險退保需要多久 瀏覽:153
寶馬兩個門都有什麼車型 瀏覽:182
汽車工程師如何挑選 瀏覽:410
奇瑞捷豹汽車是在哪裡生產的 瀏覽:756
四川江淮汽車怎麼樣 瀏覽:282
老款賓士c180保險絲盒在哪個位置 瀏覽:813
汽車如何選擇方向盤 瀏覽:715
南陽賓士專賣店在哪裡 瀏覽:577
工業機器末端執行器的特點是什麼 瀏覽:205
奧迪a4顯示器怎麼關 瀏覽:634
酷派汽車什麼年份生產的 瀏覽:807
賓士車鑰匙怎麼看紅外 瀏覽:337
奧迪a8側門子的兩個按鍵什麼用 瀏覽:923
為什麼叫旅遊業無煙工業 瀏覽:292
吉利汽車怎麼關聯不了 瀏覽:551
奧迪a四l多少錢 瀏覽:69
寶馬n46b20發動機正時如何檢測 瀏覽: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