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把工業設計做到極致的是哪兩個國家
美國和德國,把工業設計做的比較極致的國家也就是工業化發展比較強的國家,不得不說美國在這塊還是非常強悍的,大眾所知的消費品如蘋果、特斯拉,晶元設計,醫療器械,另外美國的核心工業設計軟體在工業領域也是絕對的霸主,比如華為設計麒麟晶元所用的EDA工具,這是最難解決的;德國的工業以嚴謹著稱,質量可靠,高度理性化美學特徵;另外日本的工業設計給人以另外一種感覺,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工業相結合,也有不少簇擁者。
個人更看好未來我國的發展,中國的工業化程度和全產業鏈正在飛速發展,加上國外一些技術的卡脖子,讓我們提早覺醒,路的盡頭滿是機遇,時間在我們。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❷ 二戰德日美蘇英法工業實力怎麼樣
二戰時期工業方面美國最強
1938年,世界七大強國戰爭潛力:
美國41.7% 德國14.4% 蘇聯14.0% 英國10.2% 法國4.2% 日本3.5% 義大利2.5%
超一流強國:美國
一流強國:德國,蘇聯,英國
二流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
不入流強國:中國
空軍實力:
部分武器最高年產量:
飛機:美國96318、德國39807,蘇聯40300,英國26461,日本28180
需要說明:德國的飛機盡管產量產量比蘇聯飛機少,但是蘇聯飛機是炮灰飛機。給德國新手飛行員刷戰績的。德國新手飛行員去東線練習,成為老手和精英後去西線當炮灰。
西線:40000:57000
美國損失18000,英國損失22000,幹掉德國57000駕(盟軍戰略大轟炸的戰損,德國有主場優勢,盟軍總共損失4萬飛機,其中一半是德國地面火力的結果)。
東線:88300:13000
蘇聯損失88300駕飛機,德國損失13000駕飛機,蘇聯的炮灰飛機,炮灰部隊還真是給德國刷戰績的。
空軍實力:美國100分。德國35%,英國35%,蘇聯15%,日本10%
飛機產量對比(架)
1942年:美國47836,蘇聯25436,英國23672,德國15409,日本8861
1943年:美國85898,蘇聯34900,英國26263,德國24807,日本16693
1944年:美國96318,蘇聯40300,英國26461,德國39807,日本28180
陸軍坦克產量,美國比俄國要高,只不過1944年德國戰敗在即,美國武器生產大量降低標准。開始剎車。因此美國武器產量只是一個熱身階段,未達到高峰,
坦克年產量:美國3.7萬,蘇聯2.9萬,德國1.8萬,日本悲劇.
坦克產量對比(輛)
1942年:美國26334,蘇聯24758,德國3975,日本1165
1943年:美國37148,蘇聯24227,德國13084,日本776
1944年:美國21267,蘇聯29029,德國18057,日本342
火炮產量,美國同樣強過蘇聯。美國年產最高22.09萬,蘇聯僅13.03萬
火炮產量(萬門)
1942年:美國18.76,蘇聯12.71,日本1.34
1943年:美國22.09,蘇聯13.03,日本2.77
1944年:美國10.3,蘇聯12.24,日本8.44
機槍產量(萬挺)
1942年:美國66.2,蘇聯35.61,日本7.1
1943年:美國83.0,蘇聯45.85,日本11.3
1944年:美國79.8,蘇聯43.91,日本15.6
步槍產量(萬支)
1942年:美國154.1,蘇聯404.9,日本44.0
1943年:美國568.3,蘇聯343.62,日本63.4
1944年:美國348.9,蘇聯245.0,日本88.5
艦艇產量(萬噸)
1942年:美國86
1943年:美國261
1943年:美國286,日本46(戰時最高峰)
商船產量(萬噸)
1942年:美國548,日本26
1943年:美國1145,日本77
1943年:美國928,日本170
幾組數據,看出邪惡美帝對比德國和蘇聯,日本的絕對優勢!
鋼鐵產量:美國8132萬噸 德國3460萬噸 蘇聯1800萬噸(1940) 英國1300萬噸 日本765萬噸
發電量: 美國2675億度 德國700億度 蘇聯323億度 英國382億度 日本386億度
石油產量:美國22985萬噸 德國200萬噸(最高1000萬噸),日本本土幾乎不產油(最高700萬噸),蘇聯2000萬噸,
(德國,日本含佔領區,蘇聯2000萬噸石油產量看似多,但是丟掉煤炭產區後,許多石油當煤炭燒了發電,實際上蘇聯每年的油料供應與德國差不多,每年大約500萬噸。在石油方面,美國石油產量佔全世界70%,無其他國家可比的地位。)
石油說明:
德國石油情況最好的一年,
1943年:石油產量約20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500萬噸,進口石油240萬噸,繳獲石油幾十萬噸,合計約1000萬噸.
1944年:石油產量約17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200萬噸,進口石油約100萬噸,合計約470萬噸.
日本石油情況:
1940年石油產量約900萬噸,足以滿足日本的需要.
1942年初日軍攻佔了南洋油田,在日軍到達前當地石油公司將油田和煉油廠進行了破壞,1942年的產量下降到不足400萬噸,當年日本實際運回國內約150萬噸.
經過修復,1943年產量恢復到約700萬噸的戰時最高峰,日本實際運回國內約200萬噸.1944年產量下降到約500萬噸,實際運回國內只有約70萬噸.日本之所以運回的不多,一是受運輸能力的制約,二是由於美軍的襲擊使許多石油被摧毀,三是維持東南亞佔領區本身也要消耗.到1944年底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被美軍切斷,已無法運回一船油.
德國在44年:火炮、戰車、飛機三個技術裝備項目上基本趕上了德國,雖然數量上或多或少還有些差距,但是德國憑借在技術裝備領域的「精密追求」,其產能甚至有可能超過了蘇聯
而在彈葯領域,德國則未必落後於蘇聯,至少炮彈數量上看不出劣勢
而在輕武器方面,蘇聯除了在沖鋒槍和機槍項目上占據極大地優勢,其它項目倒也和德國相差無多,而德國則憑借著突擊步槍和單兵火箭彈兩個項目的不對稱優勢,或多或少彌補了自己的劣勢
而在這一年,德國的導彈已經開始量產,潛艇也有相當數量的產出,這些都是蘇聯軍工業所沒有的
因此綜合來看,德國軍工業在這一年實際上已經趕上,甚至有可能超過了蘇聯也未可知
二戰時,美國軍事工業最高已經可以年產飛機10萬架、坦克4萬余輛,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8萬多輛坦克,其中近半數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軍用汽車的年生產能力更是達到百萬輛的規模。海軍裝備方面,1941-1945年,美國共建造了航空母艦(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
1日本VS美國
1、戰爭潛力:由於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餘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盡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要注意的是,這是日本已經戰爭狀態後的數據對抗美國和平狀態下的數據。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葯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葯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這只是戰鬥武器,如果算上軍需的話,日本基本上連一絲勝利的曙光都不會有,以硫磺島為例,不提海空力量,光說陸軍,當時日軍駐扎了2.3萬人,美國投入70000人左右,美國為整個戰役准備的各型槍彈平均到每個日本人頭上是10000發以上,而相比之下,日本平均到美國人頭上不過區區個位數,更不用提美國人吃著想吐的肉罐頭和日本人吃個飯團都要搓下來點下頓接著吃的差別,這場仗在開打前結果已經註定了,美國武器生產之外,萬噸級的商船兩個海岸線平均一周左右就吐出一艘,最短的只有4天,而且全國十數個大小船廠同時開建,就是再強悍的狼群也架不住這種規模的羊群,撐不死也給碾壓死了。
二戰時主要國家主要飛機生產數量。
❸ (世界當代史簡答題)英、法、德、美、俄工業化模式各有怎樣的特徵
(一)內生型工業化模式——英國和美國
英國是世界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其工業革命是自發產生和進行的,這種模式一般被稱為內生型工業化,這是世界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特殊模式,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英國的工業化是在已經相當發達的市場經濟前提下發展起來的。先是圈地運動,使英國的土地所有權發生了革命性變革,改變了農業經營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率先在農業上實現了商品化生產;農業的先行發展使人口得以持續增長,為工業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和充足而又廉價的勞動力。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加上廣大世界市場的開辟,為工業化發展創造了條件。而蒸汽機的發明,正式揭開了工業革命序幕。技術革新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以紡織業為先導部門,采礦業和冶金業與其並行發展,帶動了其他部門的產生和發展,工業化逐漸擴散到各工業生產部門和交通運輸業中。利潤的驅使,使英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農業不再占優勢地位,工業和貿易及交通運輸業開始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對英國人來說,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變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幾乎是渾然一體,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工業化。
美國工業化的動因主要來自內部壓力,可以看作是英國工業化模式的延伸。因為美國有靈活的經濟體系和政府強有力的指導政策,對工業快速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美國在英國的基礎上進行了工業化內部創新,建立了更先進的生產模式。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1776年獨立以來,依靠國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利用外國的先進技術,特別是進行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在短短的200年的時間里,就實現了由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目前已成為世界上經濟技術實力最強的國家,而且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首先,美國人創立了新的工廠體制。美國工業化時人力匱乏,但土地廣大,水利資源豐富。於是,他們把原來一些分散的製作過程加以合並,實行新的分工,然後將製造某一商品的所有工序集中於一個工廠,並置於統一的管理之下。這種工廠制需要巨額資金,於是,組織有限公司成為解決資金的主要渠道,某一公司根據法律取得營業執照後,便可以從許多較小的投資者手裡籌集資本,股東們只負「有限責任」,他們對公司的債務只按其所佔有的股份比例承擔責任。這種股份公司成為美國工業化的基礎。
通用制是美國的另一項重要的技術創新。通用制使大規模的生產成為可能,產生「規模生產制」。在此之前產品是由工匠一件件製作的,而通用制的出現則使得產品可以批量生產和大量投放市場,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此外,美國遠離歐洲大陸,不易受戰亂的影響,而且還可在歐洲列強混戰時獲得若干訂貨的好處。結果,兩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不僅迅速地成為徹底的工業化國家,而且成為了世界主要的超級大國。
英美兩國的發展還有許多共同點,除了它們都屬於一種內生型的工業化模式外,語言、文化、政治傳統、以及宗教信仰方面類同,都佔有十分廣闊的市場,有一個適宜工業化發展的政治機構和相應的社會組織,都能獲取工業化所需的原材料。所以通常人們把英美兩國的工業化模式合稱英美模式。
(二)中間型工業化模式——法國
法國模式是一種介於內生型和應激型兩種模式之間的類型。法國的工業化走了一條十分曲折的發展道路,形成了獨有的法國模式。首先,在近代初期,法國在各方面與英國相比一直處於上風,甚至在工業起步階段法國的條件也並不比英國差,然而,法國卻未能成為「第一隻變成青蛙的蝌蚪」。法國各方面的條件與英國有點類似,採取自由放任的寬松政策是機械模仿英國的經驗,法國的特殊國情在於,它在工業化的進程之前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始,就一直擁有較為強大的國家政權,但這些政權並未成為工業化的促進力量,反而在很多時候成了發展的障礙。於是,法國社會把建立民主體制視為經濟發展的前提,而建立一個民主政府卻引起了反復和劇烈的社會動盪,沒有穩定的環境,法國以建立政治民主體制為先導的方式最終不僅未能達到推動經濟發展的目的,反而在某種特定的階段阻礙了法國經濟的起飛。當法國意識到政治上、經濟上的自由放任發展模式實際上已經過時後,才探索如何將政治民主化與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
從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看,當世界市場上已出現了一些領先國家,其餘國家在競爭方面就不可能擁有與它相同的條件和地位。於是,要依靠某種經濟之外的力量來幫助本國經濟發展,而這種力量就是政府。此後的德國和日本依靠政府的力量取得了成功。它們得益於法國的探索——在一國經濟起飛之際,其政治變革應追求一個能暫時適合經濟發展的體制而不是一種絕對民主體制。
(三)政府主導型工業化模式——德國和日本
另一歐洲工業強國德國的工業化進程在法國工業化之後,其經濟起飛時間相對較遲,德國通常被稱為工業化第二集團的追隨者,比美法等國工業化晚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它們吸取了法國搖擺不定的教訓,利用有效的社會軍事組織形式,創立了一種成功的模式。建立了干預性很強的政府和一個主動積極的官僚體系。德國政府在其工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德意志政府的努力,德國在19世紀末終於成為一個實力強勁的新興工業化國家。
而在亞洲東北部的日本,則是在明治維新後,通過明治政府的強力引導,在很短的時期內實現了現代經濟的轉軌,一方面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加速本國工業建設,一方面對外擴張、掠奪他國財富,通過一種血淋淋的方式也擠進了列強的行列。
德日兩國工業化都快速進行並取得了顯著成績,而且它們的工業化過程有許多共同點。德日兩國都是工業化第二集團中的主要國家,在發展的模式上,選擇了應激型也就是政府主導型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其發展勢頭卻超過了幾乎所有的第一集團國家。這中間有很多因素,除了政府的作用和對教育的重視外,德日兩國的企業卡特爾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兩國在工業化過程中,企業卡特爾化成為工業化的一種主要趨勢,表現出工業化發展對規模經濟的要求,沒有規模,就無法有效地參與國際競爭。
德日兩國在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徹底現代化,也是在二戰以後藉助於外力完成的。正是1945年後美國對這兩個國家進行的強制性民主改造,其現代化任務才得以徹底完成,而這也是德日兩國在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所以,也可以說,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探索之後,德日等國由最初強權推行的趕超模式最終還是回到了民主體制下和平發展的道路。
俄羅斯的找不到
第2條問題也找不到
❹ 寰峰浗鏃ユ湰涓ゅ浗緇忔祹鍚嶅垪涓栫晫鍓嶈寘錛屽嚑鍗佸勾鏉ヤ負浣曡嚦浠婃棤娉曡秴瓚婄編鍥斤紵
緹庡浗鍓嶆葷粺濂ュ反椹鏇捐磋繃“鏈涓栫邯錛岀編鍥藉皢緇х畫棰嗗煎叏鐞冧竴鐧懼勾”錛涜繖涓嶆槸濂ュ反椹鍙e嚭鐙傝█錛岃屾槸緹庡浗紜瀹炴湁榪欎釜瀹炲姏錛屽氨鍏ㄧ悆鐪間笅鑰岃█錛岀煭鏈熷唴娌℃湁浠諱綍涓鍥藉彲浠ヨ秴瓚婄編鍥借繖涓瓚呯駭澶у浗錛
姝ゅ栵紝浜哄彛鏁伴噺鍜岃兘婧愪篃鍐沖畾涓涓鍥藉剁患鍚堣搗鏉ュ己寮便
涔熻稿緢澶氫漢浼氳詫紝鏃ユ湰鎷ユ湁浜哄彛鏁伴噺瓚呰繃涓浜匡紝寰峰浗鎬諱漢鏁版暟閲忎篃瓚呰繃8000涓囷紝瀵規ょ編鍥3浜誇漢鍙f暟閲忥紝宸璺濅篃涓嶆槸寰堝氾紝浣嗕袱鑰呬箣闂磋繕鏄鏈夊嚑鍊嶅樊璺濓紝浜哄彛鏁伴噺涔熷喅瀹氬壋閫犲姏澶氬皯錛岃嚜鐒跺逛竴涓鍥藉剁患鍚堝疄鍔涙湁涓瀹氬獎鍝嶃
璧勬簮琚縐頒負“鐜頒唬宸ヤ笟琛娑”錛屽圭幇鍦ㄥ伐涓氭湁鑷沖叧閲嶈佷綔鐢錛岀編鍥借櫧鐒舵槸涓鑳芥簮娑堣楀ぇ鍥斤紝浣嗙編鍥芥湰鍦熻嚜韜鐩稿規潵璁詫紝涓嶇己涔忚祫婧愶紝鑰屼笖緹庡浗闀挎湡浠庢搗澶栬繘鍙h兘婧愶紝鏈鍦熻祫婧愬氬勾鏉ュ緢灝戝紑鍙戙
瀵規瘮錛屾棩鏈鏄涓涓鍏稿瀷宀涘浗錛屽悇縐嶈祫婧愰兘闇瑕佷緷璧栨搗澶栬繘鍙o紝寰峰浗璧勬簮鏉ヨ詫紝鐩稿規棩鏈鏄涓板瘜錛屼絾寰峰浗鐭蟲補鏂歸潰錛屼竴鐩存槸鐭蟲補璐涔忓浗錛岃繖涓鐐逛粠浜屾垬灝卞彲浠ヨ瘉鏄庯紒
緹庡浗鎴愪負濡備粖瓚呯駭澶у浗錛岄櫎浜嗕粬鑷韜寰楀ぉ鐙鍘氬湴鐞嗕紭鍔匡紝騫胯ⅳ鍥藉湡鍜屽己澶у伐涓氱敓浜ф綔鍔涘栵紝鍜岀編鍥借嚜韜榛橀粯鏃犻椈涓鐧懼氬勾縐緔涔熸湁鍏籌紝灝卞叏鐞冭岃█錛岀煭鏈熷唴灝氭棤浠栧浗鍙浠ヨ秴瓚婄編鍥姐
❺ 二戰時期,德日兩個國家相比誰的軍工科技更發達
軍工技術上德國無疑是更強的。
二戰開始於德國閃電入侵波蘭,開啟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德國作為反法西斯的目標國家,同時和多個國家作戰,對抗英,法,美,蘇的聯合軍。可想德國裝備的強大,和軍工技術的先進。
如果比較日德軍工技術,最有意思的就是核彈的研發,德國已經先一步在研發,但卻慢於美國一步,然後美國的核彈直接轟炸日本,結束了二戰。也可從側面說明日德技術的巨大差距,並且日本的體量相比德國就有先天缺陷。